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眉山市第一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题。老房子与蒲公英永新人
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守看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
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
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晓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
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座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1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回忆了白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白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既伤感又无奈。
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
C.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渐坍塌,以致消失。
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jLIJ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衷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E.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2)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有何深刻含义?(6分)(3)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4)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就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参考答案:(1)DE(选D'3分,选E2分)
D项作者并未对他们的做法不满,此处只是表达作者对沧桑的感慨;E项此处不是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而是以蒲公英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
(2)文中写到“老背村”的消失,暗示着“我”的老家也可能像“老背村”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3分)
“老背村”的村庄虽没了,但村里人的后代,或许就像“我”一样,如同蒲公英一样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3分)
(3)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2分)
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2分)
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2分)
(4)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m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2分)
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丁不熟悉的他乡。(2分)
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然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2分)
④联系现实如进城务T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2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看世界,东西方眼光迥异亚洲人和北美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展示一张图片,有欧洲血统的北美学生更多是关注前景中的物体,而中国学生则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并关注整幅画面。理查德.尼斯比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跟踪了研究对象在观看图片时眼球转动情况,以确定他们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这些学生中25名是欧洲裔美国人,27名是中国人。尼斯比特说:“他们看世界的方式确实不同。”西方人关注目标物体,而亚洲人关注的内容更多,会比较全面地观察一个场景。他认为这种差别是文化造成的。他在电话采访中说:“亚洲人生活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我们是个人主义者,我们可以鲁莽行事,他们不行。”尼斯比特说,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的关键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他说,这种文化区别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生态和经济发展。尼斯比特说,在古代中国,农民发展了一套灌溉农业体系,即农民必须共用水源,确保无人受到欺骗。他说,这在水稻种植时代尤其明显。可是,西方人的世界观是在古希腊发展形成的,那里更多的是自耕农,他们各自管理各自的农场,种植葡萄和橄榄,像个体商人一样从事经营活动。因此,观察世界的不同方式其实可以追溯到至少2000年前。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重力,木头浮在水面是因为浮力。他不会提到水。可是,中国人则思考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媒介,因此他们早在西方人之前就理解了潮汐现象和磁场现象。他通过一项测试对此进行了说明:研究人员请日本人和美国人观看水底景色,然后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结果,美国人直截了当,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如三条游动的鲑鱼。日本人则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日本人看到的背景情况要比美国人多60%,他们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再拿前一项测试来说,美国人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比如丛林中的一头豹子,而且观察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人的眼球移动动作更多:“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而中国人则对其中的联系观察得更多一些。”(选自2005年8月24日《参考消息》)6.为什么中国人观察图片时会比较全面地观察一个场景?以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B.中国人生活在相对和谐人文的社会环境中,所以他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别人。C.中国数千年前的生态和经济发展对中国文化中的整体协作意识有重要影响。D.中国人思考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媒介,故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观察得更多一些。7.为什么西方人看图片时更关注前景中的物体?以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西方人是个人主义者,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鲁莽行事。B.西方国家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平时很难看到别人,也不需要依靠别人。C.西方文化的关键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D.古希腊自耕农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西方人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8.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尼斯比特认为,造成亚洲人与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彼此德文化差异。B.观察水底景色时,美国人直截了当,浮光掠影,所以,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C.日本人观看水底景色时,一定会先说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D.观看图片时,中国人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关注其中的联系,所以比较而言,眼球移动的动作更多。9.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研究对象观看图片时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尼斯比特得出结论:亚洲人和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B.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因为石块有重力,他眼中只有物体本身,而不会注意水的存在。C.由于日本人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这说明日本人更注重团结协作。D.因为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所以看图片时他们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参考答案:6.B(“中国人生活在相对和谐人文的社会环境中”错,应该是“生活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见原文第三段第三行)7.B(原文没有依据,“也不需要依靠别人”太绝对。)8.D(A项,原文认为文化差异是唯一原因。B“浮光掠影”错。C原文是“更有可能”。)9.C(不能由前一分句推出后一分句的结论,文中也没有“日本人更注重团结协作”的相关信息。)3.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最精彩的表演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极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A、D(B.川喜多长政与梅兰芳不是老友关系,他们只是有一面之缘。C.“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错误,梅兰芳早在移家香港之前就已蓄须明志。E.“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错误,本文没有描写梅兰芳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而是重在突出梅兰芳的民族气节。答D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E不得分)(2)①“最精彩的表演”,既指梅兰芳为了拒演而采取的虚与委蛇的掩饰和应对,又指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精彩表演。(2分)②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利于表现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增强文章的主旨。(2分)③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可谓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2分)(3)①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战期间,梅兰芳谢绝舞台,移家香港,甘于淡泊的生活,决不以精湛的技艺取媚敌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2分)②高洁的做人品格。梅兰芳以孤傲高洁的画家为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做人品格。(2分)③爱国爱民的情怀。抗战胜利后,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为人民演出,以清越的歌喉为祖国的胜利歌唱,表现出奉献人民、报答祖国的宝贵情怀。(2分)(4)观点一:①梅兰芳应该放弃艺术表演。艺术不能与政治分开。②艺术要摒弃政治分歧,不要和政治联系,这是天真的想法。③抗战期间,国土沦丧,人民生灵涂炭,日寇利用梅兰芳的艺术影响,强诱他媚敌表演,梅兰芳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④他的这一行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观点二:①梅兰芳应继续登台表演,以自己的精湛技艺和优秀作品激励人民克服时艰。②艺术只有进入社会才能对大众产生影响,艺术家往往是无意识地承担了政治重任。③任何艺术都具有观念性,一旦将蕴含在艺术中的观念强化,艺术的意识形态特征便凸现出来。正义或邪恶,艺术永远是表达、承载的东西。④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不应放弃自己的舞台,他应该以自己的艺术去召唤抗敌的挚诚,以优秀的作品去激励人民,以他清圆的唱腔化为对正义的坚守,对丑恶的批判。
(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2分,分析恰当4分,言之成理即可)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16.(1)案宗(2)仔细(3)催促(同“促”)(4)坚持17.D(A是;B你,你的;C竟然,却;D于是,就)18.B(被动句;A判断句C介词结构后置D宾语前置)19.(1)录事曾经向(那位)富人借钱。(关键点:录事,贷,于富民)
(2)(如果)没有您的恩赐,那么我要被灭了全家了。(关键点:微,使君,灭族)20.公正、严谨、大度、清廉等(答3个,得3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后)徙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兼判吏部流内铨①。选补科格②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太子少师致仕④。卒,年八十。谥正献。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注]①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②科格:规章。③赇(qiú):贿赂。④致仕:官员退休。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笃:重视,专注B.后徙知凤翔府。
知:主持、管理
C.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
函:用盒子装
D.铨事悉自予夺
悉:熟悉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员高继升辩诬,深得章献太后赏识。B.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C.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因为范仲淹和父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D.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译文:
⑵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译文:
参考答案:8.D
9.D
10.C11.(1)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2)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参考译文】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阴人。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来)调任凤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判断冤案。高继升任石州知府,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中,长时间不能定案。杜衍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肃。(后来杜衍)兼管吏部选授官职。(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属下回答说:“全部呈送上来了。”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几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带兵防御。杜衍说:“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范仲淹在皇帝面前力争,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范仲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并不因此记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好好地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谏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见。杜衍说:“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庆历七年,杜衍刚七十岁,上表请求退休,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八十岁时去世。去世前自立遗嘱,大体意思是:“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6.(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日:“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日:“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戍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注①宋乾德二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韩王赵普做宰相。③指一朝开国的皇帝。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夜,叩赵普门
向:接近B.以俟削平请国
俟:等待C.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
赉:赏赐的东西D.上意释然,卒相之。
释:放下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①人生如自驹之过隙②不知东方之既白。C.①刑以惩罪,赏以酬功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D.①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②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3分)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分)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4分)
参考答案:9.D(释:消除)10.B(B均为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A①介词,趁着②介词,由于C①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用来”②介词:表示原因,译为“由于”D①副词:表对己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原来是”②连词: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译为“但”“可是”。)11.A(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12.A(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无法预料”。)
13.(10分)(1)君臣之间,双方没有猜忌隔阂,上下彼此和睦,不是很好吗?(3分,“猜嫌”,“安”,“不亦……乎”,每处1分)(2)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及”“生”或“肉”、判断句各1分)(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4分,“才”“第”“亟”“虽”各1分)【文言文译文】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下起大雪,接近深夜,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问,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抓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赏赐的物品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右图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参考答案:①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②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③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概述时要表述清楚“听说读写”与“前提”“基础”“接受”“发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下列各项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几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居住条件艰苦的群众,都兴奋地搬进新居,告别了长达数十年萍飘蓬转的窘迫生活。B.专家指出,到2025年,中国将因肺癌病人达100万人而成为世界第一癌症大国,这个消息让人噤若寒蝉。C.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资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D.科学治理雾霾关键是要“标本兼治,长期治理,区域联动”,还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这样才能真正矫枉过正,使中国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萍飘蓬转:比喻远离家乡,在外漂泊。不合语境。“噤若寒蝉”形容不敢做声。不合语境。不甚了了: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矫枉过正”指纠正偏差做的过了头。望文生义。9.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1: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北京市民戴着口罩燃放烟花时说:“很难想象,一个戴着口罩燃放烟花者说自己有高度的环保意识。而遗憾的是,现实之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其实渴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也在关注PM2.5,可是,却不认为减少污染,自己也有责任。”
材料2:富裕的瑞士人把“我们没有资源,只有一双手”作为口头禅。废水要集中处理后才能排放;饭店不用一次性餐具,不管招待谁,不超过三道菜;洗涤用品买简装的,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家庭垃圾按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废品分类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某报拟开办一个专题栏目,你认为这两则材料可归入哪个专题?请你以报纸编辑的身份针对上述材料写一段编后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6分)拟定的栏目名称:
编后话:参考答案:答案:环保。(1分)示例:环境保护要说在口上,记在心上,落实在手上。我们不少人虽知道环保的重大意义,却不愿付诸实施,对照瑞士人的做法,真该好好反思。愿大家别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扣住主题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流畅2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一定要审清答题要求,本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专题栏目,二是编辑编后话。同时有字数和修辞的要求。材料1中抓住关键句子“他们其实渴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却不认为减少污染,自己也有责任。”这就是说不少人虽知道环保的重大意义,却不愿付诸实施。材料2是说瑞士人的环保行为,然后通过中外环保行为的对比,我们大家真该好好反思。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的
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元凶巨恶无所不至孤芳自赏水到渠成B.罪魁祸首无孔不入孤芳自赏应运而生C.元凶巨恶无所不至顾影自怜水到渠成D.罪魁祸首无孔不入顾影自怜应运而生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办公室月度工作总结(3篇)
- 认真履行协助职责和监督责任模版(2篇)
- 2025年家长会上班主任发言稿范例(2篇)
- 低温液体贮运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模版(2篇)
- 瓦斯检查管理制度(2篇)
- 2025年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制度(3篇)
- 催化分馏内操安全职责范文(2篇)
- 制版车间操作工奖罚制度模版(3篇)
- 2025年冬季防火安全讲话稿(3篇)
- 三级点检培训制度(2篇)
- 2024-2030年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产量预测分析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3年中国奥特莱斯行业白皮书
- 202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 第六章 绿色化学与科技课件
- 封窗安全事故免责协议书范文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课例)
-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54制)全册知识点总结
- 汽车修理业务受理程序、服务承诺、用户抱怨制度
- 河综合治理工程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报告
- 2024年院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专项测试题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