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典籍英译:回顾与展望苏州大学王宏引言已有成绩主要问题具体对策汉译英能力结语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留下了大量优秀典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不同文化、不同文明融合与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翻译已经成为沟通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西学仍在东进,中学也将西传。我们在不断了解和吸收各国优秀文化和先进科技的同时,还应当大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中国典籍英译对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中国典籍英译取得了那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哪些对策加以解决?
已有成绩自从德庇时(JohnFrancisDavis,1795-1890)翻译的“好逑传”(HaoCh’iuChuan)1761年首次在英国出版以来,中国典籍英译已经走过了250年的历史(马祖毅,1997:10)。
中国典籍英译最初由一批来华海员和来华传教士发起,19世纪的英国是海外汉学家从事中国典籍英译的重镇。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英国汉学三大星座之一,第一位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院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
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在中国学者王韬的帮助下,理雅各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道德经》、《庄子》等名著,取名《中国经典》共计28卷。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理雅各治学严谨,除了认真参考和吸取王韬的研究成果外,他十分注重旁征博采,力求持之有据,绝不主观臆断。《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在西方引起了轰动,于1876年获法兰西学院儒莲汉籍国际翻译奖(theFirstInternationalStanislasJulienPrizeforChineseLiterature)。1873年,理雅各离开香港返回英国,任牛津大学汉学讲座的第一任教授。理雅各采用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策略和注重翻译的教学模式。他在牛津大学前后共22年,培养了许多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1845-1935)英国汉学三大星座之一,其代表有《中国文学瑰宝》(GemsofChineseLiterature)和《中国文学史》(A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
)。
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
1867年,翟理斯成为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翻译。此后,历任助理领事、副领事、领事等职,在华时间长达25年。1897年,翟理斯当选为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此后35年时间,在教学之余,潜心汉学,研究范围遍及中国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绘画等诸多领域。他撰写了第一部英文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中国绘画史、第一部英文中国人物传记词典,他所编撰的《华英字典》影响了几代外国学生,经他修改和确立后的威妥玛一翟理斯式拼音方案风行80余年而不衰。翟理斯的代表译作有:《三字经》、《庄子》、《聊斋志异》等。阿瑟·韦利(ArthurWaley,(1888~1966)是英国第二代汉学家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译有《诗经》(1937年)、《论语》(1938年)、《美猴王》(节译自《西游记》,1942年)
等。阿瑟·韦利(ArthurWaley)韦利精通汉文、满文、蒙文、梵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等语种,一生撰著和译著共200余种,其中大部分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他被形容为“坐在家里的观察者”,“没有到过中国的中国通”。他曾道出拒绝前往中国的原由:“中国对我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的长安,但我估计如今那里已有了一些改变。”为了不破损头脑中的“长安”形象,他宁愿终生不踏足“变迁”后的“长安”。他所翻译的《诗经》、《论语》、《道德经》、《一百七十首中国诗》等书,以其忠实流畅的译笔,广受好评,深受读者喜爱,成为西方颇具影响的翻译名著。《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英国文学》辞条中介绍阿瑟·韦理时说:“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语种译为英文的最杰出翻译家。”阿瑟·韦利又培养了第三代汉学家,如《红楼梦》的译者戴维·霍克斯(DavidHawkes,1923-2009
)、《牡丹亭》译者白之(CyrilBirch,1925-)等。戴维·霍克斯(DavidHawkes)
戴维·霍克斯师承韦利,在牛津大学任职期间,主编牛津东亚文学丛书,出版英文本的《刘知远诸宫调》、《李贺诗集》、《中国汉魏晋南北朝诗集》、《战国策》、《陶潜诗集》等多种。他的最大成就是花了整整十五年时间翻译《红楼梦》,他名之为《石头记》(TheStoryOftheStone),这是第一个《红楼梦》全译本。为了全力翻译《红楼梦》,他不顾经济上的损失,提前从牛津大学退休,专事《红楼梦》翻译工作。新的全译本《红楼梦》1973年作为“企鹅古典丛书”推出,多次再版。全书分五卷,前三卷为一百二十回本的前八十回,后两卷为后四十回,后两卷实际工作由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完成。霍译本备受海内外红学界和翻译界褒奖。在为英译本写的“导论”结尾,他这样写道:“《红楼梦》是一个伟大艺术家以其一生心血浇灌而成的作品,如果我能把这部中国小说给予我的愉快和幸福多多少少地转达给读者,那我就算没有白白生活于世。”
Myoneabidingprinciplehasbeentotranslateeverything—evenpuns.Foralthoughthisis,inthesenseIhavealreadyindicated,an'unfinished'novel,itwaswrittenbyagreatartistwithhisverylifeblood.IhavethereforeassumedthatwhateverIfindinitisthereforapurposeandmustbedealtwithsomehoworother.Icannotpretendalwaystohavedonesosuccessfully,butifIcanconveytothereaderevenafractionofthepleasurethisChinesenovelhasgivenme,Ishallnothavelivedinvain.——
DavidHawkes
闵福德(JohnMinford,1946-)
闵福德曾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后四十回)、《孙子兵法》、《聊斋志异》等译成英语。他曾在香港及新西兰任教,担任奥克兰大学中文系主任及香港理工大学翻译系主任。闵福德18岁才开始学习中文,但从此不离不弃。在翻译路上,他最感激霍克思(DavidHawkes)、柳存仁和宋淇三位先生。闵福德说:“霍克思是我在牛津大学的老师、我的岳父,也是改变我生命的人。我的翻译知识几乎全是由他传授的。宋淇是我八十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职时的上司,他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学者,扶植了不少年轻作家。柳存仁是我在澳洲修读博士课程时的论文导师,他是活生生的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是他引领我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闵福德最爱读《红楼梦》。他说:“《红楼梦》是一部巨著,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启发。到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的中心转到了美国。中国典籍在西方的传播已经由译介为主发展到翻译和研究并重,如:波顿沃森翻译了大量中国典籍,宇文所安(StephenOwen)编译了《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ReadingsinChineseLiteraryThought)等。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新型研究方法的流行与继承传统的努力形成鲜明的对照。宇文所安(StephenOwen,1946-)伯顿•沃森(BurtonWatson,1925—)
伯顿•沃森1925年生于纽约,1956年自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以福特基金会海外学人的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研究,先后在京都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斯坦福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及日本文学,1979年荣获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金牌奖章,1981年荣获美国笔会(PEN)翻译奖项。沃森精通中日两国文字,专门从事中日古典哲学和文学翻译与研究,出版译著作20余种。他先后翻译了《庄子》(TheCompleteWorksofChuangTsu)、《左传》(TheTsoChuan)、《史记》(RecordsoftheHistorian),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人的诗作,以及墨子、荀子、韩非子的部分作品,是西方当今享有盛誉的中日两种语言古典名著英译的专家。他的译文使用流畅的现代英语,既有高雅庄重的词语又有口语词和俚语词,既优雅又平易。
宇文所安是当代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被称为“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他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宇文所安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并迅速与其相恋,至今犹然。1972年,宇文所安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他的作品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晚唐诗827-860》《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以及《中国文论》和《他山的石头记》等。中国学者向西方译介中国典籍相对较晚,距今仅有100多年。辜鸿铭曾出版《论语》和《中庸》等英译本,苏曼殊曾英译古诗110首。20世纪20至40年代,林语堂曾翻译《墨子》、《镜花缘》、《老残游记》、《古文小品选译》、《老子之智慧》、《庄子》、《中国著名诗文选读》、《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等。另外,还有贺敬瞻《聊斋志异》、林文庆《离骚》、刘师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朱湘《今古奇观》等英译作品问世。
林语堂(1895-1976)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曾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辜鸿铭(1857-1928)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新中国成立之后,典籍英译事业开始受到重视,而贡献最大的中国译者当推杨宪益夫妇。他们翻译了上千万字的典籍英译作品。从1949年到1966年间,外文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由杨宪益夫妇等英译的《诗经选》、《离骚》、《中国古代寓言选》、《中国古代神话选》、《史记选》、《汉魏六朝小说选》、《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杜甫诗歌选》、《白居易诗歌选》、《唐代传奇选》、《关汉卿杂剧选》、《宋明平话选》、《长生殿》、《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多种古典文学作品。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作品:1979年以来,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典籍英译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历了从选译到全译,从零星翻译到结集成套翻译的过程,翻译质量也日臻完善。各地方出版社陆续推出了多种系列丛书。比如,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发行了《儒家经典译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中国文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朝花惜拾汉英对照中国文学书系》、《大师经典文库》、《英汉对照中国文学宝库古代文学系列》,外文出版社发行了《古诗苑汉英译丛》、《经典的回声》、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从书》等。
儒家经典译丛
大师经典文库
经典的回声在当代中国,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和苏州大学汪榕培教授从事典籍英译成绩斐然。许渊冲教授先后翻译出版了《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西厢记》、《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等。许渊冲(1921-)汪榕培教授先后完成《老子》、《易经》、《诗经》、《庄子》、《汉魏六朝诗三百首》、《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陶诗》、《墨子》、《牡丹亭》、《邯郸记》、《陶渊明集》、《紫钗记》、《吴歌精华》、《评弹精华》、《昆曲精华》、《苏剧精华》等英译作品,其中多项入选《大中华文库》。汪榕培(1942-)
除此之外,他们在典籍英译研究方面也有突出成绩,许渊冲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原则”,汪榕培提出了著名的“传神达意”原则。“三美原则”:音美、意美、形美“传神达意”原则中国典籍英译在21世纪头十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综观中国典籍英译所取得的成绩,可概括为:(一)地位空前提高(二)队伍日益壮大(三)成果逐年增多(一)地位空前提高进入21世纪后,包括典籍英译在内的中国文化对外传译受到高度重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为实现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输出,国家在先期启动“大中华文库”工程之后,又投入巨资先后启动了“经典中国对外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这对于推动中国优秀文化对外传译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经历了五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90年,由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与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的《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项目开始启动,计划分成画册、中国文学名著、中国哲学思想3个系列,大约翻译出版70种图书。该项目秉承“增进理解,传播文化”的理念,其始源动力来自于倾慕中国文化、对中国友好的美国有识之士,如时任美中书籍设计社社长的詹姆士·派克、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前社长莱登等。该套丛书的翻译出版以国外人士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作品进行译介,让国外读者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也读懂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第二阶段始于1995年,在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的大力倡导与精心筹措之下,我国正式启动了《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工程。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计划从我国先秦至近代文化、历史、哲学、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中选出110种。丛书首先由专家对选题和版本详细校勘、整理,将古文译成白话文,再从白话文译成英文(有部分还译成了多种外国语言文字),堪称我国大范围地向国外宣传译介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一大壮举。第三个阶段始于2004年下半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5年开始正式资助图书的国外出版,并于2006年1月在京联合成立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负责该计划的具体实施。根据规定,国内出版单位在与国外出版机构签订版权转让与出版协议后每年分两次集中(或据实际需要随时)向该工作小组办公室推荐图书,其范围主要为:反映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有助于国外读者了解中国、传播中华文化的作品;反映国家自然、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的著作;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作品。该计划的实施体现了“走出去”战略的文化水准和创新内涵,尤其是国家自然、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的译介体现了中国对环境、能源、和平、发展等全球性议题的贡献。
第四个阶段始于2009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开始启动。新闻出版总署为鼓励和支持适合国外市场需求的外向型优秀图书的出版,采用项目管理方式资助外向型优秀图书选题的翻译和出版,重点资助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精粹和当代中国的文化成就的图书的翻译出版与对外传播。该工程是我国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并举的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走出去’就是要使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与综合国力相匹配,出版‘走出去’就是通过‘中国经典’回答国际关切、宣传中国精神,使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重要的贡献。
第五阶段始于2010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该项目主要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以及20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翻译出版与对外传播工作,其中包含少量以外文撰写的学术著作的国外出版与传播工作,涵盖政治、文化、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法律、社会等各个领域,旨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该项目通过资助这些领域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来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在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我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大中华文库大中华文库(二)队伍日益壮大随着“大中华文库”等文化翻译工程的启动,加入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的中国学者日益增多。2002年,第一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在河北保定召开之时,与会人员只有40多人,且以中老年学者居多。到2011年,第七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之时,与会人员为近200人,其中青年学者占参会人数一半。在典籍英译研究方面,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典籍英译领域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广度与深度齐头并进”的崭新局面。“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于2002年增设了“汉语典籍英译研究”学科委员会,并已连续召开了七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出版了5辑《典籍英译研究》论文集。2001年,汕头大学建立了“典籍英译研究中心”;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典籍英译研究所”并建立了相关网站;2012年苏州大学成立了校级“典籍翻译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苏州大学(汪榕培教授、王宏教授)、四川大学(朱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傅惠生教授)、河南大学(王宝童教授、郭尚兴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军教授)等多所高校相继招收了典籍英译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近百名典籍英译研究方向硕、博士人才。王宏印(1953-)汪榕培(1942-)朱徽(1952-)王宏(1956-)王宝童(1940-)傅惠生(1955-)文军(1952-)郭尚兴(1952-)(三)成果逐年增多新世纪头十年,典籍英译作品成倍增长,国内各出版社和外语类核心期刊出版和刊发的有关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的学术专著、教材和论文等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在2006-2012年间,《中国翻译》、《东方翻译》、《上海翻译》、《外国语》、《解放军外国语学报》、《中国外语》等全国五家外语类核心刊物就刊发50多篇典籍英译学术论文。我国典籍英译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学科交叉性、综合性越来越强。另外,每年都有多个有关典籍英译的研究课题被列入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问题中国典籍英译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选材较为单一(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对外传播缺乏有效渠道(四)翻译人才亟需充实(五)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一)选材较为单一综观典籍英译史,译者的选材大多集中在古典文学作品,有些古典诗歌甚至已有多个译本。然而,目前还有相当多的非文学类典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未被译成英文。中国典籍不仅是汉语典籍,而是中华典籍。因此对非文学类典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作品的英译亟待加强。鉴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已大多译成英文,需要把英译范围扩大到中国古典法律、医药、经济、军事、天文、地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典籍作品的英译。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完整意义的中国典籍英译。(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的中国典籍英译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从事中国典籍英译实践的人员多数不从事理论研究,而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则基本上不从事翻译实践,仅是照搬西方的某个理论,用来评论现有的翻译文本,这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说到理论探讨,译者在翻译时是追求“信”度,还是追求“效”度,这涉及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原则和要求等。国内外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具体的翻译标准。如,译文要“传神达意”、“三美”(音美、意美、形美)、要“明白、通畅、简洁”、符合译入语文化和赞助者的期待等。然而,对于中国英译标准与策略所做系统研究尚不多见。(三)对外传播缺乏有效渠道理想的世界文化交流本该是双向输入与输出,交流的双方是互为主客体,以双方各自对对方需要为基础,以双方各自对这种需要的意识为前提,而且,文化传播与接受可以量化。目前普遍的量化方法是看某种文化中被翻译为外文的文化产品(著述)数量在其文化产品总量中所占比例。然而,目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十分对称。统计数据表明,从1900年到2010年的110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等书籍近10万种,但是西方翻译中国的书籍的种类还不到1500种。为此,需要从典籍选本、翻译标准与策略、译文发起者、译者、译文读者等角度来分析中国典籍英译在英语世界接受的状况,探索典籍英译对外传播有效渠道和最佳方式,探索中国译者的译本跟西方译者的译本究竟有什么区别,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跟西方读者的欣赏习惯究竟有什么区别,冷静分析“他者”何以对我们英译的典籍抱有“成见”,了解“他者”的需求,进而反思中国典籍英译所存在的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四)翻译人才亟需充实目前国内的情况是,专门从事典籍英译和相关研究的人员仍然偏少。我们向外国传递中国文化的力量确实还比较弱,深层次原因是我们中译外的人才非常匮乏。目前,中华文化的不少精华之作甚至还没有译介到国外,例如,《史记》、《资治通鉴》还没有全译本,《徐霞客游记》也没有全译本译者正面临人员结构老化问题。翻译一部中国典籍旷日持久,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包括外语类院校,几乎都不认可外语教师的翻译成果。另外,出版社支付的稿酬也很微薄,使不少年轻学者望而却步,不愿从事典籍英译。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典籍英译的资深专家已渐入高龄,而中年人才又严重匮乏,出现了典籍英译译者队伍的断层现象。(五)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中国典籍英译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海外译者;二是中国本土译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海外译者的译作主要在海外发行,国内译者的译作则主要在国内发行,彼此缺乏交流。另外,大陆学者与海外学者也缺乏经常和及时的交流合作与沟通,对彼此在典籍英译方面作的研究也缺乏全面准确了解。
具体对策中国典籍英译面临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需要对此展开全方位、多视角的系统研究。本文将尝试为破解以上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对策。(一)要从当前中译英现状出发,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以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为探索视角,来研究典籍对外传播中的原理和规律、中译英翻译策略的转变以及中国文化彰显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中国文化彰显的必要性、适时性、中国优秀文化典籍的遴选标准和传播次序、中国典籍英译的标准策略、队伍建设、国际市场的开拓等课题。继续从理论上和策略上继续探索传播中国典籍的最佳途径,在实践中找到译介中国优秀典籍的国际市场,唤起中外人士对中国优秀文化典籍的认同,最终实现在国际上成功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目标。(二)中国典籍英译的对外传播与接受是目前翻译学科的前沿课题。在强势(主流、中心)文化中,翻译(文化输出)在多元系统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或非中心地位)。其结果是:
1)翻译中可接受性优于充分性
2)翻译旨在维护或强化主流意识形态
3)翻译以传统和保守策略为主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与接受涉及到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等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就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目标文化中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表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因为语言、文化习惯不同,往往带来表现方式和风格不同的认知偏差;要研究接收心理的差异带来的主观评价的多义性等。与此同时,还要关注西方国家近年来推行其文化价值观念的方式,借鉴其好的方法,在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寻找典籍对外传播与接受的规律,研究测定传播与接受效果的客观指标,作为指导优秀典籍传播与接受的标尺。(三)翻译可分为严格意义的翻译(translationinthestrictsense)和宽泛意义上的翻译(translationinthebroadsense)。前者在内容、形式、功能和文体等方面与原文高度一致或接近,后者则在内容、形式、功能和文体等方面与原文有明显变异。典籍英译也是如此,严格意义的典籍英译多为全译,宽泛意义的典籍英译多为摘译、节译或编译。需要针对不同的翻译行为制订不同的典籍英译策略。建议根据翻译目的、译者、读者、文本类型的不同所造成的原文与译文在意义、长度、体裁、风格等的差异制订中国典籍英译总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操作办法,明确提出译文的标准应该以是否恰当为依据,译者应当在诸多因素之间寻找平衡。
(四)建议开展读者文化心态与读者分类研究,了解译文读者是国内读者还是国外读者,是普通读者还是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特殊读者。典籍英译可采取两种基本选择:一是学术性的全文翻译。此类翻译讲究“信”度,与原文在长度、内容、文体、风格等方面高度一致,其读者对象是少数汉学研究者。另一种翻译方法是属于普及性翻译的节译、摘译和编译等,此类翻译讲究“效”度,与原文在长度、内容、文体、风格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其读者对象是普通读者。充分考虑读者文化心态无疑有助于汉语典籍作品这样一个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很难在现代英语中找到对等的文本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五)需借鉴西方诸多现成的译学理论对典籍英译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例如,文化学派所提出的“文化转向”预示着翻译和文化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大众传播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典籍作品中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展开研究,探讨文化学派提出的翻译理论对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图里所倡导的被认为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属性的描述翻译学理论,突出了上下文和语境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提倡既考虑文本和行为方式,又考虑文化背景。德国功能派提出的关于翻译是一种行为和目的性行为的理论能帮助我们在从事典籍英译时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并注重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六)在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个理论流派观点的同时,必须注重理论资源的整合与平衡。不是每个与典籍英译相关并能在某些方面给我们启示的理论都能全部用于典籍英译研究中。典籍英译往往需要先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译为现代英语,此时的互动环节有所增加,翻译难度有所增加,文本的开放性也有所加大。显然,典籍英译与一般意义上的英译有所不同,单个的翻译理论很难解决典籍英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我们既要重视多元理论的指导意义,也要把握好理论资源的整合与平衡,如中西传统译论和当代译论在典籍英译研究中的整合和平衡。需要客观、理性、批判地借鉴各种不同的理论,针对典籍英译的具体实践对相关理论取其精华,兼收并蓄,并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读者需求、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互动要求等积极创建系统的、切实可行的、专门适用于典籍英译的理论框架及评价体系。(七)典籍英译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有关部门亟需采取具体措施,制订典籍英译成果价值认定和稿酬支付标准方案,以吸引更多的年轻学子投入这一崇高的事业之中。另外,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典籍英译人才培养方案。典籍英译人才成长过程和与一般翻译人才有明显差别。不能把翻译专业等同于典籍英译专业,把翻译人才误认为典籍英译人才,忽视典籍英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有必要制定从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典籍英译人才培养体系,使有志于从事典籍英译事业的本科生在高年级阶段就接触典籍英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典籍英译的特点、掌握典籍英译的基本策略和标准并进行一定的翻译实践,为今后阶段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还需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资源,尽早建设全球典籍英译后备人才库,加强大陆研究者和海外研究者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彼此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八)国内出版社与海外出版社的联姻对中国典籍英译能否走向海外有着重要影响。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国内出版社采取联合出版、版权转让等形式与国外出版社加强合作,协力开拓海外市场,并研究国外出版社的选题标准。国外出版社的选题标准与我们的典籍精品推销和中国文化输出的观念存在距离。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才能缩小彼此的差距,争取做到双赢。另外,典籍英译的对外传播除了依靠纸质图书,数字化的电子产品和音像产品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大力发展。关于汉译英能力
杨晓荣(2002)认为,构成汉译英能力的至少有以下几个要素:1、翻译技巧;2、对翻译标准、原则的把握;3、语言运用能力;4、知识量(百科知识和语言知识);5、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马会娟(2010)认为,汉译英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五个成分:1、双语交际能力;2、翻译专业知识;3、翻译策略能力;4、语言外能力(主题知识、百科知识、文化能力)5、查询资料能力。她们一致认为,汉译英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应该是英语的运用能力。
王宏(2012)提出,可将汉译英能力分为:
1、双语能力(英语表达能力、汉语理解能力);
2、知识能力(百科知识、相关专业知识);
3、资料查询能力(查找语言工具书和利用网络资源查询资料的能力);
4、翻译技能(转换能力、选择能力、译文修订能力)。
其中英语表达能力具体分为:英语词语搭配能力;英语造句能力;英语语篇能力。这些能力是从事汉译英实践的基石。
翻译技能可具体分为:转换能力、选择能力和译文修订能力。在这些能力中,转换能力是汉译英任务能否得以完成的条件,而选择能力和译文修订能力则是英译文质量高低、得体与否的关键。
Pym(1992:281)曾将翻译能力简化为:(1)从一个原文生成为一系列译文的能力;(2)从一系列译文中选择一个符合翻译目的、适合特定读者的译文的能力。
Pym对翻译能力的描述实际上对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作为非英语母语使用者来说,要具备这样从一个原文生成为一系列译文的能力绝非易事,要掌握从一系列译文中选择一个符合翻译目的、适合特定读者的译文的能力更是难上加难。由此看来,汉译英能力与英语表达能力、转换能力和选择能力密切相关。
实际上,在从事汉译英时,上述一对多(一个原文生成为一系列译文)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汉语句子“这里有人吗?”可能会有多种英语译文:
Isthisseattaken?Isthisseatoccupied?Isthisseatavailable?Isthereanybodyhere?MayIsithere?CanItakeaseat?Hello.再比如,“不准在大楼里吃零食”,也可生成多种英语译文:1.Theconsumptionofanynutrimentswhatsoeveriscategoricallyprohibitedinthisestablishment.(officialese)2.Theconsumptionofnutrimentsisprohibited.(official)3.Youarerequestednottoconsumefoodinthisestablishment.(formal)4.Eatingisnotallowedhere.(neutral)5.Pleasedon’teathere.(informal)6.Youcan’tfeedyourfacehere.(colloquial)7.Layoffthenosh.(slang)8.Layoffthefuckingnosh.(taboo)
(Newmark,2008:14)
此外,还存在其他几种对应关系,如:一对一(一个原文只能有一种相对应译文,如科技术语翻译);一对部分(原文的意义只能在译文中部分得以体现,如亲属谓称);无对应(如文化缺省)。
除了转换能力和选择能力,对译文的修订能力也是英译文质量高低、得体与否的关键。
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一首示子侄(清)彭端淑)
译文一:
Isthereanydifferencebetweenadifficultthingandaneasythinginthisworld?Solongasyouputyourheartintoit,adifficultthingwillbecomeeasy;ifyoudon’t,however,evenaneasyonewillturnouttobedifficult.Isitdifficultoreasytopursuestudies?Solongasyouputyourheartintoit,thedifficultlearningtaskwillbecomeeasy;ifyoudon’t,however,evenaneasylearningtaskwillturnouttobedifficult.(83个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一首示子侄(清)彭端淑)
译文二:
Isthereanythingdifficultoreasyintheworld?Ifwedoit,adifficultthingwillbeeasy;ifwedon’t,aneasythingwillbedifficult.Isthereanythingdifficultoreasyforustolearn?Ifwelearnit,adifficultthingwillbeeasy;ifwedon’t,aneasythingwillbedifficult.(57个字)
我们还可通过对以下译文的对比,探讨汉译英能力的差别:例2:苏州地处长江下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再加上湖泊密布、水道纵横,自唐代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历史记载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的渔业和农业发展已相当发达。苏州还是一个多水多桥、引人入胜的风光城市。
译文一:
Suzhouliesinthe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Ithasamildweather,richsoilandalsoplentyoflakesandwaterways.EversincetheTangDynasty,Suzhouhasgotthebeautifulnameof“theareaoffishandrice”.Historicalrecordsshowearly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andWarringStatesPeriod,fisheryandagriculturewerealreadyhighlydevelopedinthisarea.Suzhouisalsoafascinatingtouristcitywithalotofwaterwaysandbridges.
(5个句子)译文二:
Situatedinthe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andblessedwithamildclimate,fertilesoilandnumerouslakesandcanals,Suzhouhasenjoyedthereputationof“thelandoffishandrice”eversincetheTangDynasty.Historicalrecordsshowthatearly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andtheWarringStatesPeriod,fisheryandagriculturewerefairlyadvancedintheregion.Suzhouisalsoafascinatingtouristcitydottedwithwaterwaysandbridges.(3个句子)
好的英文一定是长短交错,简洁,明白,畅晓的。Weinstinctivelyaskforvariationinsentence-length;weinstinctivelyask,indeed,forvariationinword-lengthforvariationinaccentandpitch——inaword,forequilibrium,forharmonious,dynamicbalance.Wedislikethesuccessionofshortsentences,becausetheysuggestasthmaticutterance;wedislikethesuccessionoflongonesbecausetheysuggestadifferenttypeofbreathlessness,causedbytalkingwithoutpause.
文贵简实例:用短语取代从句Afterfinishingmyjob,Iwouldimmediatelyreturnthebookstotheirowners,notdaringtoexceedthedeadlineabit.ThemomentIfinishedcopying,Iwouldimmediatelydashtoreturnthebookstotheirowners,notdaringtoexceedthedeadlineIhadsetwiththembefore.
原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
刘殿爵:Onewhoisnotbenevolentcannotremainlonginstraitenedcircumstances,norhecanremainlongineasycircumstances.Thebenevolentmanisattractedtobenevolencebecausehefeelsathomeinit.Thewisemanisattractedtobenevolencebecausehefeelsitishisadvantage.”(47w)
李克曼:Amanwithouthumanitycannotlongbearadversityandcannotlongknowjoy.Agoodmanrestsinhishumanity,awisemanprofitsfromhishumanity.(27w)用短句取代复合句;However,myfamilywastoopoortobuybooksforme.SoIoftenborrowedbooksfromothersandcopiedthemdownbeforecountingthedaystoreturnthemontime.However,myfamilywassopoorthatIcouldnotaffordtobuybookstoread,soIoftenborrowedbooksfromothersandcopiedthecontentsdownallbymyself,meanwhilecountingthedaysinordertoreturnthebooksontime.去掉赘语Standingbyhim,Iraisedmyquestionsandstoopedtolistentohimwithallmyears.Standingbyhisside,Iraisedmyquestions,andaskedforexplanations,loweringmyhandandprickingmyears.以常规译常规,以变异译变异原文:“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
译文一:Amanwhohasslepttoolongwantstogetup;amanwhohasbeenindoorsinsolitudetoolongwantstogoout;amanwhohasfeltstuffedinthehearttoolongneedstosneezeitout.译文二:Hewhohassleptfortoolongwantstogetup;hewhohasbeen
indoorsfortoolongwantstogoout;hewhohashadatightchestfortoolongwantstosneeze.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A.理雅各译:TheMastersaid,“Isitnotpleasanttolearnwithaconstantperseveranceandapplication?Isitpleasanttohavefriendscomingfromdistantquarters?Ishenotamanofcompletervirtue,whofeelsnodiscomposurethoughmenmaytakenonoteofhi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草厂特殊环境用电安全规范
- 旅游公司私企导游聘用合同
- 管理学校餐饮部员工合同
- 栅栏围墙钢结构施工合同范本
- 智能家居房产买卖合同范本格式
- 质量控制与市场营销
- 通信设备招投标管理操作指南
- 2022年大学林业工程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2年大学森林资源专业大学物理二期中考试试卷D卷-附解析
- 2022年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大学物理二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3年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上海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校本作业13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 2024年第三届浙江技能大赛(供应链管理赛项)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3年温州鹿城区区属国企招聘选调笔试真题
-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 2025数学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复习讲义含答案
- 生涯发展报告
-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更新要点解读
- 硬件研发工程师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 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编制、审核入库类服务方案
- 中班美术活动水(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