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 衡山县贯塘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 衡山县贯塘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 衡山县贯塘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 衡山县贯塘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 衡山县贯塘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贯塘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稀粥南北味张抗抗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的许多陈规积习。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用粳米烧的粥又粘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粥才成其为粥。那样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那个时候,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炮制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纷纷如蝗虫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碴子粥和小米粥。大碴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子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大碴子粥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煮大碴子粥必须在碴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那种豆子紫色粉色白色还带花纹,五光十色的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一袋小米。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我面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确定了某一种,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生粥就炮制而成。粥米入口便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生粥或鸡丝粥。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嬗变,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B.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制和模样、人吃粥的情形和积习,而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豌豆糖粥”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C.文章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简,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详,这样处理可见作者的匠心,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D.行文围绕喝粥展开故事,最后着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5.文章始末写“稀粥南味”,中间穿插“稀粥北味”。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6.结合全文,简说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参考答案:4.B

5.①脉络清晰。作者走南闯北,依序展开南北喝粥的经历。②主旨凸显。北大荒的粥更能承载人生,影响命运,故设置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使主旨有张力。③前后呼应。稀粥南味有别于稀粥北味,更清爽香鲜可口,始末都写“稀粥南味”,更具回味,结构也显整饬。

6.①稀粥,南北方人通吃,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和聪明才智。②喝粥的本质也许源于贫穷,但借此解决了生计问题。③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喝粥成为习俗,饱含温情和情趣。④中国人对于粥有独特的爱好;外国朋友不喜喝粥也不能理解。4.试题分析:B“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错,主要表现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5.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6.试题分析: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点睛: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2.(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那些日渐清晰的足迹陈平原①随着时光流逝,前辈们渐行渐远,其足迹本该日渐模糊才是;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有心人的不断追忆与阐释,加上学术史眼光的烛照,那些上下求索、坚定前行的身影与足迹,不但没有泯灭,反而变得日渐清晰。②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距离太近,反而难辨清浊与高低;大风扬尘,剩下来的才是“真金子”。今日活跃在舞台中心的,20年后、50年后、100年后,是否还能常被学界忆起,很难说。作为读者,或许眼前浮云太厚,遮蔽了你我的视线;或许观察角度不对,限制了你我的眼光。借用鲁迅的话,“伟大也要有人懂”。就像今天学界纷纷传诵王国维、陈寅恪,20年前可不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总会有剥落的时候。那时,什么是“生命之真”,何者为学术史上的“关键时刻”,方才一目了然。③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对于那些曾经作出若干贡献的先行者,后人须保有足够的敬意与同情。15年前,我写《与学者结缘》,提及“并非每个文人都经得起‘阅读’,学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觅到一本绝妙好书的同时,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学者,实在是一种幸运”。④所谓“结缘”,除了讨论学理是非,更希望兼及人格魅力。在我看来,与第一流学者——尤其是有思想家气质的学者“结缘”,是一种提高自己趣味与境界的“捷径”。举例来说,从事现代文学或现代思想研究的学人,多愿意与鲁迅“结缘”,就因其有助于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提升。⑤对于学生来说,与第一流学者的“结缘”是在课堂。他们直接面对、且日后追怀不已的,同样并非是那些枯燥无味的“课程表”,而是曾生气勃勃地活跃在讲台上的教授们——20世纪中国的“大历史”、此时此地的“小环境”,讲授者个人的学识与才情,与作为听众的学生们共同酿造了诸多充满灵气、变化莫测、让后世读者追怀不已的“文学课堂”。⑥如此说来,后人论及某某教授,只谈“学问”大小,其实是偏颇的。没有录音录像设备,所谓北大课堂上黄侃如何狂放,黄节怎么深沉,还有鲁迅的借题发挥等,所有这些,虽然都只能借助当事人或旁观者的“言说”,但搜集、稽考并解读这些零星史料,还是有助于我们“进入历史”,走近前辈大师。⑦时人谈论大学,喜欢引梅贻琦半个多世纪前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何为大师,除了学问渊深,还有人格魅力。记得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有这么一句话:“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其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走出校门,让你获益无穷、一辈子无法忘怀的,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教授们的言谈举止,即所谓“先生的音容笑貌”是也。在我看来,那些课堂内外的朗朗笑声,那些师生间真诚的精神对话,才是最最要紧的。⑧正因为此,除了井然有序、正襟危坐的“学术史”,那些隽永的学人“侧影”与学界“闲话”,同样值得珍惜。前者见其学养,后者显出精神,长短厚薄间,互相呼应,方能显示百年老系的“英雄本色”。老北大的中国文学门(系),有灿若繁星的名教授,若姚永朴、黄节、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黄侃、钱玄同、沈兼士、刘文典、杨振声、胡适、刘半农、废名、孙楷第、罗常培、俞平伯、罗庸、唐兰、沈从文等,这回就不说了,因其业绩广为人知;需要表彰的,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的诸多先生,如游国恩、杨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骅、岑麒祥、浦江清、吴组缃、林庚、高名凯、季镇淮、王瑶、周祖谟、阴法鲁、朱德熙、林焘、陈贻焮、徐通锵、金开诚、褚斌杰等先生。正是他们的努力,奠定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根基。⑨没错,学问乃天下之公器。可有了“师承”,有了“同窗之谊”,阅读传世佳作,以及这些书籍背后透露出来的或灿烂或惨淡的人生,则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虽然文字寿于金石,声音却随风飘逝,虽然当初五彩缤纷的文学课堂,早已永远消失在历史深处,但在感慨唏嘘之余,长久凝视着百年间前辈们那些歪歪斜斜、时深时浅、却永远向前的足迹,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13.怎样理解“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总会有剥落的时候”这句话的含意?(2分)

14、作者在第⑥段提及黄侃、黄节、鲁迅等人,请问这有什么作用?(5分)

15、作者为什么说除了井然有序、正襟危坐的“学术史”,那些隽永的学人“侧影”与学界“闲话”同样值得珍惜?(5分)

16.请概括本文中的“大师”的共同特点。(4分)

17.鲁迅说“伟大也要有人懂”。作者在本文中引用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知识积累或亲身体验,举例对这句话进行评价。(7分)

13

参考答案:时间让我们(读者)不再被眼前浮云遮蔽视线,不再被视察角度限制眼光,从而看清“生命之真”和学术史上的“关键时刻”。(此题重点要注意到“多厚的油彩”和“剥落的时候”的含意。原文中这句话的前后“在这个意义上”“那时”两词有提醒答案的作用)14

内容上:①后人论及某某教授,只谈“学问”,其实是偏颇的。②搜集、稽考并解读当事人或旁观者的“言说”,有助于我们“进入历史”,真正走近“前辈大师”。③黄侃、鲁迅等人是“大师”的典型代表。生动而直观地展现大师的音容笑貌,就丰富了“大师”的内涵。结构上:引出下文评价“大师”需要学问渊深和学问渊深两个标准。15

1.因为前者见其学养,后者显出精神。(1分)2.前者与后者互相呼应,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大师,3.(1分)同样珍惜这两者,也能彰显北大的本色。(1分)4.作者对大师们人格魅力和北大中文系的充分肯定。(1分)5.提醒读者(我们)通过阅读大师们的传世佳作、讲述大师们言行的传记等方式全面了解大师,向他们汲取精神的营养。(1分)(因为是“同样”,所以既要答前者,也要答后者,还需要答两者相结合。当然,还需要答深层次的原因)

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你且看那韭菜——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11.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7分)

12.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分)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13.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8分)

参考答案:10.AC(A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A错;C项,对唐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C错。)(4分)11.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2分)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盈,就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3分)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2分)12.修辞手法:拟人、比喻。(2分)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2分)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2分)13.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4分)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2分)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卒载之行。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坚持

B.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

怪罪C.先生见而才之

才能

D.咸拟正案第一

打算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螺舟先生为清国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他坐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D.高螺舟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他当年也没能考中秀才,而彭雪琴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1)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5分)(2)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4分)参考答案:4.A

B.咎:过失,罪过。名词。C.才:认为有才能。名词意动用法。D.拟:猜测,揣度。4.D

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6.B

“登木而坐”的“木”指棺木,这里指参将的灵柩。7.(1)①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关键词“是”1分,“归”1分,判断句1分,句意2分)

②你们可以替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做的意思(缘由)告诉他。(汝曹

1分,省略句1分,句意2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王僧绰,琅邪临沂人,左光禄大夫昙首子也。幼有大成之度,弱年众以国器许之。好学有理思,练悉朝典。袭封豫章县侯,尚太祖长女东阳献公主。元嘉二十六年,徙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究识流品,谙悉人物,拔才举能,咸得其分。二十八年,迁侍中,任以机密。僧绰沈深有局度,不以才能高人。先是,父昙首与王华并为太祖所任,华子嗣人才既劣,位遇亦轻。僧绰尝谓中书侍郎蔡兴宗曰:“弟名位应与新建齐,超至今日,盖由姻戚所致也。”新建者,嗣之封也。及为侍中,时年二十九。始兴王浚尝问其年,僧绰自嫌蚤达,逡巡良久乃答,其谦虚自退若此。元嘉末,太祖颇以后事为念,以其年少,方欲大相付托,朝政小大,皆与参焉。从兄徽,清介士也,惧其太盛,劝令损抑。僧绰乃求吴郡及广州,上并不许。会二凶巫蛊事泄,上独先召僧绰具言之。及将废立,使寻求前朝旧典。劭于东宫夜飨将士,僧绰密以表闻,上又令撰汉魏以来废诸王故事。撰毕,送与江湛、徐湛之。湛之欲立随王诞,江湛欲立南平王铄,太祖欲立建平王宏,议久不决。诞妃即湛之女,铄妃即湛妹。太祖谓僧绰曰:“诸人各为身计,便无与国家同忧者。”僧绰曰:“建立之事,仰由圣怀。臣谓唯宜速断,不可稽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愿以义割恩,略小不忍。不尔,便应坦怀如初,无烦疑论。事机虽密,易致宣广,不可使难生虑表,取笑千载。”上曰:“卿可谓能断大事。此事重,不可不殷勤三思。且庶人始亡,人将谓我无复慈爱之道。”僧绰曰:“臣恐千载之后,言陛下唯能裁弟,不能裁儿。”上默然。江湛同侍坐,出阁,谓僧绰曰:“卿向言,将不大伤切直。”僧绰曰:“弟亦恨君不直。”及劭弑逆江湛在尚书上省闻变叹曰不用僧绰言以至于此劭既立转为吏部尚书委以事任。顷之,劭料检太祖巾箱及江湛家书疏,得僧绰所启飨士并废诸王事,乃收害焉,时年三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弱年众以国器许之

许:期望

B.尚太祖长女东阳献公主

尚:崇尚、尊敬C.且庶人始亡

始:

D.弟亦恨君不直

恨:怨恨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僧绰密以表闻

愿以义割恩,略小不忍B.父昙首与王华并为太祖所任

及为侍中,时年二十九C.朝政小大,皆与参焉

撰毕,送与江湛、徐湛之D.逡巡良久乃答

僧绰乃求吴郡及广州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间接或直接表现王僧绰才识过人的一项是(

)(3分)A.众以国器许之好学有理思,练悉朝典。B.二十八年,迁侍中,任以机密僧绰乃求吴郡及广州,上并不许。C.方欲大相付托,朝政小大,皆与参焉臣谓唯宜速断,不可稽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D.会二凶巫蛊事泄,上独先召僧绰具言之事机虽密,易致宣广,不可使难生虑表,取笑千载。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僧绰天资颖悟,好学不倦,少年老成,思虑周全,深受朝廷上下的器重;担任官职,对太祖始终忠心耿耿,正直敢言。B.王华的儿子王嗣与王僧绰一样出身名门,但因为与皇帝没有姻亲关系,所以官职和待遇一直都不如王僧绰。C.刘义隆想废黜太子,为防止朝野的非议,叫王僧绰辑录前代旧例,但最终没有果断听从王僧绰的建议,反而被太子杀害。D.太子刘劭弑父篡位之前,不知道王僧绰曾经参与罢黜之事,依然委以重任。后来发现真相,就逮捕王僧绰,并将其杀害。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及劭弑逆江湛在尚书上省闻变叹曰不用僧绰言以至于此劭既立转为吏部尚书委以事任(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不尔,便应坦怀如初,无烦疑论。②得僧绰所启飨士并废诸王事,乃收害焉。参考答案:5.C

6.A

7.B

8.B9.(1)及劭弑逆/江湛在尚书上省/闻变/叹曰/不用僧绰言/以至于此/劭既立/转为吏部尚书/委以事任(2)①如果不这样,就应该像当初一样对太子坦然相待,不必再怀疑、计较。(“不尔”和“疑论”各1分,句子大意1分。“尔”,这样,“不尔”可译为“不然的话”,“不这样的话”。“论”,讲求,计较。与“疑”相并列,不宜译为“议论”,但大致可通,不扣分。但译为“考察”“论罪”之类应扣1分。)②看到王僧绰呈报的刘劭犒赏将士和前代罢黜亲王的旧事的奏章,便逮捕了并杀害了王僧绰(“飨”和“收”各1分,句子大意1分。“飨”译为“犒劳”。“收”为“收捕”意。)参考译文:王僧绰,是琅邪临沂人,左光禄大夫王昙首的儿子。自幼就有成就大器的气度,二十岁左右,大家就称赞他是国家栋梁之才。他喜欢读书学习,善于思考问题,非常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他承袭先代爵位,被封为豫章县侯,娶太祖长女东阳献公主刘英娥为妻。元嘉二十六年,升为尚书吏部郎,参与掌管人才选任工作,考察辨识才能高低,了解各种人物,提拔人才推荐贤能,都能恰如其分。元嘉二十八年,升迁为侍中,负责一些机密大事。王僧绰深沉稳重,富有才干和气度,不因自己的才能而傲慢待人。这之前,父亲王昙首和王华都被太祖所任用,但是王华的儿子王嗣才能低下,所以地位和待遇都很低微。王僧绰曾经跟中书侍郎蔡兴宗说:“小弟名位应当与封在新建的王嗣相同,到今天为止能超越他,大概都是因为我是皇家亲戚造成的吧。”新建,是王嗣的封地。等到当上侍中,王僧绰才二十九岁。始兴王刘浚曾经问他的年龄,王僧绰嫌自己过早发达,犹豫了很久才回答,他就是像这样谦卑虚心自我退让的。元嘉末年,太祖非常挂念自己身后之事,因为王僧绰年纪很轻,正打算把家国的大责重任托付给他,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务,他都参与其中。他的堂兄王徽,是个清廉孤高的人,恐怕他气势太盛,劝他压抑克制自己。王僧绰于是要改任吴郡和广州,皇上都不允许。这时正赶上当时太子刘劭跟始兴王刘睿两人用巫术诅咒皇上的事情暴露了。皇上先单独召见僧绰,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等到将要废弃旧太子再立新太子的时候,就命王僧绰查考前朝罢黜亲王的前例。刘劭在东宫连夜犒赏将士,王僧绰暗中用奏章禀告给了皇上,皇上又叫王僧绰撰写汉魏以来废弃诸王的旧例。写完后,送给江湛和徐湛之。徐湛之想立随王刘诞,江湛想立南平王刘铄,太祖想立建平王刘宏,商量了很久,都没有决定下来。王诞的妻子就是徐湛之的女儿,刘铄的妻子就是江湛的妹妹。太祖对王僧绰说:“大家都为自己考虑,就没有与国家忧患相同的人了。”王僧绰说:“立太子这件事,应由皇上作主。我认为应该迅速决定,不可拖延。当决断的时候不决断,反而引起灾祸。但愿您用大义割断恩情,克服因小事而起的不忍之心。不然的话,就应该像当初一样对太子坦然相待,不必再疑心重重,斤斤计较。事情虽然极度机密,还是容易泄露外传,不要让危难发生在预料之外,被千秋万代的后人嘲笑。”皇上说:“您可以说是能处理大事的人了。然而更换太子,事情十分重大,不可不特別谨慎,三思而行。而且,那个平民(指被废的彭城王刘义康)刚死,別人将会说我再也没有慈爱的胸怀了。”王僧绰说:“我恐怕千年之后,人们会说陛下只会制裁弟弟,不会制裁儿子啊。”皇上什么都没再说。当时,江湛也同样在陪侍皇上,出宮之后,他对王僧绰说:“你刚才的话,是不是太过直接生硬了。”王僧绰说:“我也遗憾你不明朗直接。”等到刘劭谋反杀了皇帝,江湛当时在尚书上省,听到事变发生,感叹说:“没有听王僧绰的话,才会到这步田地。”刘劭即位之后,任命王僧绰任礼部尚书,把相关事务交付给他,这些事都记在《二凶传》里。不久,刘劭清查刘义隆的机密档案,看到与江湛家的奏疏和书信,看到王僧绰呈报的刘劭犒赏将士和前代罢黜亲王的旧事的奏章,便逮捕了并杀害了王僧绰,当时他的年龄是三十一岁。5.(许:称赞;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始:才,刚。恨:遗憾)6.(以:介词,用;为:介词,被;动词,担任;与:动词,参与;动词,给;乃:副词,才;连词,于是。)7.(求吴郡及广州的事不能体现他才识过人,只能说明他能听从建议。)8.(“与皇帝没有姻亲关系”错,王华“人才既劣”才是根本原因。)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志其一二

志:记住、记得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C.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

兼:并列、并行D.未有不为病者

病:问题、毛病1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复以遗诸子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仁者见之斯以为仁

请事斯语矣C.学于古训,乃有获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坐而假寐16.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如果他们)能接受这些书并践行(书中道理),我的后代们就差不多(很好了)B.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我们(农民)并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只是能滋养它们而且不伤害它们的本性罢了C.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喜好仁德却不好好学习,他就容易被蒙蔽而且会变愚蠢D.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17.文中子路认为不必读书,而孔子与其意见不同,请根据文意概述他们各自的理由。参考答案:14.C

15.C

16.C

17.子路认为,不必读书的理由是,可以在治理百姓,管理好国家的实践中学习。孔子认为,不读书学习,就会出现问题,如容易被人愚弄,放荡不羁,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说话尖刻刺人,捣乱闯祸,狂妄自大等。【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兼”,结合“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分析,应该是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并列、并行”错误。应该译为超过。故选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介词,把;连词,表并列B项,连词,那么、就;代词,他的。C项,连词,才。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故选C。【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C项,“他就容易被蒙蔽而且会变愚蠢”错误。“其”,代词,他的;“蔽”,通“弊”,弊病、弊端;“愚”,被人愚弄;“其蔽也愚”(被动句);句意: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故选C。【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子路认为不必读书,而孔子与其意见不同,请根据文意概述他们各自的理由”,需要立足文本内容,锁定区位,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结合“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分析,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子路认为,可以在治理百姓,管理好国家的实践中学习。结合“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分析,孔子认为,不读书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如被人愚弄,放荡不羁,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说话尖刻刺人,捣乱闯祸,狂妄自大等。【点睛】参考译文: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