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_第1页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_第2页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_第3页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_第4页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化历程(1840—1949)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895—1927)课本内容必修一专题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瓜分中国狂潮专题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共的成立、国民革命必修二专题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国民党统治前期短暂发展专题四辛亥革命引发的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专题三走向共和、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专题四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选修一戊戌变法选修四孙中山毛泽东1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化历程(1840—1949)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895—1927)历史阶段特征政治民主化取得重大成果: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颁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思想文化近代化加速: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层次上升到思想文化层次,找到了改造国家的思想武器近代社会生活巨变,逐步与世界潮流接轨2列强侵华重点突破319世纪末20世纪初变中国为其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美日后来居上,最终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侵略战争、瓜分领土、资本输出、扶植代理人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侵华目的侵华国家侵华方式侵华后果史实: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

1)原因:《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东北利益;

2)国家:俄纠集德、法对日进行外交和武力威胁;

4)结果: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5)实质:日俄争夺中国东北;

6)后果:日俄矛盾激化(日俄战争);三国干涉还辽51901《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是什么?内容(“拆前(钱)进(禁)宾(宾)馆”)(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钱)(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馆)(3)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禁)(4)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拆、兵)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中哪一条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禁止中国人民反帝。巨额赔款加剧了人民的贫困和经济的凋敝“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侵华大本营列强控制京津,实行武力监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影响特权:使馆界、要地驻兵权(武力监督权)、禁止反帝权、6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国别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势力范围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山东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地区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广东、广西和云南英国新界和威海卫长江流域、云南、广东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列强瓜分中国7内容:①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夺取的特权;②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实质: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及缓和列强与中国人民的矛盾,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899背景:美国忙于美西战争,瓜分来迟;美国军事实力不足影响美国有了独立侵华政策,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使列强由瓜分中国到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8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形式: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的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由瓜分中国变为共同支配中国91.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战争名称时间(年)战争影响A鸦片战争1840~1842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圆明园遭到破坏C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苏州等地为商埠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B2.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101890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新的关键阶段,在中国蒙受被日本击败的羞辱后不久,1895年初夏法国带头声称华南和西南为其“势力范围”,西方列强开始了“争夺租借地”的狂潮。……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人对于西学仅有的一点兴趣大部分集中在技术知识上。但在该世纪末,如果我们可以用当时流行的一本有关西学的中文文献目录来作判断的话,那么,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已转向西方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以及西方宗教思想等方面了。

——《剑桥中国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的主要原因。(6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了救国救民先后进行了怎样的探索?(4分)原因:洋务运动的破产;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学的进一步传播。(6分,任意三点即可)探索: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设想,掀起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分)11一战期间到20世纪20年代由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演变为一战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以美日争夺中国为主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侵华格局史实:日本出兵中国山东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12政治民主化的突破重点突破13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次尝试

戊戌变法14历史背景:(一)国际大趋势:1、经济:两次工业革命,资义迅速发展;2、政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趋完善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义成为世界潮流(二)国内环境:1、民族危机:2、阶级矛盾:3、经济基础:阶级基础:4、思想基础: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19C末,民族资义初步发展;民族资阶壮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15百日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失败1898年9月“戊戌政变”

维新变法由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1895年“公车上书”16类别颁布的新法改革的旧制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中央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的发展。提倡民办实业。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设立译书局,创办报刊、学会。奖励科技发明和创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建立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式军队百日维新诏令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经济方面有利于资阶参与政权,打击了封建顽固派有利于资义发展,打击顽固派推动军事近代化,增强军事实力有利于教育近代化和西学的传播打击封建顽固势力17失败原因:客观原因:1、封建顽固势力控制政权,始终阻挠和破坏变法2、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国际环境相对紧张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对帝国主义和袁世凯抱有幻想;(2)变法内容退步且没有实行;(3)操之过急,经验不足根本原因教训(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18历史意义::进步意义

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政治:维新派主张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次尝试;经济: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爱国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激发人民的爱国意识,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3.启蒙(思想)意义维新派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唤起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最主要)19明治维新(19中期)成功戊戌变法(19末)失败社会背景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

国际环境资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资阶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大刀阔斧,全面推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1)自由资义时期2)西方集中侵略中国

(有利的国际环境)1)向帝义过渡阶段2)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4分)(2)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4分)

(1)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各取所长;学习西方不是全盘西化。

(4分)(2)“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分)看法: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4分)21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22辛亥革命背景

⒈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⒉经济、阶级基础⒊思想基础4、革命党人组织、军事准备;导火线主要过程

1911.10-1912.3⒈开始:1911.10武昌起义⒉发展:各省响应⒊高潮:1912.1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⒋失败:1912.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意义

1、性质: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失败原因失败结局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根本)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破坏革命任务、社会性质、革命果实23

辛亥革命一、历史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化)

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革命的可能性(1)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4)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及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5)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3.革命的偶然性(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24时间、地点:

政治纲领:主要领导人机关刊物

性质

同盟会的建立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三民主义25辛亥革命二、革命过程(一)开始:

1911.10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二)发展:

11月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瓦解(三)高潮:

1.1912.1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2.1912.3《临时约法》颁布(四)结局:

1912.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6武昌起义时间:主力:结果: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经济、阶级:武汉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武汉地区受帝国主义侵略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组织: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长期组织发动;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成功原因27高潮1.中华民国成立(1912/1/1南京临时政府)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目的:性质:意义: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否定了封建专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临时约法》28结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过程:勾结帝国主义控制清政府——施压革命党人——孙中山妥协——逼清帝退位——通电共和——就任临时大总统——孙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清帝退位:1912、2、1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3孙中山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2、429功绩(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1)性质: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政治:①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3)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思想: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社会习俗: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6)国际:亚洲觉醒的组成部分历史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失败原因:主观(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破坏30■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31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1915年领导“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领导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1920年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结局:最终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32材料1: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材料2: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1)根据材料1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2)依据材料2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3)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虽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辛亥革命留下的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寻找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基础。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33孙中山与三民主义34首倡三民主义历史背景①

经济(阶级):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②政治:19C末20C初,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阶级矛盾空前尖锐。③思想: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等救国方案的失败;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④组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制定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35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重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补充和发展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36评价三民主义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②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时约法》)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局限性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37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历史背景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2)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4)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38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对外突出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关注国计民生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国民大革命。39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反满族贵族专制推翻帝制,建立国民的政府平均地权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新”在彻底反帝“新”在强调民权普遍性;反帝反封相结合“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扶助农工40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是奋斗的目标,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为三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和手段。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灵魂41用史实说明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190519121911指导

成立实现进行1913—1923捍卫1924—1927国民革命运动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民主共和中华民国国共合作421894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911年—1912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创立民主共和,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孙中山】反对专制独裁,捍卫民主共和实现伟大转变,推动革命前进43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孙中山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晚年他与时俱进,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继续推进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孙中山精神”

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

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勇于开拓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44思想救国重点突破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45新文化运动46新文化运动背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矛盾激化两不相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深)47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48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前期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1917十月革命后)

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9

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材料二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孙文

473

陈独秀

173

蔡元培

153

段祺瑞

45

胡适

45

梁启超

29吴佩孚

27

李大钊

25

章太炎10

冯玉祥

7

袁世凯

5

康有为

3黎元洪

1

孔子

1

庄周

1

诸葛亮

1

曾国藩

1

汉武帝

1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材料四: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毛泽东进步性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文化上: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政治上: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局限性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50近代前期各阶级的探索阶级实践纲领或口号特点、影响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地主阶级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先进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运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君主立宪自上而下的改良实业救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或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资产阶级文化运动5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2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大地兴起社会主义的大旗。1918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1920年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历史条件2.代表人物:(1)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3)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外部)(4)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苏俄的好感。(探索的深入)5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时间:2、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3、途径①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②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五四运动以后54问题与主义之争“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性质:

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论战55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561.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2.“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3.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BC57材料1: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据裴钰《改变中国》整理材料2: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1)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有哪些。(6分)(2)据材料2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4分)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6分)(2)特点:为现代化而启蒙。(2分)原因: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4分)(3)作用: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人们探索救国道路;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任答两点,4分)58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重点突破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民革命59历史背景经济、阶级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政治条件:一战期间帝国主义(美日)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剧;北洋军阀独裁统治,阶级矛盾尖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斗争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终结。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60五四运动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第一阶段5、4—6、3北京学生罢课第二阶段6、3以后上海工人“三罢”结果历史意义:性质:近代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青年学生——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主力军作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作用6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端“新”在何处?1、新的领导阶级:2、新的指导思想:3、新的革命前途:——无产阶级领导——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62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共)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群众基础纲领不彻底,土地问题没解决,群众基础薄弱彻底的革命纲领,解决土地问题,群众基础广泛革命性质(相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根本的区别:领导阶级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63历史条件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个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建党努力成立:标志:中共一大:时间1921、7、23地点:上海—嘉兴南湖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历史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共二大(“二步走”的革命纲领)1922年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64◆中共诞生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表现在哪里?⒈新的领导阶级:⒉彻底的革命纲领:⒊新的指导思想:⒋新的革命前途: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纲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人、农民651、兴起: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原因:中共吸取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国民党孙中山吸取以前革命失败的教训,决定“以俄为师”标志: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孙中山三大政策)2、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1927年)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成果: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4、历史意义性质: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作用:基本推翻了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5、失败原因主观(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核心:放弃党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1924—1927)6667681.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2.学生们帮助商人们抵制日货,还举行通俗的演讲,让兄弟姐妹们看清楚国内外的真正形势;他们还自己出钱办起了免费学校教育儿童。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 D.解放战争3.《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一文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是指A.追求英国的渐进式民主形式B.效仿美法的共和制民主模式C.实行德日式的形式民主D.追求俄国苏维埃形式的民主DCD694.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演绎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风云。下面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将有可能出现在该部电影中的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B.中共“三大”的召开

C.李大钊、陈独秀出席中共“一大”场景D.陈独秀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5.这是某次战争战前誓师词中的一部分:“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这次战争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6.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DCC70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中山装、旗袍成为时尚建筑:完全欧化、中西合璧辛亥革命后破除陈规陋习: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点头鞠躬、握手礼、婚姻自由、新式丧礼、妇女走出家庭交通通讯:20世纪初汽车传入中国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天津)1909年(詹天佑)京张铁路建成中国飞机设计师冯如1896年“大清邮政”;辛亥革命后中华邮政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民国成立后电话事业发展大众传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