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秦汉时期_第1页
通史复习秦汉时期_第2页
通史复习秦汉时期_第3页
通史复习秦汉时期_第4页
通史复习秦汉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秦汉主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考点定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维护、巩固国家统一;

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消极: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束缚生产力;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阻碍科技发展。经济根源——小农经济;思想根源——法家思想。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日益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人治)。两大根源两对矛盾:双重影响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三大趋势1、灭六国实现统一2、巩固统一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内容:②特点:平岭南,开灵渠,设三郡;击匈奴,收河套,修长城和“直道”;西南夷,开“五尺道”“焚书坑儒”韩赵魏楚燕齐(一)、秦:一、秦汉的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制度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盛行时期

划分标准

官吏产生及权利

作用相同点商周等秦朝推广血缘关系地域差异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不世袭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目的:巩固统治性质:地方行政制度作用:维护国家统一【典例精析】

(2011年高考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A项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B项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项。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C(二)、汉朝:“汉承秦制”,调整巩固(表现):(1)中央官制:中外朝制原因:内容:汉武帝设“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权力,尚书台成为中枢机构。(2)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东汉变为州郡县三级。(3)监察制度:刺史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4)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朝外朝制度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选官制度实行时间选拔方式标准局限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秦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正官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容易任人唯亲选官用官制度军功爵制战国、秦汉初军功血缘军功品行孝廉品行—门第才学重武轻文(2011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高考链接【典例精析】(2011年高考山东卷)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汉代”,紧紧围绕这一关键词就可排除不正确的选项。我国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汉代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C项错误;D项在图片中无法体现。B二、秦汉的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1、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生产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铁犁牛耕时期

工具

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出现并推广西汉

耦犁、耧车__________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东汉

耦犁、出现一牛挽犁(一)农业铁犁牛耕3、水利工程:白渠、“井渠”;黄河治理(东汉王景)4、土地制度:三种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君主私有、自耕农私有、地主私有。后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土地兼并不断。东汉时,租佃现象比较普遍。1、官营手工业A、历程:商周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时主要行业都收归官办。B、历史地位: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二)手工业:C、手工业概况:①冶铸业:汉代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畜力鼓风——水排(东汉发明的水力冶铁工具)②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开通丝绸之路,远销欧亚,中国被称为丝国③陶瓷业:东汉制瓷技术成熟,烧出成熟的青瓷。2、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的民间手工业主要包括哪两种经营形式?其各自特点如何?①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田庄手工业:汉代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三)商业:秦汉:商业的初步发展1、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两汉开通了丝绸之路2、表现:(1)“市”的形成和发展秦代: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汉代:城市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2)商业都会的崛起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商业城市开始兴起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新朝:A、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B、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3)对外贸易: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3、工商业的管理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工官。(1)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统一度量衡、货币,为工商业发展统一标准;从秦律看,政府对经济生活控制相当全面、具体,管理已达非常严密程度;(2)汉朝:有专门对“市”的管理机构;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2014全国大纲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典例精析】D解析:试题考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两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收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A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与材料信息不符。三、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1)治国思想变化:①秦朝——法家思想(加强镇压,实行暴政);②西汉初年——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③西汉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2)思想专制: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面临问题董仲舒学说积极局限“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王国问题边境问题土地兼并神学迷信色彩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儒学思想专制加强君权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发扬传统美德特点:糅合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顺应统治者需要董仲舒新儒学1.背景:①王国问题、边境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仍然威胁着中央集权。②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3.表现:起用儒者参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影响:(1)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尊儒:(2)倡儒:2.目的: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①《五经》为教科书②五经博士为教师③兴办太学(中央)、郡县学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受打击西汉(武帝)后: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宋明:理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吸收佛、道)魏晋南北朝隋唐:遭受挑战(佛教、道教)明清:批判继承(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儒家思想发展历程1、科技:造纸术(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教育:汉武帝建立太学、郡国学等教育体系;设五经博士,用儒家经典教育子弟;选拔人才以儒家思想为标准。3、艺术:

书法:隶书创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楷书、行书、草书大多源于汉。绘画:两汉盛行帛画。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总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经济上:①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并初步发展;②外贸开始:丝绸之路,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①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儒家思想正式成为正统思想;③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外关系:中西之间的通商友好关系发展起来;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2010年高考天津卷)《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典例精析】解析:本材料的意思是“公孙弘因为研习《春秋》,而由普通平民晋升到汉朝三公之列,还被封为平津侯。因此出现了天下争相效仿他研习儒学的风气”,从中可以看出天下学士跟的是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之所以效仿是因为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2014全国新课标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B【典例精析】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解析:大一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政治一统、思想一统和民族一统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材料反映的是对儒家思想局限性的否定,因此可排除A、B。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属于“大一统”学说。C

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