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杨永坚-老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6章_第1页
OK杨永坚-老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6章_第2页
OK杨永坚-老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6章_第3页
OK杨永坚-老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6章_第4页
OK杨永坚-老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6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主讲老师:杨永坚第六章教育基础知识1.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2.小学组织与运行3.小学教育研究方法4.教育的产生与发展5.学校的产生与发展6.教育与社会的发展7.教育与人的发展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9.小学教学10.小学德育知识点拨本章所占分值20%,主要以单项选择题为主,简答题为辅。考点分析1.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2.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3.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4.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重难点分析一、小学教育的历史二、小学教育的现状三、小学教育的特点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小学教育的历史1.

夏、商、周就有了小学教育2.《孟子》中校、序、庠是当时的小学3.

西周,建立小学,设在官府4.

春秋战国,私学的发展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5.

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被视为近代小学的开端6.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我国近代意义上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此后,清政府命令各省府州设学堂,推行现代小学教育的开始。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7.

1912年,小学教育两个特点: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而且男女同校;缩短了学制,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8.

1922,借鉴美国“六三三”学制,即“壬戌学制”,分为两级,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一直持续到1949年。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二、小学教育的现状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小学教育年限改为5年。(一)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身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0%;2007年,政府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三)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1993年,《教师法》颁布,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993年12月12日,《教师资格条例》发布,认为教师资格标志着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品德、知识与能力。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四)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即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小学教育以政府办学位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五)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001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确定三维目标,开设了综合化课程,实行弹性课程管理,开发地方课程。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三、小学教育的特点(一)基础性

我国学校的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构成。小学教育属于初等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二)全民性

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三)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只要达到一定年龄,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四)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教育。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1.学校组织2.小学组织机构及运行3.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第二节小学组织与运行一、学校组织(一)学校组织的特点

学校是国家为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机会的教育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正式的规范性社会组织,其目的是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适当的身心发展环境,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成功地参与社会生活。第二节小学组织与运行

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系统(总体上,行政系统、教学系统、后勤保障系统)

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

(教职员工特点)

学校组织是一个有多重目标的组织(组织的任务)第二节小学组织与运行(二)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式1.

直线型学校组织(简单,统一指挥、集中领导,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2.

职能型学校组织(多重指挥难免出现冲突)3.

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4.

事业部型学校组织(一般是那些规模较大、有复合教学业务、有跨地区教学业务的学校)第二节小学组织与运行二、小学组织机构及运行小学组织机构有效运行必须满足的条件:

目标、功能齐全、党政分开

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

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明确和社会效益第二节小学组织与运行三、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1.

网络化2.

一体化3.

人情化4.

个性化第二节小学组织与运行一、教育研究的特点二、教育研究的分类三、教育研究的过程四、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一、教育研究的特点1.实践性2.伦理性3.复杂性4.全员性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二、教育研究的分类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3.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三、教育研究的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有价值、可行性、有新意、具体明确)2.查阅文献资料文献分三种: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文献检索方法有: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3.制订研究计划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4.搜集与整理资料5.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格式:题目,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论,讨论和建议,附录。学术论文的结构:题目,署名,摘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6.总结与评价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四、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教育调查法

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调查法的方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调查手段的多样性、调查效率的高效性。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所需的答卷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半小时。

问卷的编制(标题、介绍词、题目)

问卷题目的要求(题目越简单越清楚越好)

问卷法的优缺点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问卷法的优缺点优点:简便易行,容易控制;便于整理和统计分析;不记名,减少心理压力,收集真实的意见和建议;问卷可以大范围做调查。缺点:难以核实,质量不易保障;难以预计问卷回收率,回收率太低,资料就失去了代表性。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研究性的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1)访谈的类型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访谈法的优缺点优点:较为灵活;深入了解被访者的心理感受;可观察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被访者也是研究的参与者,双方加深了理解;能促进问题的解决。缺点:时间和精力代价比较高昂。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3.观察法

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观察法的类型按观察的情境条件: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按观察的方式: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按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按观察实施的方法: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观察的步骤第一,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第二,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第三,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第四,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3)观察研究的记录

具体的方法有: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

日记描述法——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的一种观察方法。

分为综合日记描述和主题日记描述。最早使用者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我国最早使用者为陈鹤琴。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的编码分类。

连续记录法:对学生行为作更详细、更完善的记录,要求在较长时间内作持续不断的记录。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4)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在收集资料数据方面起着独特作用;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告或不肯报告的资料;能较客观真实地收集第一手材料。缺点: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观察的养病呢较小,容易使观察结果带有片面性、偶然性的东西。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实验法研究的要求:(1)在理论假设的引导下,进行教育变革;(2)从检验假设的需要出发,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与实验目的无关因素的干扰;(3)坚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确保假设检验的客观性;(4)在遵循教育性原则的前提下开展实验,控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

一般程序建立假设;选取被试并配组;实验前测;引进自变量进行实验处理;后侧;比较前后侧差异;验证假设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3.

变量、效度和信度(1)变量自变量(原因变量);因变量(反应变量);无关变量(尽可能控制)(2)效度: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3)信度: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4.

优点:主动设置条件;重复验证;分别考察各种因素的作用;便于量化统计。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三)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条件下,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对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事实加以分析、概况,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特点:以已有经验作为研究内容保持研究过程的自然状态注重对教育经验的理性思考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

类型具体经验总结:实践性总结一般经验总结: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理论性经验总结: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3.

基本要求对象要有代表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观察区分现象与本质要有创新精神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4.

意义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者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增强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1.

特征(1)为行动而研究(foraction)(2)对行动的研究(ofaction)(3)在行动中研究(inaction)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

基本过程计划;实施;考察和反思3.

优缺点:优点:灵活,适时作出反馈与调整;理论与实践结合。缺点: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可靠性;样本受具体情境限制,缺少控制,影响代表性。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五)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

步骤(1)确定问题(2)选择方法(3)及时记录(4)整理材料,形成结论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要求对象要恰当,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善于抓住必要的、本质的材料,运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要考虑相关因素,综合地加以分析。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起源的各种理论理论派别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1.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教育的产生是种族发展的需要。混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忽视了人类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目的性。2.心理起源论孟禄(美)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理论派别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1.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教育的产生是种族发展的需要。混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忽视了人类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目的性。2.心理起源论孟禄(美)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例1:下列哪一位教育家赞同劳动起源论的观点()A、沛西·能B、孟禄C、凯洛夫D、勒图尔诺【答案】C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教育的发展阶段1.非形式化教育阶段

指与生产过程、生活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2.形式化教育

教育主体确定;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大多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制度化教育

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特点: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4.未来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终身教育。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例1: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具有这种特点的教育属于()A、非形式化教育B、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非制度化教育【答案】A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1.

孕育期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关于教育学的专著。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诞生期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人们开始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洛克(英)《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卢梭(法)《爱弥尔》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康德(德):《康德论教育》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赫尔巴特(德)《普通教育学》: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例1: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答案】B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发展期梅伊曼和拉伊: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狄尔泰:精神科学方法杜威(美)《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马克思主义教育:运用唯物辩证法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

分化期

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使教育学科体系得以初步形成。一是教学论、德育论;二是教育技术学、教育人类学。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的著作。1.

译介与引入阶段(1901-1915)以日本为媒介介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2.

积聚和建设阶段(1915-1949)向日本学习转为欧美学习3.

改造与苏化阶段(1949-1957)全面苏化阶段,凯洛夫《教育学》影响最大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

革命与中国化阶段(1957-1966)毛泽东语录5.

灾难与语录化阶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6.

恢复与独立阶段(1977-至今)因“元研究”的出现而开始进入“自为时期”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例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大教学论》【答案】B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三)教育学的理论流派1.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文化教育学

亦称精神科学教育学,与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教育的对立面出现。

狄尔泰等人提出。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促进人格的生成与生命的唤醒;用文化科学的方法,用“理解”、“唤醒”的方法进行。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例1: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教育学流派是()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答案】B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

实用主义教育学

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对其产生促进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5.

批判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巴西流亡者保罗·弗来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

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强调教育目标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反对等级教育

(大众);反对唯科学主义教育(解放);反对教学的封闭结构(开放)。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6.

元教育学

德国布雷岑卡《从教育学到教育科学:元教育学理论导论》,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第四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学校的产生二、学校的发展第五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一、学校的产生(一)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学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第五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的出现1.

青年之家2.

宣教广场3.

养老机构4.

苏美尔学校。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我国一般认为夏朝出现专门的学校。第五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的发展(—)中国学校的发展1.

古代学校西周,官学分为国学(中央)和乡学(地方)。春秋战国,私学兴起,以“稷下学宫”最为著名。汉以后,私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启蒙教育主要由私学承担。第五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2.

近现代学校

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肇始,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进入探索创建的阶段。第五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虽公布,但未实施。

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在全国颁布并加以切实落实的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第五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1912到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废除读经课程,男女同校,设置专门学校培养实科人才。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至此,近代学制初步建立。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第五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二)西方学校的发展1.

斯巴达的军事学校: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2.

雅典的学校: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3.

基督教学校:以“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为主,神学精神4.

城市学校:培训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基尔特学校5.

人文主义学校6.

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第五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一)教育万能论柏拉图: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洛克:“白板说”。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样式的。”爱尔维修: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是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康德:“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现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例1:下列哪位教育家主张教育是万能的()A、蔡元培B、爱尔维修C、舒尔茨D、胡适【答案】B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二)教育独立论代表:蔡元培、胡适观点:教育目的是养成完全之人格,教育要脱离政党、脱离教会,完全由教育家办理,寻求教育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及教育脱离宗教。评价: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的作用。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人力资本理论

代表人物:1935年,沃尔什在《人力资本观》首次阐释,1960年,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学说。主要观点:(1)人口质量胜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增加人口素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3)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四)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与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理论背景:20世纪70年代,创始人迈克尔•斯宾塞和罗伯特•索洛主要观点: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该理论把教育看作“信号”,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雇主怎么挑选工人。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五)劳动力市场划分论(分割理论、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理论背景:就业歧视,20世纪70年代主要观点:(1)工资决定机制:市场划分为一级市场(由内部阶梯地位决定)和二级市场(由市场劳动供求关系决定)。(2)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只是一种信号(3)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偏好:劳动者接受教育只是为进入一级市场提供给雇主一个培训潜力大的信号,而那些接受教育少的人被认为培训潜力低,只能留在二级市场。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2)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3)政治制约着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4)政治制约教育内容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1)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3)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4)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3)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4)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2)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制约(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制约(5)人口分布对教育的制约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例1:以下对于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述说不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是影响教育规模的最终决定因素B、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部结构C、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D、教育的发展可以改善人口素质【答案】A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1.教育的政治功能

指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教育的经济功能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3)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2)传播和丰富文化(3)选择和提升文化(4)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教育的人口功能(1)减少人口增长(2)提高人口素质(3)改善人口结构(4)促进人口流动此外,教育还通过生态功能等对社会发生作用。第六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三、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拔苗助长。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例1:人类身体发展具有中心四周律和头尾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体差异性【答案】A、顺序性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30、35岁);中年期(30、35岁~55、60岁);老年期(55、60岁~死亡)。

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一,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不平和;第二,生理和心里发展不平衡(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同一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注意因材施教。(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指机体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制约着人的个性差异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只有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知识提供可能。格塞尔的“爬梯实验”;12-13岁大脑的平均质量已和成人差不多,达到1400g。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例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答案】D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差异3.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与水平4.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三)个性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2.实践活动与人的发展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例1:“出污泥而不染”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作用的是()A、遗传素质B、环境因素C、学校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答案】D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三、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学校教育在个体个性化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2.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例1、辨析题:教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答案】×。【解析】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行为社会化、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来实现个体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学校教育还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培养有独特个性的、有主体性的、有创造力的个人,并且通过培养个性化的人来实现个体社会化。第七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1.

前期准备阶段(1999-2001):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

实验阶段(2001-2005):开始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3.

全面推广阶段(2005-至今):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使用实验教材。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

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确定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2.

重建课程结构与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3.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一)重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三大部分组成。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改革课程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1.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4.

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材质量;严格审定制度。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五)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1)学生发展评价(2)教师发展评价(3)课程发展评价(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1.

教育部的职责: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3.

学校的职责: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二)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三)课程综合化(四)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五)课程管理民主化(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八)课程建设法制化与开放化第八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二、教学规律三、教学原则四、教学组织五、教学方法第九节小学教学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第九节小学教学二、教学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

教学以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2.

直接经验(感性认识)是间接经验的基础3.

社会实践和探究活动是必要的第九节小学教学(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2.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前提3.

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促进能力的发展第九节小学教学(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命题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具有教育性教育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是教育的手段。2.

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3.

教师的言行具有教育性第九节小学教学(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2.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辩证统一第九节小学教学三、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3.通过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思想教育4.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第九节小学教学(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联系实际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注重讲与练的结合。4.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第九节小学教学(三)直观性原则1.选择适当的直观手段。直观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实物、标本)。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教学电影等)。语言直观。2.直观手段要与讲解相结合。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第九节小学教学(四)启发性原则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九节小学教学(五)循序渐进原则1.按教材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第九节小学教学(六)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合理组织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第九节小学教学(七)因材施教原则1.了解学生的发展基础和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善于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联系。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针对学生个性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教学第九节小学教学(八)量力性原则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第九节小学教学四、教学组织(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

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特点与功能:(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九节小学教学局限:(1)强调在封闭课堂上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2)强调标准的统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第九节小学教学2.

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或教学方法而划分的课的种类。第九节小学教学1.依据教学任务,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又称混合课)两大类。

单一课,是指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单一课可以按照传授新知识(新授课)、巩固知识(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技能课)、检查知识(检查课)等。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2.根据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划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等。第九节小学教学(2)课的结构: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和相互关系。新授课的结构:①组织教学;②检查复习;③讲授新知识;④巩固新知识;⑤小结;⑥布置作用。复习课的结构:①组织教学;②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③引导学生复习;④小结;⑤布置作用。综合课的结构:①组织教学;②检查复习;③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④巩固新课;⑤布置。第九节小学教学(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第九节小学教学1.

备课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个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单元(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第九节小学教学2.

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紧凑(5)积极性高第九节小学教学3.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

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考察和考试)考试: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方式:口试、笔试和实践性考试。评定学生成绩一般分为:记分(百分制和等级制)和写评语。第九节小学教学五、教学方法(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

要求:讲授内容正确;讲授要有条理;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适当运用板书。第九节小学教学(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