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胡仕强_第1页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胡仕强_第2页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胡仕强_第3页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胡仕强_第4页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胡仕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二科

胡仕强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解读

前言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10年2—3季度,在各类型重症监护病房共监测病人39368人,病人总住院日数198137天,中心静脉插管日数79553天,中心静脉插管使用率40.15%,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2.17‰。感染率最高的是胸外科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是3.79/千导管日,其次是综合ICU,CRBSI发生率是2.59/千导管日。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信息前言CRBSI的发生,明显增加了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日,增加了患者病死率。美国一项调查显示,2573例CRBSI患者,归因死亡率占19%。每次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34508--56000美元;每年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病人需花费2亿9千600万-23亿美元。

对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应提到议事日程。卫生部2010年11月29日颁布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对指导并规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证医疗安全,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前言血管内导管类型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流行病学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压力监测其他策略治疗提纲根据插入的血管类型分为:外周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来区分:临时的或短期的导管(在体内留置14天以内的导管)永久的或长期的导管

(留置14天以上)

一、导管的分类根据插管位置分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外周血管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脐导管一、导管的分类根据皮肤到血管的路径分为:隧道型导管非隧道型导管

根据导管的长度或导管的一些特征分为:是否有鞘是否注入肝素是否使用抗生素管腔数一、导管的分类外周静脉导管用途外周静脉导管

最常用的短期血管内装置,通常由前臂或手的分枝血管插入。中等长度导管

属外周导管,长度7.6—20.3厘米,经由前臂肘窝到达近侧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但不到达中心静脉,发生感染的风险低于中心静脉导管。

一、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中心静脉导管用途非隧道式短期

经皮插入到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静脉、股静脉),最常用,占

CRBSI的大多数。完全置入导管

通过在皮下建立隧道埋入的皮下端

口或储器,具有自我封闭功能,可

经针刺体表皮肤进入,发生感染的

可能性较小。一、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中心静脉导管用途肺动脉导管

通过特氟纶的导入鞘置入中心静脉,

平均放置时间仅为3天。外周置入

为锁骨下静脉及颈静脉的导管插入提中心导管

供了选择,一般经过头静脉或肘臂静(PICC)

脉等外周静脉插入,并最终到达上腔

静脉,在ICU住院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与中心静脉导管类似。一、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中心静脉导管用途长期中心

经由手术植入的中心静脉导静脉导管

管,其隧道部分位于皮外,

涤纶鞘位于插入位点内,用于

需要进行长期化疗,家庭输液

及透析的患者。一、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动脉导管用途外周短期使用,常用于监测危重患者的血液动脉导管

动力学状态及血气水平,发生血流感染

的风险与中心静脉导管相似。通常置于

桡动脉,也可置于股动脉、腋窝动脉、

肱动脉、腿背部的胫后动脉。一、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出口部位感染隧道感染皮下囊感染导管相关血行感染一二三四中康医院中风二科院感知识培训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一、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infection)

: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二、隧道感染(tunnelinfection)

: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三、皮下囊感染(pocketinfection):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中康医院中风二科院感知识培训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中康医院中风二科院感知识培训三、流行病学感染发生率:2.9~11.3/1000导管日。切开留置的静脉导管及带钢针的周围静脉导管发生率高经皮下置入静脉输液及中长周围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如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置管,选择性还是紧急置管;与导管类型有关,如隧道式还是非隧道式;还与插管部位有关,是锁骨下静脉还是颈静脉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导管插入的持续时间,插管时的无菌水平和持续的导管护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引起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危险因素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的选择导管的材料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导管的附加装置附加装置可增加污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操作相关因素穿刺部位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无菌操作规范性操作人员和患者皮肤上的表皮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来源。维护时消毒不严格可将细菌带入管腔。置管的熟练程度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输液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导致微粒污染。消毒液污染静脉营养液等药物因素血管内装置若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或输入全静脉营养液,则会增加感染概率。患者情况年龄小于1岁或大于60岁、白细胞减少症、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肤弥漫性病变(烧伤)及远处感染病灶等病区因素病区的管理及是否有专业的护理队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导管插入的持续时间,插管时的无菌水平和持续的导管护理。其它与CRBSI相关的因素----导管的材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制成的导管与特氟纶、硅胶和聚亚胺脂制成的导管更易于病原体的黏附。因此,一些国家出售的大部分导管不再使用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一些材料具有不规则的表面,有利于某些类型的病原体黏附,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碳酸钙不动杆菌、绿脓肝菌;使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导管特别容易造成细菌的定植和继发的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决定性因素----感染病原菌的特性与毒力。病原菌的黏附特性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的重要机理。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通常黏附在导管表面宿主的蛋白上。另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某些菌株可以产生一种细胞外的多聚糖黏液,这种黏液可以通过帮助细菌抵抗宿主的防御机制(作为一种屏障防止被白细胞吞噬和杀灭)和降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在抗生素接触到细菌细胞壁前把抗生素包围起来)来增强细菌的致病性。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决定性因素感染来源常见的感染来源:1、病原微生物沿导管外表侵入:多发生于早期(<7天)2、腔内定植引起的Hub污染:多发生于>10天不常见的感染来源:1、病原微生物由血液从其它感染部位带来的2、污染的输入液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机理插管部位周围皮肤细菌移位生长大多数CVC的感染是皮肤定植菌迁移所致。细菌来自皮肤穿刺处周围,因穿刺道毛细血管作用使细菌具有向体内渗入趋势,静电作用将细菌吸附在导管外壁。据报道,插管后7-9天内就可以有细菌移位生长。血栓形成导管植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壁沉积,细菌可粘附其上,并迅速形成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形成血栓,发展为细菌移位生长和感染。细菌经血流种植(内源性感染)细菌来自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细菌可经血流种植在管尖形成的纤维套中而导致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机理医院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见病原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美国1986-1989年间,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血液感染中检出最为频繁的细菌,分别占全部检出细菌的27%和16%。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见病原体1992-1999年间的数据库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是医院获得性血液感染中分离出最多的细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ICU分离出的所有金葡中>50%对苯唑西林耐药;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从1989年的0.5%增加到1999年的25.9%。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见病原体念珠菌随着抗真菌药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中10%对氟康唑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在所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中占14--19%。ICU中分离出的致病菌中产ESBL的肠杆菌的比例在逐渐增加,特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见病原体病原体

1986-1989

1992-1999

(%)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737金黄色葡萄球菌1613肠球菌813革兰氏阴性肝菌1914大肠埃希氏菌62肠肝菌55绿脓肝菌44肺炎克雷伯43念珠菌88医院血液感染中分离出的病原体2009年北京市导管尖端培养病原体前五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2009年北京市送检血培养病原体前五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

——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见病原体病死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8.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0.7%

三、流行病学四、诊断临床表现

快速诊断实验室诊断导管培养诊断血培养诊断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发热、寒战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或有脓性渗出医院获得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和其他迁徙性感染症状。四、诊断实验室诊断快速诊断敏感性低,

四、诊断送检方法临床医生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保留导管与否分别采取不同的送检方法。送检方法保留导管: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并做好标记,另外的一套则从导管中心采获,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不保留导管: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端交付实验室进行Marki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或者定量培养。采血方法1.消毒: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75%的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2.两个部位采血时间接近(小于5分钟)3.每瓶采血10ml,尽量保证两套血培养采血达40ml,提高阳性检出率。4.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2小时四、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血管相关性感染符合下列三条之一即可进行临床诊断:

(1)

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国内诊断标准(2001年版)病原学诊断:

(1)导管尖端(5公分)培养细菌数≥15cfu/平板。

(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数≥100cfu/ml;或细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

----国内诊断标准(2001年版)四、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CRBSI诊断目前上没有金标准;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和延迟性使诊断更难以把握;配对血培养阳性时间差是诊断CRBSI最简单方法;拔管后抗菌药物治疗在24h内有效则提示CRBSI;保留导管者结果解释导管外周静脉条件结果判断++CRBSI可能++导管较外周报阳快120分钟提示为CRBSI导管细菌浓度较外周高5倍+_不能确定__不是CRBSI拔除导管者结果解释导管尖端外周静脉1外周静脉2结果判断+++CRBSI可能++__+_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且缺乏其它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_+++__导管定植菌___不是CRBSI九、CRBCI治疗(一)导管感染的处理1.导管的处理:临床拟诊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当考虑临床相关因素后再做出是否拔出或更换导管的决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的种类、感染的程度和性质、导管对于患者的意义、再次置管可能性及并发症以及更换导管和装置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等。2.周围静脉导管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立即拔除周围静脉导管,并进行导管与外周血标本的培养。(推荐级别:B)3.中心静脉导管仅有发热的患者(如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持续血行感染的证据、无导管局部或迁徙感染灶时)可不常规拔除导管,但应及时判断导管与感染表现的相关性,同时送检导管内与周围血两份标本进行培养。(推荐级别:B)怀疑中心静脉导管导致的发热,同时合并严重疾病状态、穿刺部位的脓肿时应当立即拔除导管(推荐级别:A)(一)导管感染的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合并金葡菌感染应该立即拔除导管,并需明确是否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推荐级别:B)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导致的导管相关菌血症,建议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推荐一别:B)(一)导管感染的处理4.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与埋置式装置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与埋置式装置合并临床感染的表现时,应及时判断导管与感染表现的相关性。(推荐级别:C)在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或植入装置并发感染,同时有导管出口或隧道感染,并伴有严重感染、血流动力学异常、持续性菌血症等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和去除植入装置。(推荐级别:B)导管感染的处理(四)

(一)导管感染的处理(二)抗生素治疗

1.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临床诊断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选用可能覆盖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药物。(推荐级别:E)2.目标抗生素应用及疗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感染,抗生素药物治疗至少2周。(推荐级别:B)一旦诊断为念珠菌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进行抗真菌治疗,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培养最后一次阳性后两周。(推荐级别:D)(二)抗生素治疗

(三)CEBSI严重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性心内膜炎导管内定植细菌是导致院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原因,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近年来真菌性心内膜炎有增加的趋势。当发生持续的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时,应去除导管或植入装置,并且抗生素治疗应大于4周,如为真菌性心内膜炎,抗生素疗程不低于6周,必要时需外科手术治疗。2.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他病原微生物还包括念珠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目前没有关于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适当疗程的随机研究结果。治疗主要包括:拔除导管、抗凝如低分子肝素(中心静脉受累时)、外科切开引流或结扎切除受累的静脉等,不推荐溶栓治疗。抗生素疗程一般4-6周。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已于2009年4月1日颁布,同年12月1日实施,借鉴国外经验,要求在有一定监测基础的医院,逐步开展目标性监测,努力在临床干预上下工夫。做好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监测,首先要明确监测的具体目标、需要收集的资料、监测方法、时限、资料的分析、反馈、评价监测系统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监测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职责。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管理要求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管理要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预防与控制----避免不必要的导管插入,除非有医学指征----导管插入和护理要保持高水平无菌状态----尽可能限制导管留置时间

----WHO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原则----在使用导管前即刻准备输液,并注意无菌操作----对进行导管插入和护理的人员进行培训----不要把动脉或静脉切开置管作为插管的常规方法

----WHO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原则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遵守正确的导管插入操作方法 遵守手卫生规范 实行适当的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选择适当的导管插入部位遵守正确的导管插入操作方法 实行适当的皮肤清洁消毒 导管清洁 实施导管插入及维护的培训

---美国CDC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对插管和导管维护的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专业的“静脉置管组”可以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并发症和相应的花费。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有:使用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血管内导管正确的置管和维护操作、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定期对插管者的知识掌握和遵守情况进行评估;确保ICU的护理水平等,以减少CRBSI的发生。教育和培训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过程中使用最大限度的防护屏障,如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部位铺大的无菌巾,与单纯的标准防护,如无菌手套和小的无菌巾相比,可以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使用防护屏障插管前应彻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的范围要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在插管前让消毒剂自然风干,再进行置管操作。在置管和更换覆料前不要在皮肤上使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严格皮肤消毒置管位置对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锁骨下静脉穿刺优于颈静脉和股静脉穿刺。在成人中,用上肢血管而少用下肢血管进行置管。手部血管比腕部和上臂的感染率低。如果合适,考虑从周围部位插入中心血管导管。导管置管部位的选择根据预定的置管类型和置管时间,选择发生并发症危险度低的导管。特氟纶和聚亚胺脂材质制成的导管较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制成的导管感染率低,但短期输液不必要。增加导管的管腔数量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如有可能尽量选用单腔导管。选用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可以降低短期(<10天)插管的高危病人的感染率。导管的选择需要长期置管(>30天)治疗的病人,选用全植入的中心血管导管。----要求病人术前洗澡并在手术室内进行导管植入。----与其他外科手术操作一样,导管插入局部皮肤严格抗菌消毒处理。导管的选择----操作者进行外科手消毒,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导管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系统密闭,持续使用的输液管应每5天更换一次,间断使用的输液管则在每次操作时更换。输血后及停止输液时必须更换输液管。导管的选择在导管可正常使用且没有发生局部或系统的并发症时没有必要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不要为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避免把更换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预防感染的措施。导管的更换每天(24小时))对置管部位情况进行评估,透过覆料来触诊置管部位,看是否存在压痛,如为透明覆料则直接观察。纱布和不透明的覆料触诊后如没有明显的临床感染征象则不需更换。导管的更换如果病人有局部压痛或其它可能为CRBSI的表现,应去除不透明的覆料并进行观察。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如病人出现静脉炎的表现(如局部温度升高、触痛、红肿、硬结、明显延静脉走向的条索或分泌物)或者导管出现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导管的更换任何导管插入点处的渗出物应行革兰氏染色及常规细菌培养,评估免疫受损的患者还应进行真菌和抗酸菌的培养。对于中心导管和动脉导管,若患者出现难以解释的脓毒症,导管插入处出现红斑或化脓时,应予拔除导管。导管的更换对于那些难以明确原因的发热患者,如果血培养的结果为阳性,拔除的导管尖端存在明显细菌生长时,先前经导丝更换过的导管应予再次拔除并另寻新的插入点置入新导管。发生隧道感染或输液港脓肿的患者应予拔除导管,有指征时要切开引流,并在无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情况下给予7—10天的抗菌药物治疗。导管的更换有金葡菌、假单胞菌、念珠菌感染所至透析CRBSI患者,感染的导管常需拔除,并从另外的解剖学位点置入临时性导管。如果确实没有其他可供置管的位点,可用导丝替换掉感染的导管。透析导管因CRBSI拔除后,一旦血培养获得阴性结果,应置入长期用透析导管。导管的更换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当导管不再需要时应尽早拔除导管。

在成人,短程的外周静脉导管至少72-96小时更换一次来降低静脉炎的危险度。如果静脉通路的部位有限,又没有发生感染和静脉炎的迹象,外周静脉导管可以长期留置,病人和置管部位的情况应严密监测。导管的更换对于儿科病人,在适当的位置留置外周静脉导管直到静脉治疗结束而不需要更换,除非有并发症(如静脉炎或渗出)发生。如果置管时没有保证无菌操作(如导管是在紧急的情况下置入的),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导管的更换运用临床判断来确定是否更换那些可能成为感染源的导管(对于那些只有发烧一种感染征象的病人不要常规更换导管)。对于发生菌血症或真菌血症,而感染源不像是导管引发的病人不要常规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如果中心静脉导管插管部位化脓,应立即更换。这是感染的指征。导管的更换如果病人血液动力学指标不稳,则所有的中心静脉导管应立即更换,并应怀疑发生了CRBSI。对怀疑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人不应使用导丝来更换导管。中导管的平均置管时间是7天,也可长至49天。中导管只需在出现某些特殊征象时更换。导管的更换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操作者在穿刺前应行手消毒,并坚持正确的无菌技术。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守手卫生原则。可以常规使用抗菌皂和流水洗手,也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手卫生和无菌术插管、维护以及拔除导管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不接触技术,戴干净或无菌手套对职业安全和血源性病原体的管理是必须的。如果进行外周静脉置管时可以保证皮肤消毒后不再被接触,则使用干净的手套比使用无菌手套更为合适。在进行动脉或中心静脉插管时应使用无菌手套。手卫生和无菌术泌尿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更换导管覆料时应戴干净或无菌手套。所有的肺动脉导管都应使用无菌套。固定静脉注射通路,防止导管移动。置管或更换导管覆料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手卫生和无菌术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坚持无菌操作----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半透明的覆料覆盖置管部位。----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如果愈合良好则不需要使用覆料。----对于高热、出汗较多,或局部有出血或渗出的患者,则无菌纱布比透明或半透明的覆料更为合适。导管部位覆料的选用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更换一次。---当置管部位覆料变潮、松动、显见的污染或必需查看置管部位时应当立即更换。置管部位覆料的更换---隧道式或植入式中心静脉导管一周更换不超过一次,直到置管部位愈合。---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如果采取了可降低微生物进入导管的防护措施,如导管和连接设备用防水膜包裹则可进行淋浴。----置管部位不使用抗菌软膏。置管部位覆料的更换在ICU、烧伤、新生儿病房感染率高于3.3/1000置管日,使用涂洗必泰/磺胺嘧啶银或四环素/利福平的导管可以体现出经济效益,而且被证实是减少CRBSI的一项有效措施。抗生素导管的应用给药设备包括从导管进入到输液瓶瓶口插针,到连接血管内通路的部分。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给药设备的维护和更换从开始给药后给药设备更换频率不超过72小时是比较安全和经济的。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用来输入异丙酚的输液管每6-12小时更换一次。给药设备的更换含有脂质的液体(如三合一溶液)应在挂瓶后24小时内输完。对于单独输入的乳剂应于挂瓶后12小时内输完。如果考虑到输液量较大需要更多时间,那么应该在24小时内输完。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在挂瓶后4小时内输完。静脉输液液体的管理要求

三、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实施建议制定依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生部办公厅2010.187号文件◆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8.06颁布◆结合南方医院实际情况中康医院中风二科院感知识培训三个级别◆第一级别:必须执行◆第二级别:推荐执行◆第三级别:不推荐执行中康医院中风二科院感知识培训

第一级别: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