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民族千古不衰的伦理道德

主讲:李鑫前言古圣云「天无道不成天,地无道不成地,人无道何为人」。天有道日月星辰转运,地有道一年四季分均,人有道人伦道德不亏可为人也。人若亏了人伦道德,身虽异于禽兽,心与禽兽有何分别。圣人忧人趋于禽兽之中,因此修道立教,使天下之人皆尽此人伦大道,若不尽此人伦大道,虽然官高爵显,金银百斗,人民无德可称,有何益哉。目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情大坏你争我夺,造成了世界毁灭的危机,举世动荡人所共知,科学登峰造极,并无挽救之方,其威力是摧毁世界而无遗,人只知其利不知其害,不知苍生万灵,命在旦夕,此时正是万物毁灭危险之时,皆因失此人伦大道,何能不遭劫运乎。此非上天不仁是人自作自受的,故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本专题共讲四个问题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四、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启迪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

道德伴随伦理关系而产生,又维系和调节着伦理关系的发展。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尚书》记载:“德至舜明”。《史记》也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认为舜就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始祖。

舜塑像孝感天地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帮他锄草。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老子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一直延续下来的行为规范

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形态是指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是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道德规范;

一部分是习俗形态是指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或表述出来,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

传统伦理道德涉及的范畴(一)家庭伦理

人类在男女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最初的伦理关系就是原始家庭伦理关系,即亲子、长幼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逆转的。

家庭伦理主要讲求:1、男女有别2、夫妇有恩3、父子有亲4、长幼有序亲是家族体系中的绝对权威。在观念上,父母对子女的支配最具绝对性。

宝玉挨打家庭之中一是男女的合理分工二是一家之长的确定三是强调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相互负责《周易》对家庭之理的表述是: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尚书》记载最早的伦理关系有父母兄弟子,其道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二)社会伦理

指家庭以外的人伦关系。主要包括: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易经·序卦传》:“有天地而有万物,有万物而有男女,有男女而有夫妇,有夫妇而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这种直观的、朴素的推论,说明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先后历史顺序。1、君臣关系即主从之道包括:君臣风度君臣职责君臣人格

君是政治体系中的绝对权威。

◎人们大多认同“君命无贰”、“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道德律条。

“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岂有君可叛者乎?”

◎另一方面,还要“君臣有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2、师生关系即师生之谊提倡:德治重教择师以德师道尊严安学亲师

孔子讲学师是学术体系的绝对权威。

“师长,君臣之纪也。”

师的权威属性类同于君臣、父子。3、朋友关系即朋友之信提倡:

以志交友立业以友以善待友以言会友以友辅仁

京剧《管鲍分金记》中的管仲与鲍叔牙重温中国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孔子的“三达德”知、仁、勇为“三达德”。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儒家三达德思想:《论语》提出的“智、仁、勇”君子人格论[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中庸》进一步将其概括为“三达德”理想人格论:“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1。仁乃全德之称。其本质为“爱人”,它有两条原则:(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首先要从“自爱”开始,在“自爱”、“自敬”的基础上,将“自爱”推展到爱、敬自己的父母兄弟及其家族,即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爱。将“亲亲”之爱贯彻于治国之中,即是实施“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2。智即是明儒家所谓“智”,就是一个“明”字。智即是明也。(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四《书赠第六则》)“智”这一概念作为道德论的范畴,就是明是非,辨善恶。“智”这一概念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就是识利害,明事理。

“智”还要求君子善于知人。3。勇者不惧儒家把“勇”分为“德义之勇”和“违义之勇”两类。宋明理学家把“勇”分为“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两类。儒家“智”、“仁”、“勇”的“三达德”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虽然有时代局限性,但也具有永恒的普世性,含有许多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为构建现代儒商人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孟子的“四基德”(四母德)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四母德,演绎出“五伦十教”,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孟子以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五伦”: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人伦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书中载,上古时候,人们“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在《尚书?尧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说法,即要以五种美德教导自己的臣民。据《左传》解释,“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后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关系。最后由孟子在整理和总结中国以往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

“三纲”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出处: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诚实。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八德

——中国古代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宋代伦理道德观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为标志。因为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就是报答兄长的恩。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为国民的责任,尽忠就是报答国家的恩。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去信用。礼:就是礼节。遵守礼仪,见到人要有礼貌,以礼待人。义:就是道义。追求正义,见义勇为,重义轻利,扶危济困,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廉:就是廉洁。廉洁自律,以清廉为乐,洁身自爱,廉洁奉公。耻:就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情,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孝,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无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父母养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举一动难言尽述,父母爱子无微不至,辛苦不辞冒险不退,始终不倦劳而不怨,爱子一生至死不变。为人子者须当知恩报本,欲子孝顺,须先孝双亲,不孝先人,人逆你,今日为人子媳妇,后日为人父母翁姑今日不孝父母翁姑,后日受子女媳妇不孝,理之所当然也。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盖因习见其行为,自然尽学其举动也。悌,悌字先点为兄,后点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亲的同胞兄弟也,兄弟原来同气连枝,姊妹相亲兄弟和气,同念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兄宽弟忍不失手足之情,家兴族盛是不亏悌道也。忠,所谓忠者,真心诚意做事合法合理,竭尽心力至公无私,所报无谎,所言无虚,做事不怕人见,不怕人耻笑,不作亏心事光明正大,可以对天地对神祗,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兄弟妻子,对自己良心无亏者就是忠也。

信,信字人言而成,夫信者诚实也,信乃人道上之准绳至宝,人之事业成功失败皆以信字为基础,君子修道一言为定。若与人相约之事,买卖或工作只顾自己利益而失约,或讲话虚而不实者,皆失信也。所以言顾行,行顾言,心口和一,以信笃行。礼,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也是得不到别人的尊敬,礼能表现人之身分及人格,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你若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所以修道必注重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义,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喜爱,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横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受祸失败,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以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裕后,留美名万古矣。廉,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无私欲无邪念,不作亏心等恶事也。待人接物诚诚实实,办公做事有始有终,临财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欲,贵在身清,内心清廉,家虽贫亦不愿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之廉也。耻,耻者为人之本性,本性纯善而无恶,所谓人之良心,但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有了羞恶之心才能知耻,知耻之人做事光明正大,不知耻者心身不端正,穿露体装,奇形怪装,男不男女不女,男女不避嫌而发生许多丑愧,败坏门风之事,则为不知耻而造成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二字,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这“五伦”“八德”,其根本点就是孝。“五伦”与“八德”,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五伦”大道通过遵循“八德”规范来体现与落实,“八德”规范则依据“五伦”大道的本质要求所展开。违背“五伦”、“八德”,就会受到惩罚,就不会有幸福的人生。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离不开对“五伦”、“八德”的遵守与践行。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

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美德包括十个方面: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一)仁爱孝悌

“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弟友恭。百善之中孝为先

李密辞官:“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陈情表》

“活着尽忠,死了尽孝”

1981年10月,许世友将军曰:“当兵三年无孝子,自古忠孝难两全。我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为母亲看坟。”许世友将军孔繁森赴藏前为母梳头“易牙烹子”父慈子孝,为父不慈,焉能爱人

(二)谦和好礼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礼的主要表现为谦和

“满遭损,谦受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诚信知报诚信是性善观念在行动上的又一表现;知报就是知恩必报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杀猪”的启示…

“知报”即知恩思报

“投之木瓜,报之桃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饭千金结草衔环,知恩必报(《史记》)(四)精忠报国

爱国报国可以说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作是“大节”。民族英雄岳飞《马革裹尸》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之手中耶?”左宗棠收复新疆清代诗人杨昌浚赞赏和怀念左宗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五)克己奉公

整体乃为“公”,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的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政治家范中淹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抗元英雄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荀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禁烟图⊙⊙(六)修己慎独孔子:“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国传统美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

刚正不阿.两袖清风

《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顾,只留青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

修己慎独的典型近代史上李大钊、方志敏、江竹筠、夏明翰等

身居要职不谋私利的黑龙江省交通厅长汪洋湖

(七)见利思义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耻荀子

见利思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孟轲“管鲍分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管仲

鲍叔忠义之士关羽

(八)勤俭廉正孔子:“温、良、恭、俭、让”老子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诸葛亮:“俭以养德”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

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

海瑞毛泽东的打了54个补丁的毛巾被毛泽东已经穿烂了但仍旧继续穿的拖鞋

(九)笃实宽厚

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笃实宽厚

明山宾卖牛

千里背尸回家乡的农民工李绍为(十)勇毅力行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孔子:“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勇毅的性格

十大传统美德的内在联系一切伦理道德都以仁为核心,有了仁,就会孝悌、谦和、诚信、大公无私、勤俭廉政、申明大义、无私无畏。

(一)、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形成的基础

主要由农业---宗法社会养育出一个以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三、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生态

生态生态

生态物态—农业制度行为—宗法意识—儒道佛中国文化的三个层面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亦叫宗法制度。原始群居氏族部落家族宗族与邻里乡党组成村社和社会构成国家社会结构宗法制度的产生家族血缘关系

封建与宗法制关系图宗法制的本质—家国同构宗法制的特点:

1、强调尊祖敬宗2、注重血缘亲情3、推崇移“孝”为“忠”传统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古朴的农业(乡土)社会。古代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事实:

一是宗法制长期存在。二是君主专制的高度集中家庭中的伦理扩大到社会就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二)、传统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使中国文化系统避免了全社会的宗教化,伦理道德曾经长期充当了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