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_第1页
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_第2页
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_第3页
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_第4页
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词法和句法。古代虚词特别多,虚词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亦需关注。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语法规则同中有异。了解古代语法的重点在于其中的古今差异。

第一节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词在具体语境中临时改变原有语法作用、用作其他类别的词。“活用”、“本用”没有外在标志,只能凭借意义来区别。一,名词用作动词指名词改变语法作用,由指称转而表示陈述,同时又保留原有的名词意义。从左右,皆肘之。(左·成二)——用肘撞击。晋灵公不君。(左·宣二)——不象国君。辨别名词是否用作动词主要根据意义,此外还可借助词与词的组合关系。在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中,凡处于动词地位的名词都活用为动词。第一,两名词连用(“名+名”),其中之一可能用作动词。焉有仁人在位,网民而可为也?(孟·梁上)——用网捕捉。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策·秦四)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盐铁论·力耕)——“禹”、“汤”,时间状语。若入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史·项羽)名、名连用,一般为定中或并列关系,如果出现动宾、主谓、状中、动补关系,则必有一名词用作动词。第二,代词前的名词(“名+代”)用作动词。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庄十)——击鼓(命令)。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说林上)——加罪。与人刃我,宁自刃。(史·鲁仲连)——用刀杀。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卿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世说·方正)——作我君、称你卿。名词不能修饰代词,名、代连用一般为并列关系,若出现动宾关系,则位置居前的名词必然用作动词。第三,副词、助动词之后的名词(“副/助+名”)一般用作动词。今京不度,非制也。(左·隐元)——合法度。秦师遂东。(左·僖三二)——向东进发。为臣必臣,为君必君。(语·周中)——象臣、象君。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劝学)——游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史·绛侯世家)——封侯。左右欲刃相如。(史·廉颇蔺相如)——杀。副词、助动词不能修饰名词,其后名词一般用作动词。第四,介宾结构前后的名词(“名+介宾”/“介宾+名”)一般用作动词。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左·襄二九)——筑巢。子虽兄弟於晋,然蔡吾甥也。(语·楚上)——为兄弟。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策·魏一)——接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季氏)——辩解。(锺)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世说·言语)介宾结构一般修饰动词(在前或后),很少修饰名词(作定语),所以介宾结构前后的名词一般用作动词。第五,与动词并列的名词用作动词。老莱子之弟子出薪。(庄·外物)——打柴。率皇后列侯夫人桑。(汉·元后)——采桑。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策·魏三)——用水浇灌。食桑者有丝而蛾。(大戴礼记·易本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策·燕三)——脱去(正式衣冠)。由“以”连接并列成分。并列成分的语法作用是一致的,与动词并列的名词必然用作动词。第六,“者”、“所”结构中的名词用作动词。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韩·外储说右上)——当作臣(使用)。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策·赵四)——封侯。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者,所且先者五。(礼记·大传)——置于首位。“者”、“所”的作用是把动词或形容词改造为名词结构,因此进入其中的名词一般用作动词。第七,充当陈述性谓语的名词用作动词。晋侯围曹,门焉。(左·僖二八)——攻打城门。彼徒,我车。(左·昭元)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淮·本经)——掌控。且秦复得志于天下,则齮龁(音以合)用事者坟墓矣。(史·田儋)——进坟墓,指死。注意:充当描写性谓语的名词不在此例,如《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二,名词用作状语指名词修饰动词,作用相当于副词。第一,表示动作方式。草木畴生,禽兽群居,物各从其类也。(荀·劝学)——同类一起(生长)、成群地(居住)。彼秦者,……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策·赵三)——以权诈(驱使)。(义纵)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史·酷吏)寻进(董)卓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后汉·董卓)名词表示动作方式常常是一种比喻。豕人立而啼。(左·庄八)——象人一样(站立)。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屈原:九歌·山鬼)——象表木一样(独自站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项羽本纪)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庄·逍遥游)参分天下,鼎足而立。(汉·蒯通)此一用法残留于现代汉语,如“蚕食”、“鲸吞”、“鸟瞰”、“土崩瓦解”、“星罗棋布”。对人的态度也是动作方式,往往也以比喻进行。彼秦者,……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策·赵三)——象使唤奴隶一样(使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项羽本纪)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万章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策·赵一)第二,表示动作工具。商君归还,秦王车裂之。(策·秦一)——用车(撕裂)。乃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史·刺客)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霍光)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汤问)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三·魏·明帝纪)第三,表示动作依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秋水)——按照时节(来到)。失期,法皆斩。(史·陈涉世家)——根据法律(都应斩首)。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借作“嫡”)。(史·吕不韦)臣愚以为凡人之心,理不相远。(后汉·左雄)愚以为长吏在远,苟不告语,势不得知。(三·吴·吴主)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家训·勉学)第四,表示动作处所。舜勤民事而野死,……稷勤百谷而山死。(语·鲁上)——(死)于野、(死)于山。范睢(音居)至,秦王庭迎。(策·秦三)——在庭中(迎接)。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淮阴屠中少年……众辱之。(史·淮阴侯)——当众(侮辱)。(袁)绍遣将道路奉迎。(蜀志·先主)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庾信:拟咏怀十七)第五,表示动作原因。孝文时,(窦)婴为吴相,病免。(史·魏其武安侯)——因病(免官)。男子兵死有名,且以为吉;病终谓之劣,又以为不祥。(后汉纪卷九)——因当兵(而死),因生病(而终)。武安负贵而好权,杯酒责望,陷彼两贤。(史·魏其武安侯)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三·吴·士燮)(崔)振既才干被擢,当世以为荣。(魏书·崔挺传附)第六,表示动作涉及对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庄十)——食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策·齐四)——学习低下者。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用众)——说楚语。鲁有单豹者,巌居而水饮。(庄·达生)——饮水。民湿寝则腰疾偏枯。(庄·齐物论)——睡在潮湿的地方。臣闻“母爱者子抱。”(史·留侯世家)——母被爱、子被抱。第七,表示动作频度。吾日三省吾身。(论·学而)——日日、每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养生主)至(汲)黯七世,世为卿大夫。(史·汲黯)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户知之。(汉·韩信)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饥死,县数千人。(后汉·五行志三注引谢承书)宣、成之世,《五经》家法稍增,经置博士一人。(宋书·百官志上)三,其他词类活用1.形容词活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梁惠王上)今何以卑污长者?(史·日者)——用作动词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庄·逍遥游)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劝学)——用作名词赵太后新用事。(策·赵四)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梁惠王上)——善于。——用作副词2.动词活用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韩·说林上)乾鹄知来而不知往。(淮·泛论训)——用作名词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史·高祖本纪)为虏所生得,当斩。(史·李将军)——用作副词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特兮?(卫风·伐檀)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史·滑稽)——用作形容词3.数词活用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隐元)——用作名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荀·议兵)——用作动词逐之,三周华不注。(左·成二)凡天灾害之下也,君子谨避之,故不八九死。(管·度地)——用作副词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离娄下)——用作形容词(谓语)

4.代词活用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知吾所谓吾之乎?(庄·大宗师)——称“吾”。河北人事,……倡和之礼,或尔汝之。(颜氏家训·治家)仲父年老矣,寡人与仲父为乐将几之?(吕·达郁)——多少时间呢?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谷梁传·僖二十一)——这样做。——用作动词5.介词活用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wèi)则异。(韩·说林上)——“为”,目的。夫物莫虚至,必有以也。(管·形势解)——“以”,原因。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吕·壅塞)——“道”,由,所由之路。“自”,所自之地。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策·赵四)——“与”,同伙,同盟者。——用作名词四,使动用法宾语一般表示受事,但有时表示施事,试比较:孟子将朝王。(孟·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孟·公孙丑下)“朝王”,朝见王,宾语“王”是动作承受者,“朝”是动词一般用法。“朝诸侯”,使诸侯朝见,宾语“诸侯”是动作实施者,“朝”是动词使动用法。辨别两者只能依据意义。孟子地位低于“王”,故朝见王;“武丁”地位高于诸侯,故使诸侯朝见。1.动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作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即“使宾语动”。庄公寤生,惊姜氏。(左·隐元)——庄公使姜氏惊。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先进)(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陈涉世家)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上德)——使人尝、使狗吃。主语省略。使动宾语有时省略: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王舆。(庄·让王)——使之乘坐王舆。汉兵……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史·淮阴侯)

动词用作使动有时带双宾语,其间接宾语为使动宾语。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隐元)——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晋侯饮赵盾酒。(左·宣二)——使赵盾饮酒弥子瑕之行,足以观后人佞幸矣。(史·佞幸)——使后人看到佞幸。2.形容词使动用法当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其宾语产生该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使宾语变得如何如何”。夫民劳困不足,则简禁而轻罪。(管·正世)——使禁令简、使罪罚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卫灵公)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魏其武安侯)——主语省略。形容词用作使动,其宾语有时省略: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天论)——使人贫。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韩·说林下)——使之大、使之小。3.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两种语义关系:一是当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其宾语作出涉及该名词的动作,即“使宾语动”。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二二)——使白骨生肉。舍相如广成传。(史·廉颇蔺相如)——使蔺相如住宿。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策·燕一)——使苏代往东(齐国)去。一是当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其宾语成为该名词表示的事物,即“使宾语成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僖三十)——使远方成为鄙。然后罢戎休边,民天下之兵。(贾谊《新书·匈奴》)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史·张耳陈馀)昌国君乐毅……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策·燕二)名词用作使动,其宾语有时省略:a.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荀·天论)——使人病。b.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使之成为臣、使之成为友。五,意动用法指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或成为某个事物,即“认为宾语如何如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策·齐一)——赞美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劝学)——使……美甘其食,美其服。(老·八十章)——认为……美对比可知:在使动用法中,宾语作出的动作客观存在;在意动用法中,宾语发生的变化只是主观的认识或感觉,未必真实存在。意动用法只出现于用作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而动词本身无意动用法。1.形容词意动用法当形容词用作动词后,其宾语被认为具有该形容词表示的状态或性质,即”认为宾语如何如何”。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成二)——不认为以死使国君免于灾难是困难的(“免”用作使动)。即“认为……难”。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尽心上)——认为鲁国小、天下小。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尊也。(韩诗外传卷五)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史·刺客)2.名词意动用法当名词用作动词后,其宾语被当作该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友风而子雨。(荀·赋)——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女。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尽心下)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也。(史·魏其武安侯)外黄富人女甚美,佣奴其夫,亡邸父客。(汉·张耳)儒家者流,……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艺文志)名词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时难以区别,如“孟尝君客我”,理解为“把我当成门客”?或“使我成为门客”?皆通,因为此时客观事实与主观认识恰好一致。六,为动、对动、与动、处动用法1.为动用法指主语为宾语作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为宾语动”。“为”有不同意义,为动用法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可细分为四。(1)为/替宾语动。夫人将启之。(左·隐元)——为/替他开门。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左·成二)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梁惠王上)父曰:“履我!”(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留侯世家)天下多冤王氏。(汉·元后)(2)为/为了宾语动。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庄·骈拇)——为/为了名而死。引是非,争天下大体。(史·酷吏)广陵太守陈登病,……(华)佗脉之。(三·魏·华佗传)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庄·德充符)(3)为/因为宾语动。吾非悲刖足也。(韩·和氏)——为/因为刖足而悲伤。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策·齐四)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庄·逍遥游)(4)为/被宾语动。关中阻山河,四塞,……可都以霸。(史·项羽本纪)——被山河阻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司马迁:报任安书)天下共苦秦久矣。(史·淮阴侯)动词的为动用法有时也带双宾语: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书·泰誓上)——为/替他们设立君主、为/替他们设立师傅。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左·襄十四)——为/替他们设立君主。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动词”的语义内容。2.对动用法指主语对或向宾语作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对或向宾语动”。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隐元)——对/向她发誓。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诸客。(史·魏公子)——向……称赞。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荀·大略)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孟·滕文公上)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礼貌之也。(吕·报更)对动用法也有时带双宾语:示我显德行。(周颂·敬之)——向我显示美好的德行。对动用法是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动词”的语义内容。3.与动用法指主语与宾语共同作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与宾语一起动”。晋郤犫盟秦伯于河西。(左·成十一)——与秦伯盟。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新书·过秦上》)陵七十余城,战三十万众。(史·司马穰苴)与动用法是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动词”的语义内容。4.处动用法指主语对宾语作出处置,即“把宾语怎么样”。鄂侯争之急,辩之急,故脯鄂侯。(策·赵三)——把……做成肉干。盗窃贼乱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礼记·礼运)——把……向外(打开)。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史·项羽本纪)——把彘肩放在上面。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史·项羽本纪)处动用法是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动词”的语义内容。七,词类活用与词义引申词类活用是词的临时用法,词义引申则是词义发生变化、形成新义。引申义不应误解为词类活用。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策·秦四)——“衣、食、冠”同。齐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墨·鲁问)——“学”,使……学,即敩。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梁惠王上)——远离世之所高,莫如黄帝。(庄·盗跖)——称道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僖三十)第二节句式与结构一,判断句古代肯定判断用“是、为、维惟唯、伊、繄”表示,否定判断用“非、匪”表示。韩必……畏魏,不敢反魏,韩是魏之县也。(策·魏三)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韩·外储说左上)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汉墓帛书·彗星图注文)我为汝父也。(吕·疑似)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微子)尔惟旧人。(尚书·大诰)反成乃亡,其罪伊何?(屈原:天问)——王逸注:“言殷王位已成,反覆亡之,其罪惟何乎?”子亲伊姑,我父唯舅。(潘岳:北芒送别王世胄)——潘岳与王堪(字世胄)为姑表兄弟。此一王四伯,岂繄多宠?皆亡王之后也。(语·周下)——韦昭注:“繄,是也。言禹与四岳岂是多宠之人,乃亡王之后也。”教材认为“为”是动词、“唯”等是语气词,郭锡良《古代汉语》已作部分修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秋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肯定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系词),特别在先秦。其基本结构有四种:A.虢,虞之表也。(左·僖五)——“……,……也”式B.兵者,不祥之器。(老·三十一章)——“……者,……”式C.南冥者,天池也。(庄·逍遥游)——“……者,……也”式D.今秦,万乘之国。(策·赵三)——“……,……”式差别仅在有无“者”、“也”。“也”表示煞句、“者”表示停顿,就语法分析而言,皆可忽略不计。判断句基本结构的变化形式:第一,主谓之间加进某个副词: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策·赵三)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公孙丑下)梁父即楚将项燕。(史·项羽本纪)子诚齐人也!(孟·公孙丑上)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项羽本纪)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策·魏四)此亦妄人也已矣。(孟·离娄下)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项羽本纪)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汉·外戚下)各词均保持原来意义和作用,但修饰谓语,不修饰动词。第二,主谓之间加“是”或“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僖三十)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墨·耕柱)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吕·察今)——“千里”,指千里马。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墨·耕柱)“是”、“此”皆为指示代词,复指主语。“是”前有停顿,复指成为可能;若无停顿,则复指成为赘余,即为判断词。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襄十四)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荀·成相)——作兼语结构V2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谷梁·桓六)何用见其是齐侯也?(谷梁·僖元)——作主谓短语之谓语问人曰:“此是何种也?”(韩·外储说左上)韩是魏之县也。(策·魏三)——主语过短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告子上)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荀·修身)——被副词修饰第三,“是”字后移,成为“……是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策·魏四)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梁惠王下)地籁则众窍是已,天籁则比竹是已。(庄·齐物论)教材认为此类“是”亦为指示代词,表示复指。其事表复指的“是也、此也”前面也必须停顿,与此不同: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战·秦三)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兼爱上)表示判断的“……是也”前面没有停顿,而且还可被副词修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论·微子)无其名而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策·秦四)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十过)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韩·十过)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吕·重言)《马氏文通》认为先秦汉语存在判断词,但一般不用,至确。“判断句”是语法概念,不等于逻辑学的“是非判断”,因而判断句常常表达“是非判断”以外的语义内容。百乘,显使也。(策·齐四)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僖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尽心下)君者,舟也;小人者,水也。(荀·王制)——比喻——确认性质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左·僖七)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宪问)——解释原因二,被动句主语可以是谓语动词的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前者叫“主动句”,后者叫“被动句”。汉语特殊,只有被动概念,没有表示被动的语法形式,即主动、被动没有形式区别:书看完了=书被看完了饭吃过了=饭被吃过了“被”可不用,而且“被”是虚词,与英语的被动形式“be……-ed”不同。古代被动句也与主动句相同。十三年,晋侯弑。(语·周下)鲁酒薄而邯郸围。(庄·胠箧)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报任安书)主动、被动没有外在形式变化,只能依据意义辨别,懂汉语的人对此并不困难。如果表被动意义的动词被副词或助动词修饰,其被动意义更易辨别。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隐元)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左·昭十二)逮至暴乱已胜,海内大定。(淮·泛论训)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使。(汉·外戚下)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范睢蔡泽)因而汉语只有“语义被动句”,没有“形式被动句”。通常所谓的“形式被动句”其实只是以介词介出施事的被动句,有“于”、“为”、“被”以及“见”。1)“于”字句基本结构:“V+于……”,“于”介出施事。亦可写成“於”、“乎”。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邶风·柏舟)——介词宾语为施事。比干忠而诛於君。(韩诗外传卷七)郄克伤於矢,流血及屦。(左·成二)二君者驱於声词,眩乎辩说。(韩·问田)“于、於、乎”仅介绍施事,与主动、被动无关。试比较:鲁、卫偪于齐而亲于晋。(左·昭四)——被齐逼迫,与晋亲近。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韩·说疑)——被楚灭亡,被越兼并,在晋阳城下被消灭。生乎乱世,不得正行,劫乎暴人,不得全义,悲夫!(韩诗外传卷六)盖六国所以兼并於强秦,西楚所以北面於汉高也。(三·吴·陆逊传附)王力早年认为“于”字表示被动,晚年修正了这一看法,认为“这只是借用处所状语来引进施事者”。2)“为”字句基本结构三种:A.“为V”式:身死,妻子为戮。(语·越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陈涉世家)B.“为……V”式: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左·襄十)不为酒困。(论·子罕)C.“为V于……”式:秦……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策·秦二)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墨·法仪)——“僇”,笑辱。A式省略施事,B式用“为”、C式用“于”介绍施事。“为”字句扩展形式第一,加虚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项羽本纪)——“为所V”弊邑为大国所患。(吕·审应)——“为……所V”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至乐)——“为……见V”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后汉·西羌)——“为……所见V”此行也,君为妇人之笑辱也。(左·成三)——“为……之V”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管·枢言)——“为……之所V”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为……之所见V”。所加虚词皆有音无义,只是协调话语节奏。第二,动词复杂化: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汉·黄霸传)——动宾(黥)布为楚所攻败。(荀悦《汉纪》卷二)——动补(孙策)为许贡客射破其面。(世说·豪爽注引)——动补宾北方有兽,名曰蹶,……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吕·不广)——连动太原周党伯况,少为乡佐发党过于人中辱之。(风俗通义·过誉)——连动“为”可写作“维唯惟”、“伊”、“与”: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左·昭四)曾是忠勇,惟帝攸叹。(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攸”,所。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陶潜:岁暮和张常侍)秦与天下疲,则不横行于周也。(策·西周)——“与”借作“为”。吴王夫差……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策·秦五)和尚是高人,莫与他所使。(祖堂集·惠可禅师)3)“被”字句基本结构三种:A.“被V”式: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策·齐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屈原)B.“被……V”式: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C.“被V于……”:万乘之国,被围于赵。(策·齐六)而太公、吕后被获于楚。(汉纪卷二)A式无施事,B式用“被”、C式用“于”介绍施事。“被”字句的扩展形式第一,加虚词:如贼贤,则被所贼者何负?(论衡·福虚)——“被所V”父子……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颜氏家训·杂艺)——“被……所V”今被平王见寻讨。(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被……见”故被不肖主之所诛也。(吕·至忠高诱注)——“被……之所V”第二,动词复杂化:时(刘)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三·蜀·刘焉)——动宾祢衡被魏武帝谪为鼓吏。(世说·言语)——动补美辞多被删落。(三·魏·王粲传裴注)——动补墓上人……被(刘玄)石酒气冲入鼻中,亦各醉卧三月。(搜神记卷十九))——动补“被”字句先秦已经产生,但魏晋以前远没有“为”字句普遍,而后来却逐渐成为汉语被动句的主流形式。4)“见”字句基本结构三种:A.“见V”式:盆成括见杀。(孟·尽心下)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非十二子)B.“见V于……”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秋水)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吕·不苟)C.“为……见V”式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至乐)臣诚恐卒为豺狼横见噬食,故冒死欲诣阙披肝胆、布腹心。(后汉·寇荣)A式无施事,B式用“于”、C式用“为”介绍施事。“见”,副词,意义略同“相”: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策·齐一)故“见”不能带宾语,其施事须以“于、为”介绍。“见”字句的扩展形式第一,动词复杂化: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荀·宥坐)——动宾吾行仁义见削地,寡人甚恥之。(汉·淮南王)——动宾(贾)恩及桓(氏)俱见烧死。(宋·孝义·贾恩)——动补史子心见署为丞相史。(抱朴子内篇·黄白)——动补第二,受“为、被”同化影响,“见”偶带宾语,成为介词: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语·齐上)——“而”字无义。怯,胁也,见敌恐胁也。(释名·释言语)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未言涕交零,如何见君隔?(晋诗·上声歌五)虽无亭长识,终见野人传。(庾信:奉和赵王隐士)魏晋以后“被”字句崛起,“见”字句衰落,“见……V”式也随之消失,仅在汉语语法史上昙花一现。

3.其他被动句汉语遭受义动词有时也构成被动句:遭问所哭者谁,对曰:“夫遭烧死。”(搜神记卷十一)不见废弃,颇亦遭明达君子亮其本心。(三·魏·杜恕传裴注)受先绝齐,后责地,必且受欺于张仪。(策·秦二)至恶之质,不受蓝朱变也。(论衡·本性)蒙卿有何功行,而蒙先帝所识?(魏书·李先)(岑)彭幸蒙司徒公所见全济。(后汉·岑彭)经雀离浮图自作以来,三经天火所烧。(洛阳伽蓝记卷五)——“经”《法苑珠林》引作“为”。三,疑问句疑问句提出问题、征求答案。依据语气轻重,分为询问句、测问句、反问句;依据语法结构,则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对于语气的体会因人而异,故疑问句研究应侧重于客观的语法结构。1.是非问句用语气词表示疑问,要求对方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疑问语气词一般用“乎/夫/于”、“邪/耶、“与/欤”以及合音字“诸”。冯公有亲乎?(策·齐四)孔子曰:“吾歌,可夫?”(史·孔子世家)(魏)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审应)——“乎、夫、于”通用汝狗猛邪?(韩·外储说右上)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韩·说林上)——“邪”、“耶”古今字是鲁孔丘与?(论·微子)“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策·秦五)——“欤”,“与”古今字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梁惠王下)——“诸”,“之乎”合音字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后汉·逸民韩康)语气词在是非问句中起主导作用,去掉它句子结构则与陈述句相同。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王风·君子于役)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策·韩二)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孟·尽心下)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史·李斯)句意不够清晰,需揣摩体察。是非问句以语气词表示疑问,但语气轻重却由副词表示。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爱类)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庄·齐物论)子未学礼乎?(孟·滕文公下)子非三闾大夫欤?(史·屈原)——反问,“难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梁惠王上)(白公)胜好勇而阴求死士,殆有私乎?(史·伍子胥)昔者辞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孟·公孙丑下)——测问,“大概……?”2.特指问句用疑问词表示疑问,要求对方做出针对性回答。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由于存在疑问词,特指问句可不用语气词。疑问词所提问题:第一,问人——“谁、孰、畴”,疑问代词。追我者,谁也?(孟·离娄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非相)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列·天瑞)

第二,问事物(包括时间、地点、状况、原因、方式)——“何、奚、曷/朅、盍/阖、侯、胡、安、焉、恶、乌、爰”等,或为疑问代词,或为疑问副词。以“何”为例:公曰:“何谓忠贞?(左·僖九)——问事物,主语。三公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韩诗外传卷八)——问事物,指称性谓语。牛何之?(孟·梁惠王上)——问地点,宾语。“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孟·尽心下)——问状况,定语。“卿国史何当成?”孙(盛)曰:“久当成,在公无暇,故至今日。”(世说·排调)——问时间,状语。何为不酤庄氏之酒?(韩·外储说右上)——问原因,宾语。夫子何哂由也?(论·先进)——问原因,状语。晏子,齐之习辞者,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内篇杂下)——问方式,宾语。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山木)——问方式,状语。作主、定、宾、指称性谓语时为疑问代词,作状、陈述性谓语时为疑问副词。其他疑问词与“何”用法基本相同,只是“安、焉、恶、乌”多用于问地点。问原因的特指问句“何……为”、“何以……为”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外物)——何为含珠?有臣不用,何书其言为?(韩诗外传卷二)——“为”,介词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颜渊)——何以为文?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淮阴侯)——“为”,动词“何……为”等于“何为……”,“何以……为”等于“何以为……”,“为”,或介词、或动词,因强调疑问而移至句尾。“何”可写成其他疑问词:恶用是鶃鶃者为哉?(孟·滕文公下)——何为用这个鶃鶃叫的东西?“为”,介词。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列子·说符)——奚为用许多人?“为”,介词。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吕·当务)——尚胡为而更求肉?“为”,介词。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庄·大宗师)——奚以为汝、奚以适汝?“为”,动词。“为”后演变爲疑问语气词。演变条件——句中另有动词,为与其冲突:今怨高祖辱吾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史·张耳陈余)何故当圣君道为?(风俗通义·怪神)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庄·天地)——何计以为有虞氏(打算)?“为”,介词,后省动词。东汉以后“为”字独立表示是非疑问:若徒守江东,脩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三·吴·吴主传)百里奚、五羊皮,……今日富贵忘我为?(家训·书证)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百喻经·杀群牛喻)第三,问数量——“几、几何、几许、几所、几多、几何所、何几”,疑问代词。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左·僖二三)人长之极几何?(语·鲁下)数问其家:“金尚馀几所?”(汉·疏广)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十)问国之伏利、其可应人之急者几何所也。(管·问)复令悲此曲,红颜馀几多?(庾信:夜听捣衣)去我寻阳,经途何几?(徐陵:与齐尚书杨遵彦书)此数词仅对数量提问,必要时可补足数量所属事物:子来几日矣?(孟·离娄上)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史·酷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选择问句列举两种或多种问题要求对方选择回答。其结构即并列的“是非问句”或”特指问句”。韩怨魏乎?怨秦乎?(策·魏四)先生之老欤?昏欤?(吕·贵直)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滕文公下)——并列是非问句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庄·秋水)万物一齐,孰长?孰短?(庄·秋水)赵王与楼烦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策·赵三)——并列特指问句选择问句的两种延伸形式。A.正反问并列两问恰好一正一反,构成“正反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庄·至乐)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史·仓公)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孟·万章下)反面状况可以简化为一个否定词: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也?(庄·德充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王之军乎?其不邪?(策·赵三)持老养衰,犹有善于是者与不?(荀·正论)(崔)僧祐若无母弟,来归以不?(魏书·刘休宾传附)如果进一步简化,去掉“其、与、以/已”,句子就变成一问: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史·张仪)我当作三公,不知卿堪为夫人不耳?(世说·贤媛注引)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汉·外戚传上)前见何(晏)、邓(飏)之日,为已有凶气未也?(三·魏·方伎传裴注引)此言与实反者非?(汉·终军)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庄·盗跖)当能究达其义、通见其意否?(论衡·谢短)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孟·公孙丑下)B.比较问句列举不同选项并提出选择标准,供对方斟酌回答。一般以“孰”提问:父与夫孰亲?(左·桓十五)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语·吴)立孤与死,孰难?(史·赵世家)吾与徐公孰美?(策·齐一)“孰”也可移至“与”前:赵孰与秦大?(策·秦五)王之获利孰与秦多?(史·赵世家)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策·韩二)吾孰与徐公美?(策·齐一)“孰”的位置移动,引起语义轻重的变化:“与……孰……”表示客观比较,意谓“比……如何?”,“孰与……”表示主观质疑,意谓“难道比……更……?”比较标准亦可省略:救赵孰与勿救[利]?(策·齐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天论)——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逾]?比较标准省略后,“孰与……”义为“怎能比得上……”,与“疑问词+与、如、若”同:楚王之猎,何与寡人?(史·司马相如)——《汉书·司马相如传》改作“孰与”。卫君之爱(薄)疑,奚与媪?(韩·外储说右上)予秦地何如毋予?(史·虞卿)请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魏志·武帝纪裴注引曹操书)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列·力命)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文心雕龙·章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微子)注意:“孰与”还有另一种意义——“怎么、为何”,不应相混: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颜渊)综上所述,比较问句有三种互相关联的结构形式:(1)“与……孰+形容词”——吾与徐公孰美?(2)“孰与……+形容词”——吾孰与徐公美?(3)“孰与……”——吾孰与徐公?4.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1)不亦……(乎)意为“不也是……吗”,表示委婉的反问;有时语气较重,可理解为“难道不……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学而)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左·僖十)“不”可成换成“无”,“亦”可换成“以”:德,国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左·襄二四)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与诸侯,不以泰乎?(孟·滕文公下)(2)无乃……(乎)意为“大概是……吧”、“是不是……”,表示委婉的反问;有时语气较重,可理解为“难道不……吗”、“岂不是……吗”: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僖三二)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雍也)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庄·让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吕·悔过)“无”可换成“不”、“毋”、“非”等: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庄·胠箧)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下)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史·孝文本纪)“无乃”仅表推测,副词,亦可用于陈述句: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于鲜,敢献于从者。(左·宣十二)“无乃”的疑问语气很轻,需要语气词帮助才能构成疑问。(3)得无……(乎)意为“大概是……吧”、“是不是……”,表示委婉的反问,疑问语气比“无乃”轻。日食饮得无衰乎?(策·赵四)今民……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内篇杂下)“无”可换成其他否定词,如“微、毋、勿、亡、不”: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乎?(庄·盗跖)(韩)信问郦生:“魏得毋用周叔为大将乎?”(汉·韩信)今兵不出,得亡变生、与先零为一?(汉·赵充国)臂上金钏得非金印之征也?(宋书·王玄谟)(4)何有……(哉)意为“何有不可”,反问语气相对较重: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语·楚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述而)王如好货,与民同之,于王何有?(孟·梁惠王下)——赵岐注:“……于王何有不可也?”孟子曰:“不用贤,削何有也?”(韩诗外传卷六)四,双宾结构一个动词一般只带一个宾语,但有少数动词受意义制约可带两个宾语:给他书意义与动词直接相关的叫“直接宾语”,一般指事物,而且结构上远离动词,如“书”;意义与动词间接相关的叫“间接宾语”,一般指人,而且结构上靠近动词,如“他”。

可带双宾语的动词有三类:第一,授予义动词。如“授、与、予、假、藉、齎、贷、赐、遗、贻、赠、饷、奉、献、致、送”等:公赐之食。(左·隐元)此所谓藉贼兵而齎盗粮也。(策·秦三)彼求我予,假仇人斧。(韩·扬权)我……将贷子三百金。(庄·外物)毋贻盲者镜,毋予躄者履,毋赏越人章甫,非其用也。(淮·说林训)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汉·朱买臣)上以此专属任(萧)何关中事。(史·萧相国世家)人饷魏武一杯酪。(世说·捷悟)动词“为”假借为“予”,也可带双宾语:齐侯将为臧纥田。(左·襄二三)——给臧纥田地。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汉·贾谊)第二,告语义动词。如“教、语、告、谓、晓、问”等: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隐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语·楚上)天子数问(张)骞大夏之属。(汉·张骞)第三,某些动词的使动、为动、对动用法:若弗予,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隐元)——“生”,使动。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汉·郊祀志上)——“食”,使动。天生民而立之君。(左·襄十四)——“立”,为动。示之弱,以诱楚也。(语·楚上韦昭注)——“示”,对动。前两类沿用于现代,后一类为古代独有。

双宾结构的形式变换:A)直接宾语前加“以”,将其改造为工具状语:赐之食=赐之以食=以食赐之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韩·和氏)子犯以璧授公子。(左·僖二四)——“动+宾+宾”→“动+宾+状”或“状+动+宾”。B)两宾语位置对调:范座献书魏王。(策·赵四)=献魏王书周公之代成王治,……七年后,还政成王。(史·鲁世家)若侯身已殁,属所上其子孙见名尚书,封拜。(后汉·光武帝上)但: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公输)≠言王之得璧,传之美人。(史·廉颇蔺相如)对调后间接宾语前可加介词“于”,将其改造为趋向状语:献书魏王=献书于魏王——“动+宾+宾”→“动+宾+状”。C)两宾语间可加进“之”: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之邑?(语·鲁上)——予人邑。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庄·徐无鬼)——与吾子罪。“之”仅舒缓语气节奏。天子……所以教诸侯之悌也。(韩诗外传卷三)所加“之”字无义,仅谐调语气节奏。分析双宾结构的关键:二宾语分别与动词发生联系,而彼此之间没有意义或语法联系。“闭之门”、“夺之食”、“为之民”均非双宾结构,“之”是定语,相当于“其”。教材误解。五,兼语结构结构形式:动宾套着主谓。两动词夹一名词(或代词),该词既是前一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动词的主语,身兼两职,故称“兼语”,兼语结构由此得名。天帝使我长百兽。(策·楚一)——使,前V;长,后V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策·赵三)——使,前V;令后2/前V;帝,后V。必须两个动词,故称前V后V。1.使令式前动词表示“要求、命令、允准、禁止”等义,“使、令”最常见。请君讨之。(左·庄九)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语·鲁上)止子路宿。(论·微子)武安乃麾骑缚(灌)夫,置传舍。(史·魏其武安侯)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刘)放作诏。(魏志·刘放)必不敢禁我城壶丘矣。(韩·说林下)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语·鲁上)——韦昭注:“为,犹使也。”(冷)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策·秦一)——高诱注:“以,犹使也。”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同。2.使成式后动词表示“成为”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劝学)秦王拜(李)斯为客卿。(史·李斯)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冢。(三·魏·东夷)3.称谓式后动词为“曰、为、作”。今君命太子曰仇。(左·桓二)东观按图,名鬼目作芝草、买菜作平虑草。(吴志·三嗣主)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后汉·光武纪)4.存现式前动词为“有”或“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学而)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小雅·谷风)5.评价式前动词表示看法或认识。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史·齐世家)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史·淮阴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左·隐三)出于节奏需要,兼语与后动词之间可加“而、以”:王曰:“召相田单而来。”(策·齐六)前有尺帛,且令工以为冠。(策·赵三)如此则与连动结构形式相同,但语义关系不同。后动词常可省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会。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省略后动词“为”。六,主谓结构“主+谓”既可构成句子,又可构成词组(短语)。古代主谓之间常加“之”。此之谓死而不朽。(语·晋八)何许子之不惮烦?(孟·滕文公上)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韩·五蠹)亦可构成分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僖十四——假设分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汤问)——让步分句邻之厚,君之薄也。(左·僖三十)——假设分句、结果分句“之”连接主谓,消弭其间停顿,可使句子词组化,即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试比较: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梁惠王下)——句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孟·滕文公下)——词组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礼记·檀弓上)——句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礼记·檀弓上)——词组“之”,连词。王力以为介词,学界大多以为助词。主谓结构还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左·僖四)——主语。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项羽本纪)——谓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学而)——宾语。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养生主)——定语。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史·平原君)——时间状语。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庄·秋水)——原因状语。

“之”还可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梁惠王上)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病。(史·商君)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策·赵一)貌似主谓结构,其实不是。“之”可不用: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语·公冶长)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史·越世家)主谓结构还可以“而、其”连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宪问)——“而”,皇侃本作“之”。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庄·逍遥游)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墨·天志下)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吕·当赏)晋公子重耳其亡过曹,曹君无礼,欲观其骈胁。(史·管蔡世家)“而、其”均为连词,这也证明了“之”的连词性。七,“者”、“所”结构“者”、“所”既具有指代性,又具有附着性,被称为特殊的指示代词、辅助代词或者结构助词。“者”、“所”不能独立使用,必须组成短语。1.“者”字结构“者”指代修饰对象,表示“……的人或事物”,附在非名词性成分之后,将其改造为名词短语。句中可作主语、定语、宾语或定语中心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子罕)——动词加“者”,主语。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雍也)——主谓短语加“者”,主语。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韩·主道)——形容词加“者”,定语。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吕·异用)——状中结构加“者”,定语(后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策·齐一)——形容词加“者”,定语中心词。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梁惠王上)——动宾结构加“者”,宾语。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人妾”者十数而不止。(庄·德充符)——动宾结构加“者”,宾语。

“者”附在数词后,表示指代: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颜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梁惠王上)“者”附在名词后,表示提示: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逍遥游)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策·齐四)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史·魏其武安侯)进一步虚化,则为停顿语气词。2.“所”字结构“所”指代动作对象,表示“……的(人或事物)”,附在动词或介词之前,组成“所”字结构。(1)“所+动”相当于名词,作主语、定语、宾语或定语中心词: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养生主)——主语。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韩·说难)——定语。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左·成三)——宾语。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庄·齐物论)——定语中心词。(2)“所+介”相当于名词,作主语、定语、宾语或定语中心词: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隐三)——来自的地方,主语。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吕·本味)——产生的原因,宾语。察其所以,观其所由。(论·为政)——凭借的方法、依据的理由,定语中心词。(3)“所+介+动”相当于名词,作作主语、定语、宾语和定语中心词,“所+介”修饰动词,表示与动作有关的人物、时间、地点、工具、方式或原因等: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司马迁:报任安书)——“所从来”,主语;“所从”,“来”的时间。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论·乡党)——“所与立”,宾语;“所与”,“立”的参与者。财用有馀而不知其所自来。(庄·天地)——“所自来”,定语中心词;“所自”,“来”的地点。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与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荣辱)——“所以求之”,定语;“所以”,“求”的方式。吾知其所由来矣。(左·僖七)——“所由来”,定语中心词;“所由”,“来”的原因。“所”字结构虽为名词性,但其中动词仍保留动词特征。可以带宾语: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左·僖三二)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公输)(项)梁乃召故所知豪吏,喻以所为起大事。(史·项羽本纪)又可被副词修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子路)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梁惠王上)此天下之所共闻也。(大戴礼记·礼察)“所”字虚化: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始终。(庄·达声)性也者,所受于天也。(吕·诚廉)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史·张释之)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放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劝学)先王无留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孟·梁惠王下)此一现象发展到极致,就成为构词词素,如“所以”、“何所”、“有所”、“无所”。3.“者”、“所”互补“者”字指代修饰对象,较实,“所”字指代动作对象,较虚;“者”字后置,“所”字前置。闻者=听到消息的人——如“闻者皆惊”。所闻=听到的消息——如“所闻不实”。=听到消息的人——如“所闻皆叹惋”。“所闻”具有两种可能的意义,因为“所”字结构的意义有时残缺不全。补充的方法是为“所”字结构加上修饰对象: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滕文公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廉颇蔺相如)(田)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史·刺客)补充修饰对象最便捷的方法是用“者”字,组成“所……者”结构: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养生主)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策·齐四)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秦始皇本纪)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离娄下)“者”、“所”两种结构存在天然的互补性。作业:一,论述:1.试述名词用作动词的语法特征。2.试述名词状语的语义特征。3.试述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二,辨别下列使动、意动、为动或与动用法:1.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2.晋侯饮赵盾酒。(左传)3.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战国策)4.然后罢戎休边,民天下之兵。(新书)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6.陵七十余城,战三十万众。(史记)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8.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9.甘其食,美其服。(老子)第三节代词代词指称人物、事物或处所,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辅助代词四类。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指称对话的某一方,根据说话人与称代对象的关系,分为自称代词、对称代词、他称代词和己称代词。1.自称代词说话人指称自己,又称“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余、予”四个,此外还有“卬、台、朕”:吾日三省吾身。(论·学而)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语·晋四)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人涉卬否,卬须我友。(邶风·匏有苦叶)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自称代词尽管很多,但都是同一语词的语音变体和不同写法。王力据上古音分为[-]、[-]两系。[-]系:吾[]、我[]、卬[],声母同属疑母、韵母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系:余/予[]、台[]、朕[],声母同属定母、韵母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可作主语、宾语、定语,无“格”的区分,先秦已然:夫子尝与吾言于楚,必是故也。(左·成十六)待吾为子杀之。(语·晋五)故辟门除塗以迎吾入。(荀·议兵)教材云“吾”不可作宾语,实误。2.对称代词说话人指称对方,又称“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廼、戎”: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宣十五)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语·越上)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定十四)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庄·齐物论)高帝骂之曰:“廼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史·陆贾)——《汉书·陆贾传》作“乃”。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大雅·烝民)——“戎”,少见。对称代词也是同一语词的语音变体和不同写法。上古音:女/汝[]、尔[]、若[]、而[]、乃/廼[]、戎[],声母同属泥纽、韵母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项羽本纪)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项籍)对称代词亦无“格”的区分,但“而、乃”极少作宾语:罪无所归,将加而师。(左·宣十三)——间接宾语。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吴志·孙破虏)——介词宾语。3.他称代词说话人指称对话双方之外的另一方,又称“第三人称代词”。汉语他称代词产生很晚,大约在东汉以后,主要有“他/它、渠、伊”: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岂能就啮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啮之。”(邯郸淳:笑林)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吴志·赵达)(费)长房曾与人共行,见一书生,黄巾被裘,无鞍骑马,下而叩头。长房曰:“还它马,赦汝死罪。”人问其故,长房曰:“此狸也,盗社公马耳。”(后汉·方术)(诸葛)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póu)儿婚。”(世说·方正)他称代词不仅产生晚,而且口语色彩浓重,罕见于典雅文言。东汉以前没有他称代词,但并非没有他称概念,他称概念以其它语言形式表示。第一,重复他称对象: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左·桓六)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吕·壹行)第二,省略他称对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僖三二)——蹇叔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请与之。”(庄·逍遥游)——宋人第三,借用指示代词: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