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优质课奖2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优质课奖2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优质课奖2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优质课奖2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优质课奖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试三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读书要选得精朱光潜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凡的思路和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选自《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1.下列对于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量书籍问世。与日俱增的书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B.古之学者学有大成,多与当时书籍难求的背景有关,故读书时往往穷尽精力深入研读,终究学有所获。C.多读书固然值得提倡,但是,读书过程中更应当注意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吸收与转化。D.为学应当有法,读书更要学会选择,要在专业领域的浩瀚书海中,把握必读的精华书籍。解析:A项,表述不正确,原文是说“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与此项的“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意思不同。答案:A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读书环节中,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应当注重质量,既要学有所得,又要讲究高效。B.读书的本质目的是满足读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多读或少读本不宜褒贬有别。C.在惯于熟读深思的基础上,从容求索,深入体会,即使阅读数量较少,也能改变读者气质。D.一味多读而不求甚解,必将劳而无获,甚至会导致人品低劣,给人留下自欺欺人的笑柄。解析:D项,表述错误,原文是“导致人品低劣,给人留下自欺欺人的笑柄”的是“读书只为装点门面”的人,不是所有一味多读而不求甚解的人。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解析:A项,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B项,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C项,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答案: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慷慨掷此身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因家济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自学,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1929年12月,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有了他的提携,我才有今天。”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为数学读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的劫难却使他“图书馆也不让进,十几年看不到文献”,因为无法割舍对数学的热爱,文革中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心甘情愿下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节选自《文史参考》)相关链接:①“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4.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华罗庚对数学非常热爱与执着。家计困难而辍学后,仍坚持自学数学课程;伤寒病好后,仍坚定攻读数学。B.华罗庚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中赋有数学学习的励志诗表明他追求的是一种“拙”,即通过勤奋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C.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时,对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从不讲人情,导致他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D.文革期间,华罗庚被禁止进图书馆、看文件,但他却用“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表达着对数学难以割舍的爱。解析:“从不讲人情”于文中无依据。答案:C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广为人知的数学家。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C.华罗庚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劫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但文革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的语言来看,身为数学家的华罗庚,诗文上的功底也非同一般。E.从自学数学课程到成为清华教授,直至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虽然还有初中学历,但仍然创造了令人感奋的人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A项,“广为人知”的概括只有部分正确。B项,钱伟长的回忆是在表明,比起自己,华罗庚是更用功的学生;“广泛阅读”的说法不仅于文无据,且可根据上下文推知华罗庚应是在学习或研究数学。C项,“难有作为”的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第六段指出,“文革中的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的主张”,并且下基层普及数学方法。答案:DE6.作为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能够做到为数学科学“慷慨掷此身”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所谓“外在原因”是指华罗庚投入数学研究的具体的外部环境。比如因为伤寒病留下了残疾,使华罗庚更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后来,被清华大学的熊庆来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等。答案:①18岁时因病落下了左腿残疾,让他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后,被熊庆来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此有了一个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高端平台;③一篇论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数学年鉴》收录,使得包括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内的人心悦诚服,这激励了他;④当时中国在数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现状,坚定了他为祖国的数学做贡献的信念。(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锄奸赵明宇凤敏蹲在门槛上纳鞋底,不时地重复着一个动作:把针在头发中间钢一下,然后用力扎进鞋底,再扬起胳膊,抽动绳子,把针脚勒紧。凤敏一边纳鞋底,一边警觉地观望着远方,侧耳细听附近的风吹草动。其实,她是给元城县抗日游击大队站岗。她男人田大壮是大队长,今天在家里开会。隔着一层薄薄的门板,能听到田大壮的声音,让大家一起想办法,如何除掉汉奸臭火。臭火曾经是田大壮的朋友,抗日游击大队的队员。前些天,臭火被元城的皇协军抓去,经不住拷打就叛变了,带着二狗子到处抓捕抗日游击队员。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田大壮专门召集这次锄奸会议。凤敏隔着门缝看看屋里,一群汉子们都低着头。有个人把手里的旱烟甩掉,拍一下桌子说,俺进城去找那狗日的!下手晚了咱也保不住了。田大壮拦住他说,臭火认识你,说不定已经在城门口摆好了布袋阵,等着你去钻呢。一听这话,那个人的脑袋耷拉下来。凤敏绾绾手里的纳底绳子,推门进去说,锄奸的事情包在俺身上。田大壮一见,挥挥手说,你这娘们儿,出去站岗去!凤敏瞪了田大壮一眼说,俺能除掉臭火。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然后问她,嫂子,你有啥办法?凤敏说,别管啥办法,三天内保证让臭火消失。田大壮咂吧着嘴说,臭火认识你,你可得当心。凤敏笑笑说,你把心放到肚里吧。凤敏曾经跟着臭火假扮夫妻给军区送信,路过杨桥村时,臭火指着村子口的两间瓦房说,那就是他的家。他还说他弄了好吃的,总会留下来给老娘送去。臭火是遗腹子,是他爹死了以后出生的,所以他对老娘很孝顺。天黑下来,凤敏收拾一下,在腰里藏了一把枪,化装成讨饭的,直奔杨桥村。进了村,凤敏故意惨叫一声,倒在臭火家的门口。从家里出来一个老太婆,把凤敏扶起来,搀到屋里,倒一碗水让凤敏喝。凤敏喝了水,千恩万谢,说:“俺是从河南逃荒过来的,你如果不嫌弃,俺认你做干娘吧。”老太婆长叹一声,拿出一个窝头、一盘咸菜,看着她狼吞虎咽地吃。在老太婆家里住下来,凤敏帮着老太婆做饭、洗衣,收拾院子。三天了,臭火还没露面。凤敏有些等不及了,问老太婆,干娘,家里没有别人了?老太婆说,还有个儿子,在县里做事,估计今晚该回来了。凤敏一听,心中暗喜:“今晚要杀了臭火,还要杀了你这助纣为虐纵子作恶的老妖婆。”晚上,她躺在里屋的土炕上,闭着眼睛等待时机。街上传来几声狗叫、几声鸡鸣,却没了动静。老太婆起来了,拨亮油灯开始做饭。凤敏故意揉着眼睛问她,干娘,咋三更半夜做饭?老太婆说,儿子要回来了,给他做面汤呢。凤敏听了,黑暗中摸了摸腰间的手枪。过一阵子,果然有敲门声,她的心一阵发紧。老太婆开了门,就听臭火说,娘,快收拾一下,跟儿子进城享福去吧。凤敏的手捂紧了枪,心里咯噔一下,这狗汉奸还有一片孝心,倒是让她有些同情。可是一想到被臭火出卖而牺牲的抗日游击队员,她又一次攥紧了枪。臭火说,娘,咱家里有生人?老太婆说,是个讨饭的河南女人,别打扰她睡觉,俺把饭给你做好了,先吃饭。臭火说,娘,咱到了元城,吃香的喝辣的,让你好好享福。老太婆微笑着说,儿啊,你也出息了,快点把面汤喝了,这可是俺连夜给你做的。凤敏搂动扳机的手迟疑了一下。看在你有孝心的份上,先让你这个狗汉奸多活一会儿,反正你已经死定了。臭火说,娘,你赶快收拾一下,跟俺进城。接下来,是一阵喝面汤的声音。凤敏正要透过门帘瞄准臭火,就听臭火一声惨叫,娘,你做的什么饭?莫不是要杀了儿子吧?老太婆说,孩子啊,你不死,要有多少条性命去死啊!我不失去儿子,要有多少老人失去儿子啊!老太婆说完,掀开门帘,对凤敏说,闺女,我替你锄奸了。凤敏一愣,望着倒在地上的臭火,说,干娘,你认识俺?老太婆说,我扶你的时候,就摸到你腰里的枪了。凤敏惊愕地望着老太婆,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干娘!”(小说略有改动)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由于叛徒凶残狡猾,游击队员们对完成锄奸任务感到信心不足,“低着头”、“脑袋耷拉下来”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会议现场气氛沉闷,大家情绪不高。B.小说开头交代凤敏为抗日游击大队站岗放哨,说明她不是普通的农村妇女。这也是凤敏后来主动请战,要求承担艰巨的锄奸任务的前提条件。C.“凤敏曾经跟着臭火假扮夫妻给军区送信”一段插叙,既交代了凤敏有着实际斗争的经验,同时点明她了解臭火的家庭情况,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D.化装成乞丐的凤敏在臭火家住了下来,她主动帮着老太婆做家务,从而赢得了老太婆的信任,最终得以顺利完成锄奸任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会议现场气氛沉闷,大家情绪不高”不正确,这表明任务艰巨,众人在积极研究对策。B项,“说明她不是普通的农村妇女”说服力不足,能“站岗放哨”也不能完全说明这一点。D项,“从而赢得了老太婆的信任”不正确。根据文中“我扶你的时候,就摸到你腰里的枪了”可知,臭火娘早已知道凤敏的身份,所以谈不上“信任”。答案:C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题目要求对小说的两条线索及其作用进行分析。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具体思考时,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小说中贯穿主要情节首尾的是两个人物,一是凤敏,二是臭火母亲,那么可以思考围绕她们二人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抓住主要人物以及围绕人物发生的事件,可以明显看出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作用方面,可以从对于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的作用来思考。答案:第一问:明线:凤敏设法住进老太婆家,打算伺机除掉叛徒臭火。暗线:臭火娘接纳凤敏住下来,设计除掉了当汉奸的儿子。第二问:①暗线的设置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②明暗双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人物形象更加突出。9.小说中,凤敏先后四次称呼老太婆为“干娘”,每次的内涵都不一样。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要求对凤敏四次称呼臭火母亲“干娘”的内涵进行分析。具体分析时,要先从文中找到凤敏四次称呼“干娘”的情节,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凤敏的心理活动。答案:①第1次,“俺认您做干娘吧”。凤敏此时主动攀亲,认老太婆为“干娘”,并不是完全出自于感激之情,而是希望借此进一步接近老太婆,最终完成锄奸任务。②第2次,“干娘,家里没有别人了?”。这次称老太婆为“干娘”,是为了摸清臭火的行踪。此时的凤敏对老太婆并没有多少亲近感,相反还有误会。③第3次,“干娘,您认识俺?”。老太婆的言行让凤敏感到十分意外,她此时称老太婆为“干娘”,是要表达内心的惊讶、不解,以及急于了解真相的迫切。④第4次,“凤敏惊愕地望着老太婆,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干娘!’”。与前面三次相比,这一声“干娘”完全出自内心真情,由衷表达了凤敏对老太婆的愧疚、感动、感激和敬佩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节选自《陈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C.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D.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各句主语、动词、句式特点进行判断。句中主语分别有“文帝”“军人”“文育”“子高”,相连之处要断开,然后根据各小句的动词,逐一断开即可。答案: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题,需要调动以往积累,仔细辨析。应当熟记课本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做到万无一失。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陈,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帝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答案: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注意“稍”“习”“胆决”“愿”等关键词的翻译;(2)注意关键词“益”“论进”“任使”及倒装句“将士依附之者”的翻译。答案:(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有胆识能决断,希望成为将师,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评价推荐,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参考译文: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侯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有胆识能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评价推荐,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天嘉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天嘉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周密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答案:AD15.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每点2分)【诗歌鉴赏】上阕以送别的场景为主,有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及对别后情景的想象,与一般的送别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委婉地透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词人用笔极为含蓄。下阕抒写词人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元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情绪。“酒酣应对燕山雪”三句进一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城的情景。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意思是说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仕元而隐居江南,又有谁能常常记起我呢?这两句不仅包含友人离去、无人顾念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人未南归”是说词人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了自己,忘怀故国,不仅表达了词人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是说词人的相思之情即使是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极为真挚的不舍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游子乡愁浓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听觉上营造了蜀道悲凉阴森的环境氛围。(3)李商隐《锦瑟》中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美好愿望如烟云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根据“直接道出”“乡愁浓重”可以推知补写的诗句;(2)根据“听觉”“蜀道悲凉阴森的环境氛围”可以推知。答案:(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但见悲鸟号古木(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在里约奥运会沙滩排球项目中,中国选手取得胜利后遭质疑被拉回重赛,却再一次取胜,真是大快人心!B.吴秀波年近四十,凭借在《心术》《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出色演技声名鹊起,可谓大器晚成。C.菲尔普斯表示拔火罐有诸多功效的消息不胫而走,三天内,拔罐设备的购买量增加了20%。D.她的母亲卧病在床多年,她一直不即不离,为母亲到处求医问药,从未放弃,街坊邻居都被她的举动感动。E.年过八旬的吴锦泉家中别无长物,却向国家受灾地区多次捐出自己通过磨刀攒下来的辛苦钱,值得敬佩。解析: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好事。大器晚成: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符合语境。不胫而走:形容消息传的快。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不离不弃。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用在这里,形容家中贫困,适当。答案:A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据了解,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济南趵突泉,自2023年9月6日复涌至今,已实现“十三连喷”,创下了近40年来泉水持续喷涌。B.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避免孩子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C.生活剧《小别离》讲述了当三个平凡家庭里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人到中年的父母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焦头烂额、矛盾不断的琐碎故事。D.中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举措就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大力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等措施,从而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创下”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的最长纪录”。B项,不合逻辑。可将“避免”改为“使”。D项,结构混乱,应去掉“通过”“等措施”。答案:C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据《福布斯》报道,中国老年人拥有充足的养老金,__①__仍在从事少量的房地产和股票交易。__②__与大多数有钱的游客不同,老年人出游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已经退休,有足够的时间,__③__行程不用那么匆忙,旅行时长可达数周,__④__不用纠结于他人的看法。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近年来老年人游客数量大幅增长,__⑤__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境外游的常客;老年人__⑥__倾向于在春秋季出行,每年春秋季成为老年人出游的高峰期。①②③④⑤⑥A可能/而且更/还B也许但是因此也并且更C而且由于因此还那么就D甚至不过所以就然而/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根据语段的意思,确定语段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根据前面的“有足够的时间”和后面的“行程不用那么匆忙”可知,第③处应填表因果关系的词,据此排除A项;前面的“老年人游客数量大幅增长”和后面的“老年人成为境外游的常客”之间是并列或递进关系,第⑤处填“并且”最恰当,据此排除C、D项。答案:B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散文毕竟不是诗,仅就散文的抒情而言,①______________,否则,这感情为何不用诗来抒发呢?它们之间的不同,从整体上看,②________________,而更在于情感形式的不同。一般来说,诗更倾向于一种想象世界中的“独白”式的抒情,因而③________________,而散文抒情常以客观的景和事为依托。解析:解答此题,要仔细品味各横线的上下文。第①处,上文有“散文毕竟不是诗”和“抒情”等词语,下文也提到诗的感情,可知此处应填入有关散文与诗的抒情相同不相同的句子。第②处,下文有“更在于情感形式”一语,可知此处应填入“不完全是……”之类的句子。第③处,上文有“‘独白’式的抒情”一语,下文有“客观”一词,可知此处应填“诗的抒情”“主观”等词。答案:①并不能完全与诗等同②还不完全是形式和手法的不同③诗的抒情具有更强的主观色彩21.随着出境旅游的不断升温,部分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文明行为也引起舆论关注。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乱刻乱画、衣冠不整等,这些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国人的形象,海外一些媒体把这看作中国游客的“通病”。为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文明素质,请你为出境口岸拟写一条条幅。要求:主题鲜明,温馨得体,每句不超过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