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距今1万年前后——清朝前期(康乾盛世1662——1795年)先秦史(距今1万年前后——BC221)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夏商周(上三代)社会转型——春秋战国秦汉史(前221年——220年)(秦-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史(220年——589年)(3世纪——6世纪)隋唐史(581-618-907)(6——10世纪)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10世纪——14世纪)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1368年——1840年)(14-18世纪末)战国七雄前230年-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都咸阳前206年,秦朝灭亡前206-前202年,楚汉战争前202年,刘邦建汉,都长安,史称西汉25年,刘秀建汉,都洛阳,史称东汉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及巩固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南北朝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隋统一(589)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江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北方,大大缩小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承上启下,为隋唐统一局面和经济繁荣准备条件,为我国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隋唐史(581-618-907)(6——10世纪)概述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时期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对外交往频繁、科技文化发达隋朝特点:统一、创制、短命地位:为封建社会繁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制度创新使它成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朝代唐朝:北宋:960年——1127年;赵匡胤;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西夏:1038——1227年;党项族;元昊;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金:1115——123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都中都南宋:1127年——1276、1279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消灭南宋流亡政权);赵构;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蒙古国: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成吉思汗);大蒙古国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辽: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辽;都上京特点: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再一次统一1368164418401912明朝清朝1368164416161636后金清朱元璋(明太祖)定都应天(南京)北上灭元建立明朝(后迁都至北京)1616满族努尔哈赤大金(后金)1636皇太极称帝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标志明朝灭亡1644年清兵入关统一全国1662——1795年康乾盛世基本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神话传说(炎黄传说)原始农耕时间: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标志: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意义持续的食物来源稳定的居住保障聚族定居最初的农耕聚落例证: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血缘共同体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文献中的夏文化从文献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变化从文献中反映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上古历史第一个转折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大同之世小康之世公天下家天下禅让制世袭制设官分职(官僚管理机构)军队监狱刑法镇压反抗机构维护阶级统治的机构◆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空间上与夏朝最为吻合考古发现说明明显的社会分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手工业发展、阶级分化)以农业生活为主遗迹遗物为夏史研究提供重要资料(证史、补史)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史学方法: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卜辞、考古资料等记载商朝历史的文献资料第一手资料证第二手资料商——第一个确切可考的王朝印历史沿革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方国联盟)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定都安阳(殷墟)公元前1046年,纣王暴政,王朝灭亡青铜时代——青铜器概念:铜、锡、铅合金历史:夏出现、商(西周)鼎盛、春秋战国衰落特点:规模大、数量大、种类多、用途广;冶铸工艺成熟高超;造型独特、形态生动、纹饰瑰丽,艺术价值高;史料价值高种类:礼器为主功能大小形制数量组合不同象征等级身份、政治地位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刻有动物纹饰沟通祖先神灵、庇护权力财产沟通天地的功能代表: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地点:殷墟内容:占卜卜辞意义:文字——具备六书规律中国成熟文字的开始历史——真实记载历史提供研究第一手资料周朝的建立封邦建国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商,牧野之战,建周,都镐京,史称西周制礼作乐政治上巩固思想文化上巩固(分封制、封建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同姓子弟;功臣;殷人后裔;方国首领。作用:前-强化对殷人的控制,提高王权地位,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形式——层层分封本质:授民授疆土关系——权利与义务臣服与统治后——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导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思想文化——制礼作乐(礼乐制度)创造者:周公特点:礼礼仪规范乐音乐舞蹈宗法关系政治等级区别身份规范权义激发认同促进团结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影响:政治——稳定社会思想——形成“敬天保民”思想,对儒家思想及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异(差异)同(和同)◆朝代演变西周:都镐平王东迁
东周(都洛邑)
春秋:前770年始战国:前475年前249年灭东周前221年统一核心——“社会转型”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秦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春秋战国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秦汉史政治制度统治思想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与疆域版图中央集权体制初步形成于于战国建立(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建县制;韩非子提出君主集权(中央集权)的思想含义: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构成: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制度时间:秦创立后,贯穿二千余年特点: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而掌握大权。形成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实质:处理两个关系,在中央内部皇权(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对矛盾相伴始终。过程: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中央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列卿)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郡县乡里世袭、独尊、至上分工严密,各司其职,皇权中心地方郡县制——废分封,行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三公九卿汉初——汉承秦制继承中央——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区别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不急切苛然地方——郡县与封国并行即郡国并行制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政治:形成内外朝制——加强皇权、裁抑相权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控制颁布“推恩令”——削弱消除王国势力东汉——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土地兼并庄园经济自给自足政治:世家大族累代官卿把持地方军事:私人武装家兵部曲称雄地方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国家长期分裂奠定社会根源战国——百家争鸣(儒法道)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等建议;五经博士;儒学为官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执政原则“儒表法里”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统一思想,巩固国家统一专制独断,严刑峻法(重功利、恃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秦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反击匈奴,解除威胁控制西域,有效管辖西域:新疆及其以西的地方张骞出使西域(前138,前119)目的:武帝为联合大月氏、乌孙夹击匈奴结果:意外打通中西交通,开辟丝绸之路(Thesilkroad),加强中西交流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钱穆三国鼎立军阀混战曹操统一北方刘备逐渐发展孙权稳占江东赤壁之战曹操被迫北还刘备进占四川孙权扩展疆域奠定基础
220年曹丕
“曹魏”洛阳229年孙权“孙吴”建业221年刘备“蜀汉”成都最终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史民族融合“胡人汉化”——孝文帝改革“汉人胡化”——家具、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特点:汉胡互化、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缩小民族差异,增进团结,为再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新的活力影响隋唐的建立制度创设——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和科举制施政实践——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文化交流——泽被远西,辐射东亚隋唐史表示上下隶属关系表示政令下达程序政事堂审核草诏执行宰相集体议政最终皇帝决定决策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中央官制)“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分夺相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集体议事,互相牵制,避免专权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也受一定制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运作规范,提高效率科学决策,集思广益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科举制古代选官制度呈现了从重血缘向重才能;由世袭到考试选拔的变化趋势科举制影响抑制了门阀势力,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网罗人才扩大政治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在历史上还影响了东亚和西方一些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曾效仿实行科举制;西方国家如英、法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文官制度。特点:公平、公正、公开明清后,八股取士,科举考试日趋僵化,钳制思想发展唐太宗——贞观之治(627~649)
唐蕃关系武则天——承上启下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713~741)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向西——丝绸之路的全盛开创者——西汉张骞走向——长安为中心,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作用:促进商品贸易、政治来往、文化交流全盛条件前提:国力昌盛边疆辽阔保障:边疆机构安西北庭政策:对外开放鼓励交流范围广泛络绎不绝内容丰富互相影响国际都市异彩长安向东——形成“东亚文化圈”主要是通过朝鲜和日本的使者、留学生的积极传播以及仿效(“遣唐使”)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10世纪——14世纪)政治制度——文官体制、科举制的完善、行省制度民族关系——多民族政权并存对外交往——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辉煌、巅峰文官体制目的:防止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现象重现措施:军事制度中央961年,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地方:老弱者充当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以文制武内重外轻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政治制度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重文轻武文官体制的基础科举制的完善评价加强皇权,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发展社会经济对武臣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酿成“积贫积弱”的恶果中书省行中书省(行省制)地方行政:
创制行省制度腹里(大都及周围地区)全国其他地方宣政院(中央)澎湖巡检司吐蕃(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北宋西夏辽北宋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南宋蒙古元统一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原因: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宋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市舶司、番坊、番市)影响:使宋政府获得了巨额收入给通商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起点:泉州北:日本、高丽南:东南亚西南:印度、波斯和阿拉伯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北宋毕昇泥活字印刷传播:13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欧洲◆火药武器北宋——专门火器作坊南宋——突火枪元朝——火铳近代管状火器的雏形传播:13世纪随蒙古西征传到阿拉伯欧洲沈括《梦溪笔谈》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不仅保存大量科技史料,还记载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如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有赖此书得以流传)明清时期政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对外交往经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繁荣(见教科书)思想文化文化典籍的整理编纂与文化专制朝贡贸易、海禁到闭关早期西学东渐明朝制度——内阁制度核心:强化君主专制,维护统治表现——内阁制度朱元璋废中书丞相直接控制六部后期设殿阁大学士协助顾问朱棣逐渐形成内阁制度成为中央机构职能:起草诏敕咨询顾问等(协助皇帝决策机构)实质:皇权组成部分评价:标志宰相制度终结;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厂卫机构——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1、顺治: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
(最高决策机构)设立南书房钳制“议”,加强皇权,但效果不大。2、康熙:3、雍正:4、乾隆:设立军机处强化军机处,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属于君”,皇权得以空前加强清——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所特有的中央机构;位居内阁之上,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不过为皇帝御用机关(皇帝私人秘书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东北:西北: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东南:有利于边疆稳定,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俄国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康、雍、乾、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路顺治:赐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赐班禅五世“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派驻藏大臣;乾隆:驻藏大臣、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实行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