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段习作课标解读_第1页
第二学段习作课标解读_第2页
第二学段习作课标解读_第3页
第二学段习作课标解读_第4页
第二学段习作课标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出色的写作引路人

---第二学段习作课标解读三年级学生的一篇日记

《星期天》

昨天我到中山陵去玩,看到三个孙中山,下面的一个站着,是铜的。爬到上面,房子里有一个坐着,是白色的。屋子里面还有一个睡着的,是石头的。后来,我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中年级习作点评:蹲下来看孩子,文通字顺就行,就是好习作。四年级学生的习作

《我的不倒翁》我有一个不倒翁,是一个长着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他整天嬉皮笑脸的。只要轻轻一碰,他就会左右摆动。碰得轻,摇摆得小,碰得重,摇摆得大。就是你把他板倒,他也会迅速地站起来。真有趣!一天,我的不倒翁没气了。我拿起充气筒就往不倒翁里面加气。不倒翁慢慢地挺直了腰。我忍不住对它说:“真勇敢!”突然,“砰”的一声,我的不倒翁破了一个大口子。真倒霉!

点评:有叙事,有抒情,就是好习作。思考:写人还是记事?是不是命题作文?

案例:由一个三年级作文点评所想到的我最熟悉的人

我最熟悉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她有一个非常好的品质,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李老师的好品质!建议此处最好写写李老师的外貌,会在读者心中形象更清晰!)

(这个开头很好。是否一定要写李老师的外貌,一要看文章本身的需要,二要看学生是否能写出外貌特点。我觉得不写李老师的外貌并不影响本文要表达的意思。再就是对于三年级小学生,要想写出“这一个”人物的外貌特点是很难的,要不然多是“炯炯有神”之类的套话。)每天,李老师都要给我们上课,而且李老师在没有风吹的地方站着,我们却在椅子上坐着,还有清凉的风吹着,和李老师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放学了,我们都可以轻松一下,可是,李老师还要改作业,是多么累呀!(两个事例都显单薄,因为没有抓住李老师的表情、动作、语言来写,只是泛泛地告诉读者有这么两件事,所以很难给人留下“李老师不怕苦、不怕累”的印象!)

(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能这样清楚明白地写出李老师怎么“不怕苦、不怕累”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小学生学写作文,首先要做到“清楚明白”。还没有做到把要说的话写得清楚明白,怎能要求做到内容具体?这一点我们要求高了,影响了学生喜欢写作文。)

要是我们都zuo爱学习、懂文明的好学生,就可以帮老师减去一点累,老师就会轻松一点。所以,只要大家都爱学习,就一定能让老师开心的。(结尾写自己的感想有点像在表决心,可不是在写计划书哦!)

(我觉得这不是表决心,而是孩子的心里话。他想帮老师“减去一点累”,想让老师“轻松一点”。需要修改的是把重复的第二句话的“所以,只要大家都爱学习,就一定能”删掉,把“的”字改为“一点”和第一句话连结成一句话。)写人命题作文思考:写人还是记事?是不是命题作文?

正确的评价了学生的这篇习作。但是误解了课本的编排意图,没有理解课标的要求。

1.课本并没有规定是命题作文,只是说:“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也就是说写某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在具体的写作要求上也没有那么高,只是说:“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十分明确,只要求“想清楚,再动笔写”,也就是要求把事写清楚,并没有说“写具体”。还提出了交流的要求:“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

3.思维定势还在束缚着我们。一看见要求写某个人的一件事就认为一定是写人的作文,一定要有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一定要做到内容具体。《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阶段课程目标说:“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里强调“不拘形式”,是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我们的思维定势恐怕不符合这样的目标要求吧!

认认真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真正按照课标的要求切实把习作要求降下来,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还是要好好学习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总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总目标作文动机:能根据需要进行书面表达。作文要求: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表达自己意思。《语文课程标准》对总目标的表述降低了小学写作的难度。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步过渡到写“小心文”。因此《课标》对写作知识的要求提得很少,也较低。“具体明确”是对写作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写作风格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反对华而不实的扭捏作态和无病呻吟,让孩子从小开始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大话套话,而是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也是从做人开始进行要求,进行人格培养。“文从字顺”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样的要求有别于语言优美。文从字顺,就是在语言表达上所使用的文字符合表达内容要求,能够把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意思是通顺的,文字也是与内容一样,是流畅的,一点不耽误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完全没有必要去专为语言绞尽脑汁寻找出路。对于文体,《课标》里只提了“常见的表达方式”,要求也不具体;“根据日常生活需要”,指导我们在九年义务语文教育中,应以写记实习作为主、写想象习作为辅。

学段目标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

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

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说课标情感态度标点符号词句运用内容形式修改习作次数

学段目标六大要求情感态度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内容形式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用最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词句运用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意识地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标点符号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修改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习作次数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

从一、二、三学段习作目标对比来看,体现了《课标》对小学习作螺旋上升的阶梯式要求。可以看出第二学段习作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教师要把握好阶段目标,引导学生由“写话练习”过渡到“片段练习”,这是个难点,教师既要给予一些技术性指导,又不能过于拔高要求,打击学生习作积极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写多练,为第三学段的“篇章练习”做好准备。与前后两个学段的关系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可以看出,中年级的“观察”比一开始的“留心”提高了一步,不仅是一般的“观”,还要“察”,即要求看得细,且要动脑筋去思考、去研究。到第三学段,要求“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既是“习惯”,就需要学生将观察视为自我需求,做到主动地观察、经常地观察。显然,课程标准对学生观察的要求,是一步步提高的,以一步步扩大和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以“观察”为例看联系四年级下册写我敬佩的人写人记叙文围绕自己熟悉的人,写一件事。三年级上册写身边熟悉的人三年级下册介绍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别人的评价,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写最敬佩的一个人,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着追求的品质。三下家乡的景物在习作时要突出景观奇特之处。四上写自然景观要求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四下写校园景物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写景记叙文通过七组词语看课标“兴趣”与“信心”——习作的起步“写实”和“想象”——习作的内容“自己”和“自由”——习作的个性“真实”与“具体”——习作的品质“交流”和“分享”——习作的动力“积累”与“运用”——习作的训练“自改”与“互评”——习作的提升三、四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他们对写作的畏惧,会直接影响其从此对书面言语表达敬而远之。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兴趣”与“信心”——习作的起步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有兴趣,我愿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简单,我能写。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如何让儿童对习作有兴趣?一、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案例:下面是一个三年级学生写的日记:“奶奶,我害怕!”“怕什么?”奶奶问。“我掉了两颗牙!”“不用怕!还会再长的!”奶奶摸着我的头说,“你爷爷的牙也掉了,只剩下两颗牙了。”“爷爷的牙还会再长吗?”“不会了!”奶奶摇摇头。“为什么?”“爷爷老了。”啊!人老了。真可怕!老师批道:“结尾太消极,太灰暗!”于是红笔一挥,改为——人老了,有什么可怕!爷爷虽然只剩下两颗牙,可那是铁打钢铸的牙齿!

学生不喜欢写作,与长期写假的、单纯的“有意义”的文章有关。如何引导学生写有意思的文章?我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读下面的书,发现什么是真正的有意思。就能模仿中学会如何写出有意思的文章。二、用童话、游戏、活动,打开儿童兴趣之门。1.利用与习作语境最相似的“童话”,为儿童创设一个有磁力的“言语场”,一下子勾起了“在场”儿童言说的欲求,让他们畅所欲言。2.游戏,它可以给儿童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习作情境,寓玩于写,寓写于乐,让习作成为游戏的一部分,让游戏成为习作的课程资源。3.活动,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一下子打开他们的感官,让每一个孩子情不自禁进入到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嘴说的境地。案例:编写生活童话

如小学生中有很多同学是爱护公物的,但有些学生不太注意,用拖把玩水打架,结果拖把常常被弄断。面对这种情况,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种现象,启发学生写了《拖把的哭诉》。再如,某学生不爱惜文具,喜欢乱涂乱画。为了帮助他,我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将此现象作为写作对象,写一篇题为《语文书和书包的对话》:语文书一个人在哭泣,书包来问它原因,原来小主人在它身上乱涂乱画,非常伤心,书包听了也伤心了起来,原来小主人也经常在它身上乱涂乱画,它们的对话给小主人听到了,小主人决心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而且学生编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怎样让儿童对习作有信心?其实,《语文课程标准》给习作教学对于刚刚进入写作的儿童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拾阶而上的习作台阶,在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彻底丢掉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写作思维,给各学段的习作教学进行准确而适中的定位,让每个孩子都愿写,能写,乐写,觉得写作原来就是将自己想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写下来,做一个习作者,当一个“小作家”原来就这么容易。小学生习作,从内容来说主要是两大类,一是记实,二是想象。记实在小学习作中占大多数,是主流,如中年级的32次习作,记实占了25次(其中2次是“自由写”)。都追求“解放”──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倾吐喜怒哀乐、挥洒欢声笑语、分享奇思与妙想、抒写梦想与童话,进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享受习作的快乐。因此,对于孩子的习作,老师应该以鼓励为主,尤其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独特想象和独特表达。举两个例子来说,一个是记实的,一个是想象的。

“写实”和“想象”——习作的内容记实的:如“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以《愿望》为题写了一篇作文:

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儿也不笨。”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作文,还一板一眼地评价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大家都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想象的:如一位学生在《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

爸爸要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当科学家;妈妈却要我长大后当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鬼,我也怕。妈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妈和我就都不怕了。没有所谓的崇高理想,却有真切而美好的心愿,真心话比什么都重要。作文的真实价值,就是要为学生彻底松绑,放飞他们跃动的梦想。写实与想象应该是习作内容上的两个维度。在写实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将写实和想象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一个习作内容要么写实,要么想象,两者之间不可通融。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实”和“想象”的描述是相提并论的:“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样表述,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习作者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表达内容,找到适合自身言语特征的表达方式。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

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

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自己”和“自由”——习作的个性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中犯有“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的毛病不在少数。治病良方:一、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课标在表达形式上,特别指出要“不拘形式”。“不拘形式”就是自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教学的理念:“自主表达”“自由表达”“创造性地表达”。只有做到“自主”“自由”“创造”,才能写出各自的独特感受,才能是表达自己想写的、高兴写的内容。“不拘形式”首先是文体不限,学生可以记叙、描写、说明,可以写童话、写小故事、写书信,甚至写小报道。面对一个习作主题,不能让儿童局限在一种文体的写作上,应当给他们更加宽松开阔的选择,让每篇习作真正适合儿童自己,让每个儿童在每篇习作中真正找到自己。课标大力倡导“真实”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真实”与“具体”——习作的品质一、“真实”是作文教学最大的价值引领;案例1:一位学生的作文《喜欢与不喜欢》的开头:人人都有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我喜欢央视《实话实说》栏目那个一脸坏笑的主持人崔永元,他在电视上一露脸,我就像喝“可乐”;我不喜欢上班会课,一上班会,我就说:“老师,我要上厕所!”案例2:《南方周末》报道了安徽省高考作文事件。《战胜脆弱》这篇作文在安徽省的考场上35%的考生都是写在高考前夕不是父母双亡,就是家里着了大火,不是家里着了大火,就是发生了洪灾。因为98年抗洪。当时,安徽省没那么严重,只是有些地方受了点小灾。可是一百个学生竟然有三十五个写成这样。案例3作文“造假”趣事选:1.老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节那天,刘老师使出全身的力量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节课,就得癌症死了,我们是多么怀念他啊……(小学作文里,很多老师就这样得“绝症”死了……)2.“烛光下,看着妈妈头顶的几缕银丝闪闪发亮,布满老茧的手灵巧地为我缝补衣裳,我的泪水再也无法忍住,涌了出来……”(于是数以万计的小学生都成了泪人,芳龄三十的妈妈们集体未老先衰。)3.做完好事后──“谢谢你,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我拍着胸脯回答:“我叫红领巾!”(这个经典回答“世代流传”……)4.在最难忘的一件事的写作中,很多同学写道,最难忘的是一次撒谎的经历,“但我保证,从今以后再也不撒谎了!”(于是又完成了一篇撒谎的作文……)二、作文,从真感受开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例文:浙江一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107字)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真实、真情、真感人写“真实”,是不说“假话”的基础;写“具体”,是不说“空话、套话”的保证。

从小学生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写不具体是一个通病,明明是一件自己亲自经历的事,但一写作文,三言两语就完事了,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案例:《人民教育》上曾经登了一篇文章,写一个老师带学生到八达岭去游览。回来后叫大家在课堂上写一篇作文。我们知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伟大祖国的骄傲。但小学生不会观察,不会描写,有一个学生绞尽脑汁写了十个字“长城长啊长,他妈的真长!”看起来虽然是个笑话,但说明学生确实不会写。平时带他们游了公园,也是一、二句话就写完了。当下儿童习作最大的“难”就是写得不具体,习作教学最大的“难”也就是如何指导儿童写具体。学段目标第二条其实就隐含着写“具体”的方法和路径:所谓“见闻”——就是看到的,听到的,包括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变化等;所谓的“感受”,就是自己在观察、经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想象就是自己在观察中由具体事物产生的联想等。如果将这些“细节”在习作教学中落实到位,儿童习作中的“具体”自然水到渠成。儿童写具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用“慢镜头”来指导,甚至用“倒镜头”的方式来一帧一帧地回放,以此让儿童学会观察,懂得捕捉“细节”。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

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

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一、运用“五员大将”把文章写具体眼——“心灵的窗户”,它能帮你看清事物的颜色、形状,看清人物的动作、神态;耳——耳朵能帮你听清大自然任何事物发出的声音;鼻——鼻子能帮你闻清不同事物的气味;舌——舌头可以帮你尝出事物的酸甜苦辣;心——

可以帮你感受到各种情感。案例:以《臭豆腐》为例指导学生写事物

很多同学都爱吃一种食物,它的名字虽然不好听,但吃起来却是又美又香,那就是——臭豆腐。运用这“五员大将”来试一试吧!当你还没走近臭豆腐,便先闻到一股臭臭的味道;当你走近前一看,只见一块块臭豆腐油汪汪、黄灿灿的,或许人们为了它的“美丽”,还给涂上一层金黄色的“外衣”哩!说不定这时爸爸妈妈已经在一旁“吧唧吧唧”地吃着呢。听到这清脆的声音,你终于也忍不住了,赶快手执筷子夹起一块,朝嘴里送去,你屏住气,用舌头慢慢地一舔,哇!真香!于是立即咬了一大口,也“吧唧吧唧”地吃起来。这时,你才真正尝到了臭豆腐的味道——真是又香又酥,再也觉察不出半点儿臭味来了!怎么样,只要我们调动“五员大将”,我们吃臭豆腐一个短短的过程便被刻画得形象生动。这时候,我们一定还会情不自禁地运用“心”这员大将——发出内心的感叹:哇!真是名不虚传的臭豆腐啊!运用“五员大将”写景物例文:《秋景》小草已经变黄了,一片金色。我们来到树荫下,坐在那柔软的草地上,抬头一看,一行大雁往南方飞去。瞧,它们的队伍是那样的整齐!远处飘来了阵阵淡淡的清香。原来,对面农家院子里栽满了菊花,那淡淡的清香便是它们送来的。我们又看到篱笆围着的果园,那里有各种果树,梨子树、桃树、杮子树……秋天的河水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沙石。河里的树叶和正在做游戏的鱼儿快活得像一个个小精灵。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秋姑娘唱起了歌,沙沙沙,沙沙沙,多动听啊!田里,稻子已收割完毕,一捆捆稻谷,就像一个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姑娘……在这篇文章里,小作者便运用到了“五员大将”,看到了“小草已经变黄了,一片金色”;听到了“秋姑娘唱起了歌,沙沙沙,沙沙沙”;闻到了“阵阵淡淡的清香”;还用心感受到了“柔软的草地”……正是动用了“五员大将”进行细腻的描写,从而让我们秋天的景色变得韵味十足!二、薛法根——问题指导法《莫泊桑拜师》

福楼拜让莫泊桑站在自家门口连续三天,观察路过的马车,并记录下来。莫泊桑一无所获,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再次请教福楼拜。福楼拜说:“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让莫泊桑恍然大悟,经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笔下自然写出了很有文采的文字。针对每个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提问的方式,一个接着一个地追问,让学生沿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逐层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具体方式、方法。学生在这么多问题的引领下,就会逐渐养成和老师一样的观察、思考方式和习惯,就会像老师那样地去看、去想、去写。“问题指导”,将作文的具体方法、策略融化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串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完成从写不好到写得好、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发展过程。一连提了22个问题,学生回答了22句话。而连起来的22句话,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回答问题一样!案例:一位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的—

师:那么,此时此刻,你们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呢?静下来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说。

生:我此时此刻很紧张。

师:能给大家具体说说吗?

生:我现在在几百双眼睛注视下上课,心里像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我的脸色铁青。

师:脸色铁青,你能够看到自己的脸吗?应该怎么说?

生:我感到脸发热。

师:哎呀,你看看,你的手心怎么了?

生:我的手心湿漉漉的。

师:真够紧张的!你的脚呢?

生:我的脚一直在发抖,脚心都冒冷汗了。

师:你现在说话是不是很通顺?

生:不通顺,吞吞吐吐的。

师:这也是——

生:紧张。

师:把刚才的话连起来说,就是一段具体的话。

三、让“哑巴”开口说话病例1

有一天晚上,我有一道题数学作业不会做,她就跟我仔细解题,但我怎么搞也搞不懂,妈妈就跟我一字一句地慢慢说,最终我们在11点前完成了。妈妈“跟我仔细解题”“一字一句地慢慢说”,妈妈说了多少话呀,但是小作者却把妈妈的嘴巴封上!就是不让妈妈说半个字,让妈妈做“哑巴”!

案例2

一个明媚的上午,我忘记带笔盒了。我把书包翻了个底朝天,笔盒的影子都没看到。我问了在我身边的同学,他们都不借给我,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回我的座位。

师(来到一生身边):请你借我一支笔?好不好?

生:不借。

师:为什么?

生:我没有了,(生笑)只有这一支。(众生笑)

师(向另一位同学):借我一支笔吧,我忘了带笔盒。

生:不借,我已经借给别人了。(众生笑)

师:你看,有多少对话呀,对不对?小作者说,不行,嘴巴封上,不许说!(生笑)

案例3

(原文)

晚饭时,妈妈发现没有盐了,叫我去买。我在看电视,不肯去。妈妈非要让我去。我只好去。运用让哑巴开口说话的方法进行指导,经过三遍修改。

放学回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立即打开了电视。我一边看着《步步惊心》,一边大声喊着:“妈妈,我饿死了!饿死了!有没有吃的给我拿一点!”“冰箱里有面包,你自己拿,先吃点,我正在做饭呢!”正在厨房里切菜的妈妈高声喊着。

我快速爬起来,打开冰箱,拿起面包,立即回到电视前。泼辣大胆的若曦遇见了明玉格格,两个人一说话就不和,动起手来。“噗通”“噗通”,双双都掉到池塘里,我看得哈哈大笑起来:“活该活该,好玩好玩!”

正在这时,妈妈从厨房里出来,对我说:“斌斌,我们家里没有盐了,赶紧到下面小商店买袋盐来。”

“我正在看《步步惊心》,我不去!”“没盐不能做菜,你快去快回,回来再看。”“不行,回来我就不知道若曦和明玉格格怎样了!”“你今天晚上要不要吃晚饭?”“我就看电……”“视”字还没有说出来,妈妈拿起遥控器,按下了红色键。我正看到紧要关头呢,情急之下,喊:“我就不去,就不去,你把电视打开。”

“你再跟我这样说话!”妈妈虎着脸,把遥控器扔到了沙发上,举起了巴掌,向我——“我去,我去。我去还不行嘛!”

我见没妈妈真发脾气了,好汉不吃眼前亏,马上软了下来……

从41个字,变成372个字。写作文,要写具体,写生动很简单,让“哑巴”开口说话。精彩的对话,精彩的提示语

班级读书推荐会在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只有守住“真实”“具体”的底线,儿童习作素养就会得到实质性提升,儿童习作的品质就会有长足改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有一位犹太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写作最初的目的就是交流。“交流”和“分享”——习作的动力新课标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学生习作的展示与交流,几乎每次的单元习作都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或是“与同学交流交流”,在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中,还明确提出“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展示学生的精彩习作,对于刚刚起步的学生,是个极大的鼓舞。我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尝试。1.班级优秀作文展2.利用班级学习园地选登好词好句好段3.向校园广播站投稿4.创办校刊《汶水畔》小学部专刊,发表学生优秀作品5.向省市级刊物推荐发表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会碰到两个问题:没有内容写,有了内容不会写。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问题。积累和运用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积累”与“运用”——习作的训练贾志敏是这样训练学生的:

第一阶段:抄写——抄句子、抄段落、抄课文等。

这样的训练,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第二阶段:听写——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一篇文章等。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如果学生基础不太好的话,则读一句,让学生听一句,写一句。反之,可以读得稍快些,或者把一段话、一篇文章读一二遍,立即让学生记住并写下来。第三阶段:视写——给学生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内容写下来。第四阶段: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给学生提供一个素材,组织学生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第五阶段:放手写——鼓励学生寻找题材,独立谋篇行文。在每次训练的同时,不忘指导孩子读后修改以及最后誊清作文。需要指出的是,要求孩子最后上交的作文必须文通字顺,格式规范。新鲜感贾志敏——《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小明哭了。小明眼睛一闭,挤出了几颗银豆豆。小明站在屋子中间。他望望爷爷,爷爷不理他,瞅瞅奶奶,奶奶不吭声,再看看爸爸、妈妈,他们各忙各的,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此时的小明伤心极了,他眨巴着眼睛,渐渐的,眼圈红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的一双小手往脸上一按,嘴一张,“哇”地哭出声来。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往下挂。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扭动着身子,摆动着双腿,边哭边一个劲地嚷着:“爷爷坏,奶奶坏,爸爸、妈妈都是大坏蛋。”用词可以“换一种说法”: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我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我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妈妈。

句子可以“换一种形式”:以后,我再也不吵着要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了。以后,我再也不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语言现象:

四个孩子相约十时整在学校门口会面,再一起去拜访老师。甲、乙、丙三人均按时抵达,可是左等右等仍不见丁的踪影。正当他们三个人刚要离开时,丁气喘吁吁地赶来了。于是,三人纷纷责怪起丁来了:甲: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啊!乙:你如果再晚来一步,就见不到我们了。丙:你呀,让我们干等了多少时间,你来得未免太早了点吧!不难看出,尽管三个人说话的内容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焦急的心情是一样的,其表达的意思也都是毫无二致的,即:你来得太晚了!“换一种说法”,可以让我们另辟蹊径,开拓思路,不落俗套,写得跟别人不尽雷同,有新意,有见地。若想经常“换一种说法”,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勤思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仔细观察生活,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勤思多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习作没有捷径,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敲开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