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_第1页
科技革命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_第2页
科技革命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_第3页
科技革命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_第4页
科技革命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科学技术革命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手机的发展历程1902年,一个叫做“内森·斯塔布菲尔德”的美国人在肯塔基州默里的乡下住宅内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这部可无线移动通讯的电话就是人类对“手机”技术最早的探索研究。193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为美国军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手机

。这是二战中美军使用的无线电话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马丁·库帕”从此也被称为现代“手机之父”。通话时间35分钟,充电时间10小时,仅有拨打和接听电话两种功能。1983年,世界上第一台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8000X重2磅,充电十小时通话半小时,售价3,995刀。设计者RudyKrolopp摩托罗拉8900是世界上第一款翻盖式的手机,于1995年上市,面世之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为后来手机的设计提供了诸多灵感。

摩托罗拉328C上市时以“掌中宝”的称呼风靡一时。真正的折叠手机就是这款摩托罗拉掌中宝328C,该机的外形设计也越来越接近翻盖手机。它在以前大可算作是经典中的经典,摩托罗拉的这一发明使折叠式,手机从此发扬光大。摩托罗拉V70的旋盖早在1997年,西门子的SL10便以滑盖造型出现了。第一款内置天线手机

诺基亚3210的上市放映了诺基亚的手机设计风格一直都有趋向"人性化”的特点,它是第一部内置天线的手机,这对当时手机业界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

夏普开启了手机拍摄功能的先河,在2000年的9月,夏普联合日本移动运营商J-PHONE发布了首款内置了11万像素CCD摄像头的夏普J-SH04手机。第一款三防手机

它的样子实在很怪,身材又大,对于东方人的审美观念来说,这种外观是不能被接受的。由于销售量过低退出市场,可奇怪的是,在其退市后,这款手机却成为了众多人追逐的对象,其经典的鲨鱼鳍式天线也永远留在人们心里,而爱立信R310sc也作为国内的第一款三防手机而被永载史册。第一款进入中国大陆的GSM手机:爱立信GH337诺基亚1110,2005年上市,销售2亿5千万台。也是唯一一部销量超过2亿的手机。

真正的首款智能手机是由摩托罗拉在2000年生产的名为天拓A6188的手机,它是全球第一部具有触摸屏的PDA手机,它同时也是第一部中文手写识别输入的手机,但最重要的是A6188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自主研发的龙珠(DragonballEZ)16MHzCPU,支持WAP1.1无线上网,采用了PPSM操作系统。

2007年1月10日,在MacWorld大会上苹果正式发布了首款苹果智能手机iPhone,从未涉足过通讯领域的苹果公司也能出手机,当时还是诺基亚的天下,N系列的风光几乎让诺基亚忘了自我。有不少人都在嘲笑苹果iPhone,一款没有键盘的手机能有怎么样,但随后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傻了眼。电脑的发展历程二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主要内容:五次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内容包括科学革命和高技术革命两部分。科学革命大致包括:数学,天体科学,高能物理和场论,地球和环境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如材料、能源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和认识科学,生物技术,农业和医药、人口、资源和环境及信息科技等基础学科。高技术革命可以分为: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这些高技术的发明应用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决定性的变革作用。(1)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所谓微电子技术,就是对微小性电子元器材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它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是现代化的广播电视技术、通讯技术、办公室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柱技术。作为这门技术的杰出结晶便是微型计算机,即具有完整功能的微小型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2)航天技术。航天技术又称空间科学技术,是研究和解决如何使空间飞行器进入外层空间并在那里有效工作、探索、开发和利用外空间以及地球及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空间科学则以研究宇宙空间的物质的性质、分布及其变化为目的。航天技术主要有以下4方面内容:A.人造地球卫星。B.载人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C.行星探测技术。D.空间材料加工技术和空间工厂。(3)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是指那些已被人类发现或利用,但尚未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波浪能、潮汐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裂变能、生物能等。它们都有广泛开发和利用的前景,但是目前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目前,运用得比较普遍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新技术、风能技术、生物能利用技术和氢能利用技术等。(4)新材料的开发。新材料是指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的材料。新材料技术就是在原有材料的性能、品质等的基础上,研究和解决如何开发利用新材料的问题。新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智能材料、复合材料3大类结构材料:一类是高性能陶瓷材料;一类是高性能金属和合金;一类是传动材料;一类是液体宝石。智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中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记忆合金和感温磁钢。复合材料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已研制成功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5大类,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表面涂层与表面改性。复合材料正由高科技领域向民用领域扩展延伸。(5)光导纤维通信。光导纤维通信是指利用一种能导光的、非常细的高纯玻璃丝(光导纤维)来传送光(激光)信号的通信技术。目前,光纤通信在各国差不多都已逐渐代替电能通信而成为主要的通信方式。(6)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是指人们自觉地利用物质机能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是物质原理与工程学原理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细胞移植与培育技术、生物反应技术等方面。二战后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一、具有全面性,影响到生产力的各个方面。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人在物质生产中的而地位均发生重大变化。第二、具有综合性,科学与技术统一进步。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学科间交叉,技术间融合。第三、应用于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第四、要求大力开发科技人才资源。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本,是知识。第五、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科技进步(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2、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科技进步推动新旧产业更替和产业结构变化;(2)产品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知识产权);(3)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自动化);(4)科技进步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网络联系)。西经各流派关于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及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静态均衡、完全竞争等正统经济学假设已经不适用于解释经济发展,经济的根本现象应该是发展而不是均衡。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家是实现创新的主体,信用是企业家以要素新组合的预期收益为担保的支付手段,这三者构成了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石。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体系内部的创新来实现的。所谓“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这种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或者说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只有引入到生产实际中的发现和发明,并能对原有的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产生震荡效应的才是创新。熊彼特把“创新”(innovation)一词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具体包含五个方面: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索洛(R.M.Solow)提出了加速技术决定作用的增长模型。它将原先固定不变的资本一产出率及劳动一产出率以技术变动来表现。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以及资本和劳动对收入增长的相对作用的权数,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索洛模型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区分了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growtheffect)和因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带来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leveleffect)。在这里,技术进步第一次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中给予系统地研究,从而比较完整地描述和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此后,丹尼森(E.F.benison)等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进一步证实了索洛模型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在经济增长计量中,总的经济增长远远大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即出现了一个增长的“余值”。丹尼森明确地把这个无法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余值”归结到技术进步上,并由此得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曼斯菲尔德认为引起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扩散。影响技术在同一个部门内扩散的基本因素有三个:(1)新技术的模仿比例。(2)新技术的相对盈利率。(3)新技术所要求投资额。此外,还有

4

个补充因素,即:(1)旧设备被置换前已使用的年数。(2)一定时间内该工业部门销售量的年增长率。(3)该工业部门某项技术初次被某个企业采用的年份。(4)该项新技术初次被采用的时间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卡曼和施瓦茨以垄断竞争理论为依据,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将科技进步视为“技术创新”提出:(1)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是决定技术创新的三个重要因素或变量。竞争引发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企业规模影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2)最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之间的市场结构,既有竞争对手的威胁,又能维持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3)与以上两点相一致,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企业因预期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前景而采取的创新。另一类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企业担心自己目前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保罗·罗默认为,知识技术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投资收益。在他看来生产要素有

4

项:资本、非技术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新思想。他将人力资本的提高和新思想归结为科技进步。罗默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除了考虑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外,还将知识或技术作为一个内生的、独立的因素纳入到模型之中,知识被当作生产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投入。罗默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知识是所有经济主体都可以无偿使用的,可以产生一般的规模经济效益;而专业化知识是以应用性很强的科技创造发明或专利的形式,投入到生产之中,它必然产生要素的递增效益。两种知识的综合和衔接,不仅使知识、技术的人力资本自身具有递增效益,而且也使资本和劳动等其它投入要素的效益递增。此种递增的效益可能形成垄断利润,而获得的垄断效益又可以成为知识创新和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资金来源和动力。舒尔茨(Schultz)将生产的技术因素扩展到人力资本上。他认为人力资本会产生递增的收益,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同样强调科技作为革命性生产能力的卢卡斯模型中,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被进一步深化。卢卡斯将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同时又将劳动区分为“初始劳动”和“专业化人力贡献”两种类型。并提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由教育和工作岗位上的“干中学”共同构成,正是这种不断积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才一能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库兹涅茨强调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知识存量的增长。知识存量,包括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知识存量在不断增加,利用知识存量就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主要有四个环节:一是通过科学发现,使知识增加;二是通过发明,对现有知识实际运用进行检验;三是通过革新,把发明初步应用于生产;四是通过改良,在发明及其应用过程中进行有益的改进。知识存量,就是通过以上四个环节以及一系列转化过程,最终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说科学技术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是说,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通过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可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在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三个要素,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二是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科技进步通过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生,不断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科技进步,决定世界经济的形成从各国生产方式的建立到形成世界市场、从而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无不依靠科技进步的作用。近年来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实际上也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信息传递更快,促进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国际分工的资源基础不断削弱,技术基础大大增强,科技进步的水平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依据。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虽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经济总量是不断增长的。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美国

1929—1969

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期提高,由

1929—1941

年的33.8%提高到

1964—1969年的

71.9%。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都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3

科技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各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许多经济界权威人士和经济学家一致认为,20世纪中后期以来,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主要推动力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4

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数量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型)的转变。而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大前提就是科技进步。5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新产业群。科技进步,尤其是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必然会导致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新产品的不断出现。随着新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结构对产业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但需求结构却受科技进步的制约。在需求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之前,必须先有某些技术突破或革命,否则需求结构将主要由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在原有技术产品方面发生量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是相对缓慢的。经济增长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期,是一种相对长效的经济增长动力源。科技进步需要持续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特别是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的扩张,所需要的科技投入会更大。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资金做支撑,才能完成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的建立和扩张,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经济更快发展。所以,科技投入的数量及质量决定于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能缓解经济波动科技进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波动,但科技进步对经济波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使经济波动的周期拉长,波幅减小。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正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促进了产业升级,带动了美国经济快速成长,使美国的经济近年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信息技术业不仅为近年来美国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起到了帮助降低整个社会通货膨胀率、缓解经济衰退的积极作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之间存在互动互促关系。经济增长同时伴随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会加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越快,经济总量越大,则科技投入也应越高;科技投入越高,则经济增长越快。应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反之亦然。同时经济增长与科技产出之间也是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越快,则经济对科技进步的要求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科技人员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其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导致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的巨大需求,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也会越来越高,形成良性互动。科学技术的国际传播途径科技成果的转移传播需要途径:国际商品贸易、技术贸易(转让,成套设备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技术竞争等。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海外直接投资带动技术转移国际间技术转让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1)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科研成果商品化进入市场流通,这种技术商品使技术革新造成的需求与成果资源的供给通过市场机制连接起来,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技术实力的增强、获得巨额利润,就只能到市场上去购买技术革新成果。(2)海外直接投资带动技术进步。新技术沿先进国家——后发国家——发展中国家顺序进行转移,需要如下条件:1、对先进国家来说,具备刺激技术革命和向外转让技术的诱因;2、对引进技术国家来说,应当具备引进和建立新产业的资源,能够获得引进技术的后发利益;3、有效进行技术转移和产业移植的国际机构能够起到作用。3、国际间技术专利转让为保护发明者的国际知识产权、确保该项技术的国际转让、作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手段、实现国际技术专利战略等原因,实施技术专利的转让。4、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胜败取决于技术革新机制和科技政策以及主观上的努力程度后进国家的技术引进速度快于新技术开发速度,同先进国家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技术转移在中心国家转移较快,中心国家与周边国家、周边国家之间的转移相对较慢。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和世界经济信息化一、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在全球传播二、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兴起IT(电子信息技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其和在其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各国支柱产业。信息技术领域发生的三场革命:(1)数字化(2)全球电话网主干线使用光导纤维(3)计算机功能成本下降信息产业是现代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采集、储存、传递、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三、世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产业规模大,增长速度快。2.国际化与多极化。3.数字化与网络化。4.关联性与带动性。5.政府主导性。四、世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1.政府推动,市场运作。2.数字化与标准化。3.国际化与渗透性。4.高倍增与高带动性。5.高投入与高创新性。五、信息产业发展及其影响(一)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互联,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生产经营和跨国信息交换的发展。

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将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将成为现实空间。

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一场新技术变革,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二)带动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