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生理基础及调控_第1页
动物营养生理基础及调控_第2页
动物营养生理基础及调控_第3页
动物营养生理基础及调控_第4页
动物营养生理基础及调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营养生理基础及调控左建军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014-07-5

采食是动物获取营养的前提。日粮营养能否满足动物的需要取决于三个条件:合适的营养供给模式适宜的采食量良好的消化吸收效率资料来源:Forbes(1999)CNS时间采食 消化 代谢

食物 食糜 营养素

STORES观感气味味道结构消化道机械型受体化学受体血液-borne肝脏后脑身体脂肪肌肉动物采食生理基础及调控动物的采食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咀嚼→吞咽→消化→吸收→体内代谢动物采食量是生理、饲料、物理感受、化学感受、营养沉积、管理、环境、健康状况等综合影响的结果短期控制控制每次采食的开始和终止动物不会出现完全禁食/无休止的摄食长期控制较长时间内对采食量的调节动物长期维持能量平衡一、采食量的神经调节

采食量的调节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其他器官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作用参与采食量的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作用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调节食欲大小,控制采食量。饥饿:指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时的生理状态。饱:指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食物时的生理状态。食欲(appetite):是指动物想吃食的愿望。调节采食量的关键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调节食欲的大小,从而引起采食的开始和停止,控制采食量饿中枢化学静态调节消化道的食糜成分和吸收的养分通过其浓度的变化,参与采食量的调节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游离脂肪酸、渗透压、pH、激素等化学静态调节血糖与采食量呈负相关动物采食→动静脉血糖浓度差上升→触发葡萄糖受体→抑制食欲挥发性脂肪酸反刍动物激素性激素、胰岛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等物理调节胃肠道紧张度最重要的物理机械特性,确定动物每次采食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压力受体体内温度变化热稳衡理论动物采食以维持机体的正常体温,而停止采食是为了防止体温过高体内温度升高,动物采食量下降;体内温度降低,则采食量提高化学调节与物理调节的关系短期调节动物和饲粮的能量浓度能量浓度阈值——胃肠道容积成为限制采食的因素时的饲粮能量浓度单胃动物由于其胃肠道容积有限,通常拒绝采食能量浓度过低的饲粮,以化学调节为主反刍动物的胃肠道容积大,可适应能量浓度变化很宽的饲粮,趋于以物理调节为主脂肪稳衡理论采食量的长期调节机制动物采食是为保持体内有一定量脂肪储备,若动物体脂处于亏损状态,则采食量趋于提高以弥补体内脂肪损失胰岛素促进体内脂肪的贮存,抑制贮存脂肪的水解肾上腺素能物质

莱普汀(Leptin)由16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4.5kb的一种蛋白质,产生于脂肪组织,具有激素作用调节脂肪贮备的关键因素畜禽采食量调节机制的异同共同点中枢神经统一控制,控制机制没有本质的差异,但都很复杂不同点猪以化学调节为主禽以化学调节为主反刍动物以物理调节为主化学感受是目前主要的人工干预途径关键问题1、畜禽的化学感受(嗅觉与味觉)有何特点?2、下丘脑的采食中枢如何整合各种采食信号?气味分子扩散到达鼻腔,与嗅觉细胞表皮纤毛G受体结合蛋白作用,产生信号信号在嗅觉细胞神经网络和嗅球中加工放大后经神经输入大脑大脑接受输入信号做出识别判断。大脑判断识别是由幼龄至成熟不断与外界长期接触过程中学习、记忆、积累、总结而形成不同物种嗅觉敏感性的比较不同动物嗅觉神经传导的差异人类鸟类信息缩小家畜哺乳类信息放大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味觉产生的过程(江青艳.,2012)(江青艳.,2012)猪与人对不同甜源的甜感特点Glaser,et.al(2000)没反映没反映没反映不同甜味剂对猪的反应对照:水;+表示饮水量达60%以上;-表示饮水量60%以内Glaser,et.al(2000)动物生理状态

生长期——发情期——妊娠期——哺乳期

动物过度疲劳,采食量也会下降。

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调节采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听觉——鱼;味觉——猪;视觉——鸡。条件反射

利用动物的喜好,后天培养,改变其采食行为。

1、动物影响采食的因素2、饲料物理性状:饲料的形式,硬度,颜色等适口性:对慢性咀嚼动物影响特别大,猪、反刍动物比较敏感养分浓度: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及矿物元素饲料添加剂:调味剂、抗生素等3、饲喂技术饮水:尤其是添加了调味剂情况下饲料形态:制粒或天然饵料模型化处理饲喂方式和时间:自由采食、限制饲喂;根据动物的采食习性,选择适宜饲喂时间:鸡早、晚采食较多;猪主要在白天采食;草食家畜白天、晚上都采食4、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通风及有毒有害气体:高温、高湿,氨气、硫化氢应激状态:热应激、氧化应激、免疫应激、畜禽舍环境应激、运输应激等注意两个问题采食量的意义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粮的基础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养分摄入量精准营养供给的基础一、概述消化与吸收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方式和过程胃肠机能的调节动画动物消化生理基础及调控猪鸡的消化道和消化酶食道淀粉酶胰腺淀粉酶脂肪酶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小肠淀粉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蔗糖酶脂肪酶肽酶肠激酶pH~7.0pH~6.0pH~2.0pH5.9-6.2pH~6.5pH~4.5腺胃胃蛋白酶鸡消化道pH值呈酸性消化与吸收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消化过程机械性消化生物性消化消化的方式1.物理性消化(又称机械性消化)

指通过牙齿撕、咬,消化道壁磨压等方式,将食物由大颗粒状态变成较小的颗粒。有利于在消化道内形成多水的食糜,增加饲料表面积,颗粒变小,为酶消化和微生物消化提供条件。同时,通过消化道管壁的运动,把食糜研磨、搅拌并从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胃肠蠕动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特点:无化学性变化,产物不可吸收。

物理性消化的动物种类特异性种类部位作用程度牛、羊口腔(反刍)大禽肌胃(石头)大猪口腔小马口腔较大使饲料颗粒变小;

将食物向消化道后端推动,排空;

刺激消化酶分泌;

意义:对牛、羊应提供充足的反刍时间;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的最佳饲料粒度。

{咀嚼、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对于各类动物,均不提供粒度过细的饲料饲料粉碎过细:①肠胃蠕动减弱,酶分泌能力下降②不利于酶与饲料混合,易形成食团③不利于吞咽,可引起呼吸道疾病④会使畜舍空气变差,易滋生微生物⑤增加加工能耗2、化学性消化(消化腺分泌)消化与吸收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消化液的种类及成分消化与吸收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消化酶)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环境(电解质)稀释食物,调节渗透压(水、电解质)保护消化道黏膜免受理化性损伤(黏液)参与机体物质代谢,为微生物消化创造条件(其他蛋白质)消化液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与吸收消化液的种类:唾液胃液胆汁小肠液胰腺消化与吸收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口腔小腺体由浆液细胞组成,分泌不含黏蛋白的稀薄水样唾液由浆液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分泌含黏蛋白的水样唾液由黏液细胞组成,分泌含黏蛋白的粘稠唾液消化与吸收唾液的性状和成分:无色透明、略带黏性、弱碱性(pH:猪7.32,反刍动物8.2)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杂食)、溶菌酶等K+Na+Ca2+Mg2+Cl-HPO42-HCO3-水99%无机物:消化与吸收唾液的生理功能:(7)反刍动物尿素再循环,减少氮的损失(1)湿润口腔、饲料(2)含淀粉酶(中性环境下起作用)(3)幼畜含脂肪分解酶,分解乳脂(4)洁净口腔(冲淡、中和、清除残渣和有害物质)(5)维持pH(尤其在反刍动物,维持瘤胃pH)(6)调节体温(狗、水牛)消化与吸收舌、口腔粘膜延髓唾液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唾液分泌的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感受器:眼、鼻和耳等传入神经:嗅、听、视神经中枢:下丘脑、大脑传出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效应器:唾液腺消化与吸收1、性质:无色透明,强酸性(pH0.9-1.5)2、成分:无机物(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有机物(消化酶、黏蛋白等)3、特性:高分泌率时,强酸性,水样液体;饥饿时,酸性较低,较粘稠。胃液由胃的三种外分泌腺和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构成消化与吸收(1)激活胃蛋白酶原(2)有利蛋白质消化(膨胀变性)(3)抑制杀灭胃内细菌(4)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5)有利于铁、钙吸收分泌:作用:由壁细胞分泌。10%结合酸(与黏液中的有机物结合)90%游离酸(决定胃液的pH)过低消化不良,过高胃溃疡消化与吸收盐酸分泌过程消化与吸收胃脂肪酶:肉食动物。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产生(黏液细胞)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胨最适pH2;pH>6,失活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HCl消化与吸收胃蛋白酶消化与吸收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2、与碳酸氢盐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中和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分泌:特性:作用:糖蛋白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消化与吸收分泌:由壁细胞分泌。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作用:消化与吸收头期(cephalicstage)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能力强。酸度高,含酶少。分泌量少。胃期(gastricphase)肠期(intestinalphase)直接作用间接作用1、迷走-迷走反射2、局部神经丛反射3、通过胃泌素消化与吸收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脂肪:肠抑胃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高渗溶液:肠-胃反射胃窦内pH下降至1.2-1.5或十二指肠pH小于2.5时,胃液分泌抑制。HCl:机制:盐酸抑制G细胞,或通过促进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而抑制胃泌素和胃液分泌;小肠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消化与吸收1、性质:

碱性(pH7.2-8.4)、含水(90%)、无机物(碳酸氢盐、氯化物)、有机物(酶)2、功能:分泌碳酸氢盐,中和酸性食糜;分泌多种消化酶,对营养物质消化较彻底;液体和缓冲物利于大肠微生物消化。消化与吸收3、胰消化酶的作用:(1)胰淀粉酶:(2)胰脂肪酶:(3)胰蛋白分解酶:(4)其他酶:淀粉、糖原二糖、三糖甘油三酯甘油+脂肪酸(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核酸酶和双糖酶蛋白质、胨小肽4、胰液分泌的调节:消化与吸收视、嗅、咀嚼中枢神经胰腺小肠胃体胃窦扩张蛋白质、脂肪消化产物盐酸迷走传入迷走传出CCKGastrin迷走:直接、间接

酶含量高产物-促胰酶素:浓稠

含酶量高盐酸-促胰液素:稀薄

含碳酸氢钠高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Secretin消化与吸收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pH约7.4胆囊胆汁-浓缩而颜色变深、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1、生成:2、特性:肝细胞—肝管—胆管—胆囊—十二指肠草食动物暗绿色;肉食动物红褐色;杂食动物橙黄色。胆汁颜色有种别差异:消化与吸收3、成分:有机物胆盐水无机盐(胆固醇、卵磷脂、粘蛋白、脂肪酸、胆汁酸和胆色素等)(钠、钾、钙、碳酸氢盐等)胆石胆绿素胆红素消化与吸收(5)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肝胆汁分泌4、作用:(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2)乳化脂肪(3)与脂肪酸结合,促进吸收(4)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消化与吸收5、胆汁分泌的调节胃泌素(Gastrin)胆囊收缩素(CCK)胰泌素(Secretin)胆盐(肠肝循环)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体液调节消化与吸收十二指肠腺:主要分泌碱性粘液(肠激酶)柱状细胞——消化酶杯状细胞——粘液潘氏细胞——肽酶肠腺:含水90-95%有机物和矿物质(肠中重吸收)1、成分:消化与吸收3、消化形式:①肠肽酶②肠脂肪酶③双糖酶④核蛋白酶膜期消化2、作用:腔期消化四、物理性消化(消化道运动)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咀嚼和吞咽胃的运动消化与吸收小肠运动大肠运动消化与吸收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兴奋性较低,收缩较缓慢;较大的展长性;持续的紧张性;自身节律性运动起源于平滑肌本身,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学特性:消化与吸收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较小2、慢波电位(slowWave)——肌源性基本电节律(basicelectrialrhythm,BER)3、动作电位——也称快波

消化与吸收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紧密相联系。慢波虽不能触发肌肉的收缩,但它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控制着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并决定蠕动的方向和速度。消化与吸收①磨碎食物、增加消化表面积;1.咀嚼:粗纤维(马30-50次/分钟)作用:③刺激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后段消化道活动(分泌和运动)增强。②与唾液混合,润湿便于吞咽;消化与吸收2.吞咽:第三期:由食管到胃(蠕动)第一期:口腔到咽第二期:咽到食管上段(呼吸暂停)消化与吸收1.胃运动的生理功能:(2)机械消化(分裂成小颗粒,形成食糜)(1)贮存食物(胃底、胃体前部)(3)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消化与吸收2.胃运动主要形式:(2)蠕动(1)容受性舒张(3)紧张性收缩消化与吸收3.胃运动调节:促胰液素、促胰酶素、抑胃肽(肠抑胃素)胃扩张→迷走神经→胃运动加强胃扩张、化学成分→胃泌素→胃运动加强酸性食糜、脂肪→抑制胃运动(肠胃反射)消化与吸收4、呕吐:消化道粘膜延髓胃,膈,腹壁肌肉迷走神经吞咽神经膈神经迷走神经机械化学消化与吸收外来神经;内在神经丛;胃-回肠反射1.形式:2.调节:(3)

钟摆运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5-HT、P物质、内啡肽、促胃液素、CCK等促进;胰高血糖素、肠高血糖素抑制(1)分节运动(充分混合)(2)

蠕动、蠕动冲、逆蠕动消化与吸收分节运动消化与吸收蠕动

消化与吸收钟摆运动消化与吸收粪便的形成和排便反射。1.特点:2.形式:3.排粪:频率低、速度慢蠕动(集团蠕动)袋状往返运动分节和多袋推进运动排粪五、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复胃内消化消化与吸收大肠内微生物的消化消化与吸收(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一)瘤胃与网胃的消化(三)皱胃与瓣胃的消化瘤胃(rumen)网胃(reticulum)瓣胃(omasum)皱胃(abomasum)消化与吸收(一)瘤胃与网胃的消化1、瘤胃微生物生存条件2、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3、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4、气体的产生与嗳气消化与吸收1.瘤胃微生物生存条件:瘤胃内高度厌氧、营养丰富,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生存。(5)内容物高度乏氧(CO2,NH3,少量氮、氢、氧)

(4)pH在5.5-7.5之间(唾液缓冲,VFA吸收)(3)温度高达39-41°C(2)渗透压接近血液(1)保证营养物质和水分供应

消化与吸收2.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1)纤毛虫(全毛虫、贫毛虫)贫毛虫除分解淀粉外,发酵果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全毛虫分解淀粉产生乳酸和少量VFA含糖、蛋白质和纤维素分解酶类与细菌共生—“微型反刍动物”水解脂类、氧化不饱和脂肪酸、降解蛋白质,吞噬细菌消化与吸收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信息交流,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共生(2)细菌:种类繁多。发酵糖类、分解乳酸的细菌;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占活菌1/4);分解蛋白质的细菌;蛋白质合成、维生素合成的细菌。(3)真菌:分解纤维素、糖等(占瘤胃微生物总量8%)含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糖苷酶、蛋白酶等2.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消化与吸收3.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1)糖类(2)蛋白质(3)脂肪(4)维生素合成(5)前胃的吸收消化与吸收(1)糖类:

VFA提供反刍动物机体所需能量的60-70%,葡萄糖主要用于泌乳、妊娠和肥育等过程。纤维素纤维二糖纤维素分解酶葡萄糖丙酮酸、乳酸挥发性脂肪酸(VFA,乙、丙、丁酸,比例70:20:10,随日粮而变化)+CH4+CO2反刍动物体内糖的主要来源:丙酸和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瘤胃微生物自身的糖原。消化与吸收(2)蛋白质:蛋白质过瘤胃保护;尿素代替30%日粮蛋白质a.分解饲料蛋白质b.分解非蛋白氮:尿素、铵盐、酰胺,分解成NH3c.利用NH3合成氨基酸d.尿素再循环:

尿NH3微生物合成氨基酸(瘤胃内)合成尿素(肝)唾液瘤胃消化与吸收饲料中瘤胃内过瘤胃唾液50-70%血肝脏尿素肾脏排泄饲料蛋白质微生物蛋白质非蛋白质含氮物饲料蛋白质氨基酸NH3微生物蛋白质饲料蛋白质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基酸铵盐尿素消化与吸收(3)脂肪:(4)维生素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和VK(凝血维生素)脂肪甘油不饱和脂肪酸丙酸饱和脂肪酸幼龄反刍动物—B族维生素缺乏缺钴—VB12缺乏消化与吸收(5)前胃的吸收:

葡萄糖、有机酸(挥发性脂肪酸、乳酸等)、胺、无机盐类和大量水分通过前胃壁吸收血液消化与吸收4、气体的产生与嗳气:(CO250-70%;CH420-45%;氢、氧、氮、硫化氢)牛一昼夜产生气体600-1300升,嗳气排出1/4吸收入血,肺排除瘤胃微生物利用消化与吸收嗳气——反射性动作:气体牛17-20次/小时瘤胃臌气(幼嫩青草)瘤胃壁感受器延髓有关肌肉消化与吸收(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前胃收缩起于网胃。1.前胃运动:A波:瘤胃前庭→背囊→腹囊→由后向前B波:瘤胃单独收缩2.调节:反射性调节(后段抑制前段,中枢在延髓,传出交感、迷走)消化与吸收3.反刍:4.食管沟反射:感受器在口腔,传入为舌神经、舌下、三叉神经,中枢在延髓,传出为迷走神经。过程: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反射:网胃、瘤胃前庭、食管沟黏膜感受器乳畜在吸乳时,能反射性的引起食管沟闭合呈管状,乳汁由食管沟经瓣胃管直接进入皱胃。消化与吸收(三)瓣胃和皱胃的消化1、瓣胃:①含干物质22.6%;(瘤胃17%,网胃13%)②颗粒小,pH中性(6.6-7.3)③滤器作用:水分吸收,大颗粒碾碎④消化20%纤维素,吸收70%VFA,氯化钠消化与吸收2、皱胃:①有胃腺,分胃底腺和幽门腺。②胃液水样透明,含盐酸、胃蛋白酶、凝乳酶、黏液,pH酸性(1.05-1.32)。③胃液作用:杀死微生物,分解蛋白质。④胃液分泌调节:十二指肠扩张(胃泌素);pH(2.0-2.5);迷走神经。消化与吸收大肠腺分泌碱性(pH7.5-8.0)、粘稠的消化液,能中和酸性发酵产物,有利于微生物繁殖。肉食动物:蛋白质、脂肪、糖被细菌降解。草食动物:马、兔等单胃草食动物非常重要。杂食动物:盲肠(1克含细菌1-10亿,乳酸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吸收VFA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25%。马食糜在大肠中滞留12h,消化纤维素40-50%,蛋白质39%,糖24%;反刍动物大肠消化纤维素15-20%。六、吸收(一)吸收的部位(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与吸收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分、盐类等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二)吸收的机制吸收过程:营养物质细胞血液(淋巴液)动画消化与吸收(一)吸收部位2、大肠:1、胃:单胃动物:少量水,无机盐食草动物、禽类大肠吸收:水分、盐、VFA、CO2、CH4等。反刍动物前胃:VFA、CO2、水、无机盐3、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前段:主要吸收部位。

大部分氨基酸、单糖空肠中段:糖、脂肪酸、甘油、部分氨基酸、维生素回肠:盐类、VB12消化与吸收小肠黏膜环状皱褶—绒毛—柱状上皮—微绒毛每个柱状上皮细胞约有1700根微绒毛上述结构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成百倍增加消化与吸收小肠黏膜消化与吸收musclevilliarterialbloodsupplyvenousdrainageabsorptiveenterocytemucussecretinggobletcellthelivercontrolsentryofnutrientsintotheperipheralcirculationVenousdrainageentersthehepaticportalvein;消化与吸收lymphaticdrainagelactealThelactealdrainsintothelymphaticsystem,whichentersthecirculationatthethoracicductmusclevilli消化与吸收(二)吸收机制被动转运:滤过、扩散、渗透主动转运:需载体、ATP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迷走促进;交感抑制;肠壁黏膜下神经丛缩肠绒毛素-刺激绒毛运动入胞和出胞消化与吸收1、糖的吸收:(三)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形式:主要以单糖的形式吸收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吸收方式: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属继发性主动转运载体:SGLT(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GLUT(葡萄糖转运载体)消化与吸收糖吸收过程2、脂肪吸收:乳化水解微胶粒形成消化与吸收脂肪吸收过程:甘油三酯在胰脂酶作用下分解。甘油直接通过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甘油一酯、脂肪酸、胆固醇和其他脂溶性物质与胆盐形成微胶粒,穿过不流动水层到达微绒毛脂溶性物质进入上皮细胞,胆盐在回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与蛋白质、磷脂、胆固醇形成乳糜微粒,通过乳糜管进入淋巴系统。消化与吸收脂肪吸收过程消化与吸收3、蛋白质吸收:①以氨基酸、小肽形式吸收;②主动吸收;多数与钠的转运耦联,也有非钠依赖性转运。不同种类的氨基酸转运系统,分别转运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消化与吸收⑥某些情况下,完整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过敏或中毒反应。③小肽(二、三肽)转运系统,吸收效率高于氨基酸;④二肽、三肽在小肠上皮细胞中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入血;⑤少量二肽、三肽经细胞基底部入血;消化与吸收4、VFA的吸收:①由瘤胃壁上皮细胞吸收;②网胃、瓣胃吸收过程相同,但吸收量少。离子态顺浓度差上皮细胞血液分子态(结合氢)离子态细胞内代谢基底膜消化与吸收5、维生素的吸收:②脂溶性维生素:与脂类一起吸收。①水溶性维生素:VB、VC(简单扩散)VB12的吸收需要内因子参与。VA可能通过主动转运吸收。消化与吸收(六)无机盐的吸收顺电化学梯度进入吸收细胞(1)Na+:(人每日摄入250-300mmol)Na+—K+ATP酶主动转运至血液随葡萄糖、氨基酸吸收消化与吸收(2)Fe2+:高价铁不易被吸收,VC可将高价铁还原成亚铁;酸性环境下利于吸收,胃大部切除易伴发缺铁性贫血。(人每日摄入1mg,食物含铁量的1/10)十二指肠吸收;消化与吸收只有可溶性钙(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才能被吸收,离子状态最易吸收。(3)Ca2+:

VD,甲状旁腺激素,小肠黏膜微绒毛上的钙结合蛋白可促进钙的吸收。主动转运。进入小肠的胃酸、脂肪酸可促进钙吸收。消化与吸收钠依赖或独立的被动转运。(4)负离子:小肠或大肠内吸收,动力为渗透压。(5)水分:硫酸钠,硫酸镁——轻泻若肠内渗透压太高,吸收停止,或水分由血液进入肠腔。提高蛋白质消化率手段利用蛋白质互补作用,配合日粮多样化控制日粮中CF水平,提高蛋白质的消化性科学的调制饲料,豆类饲料湿热处理注意利用饲喂蛋白质的时间效应补饲氨基酸添加剂,注意日粮蛋白质的品质注意日粮中小肽的营养保证日粮营养平衡和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的供应维护肠道健康,保障动物消化吸收蛋白质的生理机能外源蛋白酶的应用蛋白酶的应用的目的补充内源蛋白酶不足胰腺胰蛋白酶猪内源蛋白酶发育规律糜蛋白酶仔猪消化道蛋白酶发育规律(Jensenetal.,1997)鸡内源蛋白酶发育规律张铁鹰(2002)动物性蛋白以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胃蛋白酶等蛋白酶不仅可以作用其表面,也能作用于其内部。容易消化满足复杂蛋白质消化的需要胃蛋白酶对荞麦蛋白质的体外水解效果郭晓娜等(2007)酶解产物分子量相对降低、组分多、被酶解程度高容易消化植物性蛋白以谷蛋白和醇溶蛋白为主。高级结构相对较为稳定,蛋白酶只能作用于其表面,很难作用其内部结构较难消化谷蛋白酶解产物高分子量组分比例大、表明酶解程度较低;醇溶蛋白酶解产物组成简单,表明胃蛋白酶作用位点较少较难消化胃蛋白主要水解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形成的肽键、胰蛋白酶主要水解Lys和Arg形成的肽键因蛋白酶水解位点特异性导致的需要蛋白酶的应用价值提高蛋白质利用率2010/5/19蛋白酶对蛋白体外水解度酶

组总水解度酶

组总水解度酶

组总水解度中性蛋白酶137.04%中性蛋白酶137.04%中性蛋白酶241.35%中性蛋白酶241.35%中性蛋白酶341.19%中性蛋白酶341.19%中性1+2中性1+3中性2+31:942.26%1:943.01%1:943.37%2:845.13%2:840.53%2:842.56%3:743.09%3:743.72%3:743.77%4:638.77%4:641.73%4:645.01%5:544.02%5:546.95%5:543.51%6:445.51%6:443.86%6:444.20%7:345.01%7:343.53%7:344.25%8:244.13%8:241.88%8:244.04%9:143.19%9:144.14%9:145.89%蛋白酶对DDGS消化率胃胰蛋白酶与一种外源酶组合对DDGS消化率组别消化率(%)提高率(%)空白组22.68——胃蛋白酶+胰蛋白酶70.27——胃蛋白酶、酸性蛋白酶+胰蛋白酶76.069.0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72.393.0胃蛋白酶、BOSAR蛋白酶+胰蛋白酶79.5413.2此表为体外模拟猪肠胃环境,检测BOSAR蛋白酶对DDGS的消化,从结果可以看出,BOSAR蛋白酶对DDGS消化能力最强,与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组相比消化率提高了13.2%。蛋白酶对谷朊粉的消化率组别消化率(%)空白组7.98胃、胰蛋白酶48.58胃、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78.17胃、胰蛋白酶+1398中性蛋白酶49.05胃、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63.17胃、胰蛋白酶+植物蛋白酶48.93胃、胰蛋白酶+BOSAR蛋白酶79.78蛋白酶对豆粕、菜粕、棉粕消化蛋白酶编号消化率(%)豆粕菜粕棉粕空白组22.118.017.21398(普通中性蛋白酶)82.577.568.3BOSAR蛋白酶86.880.278.6检测BOSAR蛋白酶在pH7.5,温度25℃下,对豆粕、菜粕、棉粕的消化试验。以普通中性蛋白酶为对照,从结果可以看出,BOSAR蛋白酶对三种原料消化率均高于普通中性蛋白酶。原料内源酶内源酶+组合蛋白酶A内源酶+组合蛋白酶B豆粕76.00±1.21a79.19±0.93ab80.81±0.65b菜粕60.91±1.15a63.73±0.74ab66.19±0.62b棉粕59.27±0.55a62.08±0.47ab64.52±0.84b组合蛋白酶对蛋白原料粗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原料及项目内源酶内源+组合A内源+组合B豆粕CP消化率改善幅度,%--4.196.33CPENIV,%--1.822.74菜粕CP消化率改善幅度,%--4.648.68CPENIV,%--1.793.35棉粕CP消化率改善幅度,%--4.748.85CPENIV,%--2.133.97饲料及项目0100

200300400豆粕消化率%76.52±1.46b78.71±1.78ab81.23±82.11±81.95±改善程度%-2.866.167.317.1粗蛋白ENIV%-1.232.653.143.05全脂大豆消化率%72.86±1.63b75.04±1.59ab78.37±77.92±77.36±改善程度%-2.997.566.946.18粗蛋白ENIV%-1.082.722.52.22试验仔猪饲料消化率%77.06±1.33b78.69±1.58ab81.44±80.95±81.6±改善程度%-2.125.685.055.89粗蛋白ENIV%-0.441.191.061.24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ENIV的影响,mg/kg

[微软用户1]单位饲料及项目025

5075100豆粕消化率%77.36±1.53b78.83±1.66ab80.11±1.58ab82.72±

82..33±

改善程度%-1.93.556.936.42粗蛋白ENIV%-0.821.532.982.76全脂大豆消化率%72.14±1.48b74.58±1.63ab76.39±78.14±78.55±改善程度%-3.385.898.328.89粗蛋白ENIV%-1.222.122.993.2试验仔猪饲料消化率%76.55±1.62b77.96±1.45ab79.75±1.57ab81.94±81.52±改善程度%-1.844.187.046.49粗蛋白ENIV%-0.390.881.481.36木瓜蛋白酶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ENIV的影响mg/kg

[微软用户1]单位项目负对照负+100mg/kg负+200mg/kg负+300mg/kg负+400mg/kg体外法ENIV-0.441.191.061.24体内法ENIV-0.881.941.73-差值(内-外)-0.440.750.67-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对断奶仔猪日粮粗蛋白ENIV值的影响木瓜蛋白酶对断奶仔猪日粮粗蛋白ENIV值的影响项目负对照负+25mg/kg负+50mg/kg负+75mg/kg负+100mg/kg体外法ENIV-0.390.881.481.24体内法ENIV--0.231.261.83差值(内-外)---0.65-0.220.59蛋白酶对豆粕小肽影响组别小肽含量(%)空白组1.41复合蛋白酶17.95复合蛋白酶28.66进口蛋白酶4.25BOSAR蛋白酶13.25此表为BOSAR蛋白酶与其他几种蛋白酶对豆粕小分子蛋白影响的比较试验,普通的豆粕小肽含量仅为1.4%,经过几种蛋白酶40%水分,40℃下酶解3d后,其中BOSAR蛋白酶小肽含量达到13.25%,与其他蛋白酶相比差异显著。组合蛋白酶对产物中小肽影响从左到右分别为Marker、中性蛋白酶1、中性蛋白酶2、中性1+2(2:8)、中性1+2(6:4)。

中性1+2(2:8)水解产物的多肽分子量分布于14KD~33KD占64.29%,比中性酶1提高42.49%,比中性酶2提高0.12%;中性1+2(6:4)水解产物的多肽分子量分布于14KD~33KD,占84.62%,比中性酶1提高87.54%,比中性酶2提高31.79%。故此,本组水解效果最佳的比例组合为中性1+2(6:4)。蛋白酶酶解豆粕抗原的测定结果A:大豆;B:豆粕;1、5:进口蛋白酶(3d);2、6:复合蛋白酶1(3d);3、7:复合蛋白酶2(3d);4、8:BOSAR蛋白酶(3d)项目对照组1对照组2(进口酶)试验组(博特美XP)初重,kg6.35±0.676.30±0.686.25±0.72末重,kg8.25±0.928.45±0.908.48±0.98日增重,g190±16a215±22b223±24b日采食量,g236±20245±24243±26料肉比1.24±0.10a1.14±0.14ab1.09±0.12b腹泻率,%6.25±1.66a2.25±0.64b1.50±0.38b外添加蛋白酶对仔猪生产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博特美XP或进口蛋白酶均可以较大幅度地改善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和仔猪腹泻率。但博特美XP的效果略优于进口酶,且性价比较好。蛋白酶的应用价值提高动物生产性能蛋白酶的应用价值反馈性调节动物自身消化蛋白质能力颜瑞等(2011)蛋白酶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蛋白酶的应用价值改善动物肠道健康蛋白酶的应用评估的关键技术蛋白酶品质高酶活力肠内环境适用性性强:中性偏碱蛋白酶耐酸、耐受金属离子、耐高温特别适用于饲料生产过胃能力强底物特异性好:对豆粕、菜粕、棉粕等蛋白原料的消化率高不同pH值对BOSAR蛋白酶活性影响BOSAR蛋白酶活最适pH7-8BOSAR蛋白酶活性在50℃达到最高,且其在20℃仍有较高的活性,酶活为24000u/g耐温性样品组别90℃剩余酶活(%)1398通用中性蛋白酶7.2木瓜蛋白酶80酸性蛋白酶58BOSAR蛋白酶82制粒试验对虾饲料厂制粒试验中蛋白酶活力变化(%)

存活率%类型制粒前(混合后)调质和制粒(100℃,约90s)后熟化(90~95℃,30min)冷却未加酶未检出未检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