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1页
二轮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2页
二轮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3页
二轮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4页
二轮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怀仁一中苏满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1、态度不端正,字迹潦草,马虎了事。2、不能规范答题,答题思路、答题步骤不知晓。3、没有审题,明确答题方向,答非所问。4、知识点没掌握,表达技巧不明白,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混淆。失分缘由牢记“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其含义表达技巧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篇章结构议论:(多用于揭示题旨、卒章显志)抒情: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事、怀古伤今……)描写: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侧结合、多角度(动静、虚实、明暗、远近、感觉等)工笔、白描……抑扬、衬托、想象、象征、用典、意象叠加、化抽象为具体、对面落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顶针、叠词……总分、层进、线索、照应、过渡……表达方式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表达方式怀仁一中苏满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返回类别概念说明例句1.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抒情方式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1、借景或借物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间接抒情:2、寓情于景(或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又如: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间接抒情:3、写景移情乐(哀)景哀(乐)情《谢亭送别》唐代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的诗歌,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一手法有时也被称为对比或衬托。4、托物言志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5、寓情于事: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6、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抒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a、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b、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d、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二)描写手法1、正面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陌上桑(节选)

秦氏有好女,自命秦罗敷。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诗歌中正面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从侧面写她的美。2、白描:用简洁朴素的文字,干净利索的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感受。如

《天净沙·秋思》再如:田家聂夷中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不摹声,不着色,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耕作、官家筑仓眈视的画面。3、工笔: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4、细节描写:抓住人或物极细微的动作进行描写,能获得“见微知著”的效果。如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再如:(2008山东)满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这两句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作者用“撚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用“放花”表达对春去的无奈。“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形象的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5、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再如朱敦儒的《好事近》: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三四句对渔夫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夫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6、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虚构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

虚实结合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二、表现手法怀仁一中苏满表现手法1、联想和想象2、渲染/烘托3、对比4、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5、虚实结合6、赋比兴/用典7、象征8、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9、抑扬结合田园乐联想和想象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渲染: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通过渲染,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4、衬托或烘托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烘托)手法。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烘托:即烘云托月,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琵琶行》:三次写江中之月。《陌上桑》:写“行者”“少年”等的反应。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衬托:侧面描写方法中,除了用旁观者的反应进行烘托之外,用彼物来衬托此物(即通常所说的衬托)也是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时也被称为烘托。衬托有两种:①正衬: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之类。②反衬:以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等等。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轻肥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注: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内臣行乐图与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时,不停留于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而是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从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侧面虚写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鬓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间、虚实相衬,以实写虚、以虚写实):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包括三类: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常被用于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②已逝之景或境。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但现时不在眼前的景象。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③设想之境。同一时间但非亲眼所见之境或还没发生的未来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雨霖铃》中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小结:“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的无限感慨。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赋、比、兴

古人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它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①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②松——坚贞高洁③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④莲——表达爱情⑤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⑥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⑦鹧鸪鸟——离愁别绪⑧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虚前席”写汉文帝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聩慵弱,这是抑。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后人的质疑宋人许岂《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yǐ《四库提要》云:“(许岂)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以小见大杂诗(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以少总多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唐朝刘知己《史通•叙事》:“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王安石“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例如: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同样是表现思乡之情,初唐王绩有一首《在京思故国见乡人问》,诗歌从朋旧孩童、家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树疏密一直问到院景林花,洋洋洒洒写了几十行,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在这首诗中王维却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是不是王维只思念故乡窗前的那棵梅花而对其他漠不关心?当然不是。诗歌讲究凝练。思乡之情需要寄托,诗中笔墨集中于梅花,反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思乡之情因此表现得更加浓烈集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以少总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经国风》杜甫浪漫主义:屈原《楚辞》李白(综合运用题型)表达技巧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怀仁一中苏满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反复、通感、对比修辞手法1.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艺术效果。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作用: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借代: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它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任何事物。

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3.比拟(拟人、拟物):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它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山园小梅(北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诗中颔联最为著名,颈联也常为人称道,试从修辞方法上分析其妙处。

颈联纯属虚写,“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比拟(拟人、拟物)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05年浙江卷)此题即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来刻画形象。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又“低面”,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揭示手法句意主旨情感4.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作用: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节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例:《叠题乌江亭》宋王安石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析:“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谁他卷土重来的。

6.反问:加强语气。问:诗尾使用反问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9.反复:又称复沓,它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加强词义或句意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反复也包括连续反复和间接反复。比如,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其中,“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中,一个“春”字在词中反复间接几次,不但使词的音调明朗,而且突出渲染了春天的意蕴之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对“知否”这一设问句作了两次反复,不但强调暮春时节,一夜风雨后海棠花不会依旧的情形,而且在反复语言中,感受到词人蕴含其中的情感意蕴——伤春情思。10.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利用词的多义和多音的特点,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同根生”既是指豆与豆萁是同根生,又是指曹植与曹丕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曹植借此来表达对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手足相残的行径的强烈愤慨和控诉。

“晴”暗指感情的“情”。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梅花:系乐曲《梅花落》。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特点?

答好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懂得“双关”的特点和含义,而题目《塞上听吹笛》和注释“梅花”,系乐曲《梅花落》”为解读双关的含义提供了重要信息——作者运用双关手法,将“梅花落”拆用,在“梅花”与“落”之中嵌入了“何处”二字,构成一种虚象,仿佛风吹落的是梅花而不是笛声。

2005年高考【湖北卷】16题: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11.顶真:回环跌宕,具有旋律美。《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春意人格化了,把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把杏花在枝头开放比作很多有生命有感情充满活力的生物在玩耍打闹,从而写出了杏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和情趣,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12.通感13.对比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得特别深切,蕴含了诗人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思考:(1)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生

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对比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得分点)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得分点)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得分点)+(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参考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此曲则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

常见设问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总结解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步骤一)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步骤二)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步骤三)例1: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郞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双关。“晴”既指“晴天”的“晴”,也指“有情”的“情”。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例2: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步骤三).例2: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江西卷)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2)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2)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溪渡”比作“交情”、“水上风波”比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真题演练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问:两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四、结构技巧怀仁一中苏满诗歌的篇章结构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过渡、先抑后扬、先扬后抑。3、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以景结情先情后景按景情的顺序1、先景后情村行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景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思乡归隐之意。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散文的开门见山。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高高秋月照长城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古诗词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照应铺垫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抑扬4、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5、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wǎntao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2007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6、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楚江笼罩在微雨里,

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恨,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学以致用】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清]龚鼎孳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问题】首句的每一词语都与该诗的其他内容相照应,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对该诗句予以评析。首句统摄全诗。“天涯”点了诗题中的“百嘉村”,并与“身是客”相照应,身处天涯还暗含心驰故乡之意;“疏影”点了诗题中的“梅花”;“伴”与“见”内在联系紧密,梅花伴我,换而言之,即是我见梅花;“黄昏”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并引出了后面的“寒月”。首句以丰富的意象营造了渺远凄清的意境,艺术地表达了作者于寂寞黄昏之际客居天涯、仅有寒梅相伴的凄苦。7、过渡

指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2分)8、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