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核心教材图片知识梳理_第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核心教材图片知识梳理_第2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核心教材图片知识梳理_第3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核心教材图片知识梳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44/44/4核心教材图片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1.教材图1-1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P3)现象:蒸发皿中白色固体逐渐消失,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NH4HCO3eq\o(=,\s\up7(△))NH3↑+H2O+CO2↑。2.教材图1-6铁的锈蚀实验(P5)现象及解释:①铁丝外表产生红色物质,原因是铁与氧气、水反响产生红色铁锈;②导管中产生一段水柱,原因是铁生锈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瓶中气压减小。结论:铁在水和氧气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易生锈。注意:①浓食盐水可以加快铁生锈的速率;②使用红墨水,有利于观察现象。3.教材图1-20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P13)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冷却至室温后,翻开止水夹,水倒吸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eq\f(1,5)。结论:①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eq\f(1,5);②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化学方程式:4P+5O2eq\o(=,\s\up7(点燃))2P2O5。注意:①红磷必须足量;②装置气密性要良好;③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插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④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翻开止水夹。4.教材图1-21加热葡萄糖、砂糖、面粉(P15)现象:它们都变成黑色。结论:它们中都含有碳元素。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5.教材图2-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P31)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C+O2eq\o(=,\s\up7(点燃))CO2。注意:燃烧匙插入集气瓶中时,由上而下缓慢地伸入集气瓶中,以充分利用集气瓶内的氧气。6.教材图2-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P31)现象: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瓶壁上有水珠出现。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eq\o(→,\s\up7(点燃))二氧化碳+水。7.教材图2-6铁丝在氧气中燃烧(P31)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3Fe+2O2eq\o(=,\s\up7(点燃))Fe3O4。注意:①铁丝的底端系一根火柴来引燃铁丝;②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③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④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8.教材图2-8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P35)原理:2KMnO4eq\o(=,\s\up7(△))K2MnO4+MnO2+O2↑。注意:①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否那么不利于气体导出;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⑤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eq\f(1,3)处;⑥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到药品部位加热;⑦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收集,否那么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⑧当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时,证明集气瓶中已收集满氧气;⑨实验结束后,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9.教材图2-9双氧水分解制氧气(P36)原理:2H2O2eq\o(=,\s\up7(MnO2))2H2O+O2↑。注意:①导管稍露出橡皮塞即可,这样有利于氧气排出;②双氧水滴加完毕,立即关闭分液漏斗活塞,防止生成的气体从分液漏斗中逸出。优点:①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②操作简单;③无污染;④可控制反响速率;⑤可随时添加液体。10.教材图2-10检验装置的气密性(P37)注意:假设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那么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11.教材图2-13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通入含石蕊试液的水中(P42)现象:石蕊试液变红。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响生成酸性物质。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12.教材图2-14加热含石蕊的碳酸溶液(P42)现象: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紫色。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H2CO3eq\o(=,\s\up7(△))H2O+CO2↑。13.教材图2-16气体的收集方法(P44)提示: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反响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图a);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反响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图b);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响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即图c)。注意: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至接近集气瓶底部,这样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14.教材图2-17①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用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处,观察现象(P44)提示: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满。注意: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处逸出。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15.教材图2-17②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P44)现象: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结论: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②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注意:玻璃片的作用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流向。16.教材图2-18电解水实验(P48)现象:①两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②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检验:正极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燃烧,证明是氢气。化学方程式:2H2Oeq\o(=,\s\up7(通电))2H2↑+O2↑。注意:①通直流电;②实验过程中常参加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增强水的导电性;③负极与正极气体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有: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氧气与电极反响而被消耗。17.教材图2-22过滤装置(P50)提示:过滤操作要点为“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注意: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留有气泡,否那么会影响过滤速度。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18.教材图3-2实验2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P63)现象:烧杯C中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解释:烧杯B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到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变红。结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19.教材图3-3水与酒精混合实验(P63)现象:酒精与水的混合液并不能充满整个玻璃管。结论:微粒间有空隙。20.教材图3-4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P64)现象: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比装水的注射器更容易压缩。结论: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拟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拟大。21.教材图(P66)提示:水电解的反响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水分子,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论:①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③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22.教材图4-2烧不坏的手绢(P93)现象:手绢完好无损。解释:酒精燃烧放热,使水分蒸发,水分蒸发时吸热,使温度达不到手绢的着火点,故手绢无法燃烧。23.教材图4-3蜡烛不完全燃烧(P94)现象:玻璃片上有黑色物质生成。解释:蜡烛不完全燃烧有炭黑生成。24.教材图4-5粉尘爆炸实验(P95)现象:硬纸板被高高掀起。解释:面粉颗粒很小,与氧气充分接触,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膨胀,引起爆炸。25.教材图4-9几种消防平安标志(P98)提示:注意这些图标的含义和使用场所。26.教材图(P99)提示:①②比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①③比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注意:①本实验利用了铜的导热性;②热水的作用一是提高可燃物的温度,二是隔绝氧气(或空气)。27.教材图“煤球〞与“蜂窝煤〞(P99)提示:“煤球〞变成“蜂窝煤〞的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完全燃烧。28.教材图4-1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响(P102)现象: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结论:化学反响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化学方程式:2NaOH+CuSO4=Cu(OH)2↓+Na2SO4。29.教材图4-12碳酸钙与盐酸反响(P102)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保持平衡。结论:化学反响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注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假设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30.教材图5-9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响(P124)原理:Fe2O3+3COeq\o(=,\s\up7(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注意:①先通CO再加热,以排尽空气防爆炸;②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CO至冷却至室温,防止生成的铁被氧化,同时防止液体倒吸炸裂玻璃管;③尾气处理:用气球收集、用酒精灯点燃(CO有毒,污染空气)。31.教材图5-11炼铁高炉的结构(P125)提示:①由下而上依次发生的反响为:C+O2eq\o(=,\s\up7(点燃))CO2、CO2+Ceq\o(=,\s\up7(高温))2CO、3CO+Fe2O3eq\o(=,\s\up7(高温))2Fe+3CO2;②生铁出口低于炉渣出口,说明生铁的密度大于炉渣的密度。32.教材图5-12铁钉锈蚀实验(P127)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