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王实甫及其作品,进一步了解元杂杂剧的戏剧角色和宾白、舞台说明的作用。(知识目标)2、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创作手法。(能力目标)4、感知情节,体会剧中人物的心理和崔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德育目标)5、比较民间传说,体会作者创作中的审美观,及分析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能力运用)教学重点1、欣赏曲词的语言特点和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手。2、体会、评价人物的叛逆精神。教学难点1、情境设置,体会崔莺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理。教学方法1、团体分角色朗读,领略优美的曲词。2、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扩大容量,多形式多媒介欣赏。3、提问,讨论,赏析,领悟优美的曲词和高超的表现手法。4、引导比较赏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资料〗资料一:
武陵春(南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话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资料二: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宋仁宗时期,曾任参知政事。为人正直不阿。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已成为国人自励的名言。他存留的词不多,却能以边塞风光入词,抒发爱国情怀。对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注释:
黯乡魂:思念家乡,心情颓丧。黯:形容心情的忧郁。
追旅思:往事的追忆引起了羁旅的愁怀。解读:这首词通过秋景的描绘,抒写词人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碧云、黄叶、翠烟,是用色泽渲染夕阳下的秋景,借以加深印象。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秋景的动人,适足以反衬出客愁的深长。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次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资料三:送别(现代)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作者简介: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资料四:伯劳鸟:
资料五:元杂剧和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是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时中国元代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主要用唱词和形体动作来表演故事,是当时演唱、舞蹈艺术的综合体。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等等。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中,就向大家介绍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和他的代表作《西厢记》。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剧本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二、〖导入〗欢聚总是令人欢乐的,人生不断奋斗最求,也决定了大多数人四处漂泊,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文人墨客总是把眼光对准别离,近代的李叔同就是其中一位。他在留美期间曾写了一首送别的词,并被谱上曲,我们就来听听这首歌,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上什么感受。(课件播放《送别》)提问:在这舒缓的节奏中大家感受到什么?那么它又是通过什么方法传达出这种感情的呢?明确:舒缓的节奏传达给我们的是淡淡的哀愁和伤感。这是描写别离的词,作者一开始就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夕阳,这些意象的使用使我们进入离别之愁的情境,这真是传统诗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手法。(初步认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仅是李叔同,其他诗人也一样地关注离别,让我们再感受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看看它们又是传达给我们何种感受。(训练学生诗词语言敏感性,课件播放,学生回答感受,教师提出自己的感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怅惘凄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豪迈潇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悲壮凄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豁达豪迈提问: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所出示的诗句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描写什么人之间的离别呢?那么恋人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想必大家都能回忆起我们在上个学期所学的一首描写恋人之别的词,那就是柳永的《雨霖铃》,请回忆该词表达的离别又是给人以何种感受?明确:柔肠寸断的缠绵悱恻。今天又有一对恋人就要分别了,看看他们又是怎样一番感受的?(导入在5分钟内完成)三、〖感知课文曲词〗男女同学分角色对读全篇课文的曲词,女生一曲,男生一曲。(知识点落实:在元杂剧中舞台唱词部分全部是由旦角完成的,其他角色是没有唱词的。发展到明清传奇后才有其他角色的唱词。)四、〖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提问:大家读完全曲后,你们最欣赏哪一首?为什么?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学生自由畅谈具体哪首,及其原因。教师准备以下几首,及其欣赏时候的相关问题相机嵌入提问。)1、《端正好》赏析:提问:崔莺莺与张生分别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境创设,设想新婚燕尔之后的离别。)明确:崔莺莺突破重重困难,刚刚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两人新婚燕尔,第二天便被老夫人发现,并强迫张生上京赶考。可以推测当时两人心中的难舍难分之情。提问:他们的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又是如何的?作者使用了哪些意象?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明确:他们的离别发生在秋天,作者捕捉了秋景几样代表的景物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北雁、霜林,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氛围。而这正是莺莺此时为了离别而苦闷烦恼心情的真实写照。请大家设想他们当时的感情本来已经很是伤心了,可这离别又要发生在冷落的清秋时节,伤心人偏逢凄凉境,伤心倍增。而这情与景又互相交融起作用,真是痛煞人也。提问:请找出其他写景的曲子,欣赏它们所传达的感情。(根据学生所报出来的曲词,相机提问,并给以归类,主要分成两类,一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欣赏《脱布衫》、《四边静》、《耍孩儿》、《一煞》、《收尾》。(以《一煞》或《收尾》为例子再欣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手法。)2、《一煞》欣赏:提问:这首曲子第一句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请想象崔莺莺当时的神态动作。传达出怎样的感情?明确:从视觉角度入手,可以想象出崔莺莺当时极目远眺的动作,可是即使是青山、疏林和烟霭也要和她作对,不让她再看一眼心爱的人。这三句表达的是崔莺莺对眼见到的东西的憎恨,实际是对张生无限依恋之情。提问:第二句从什么角度来表达崔莺莺的情感的?明确:这是从听觉角度入手的,进一步表达崔莺莺的惆怅和眷恋。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人的声音,已是一片寂静。原来两人还在窃窃私语,千叮咛万嘱咐,而现在一片沉寂,怎能不让人心碎。寂静就寂静吧,可这时候偏偏又要传来远行人的马嘶声,这一声真是叫得崔莺莺肝肠寸断。“无声”与“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之凄凉和崔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一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及至矣。3、《收尾》欣赏:提问:请想象崔莺莺这时的动作神态。请体会她这时候的感受。明确:收尾是结束的最后一曲,可以想象崔莺莺此时虽然看不到人,却还频频回头的样子,可是,所能看见的只是四围的山色和一抹的余辉。她心中的哀伤之情犹如那如血残阳随着张生的远去,绵绵远长。这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以上是情景交融的几首曲子欣赏,如果学生点到《滚绣球》《叨叨令》等曲子,则从分析这些曲子表达情感的方式(直抒胸臆)入手,引入到另一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上来。这节课的重点是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五、〖多媒体辅助欣赏〗过渡:文字虽然给我们在阅读中能展开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它却无法比得上图片和声音给我们感受的直接性。下面我们就从更直接的方式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大家在观看的时候请注意画面所展现出来的境地。(课件播放VCD欣赏部分)六、〖课堂总结〗通观全篇课文,所有的曲子中展现出来的景致都是十分萧瑟凄凉的,而这样的氛围正是作者传达情感所依赖的基础。情感的哀怨缠绵又是借着这样的景表达出来的,这正是元曲艺术表达手法上对传统诗词借景抒情艺术表达书法的继承与发展。七、〖布置作业〗这片课文的曲子,往往化用、引用前人的诗句,请大家回去找出哪些诗句是化用或引用的。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播放课件中板书结构部分,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即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当张幻灯片中切入下课课时内容。二、〖叛逆性格欣赏、评价〗过渡:古人云,言为心声。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崔莺莺在离别之际所表现出来的依依不舍和哀怨缠绵的感情。除了人物的感情,你是否可以在曲子当中看出人物的思想认识呢?提问:请找出能表现崔莺莺思想认识的曲子。阅读《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朝天子》、《二煞》三首曲子,指出莺莺在曲子中传达出思想认识的语句,并说明这些语句的共同特征。明确:“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于两下里。”“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崔莺莺是一个非常看重感情而淡泊功名的一个女子。提问:她的这种思想还表现在哪里?请以《西厢记》全剧为材料说明。(播放连环画欣赏部分,一边操作一边相应讲解故事情节,或者由学生来讲解故事情节教师出示连环画。)明确:作为崔相国的女儿自然是大家闺秀,而她却敢于突破封建女子道德束缚和婚姻传统,不但与张生相爱而且私下结为夫妻,这在封建正统思想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提问:你如何看待崔莺莺的这种行为?(自由畅谈,言之有理即可。相机予以正确的爱情观教育。)明确:站在崔莺莺生活的时代来看,崔莺莺能这么做是非常不容易的。她不但挑战了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大胆爱上了张生;而且挑战了传统婚姻“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的观念,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更对封建男权社会中正统思想对男子仕途经济的要求提出挑战:正统思想要求男子以事业为重,要勤读书来考取功名,来光宗耀祖,来封妻荫子,而她对张生的要求仅是忠于爱情,可以说是视功名如粪土,并对老夫人以功名为理由拆散他们俩进行强烈的控诉。她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叛逆性的。特别是第三点,即使站在今天这个角度来看,仍然是很前卫的。她不但挑战封建正统思想,而且挑战男权社会的观念,有她的“妻荣夫贵”为证。三、〖《西厢记》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过渡:崔莺莺的这种思想与我们课文学过的哪个人物很像?明确:林黛玉。两者都重感情轻功名,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正是因为他们思想的相同,才有了共鸣,《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为证。(课件播放宝黛同读《西厢记》,及后人的评价。)正是因为思想有了深度,作品才会永久流传。而这种思想对正统的道德家而言那真的是洪水猛兽了。四、〖《西厢记》文采欣赏〗(一)过渡:其实吸引宝黛的不仅是思想,而且还有《西厢记》的文采。检查作业:化用前人诗句的都有哪些曲子?(课件播放相关诗词板块,链接化用诗句。)1、《端正好》,请指出化用恰当的地方。明确:更改几个字,却恰如其分地起到渲染凄凉氛围的作用。2、《耍孩儿》“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详见课件)(二)过渡:其实真正的艺术大师是不可能光靠化用人家的东西来使他的艺术作品得以永垂的。王实甫就是这样的艺术大师。提问:你觉得他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诗句用的非常之巧妙?(幻灯片出示精彩的诗句,相关问题相机提问。)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染”字起到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拟人、设问修辞手法,将凄凉氛围的景很好的与人物的情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染”字上:霜林的红是因为离别人的眼泪,作者用一个“染”字,结合得天衣无缝。2、“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请比较平时表达想挽留一个人时和想请时间停住时常用的说法。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想用柳丝系住爱人的马,想请树林挂住下落的太阳,这真是天才的想法,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达崔莺莺的依依不舍和想多片刻与张生的厮守之情。而柳丝与树林都是旁边触手可即、视野可见的东西,作者信手拈来,自然得让人想不到。3、“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请说出“减”字的妙处,它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金钏松了,腰围减了为了哪般?异曲同工地达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效果。4、“年少呵轻别离,情薄呵易弃掷。”说说这句话的哲理性。非常深刻的哲理,没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又如何能说出这样的话呢?因为年少,不懂得珍惜感情,离别也无法勾起任何伤感,这正是情薄之人。5、“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崔莺莺怎样的感情?比喻和夸张形容了崔莺莺痛不欲生的感情。6、“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作者是怎样表到人物情感的?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7、“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请回忆其他诗人表达“愁”的方法,说说他们的异同点。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更长。”把愁写成长度;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犹如春水,绵绵不绝;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重得船也载不动。王实甫写愁类似于李清照,都突出其浓重。他们的共同点是把无形却又恼人的愁写得具体形象。(三)后人评价《西厢记》的文采。1、曹雪芹: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红楼梦·二十三回》1、朱劝: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2、游国恩: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4、郭沫若: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提问:这是后人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点,说说理由。(言之有理即可。)总结:后世评价王实甫的《西厢记》大致不外乎以上四种,所以有人说他的语言是文采派的代表,这也就不难理解了。五、〖审美心态的讨论〗(放灯片播放)过渡:真因为艺术性高,又有思想深度才使《西厢记》得以长盛不衰。思想性就体现在崔莺莺的叛逆上。提问:在这篇课文中我们看到崔莺莺为了爱视功名如粪土,显示了对封建传统道德婚姻观的挑战和叛逆的性格。在这一出缠绵哀怨的离别后,张生高中状元,功名爱情双丰收,《西厢记》以才子佳人大团圆为结局。这样的结局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多样性题型的ACCESS考试探讨试题及答案
- 巷道转包合同协议书
- 法学概论考试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 买车定金协议书是合同吗
- 软件测试方法与技巧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二)
- 发电机租凭合同协议书
- JAVA数据类型与变量试题及答案
- 2025年JAVA考试中的文档编写与标准试题及答案
- 设备仪器租借合同协议书
- 新高考必背教材外10篇古诗文(原文、注解、翻译)
- 2024年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全套计算表格(含附表-带只更改标红部分-操作简单)
- 办公室业务培训提纲课件
- 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考试复习试题4套(部分含答案)
- 国开电大《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专)》形考1答案
-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及处理流程教材课件(28张)
- 交通协管员劳务外包服务方案
- 沪教牛津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查房
-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完整版)农业主要知识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