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樊家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樊家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樊家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樊家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樊家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樊家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现代文阅读(20分)一地残红朱以撒一阵风过,地面又铺了一层残红。这个落花时节,没有哪一株花树避免坠落的结局,继而化为尘泥。盛极转衰,从一株花上边,见出了规律。这个大地上的存在,都各自发展着。我欣赏过许多影展,都呈现着事物鼎盛阶段的昂扬状态。人们感兴趣的是极盛时的淋漓表现——花瓣是完全绽开的,果实是硕大无朋的,列车则是风驰电掣般狂奔的。至于人,那种高峰体验时的得意洋洋,可以推测,有些好运被他撞上了。一贯地,我们主张追求高潮时刻的美感,似乎,人这一生没有几个高潮可供言说,如同花从未开放过,只是一个毕生紧抱不松的蕾。这明显地接受了前人的影响,短命的李贺也以为少年心事当拿云,一点也没有见好就收的明智。结果——生命被无端地损耗了。理想主义把极顶美化了,以延伸不切实际的诗情。实际的攀援者则见到了半山腰上心仪的景致,不妨找个地方安坐,看草色遥青,风花旖旎。适可而止——这几年,这样的念头愈加拂之不去,我心仪的一种古文人形象开始明晰起来——倚阑吹笛的悠闲,谁能怀疑它的意味悠长?!有几本文人的传记从我手中流过。在毛羽摧折,一切凌云壮志和慷慨豪情尽付东流之后,我觉得他们又像个文人了,有了彷徨和迷惘的机会。在此前,那种颐指气使的作派,使斯文的风韵毫厘不存。文人在高潮时忘乎所以的种种举止,多半由于官场习气的熏染,本色却黯淡了。我喜欢从文人高潮跌落后读起。美丽的场景一旦过时,变得不美丽了,就让人感到残酷。这后半部分的人生,就执笔者的心态而言,也变得松弛散漫,不再那么神采飞扬地调动文采辞藻了。恰恰就是这么波平浪静的描述里,人生更多的符合我们通常的理解,很平常、随便,不需要激情,平平淡淡地过日子,犯不着担心被折断或枯竭。执掌彩笔的人几乎都有惊人相似的心理,浓墨重彩地描绘英雄的高潮,这是他们最为得意的笔触,有时就不免让人发觉虚假,像神——这是最容易让人制造的,不需要负载责任,不需要付出真情。许多经历使人们警觉,置之神坛上的人,让我疑窦重重。相反的是一些寻常笔墨,写着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慢得让人内心着急,局部没有跌宕,期待的高潮也没有出现,平铺直叙,直到生命的弥留或凋零。这样的写法,不免缺乏技巧,可是符合着生命的历程。更多的人都是这样,每一天都重复着昨天,停留在生命底层的那一行最初的文字上,没有头衔,也没有毁誉,他们的归宿,等同于最初,平淡就是过程最为剀切的总结。生命凋零状态的描写,要比高峰状态让人触目惊心。滑入低谷里的生命,像夕阳西下,却没有明日清晨再一次跃起的机会了。我视线下有一盆龙吐珠,当它达到最晶莹剔透的程度,简直就是一枚枚指甲盖大小的羊脂白玉,温润细密,毫无瑕疵,放在手心,真担心会化成一滴滴清澈的水。才过一夜,就有一缕暗色抹了上去,然后是有秩序的掉落,从花穗密集到稀疏松垮,到一花不剩。没有谁能阻止这种跌落。那些用细腻笔调把疾病的侵入娓娓道来的人,那些把人的凋零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我对他们选择这么一个角度来窥视人的不幸与归宿,充满了感动。生命的辉煌未必人人都有,着力张扬辉煌似乎没有普遍性。但是凋零委地,没有谁能逃脱。像我这样的年龄,已经过了重温英雄梦的季节,生存以从未有过的实际摆在面前,我关注着与生有关的寻常细节。生命如花——常见的比喻。理应有许多人去过花市,在节日到来之前,买一盆即将盛开或刚刚盛开的花树回家。人的目的十分明确,节日一过,花树凋零,它的装饰作用就全然消失了。没有什么感情因素会在几天里滋长起来,主人考虑着在缺乏阳光雨露的楼台,下一次绽开的可能几乎为零。花的命运很能说明问题,凋零的花树比什么都难看,残枝败叶,一幅没落景象。祈求富贵的人家,自然忌讳这样的品貌,弃之不及。无事一般的看透花开花落的人,我想,只有花农。一个闲散下来的午后,我去花圃,那些凋零了花团锦簇的品种,依然接受着良好的待遇,花圃里流动着一脉轮回的气味,生命的过程在此一览无余。一盆正在绽开的花树,旁边的一盆已经敛约了嫣红,变得朴素简约。繁富斑斓何时可以重来?只有等待。像前生与后世的比照,像曲终人散,再出风头的角儿,十年八年过去,捧场的主顾们早已有新的偶像。人老珠黄,即便有戏台在前,更多的是寥廓悲凉涌起,不说当年登台事也罢。不过,花农素有的平静是有根据的,正等待适时的节气和雨水,下一个花季总会来临。无言地穿行花圃的身影,我以为生命的哲理若由他们来开讲,比哲人更生动精彩。没有哪一朵花常开不败,正如没有哪一个人总在巅峰上行,“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待到我愿意玩味诗意时,我看到的是一颗心如明月般的空灵和平安。能够判断自己上演的最后一出戏是什么?能够使自己在谢幕时没有怨悔吗?这中间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在我居住的这个温热的便于开花的城市,花谢得也尤其爽快。一株花树和一个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是过程的注解。如有不同的就是,人大多不甘失意,而一地残红里,那些落英表现得有如回到老家那般坦然。17、这是一篇借物说理的散文,文中所借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本文所借之物引发出怎样的人生思考?(4分)答:

18、结合具体语境简析文中划线语句“生命凋零状态的描写,要比高峰状态让人触目惊心”的含义。(6分)答:

19、文章结尾段有两个问句:“能够判断自己上演的最后一出戏是什么?能够使自己在谢幕时没有怨悔吗?”请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答:

20、文章以花作结,以花开花谢喻人生的盛衰,结合选文和你的人生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平淡。(4分)答:

参考答案:17、(4分)所借之物的特点:残败、破碎、不完美。本文借凋零联想到人的生命历程,作者认为人的生命历程少高潮多平淡,要坦然面对平淡。18、(6分)“生命凋零状态”指人生中经历的失败、不幸或落魄。生命的高峰状态----辉煌,虽令人欢欣鼓舞却未必人人都有,但凋零委地没有谁能逃脱。因此对失败、不幸的描写更易令人思考自身,也就更易引发人真实的感慨。19、(6分)作者借这两个问句,引发人们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人生的低谷多于高潮,人生中平常、随便、缺少激情的平淡日子居多。花能够坦然的面对坠落,既而化为尘泥的结局,人也应像花一样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平淡。20、(4分)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围绕“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平淡”展开,言之成理即可。2.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历史上的隐士文化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中国古代把社会成员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的士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掌握着知识技术和道德文化。而且,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这些隐士们往往是士人阶层中的精英,但是他们却如《旧唐书·隐逸》云:“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学而优则仕”通常是士人的人生轨迹,却又为何隐而不仕呢?很多学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就有对隐者的推崇和赞许。如《庄子·在宥》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这位成功的治世之君拜见隐逸的故事,便寓于着“真理”掌握在隐者之手。道家的出世思想对古代士人有巨大影响,冯友兰认为“道家者盖出于隐者”,庄子更是隐者思想集大成者。可以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隐逸情绪提供了“酵母”。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儒家只是将隐逸作为“天下无道”之时的权宜之计,是手段;而道家则认为隐逸生活就是士人的理想归宿,是目的。道家以强调个体生命至上的“贵生”价值观,从而彻底否定了儒家追求“名利”、“仁义”等价值观。但是,道家也并不过分强调生活方式等形式上的隐匿,为了存身也可入世以自适,在此儒家的入世目的又成了道家隐逸的手段。由此可见,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各有所重,而隐逸方式则互有交错。这对于古代的隐士而言,在思想层面多了一方挪腾的空间——隐则为道而立德成名,出则为儒而立功成仕。

25.从文章的第一段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有哪些特点?(5分)

26.作者引用《庄子·在宥》的意图是什么?(4分)

27.“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形似”和“异趣”分别表现在哪里?(6分)

参考答案:25.⑵所谓走车路即直来直去,家长作主,直接请人前去说媒;(2分)走马路则是自己作主,为心爱的姑娘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以歌声打动芳心。(2分)26.他们是掌握着知识技术和道德文化的精英;(2分)推崇特立独行,逃避世俗名声;不愿做官。(3分)27.成功的君主拜见隐士的故事,(1分)寓着“真理”掌握在隐者之手的意味,(1分)这包含了对隐者的推崇与赞许(2分)。8儒家与道家的人生选择中都包含了隐逸和入世。(2分)儒家把隐逸作为“天下无道”时的权宜之计,道家把隐逸作为士人的理想归宿。(2分)儒家把入世作为士人的理想,道家则把入世作为存身手段。(2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宝

物李聿钟勤俭知道,那件被爷爷视作宝物的东西,如果向爷爷讨,爷爷是断然不会给他的。勤俭只有自己找,趁爷爷不在的时候,翻箱倒柜地找。每一个可以藏物的地方他都找遍了。勤俭终于找着了:一个用红绸布包裹着的小木匣子里,它静静地躺着,上面还覆盖着一层塑料纸。勤俭小心翼翼地将它揣进口袋,木匣子仍用红绸布包裹起来放回原处,然后松了口气。有了这“宝物”,勤俭要去县里办一件大事。第二天一清早,勤俭就揣着“宝物”上路了。

到了县城,勤俭直奔县政府,他要找县长。警卫拦住了他,问他:你是什么人?认识县长?勤俭说:不认识。不认识找什么县长?县长忙着呢,不是随便可以找的。勤俭说:我有要紧事,再忙也得找。警卫瞪起了眼睛:走开,别在这儿瞎胡闹。正嚷嚷间,门口走过一个穿白衬衣的人,见状,把勤俭叫进县政府大楼底层的一间小屋子里,问他:找县长什么事,告诉我就可以了。勤俭见此人和颜悦色,挺有涵养的样子,估摸是个不小的官,就放胆说:县长欠帐。白衬衣笑着问:他什么时候欠下了你什么?勤俭说:我有县长亲手写的欠条。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一只大纸袋来。纸袋里有一沓欠条,估计有八九张,写欠条的叫秦福,是本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原来,秦福解放前夕在这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常在一个叫石明山的人家吃、住,还跟石明山借了几十斗粮食。解放后,秦福当了县长,后来调走了。而石明山从未拿这些欠条找人民政府兑现,却把它们当作宝物珍藏了起来,从不示人。这石明山,就是勤俭的爷爷。白衬衣看了看后说:你今天就为了这些欠条而来?勤俭说:不知人民政府认不认帐。白衬衣说:废话,当然认帐。勤俭说:我爷爷借给秦福的粮食,即使利滚利,也值不了多少。但那时借粮食给共产党是要杀头的,这样的情义怎么计算呢?白衬衣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成功。今天的经济建设仍然如此。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勤俭说:就是有人忘记了。勤俭见白衬衣专注着听他说,便谈起了乡里村里的一些情况。说有些干部乱集资、乱摊派,事事向农民伸手,农民负担太重等等。...白衬衣的表情严峻起来。这天下午,勤俭是被一辆小车送回村的。坐在车上,勤俭兴奋异常。回到村里,他有那么多的话要告诉大家:他今天不仅见着了县长(他的眼光不错,那个穿白衬衣的就是县长),跟县长谈了话,而且县长还请他吃了饭,还派小车送他……

勤俭还要告诉大家,他向县长反映的那些情况,县长很重视,都在笔记本上一一记了下来,并且决定立即召开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解决的方法。小车驶到村口,勤俭下了车,立即被村里人围了起来。有人还上前摸摸捏捏,仿佛不信眼前站着的真是勤俭……

勤俭向大家讲述着自己去见县长的经历,回答着大家的询问。正说得兴起,勤俭的爷爷来到了跟前,一声喝:小子,我那匣子里的东西你拿了?勤俭说:在我这儿呢。幸亏有了它,不然,恐怕县长不会听我的。没等勤俭把话说完,爷爷已经举起拐杖朝他揍来。但拐杖还没落到勤俭的身上,爷爷已经颓然倒地。

勤俭的爷爷没有再站立起来。临终前他指着木匣子对勤俭说:那里面装着的宝物,你不该拿去卖弄……(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开始,勤俭遇到的警卫态度恶劣,而后来真正的县长却和蔼可亲,作者用这种对比的写法,表现百姓地位之卑微。B.勤俭遇到县长时,并不敢肯定其身份,作者一直用“白衬衣”来指代他,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心系百姓的正直父母官形象。C.勤俭回村后,百姓都不相信他竟然坐着县长的车回来,这体现了村民们自轻自贱的奴性。D.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叫勤俭,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爷爷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现出作品对官员坚持勤俭廉政作风的美好希冀。E.小说的开头开门见山,点出宝物在爷爷心中的分量,同时也设置了悬念,让读者好奇这个宝贝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5.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勤俭的形象特点。6.结合全文,简析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你赞成爷爷的观点吗?请说明原因参考答案:4.BE

5.①勇敢无畏,看到村里的不合理现象,敢于为乡亲们出头,向县长反映②聪明机智,从一个宝物说起,提醒县长保持优良传统的重要性③有思想、有头脑的进步青年,与爷爷老一辈农民的保守想法不同,对社会有正义感。(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6.作用:照应开头(1分),开头勤俭到处找宝物而不得,可见宝物在爷爷心中的分量,在爷爷心中,宝物实际上象征是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拥护与热爱,因此爷爷认为这种情义值得珍藏,是无价之宝,更没有必要炫耀(2分)。我不赞同爷爷的观点(1分),勤俭这个人物代表了新时代有责任感的年青一代,他找县长不是真的为了要债,也不是卖弄,当发现社会弊端,立刻向当局反映,希望政府能够为百姓服务,表现了他思想进步的一面(2分)。或我赞同爷爷的观点(1分),勤俭是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的代表,但是爷爷却代表着老一辈淳朴善良的下层百姓,他们爱党爱国,也不愿意为政府添麻烦,这是由他的时代性决定的。(2分)4.试题分析:A此处对比表现出对官员对待百姓态度的反思,突出了本文的主题,即官员应该以百姓利益为己任的工作作风。C最后一句不对,应该是表现出了村民们老实淳朴的特点。D本文不是在讲官员廉政的问题。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是对手法和内容的综合考查。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作答为,①勇敢无畏,看到村里的不合理现象,敢于为乡亲们出头,向县长反映②聪明机智,从一个宝物说起,提醒县长保持优良传统的重要性③有思想、有头脑的进步青年,与爷爷老一辈农民的保守想法不同,对社会有正义感。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作用和对文本探究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作用题的答题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结构的作用,二是从内容的作用,本题可以作答为,作用:照应开头,开头勤俭到处找宝物而不得,可见宝物在爷爷心中的分量,在爷爷心中,宝物实际上象征是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拥护与热爱,因此爷爷认为这种情义值得珍藏,是无价之宝,更没有必要炫耀。我不赞同爷爷的观点,勤俭这个人物代表了新时代有责任感的年青一代,他找县长不是真的为了要债,也不是卖弄,当发现社会弊端,立刻向当局反映,希望政府能够为百姓服务,表现了他思想进步的一面。或我赞同爷爷的观点,勤俭是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的代表,但是爷爷却代表着老一辈淳朴善良的下层百姓,他们爱党爱国,也不愿意为政府添麻烦,这是由他的时代性决定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常参朝官告疾逾年而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从:跟随。B.虑与寇准同列

虑:担心。C.准遂告其故

故:缘故。D.以戒凶逆

以:用来。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B.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C.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D.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端,字易直

字:古代男子十八岁成年时取字,作为对“名”的补充,供他人称呼,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B.主上栉风沐雨

主上:和“圣上”“皇上”“陛下”一样,是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尊称,此处“主上”指太宗。C.端备位宰相

备位:是居官的自谦之词,意思是自己本来能力不够,愧居其位,担任这个官职不过是聊以充数。D.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

高祖:与在民俗中对家族前辈的称呼不同,此处是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的“高祖”指汉高祖刘邦。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端有洞察力。太宗征讨河东时,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B.吕端能识大体。他因自己先登相位,担心寇准心理不平衡,提出了使二人承担相同职责的建议,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C.吕端勇于任事。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劝止了太宗,并提出了妥当的办法。D.吕端平和宽厚。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怀疑自己受了打压,就在吕端下班之后,弹劾中伤吕端,吕端不以为虑。1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5分)(2)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5分)参考答案:10.B11.C12.A13.D14.(1)(如果)一定像这样办,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这事,我将再去上奏。(2)他的母亲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缴纳赎罪款请求效命(或: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10.试题分析:虑:考虑。后文“恐”才是“担心”。【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11.试题分析: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12.试题分析:“十八岁”有误,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取字。【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吕端年少时敏捷聪悟爱好学习。曾经担任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治理政务清正简约,远处的人也感觉到便宜。时逢秦王赵廷美担任京城的府尹,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太宗征讨河东,秦王赵廷美将可能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廷美说:“皇上不顾风雨,来慰问百姓和讨伐罪人,而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主持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廷美因此恳请跟从随行。吕端出使高丽,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员们惊惧害怕,吕端读书还像在斋阁中一样。当时吕蒙正担任宰相,太宗想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吕端任宰相,谨慎稳重,识大体,办事清平简约。他考虑与寇准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一天,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跟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邀他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知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以此来惩戒凶贼逆臣。”吕端说:“(如果)一定像这样办,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这事,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只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即使不能立即招降他,最终可以牵住他的心,而他母亲的生死又掌握在我们手里。”太宗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并说:“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缴纳赎罪款请求效命,这是吕端的功绩。吕端姿容仪态瑰美俊秀,有才能气度,宽厚仁爱,喜欢开玩笑,心胸豁达。虽然多次被排斥降职,不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李惟清从掌管枢密改任御史中丞,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等到吕端特免不再参加朝拜时,就经常弹劾告病超过一年还享受官俸的官员,又交结一些人指责朝堂官吏的过失,想以此来中伤吕端。吕端说:“我正道而行,没有什么愧疚和害怕的,风波一样的流言不值得忧虑。”5.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1]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选自《旧唐书?高适传》)注:哥舒翰,唐代名将。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客于梁、宋(客居)

张九皋深奇之(以……为奇)B.薄于文雅(轻视)

会禄山之乱(恰逢)C.短于上前(说坏话)

不足以厄其势(遏制)D.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受困)食邑皆封还(封存)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适拂袖而去

小学而大遗B.征于翰讨禄山

青,取之于蓝C.以气质自高能

以精诚致魂魄D.适因陈江东利害

我欲因之梦吴越13.翻译文中划线句(1)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2)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14.断句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15.阅读全文,概括能体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三件事。参考答案:11.D

12.C

13.(1)玄宗嘉奖了高适,不久升他做侍御史.(2)难道有像这样打仗,却必然能取得胜利的吗?

14.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15.(1)安史之乱时,高适特意拜见玄宗,分析战争形势,并建议皇上到四川避难,后果然安史之乱未波及蜀地;(2)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后果永王叛乱。肃宗召见高适商量对策,高适又陈述江东利害,认为永王必败,后果如此。(3)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使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蜀地偏远,不足以遏制敌人的势力,设置多个节度使还让百姓疲敝,后果梓州副使段子璋反。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困:受到困扰。1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被/介词,比;C项,介词,凭借;D项,副词,趁机/副词,顺着、沿袭。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嘉:嘉奖;寻:不久;迁:升迁;是:这样;宁:难道;拔:胜利。1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已而”表时间推移,前面断开;“入朝”“盛称”两个动词,中间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此题要求概括反应传主“窥察洞明”的事件,注意根据表时间、事件的词语“会禄山之乱”“至德二年”“蜀中乱”和事件“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适切谏不可”“永王必败”“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概括。参考译文: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对待权贵有傲骨,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游历于河西。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高适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又跟着哥舒翰上朝,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拜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谒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中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有像这样打仗,却必然能取得胜利的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诸王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闻他的意见颇有见地,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来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不久,蜀中动乱,他离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官吏制度繁琐庞杂,百姓劳累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之地,来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于璋,并斩杀他。玄宗认为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高适回京做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6.

参考答案:9.A(毁,诋毁)10.B(以:介词,因为。A之:①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乃: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居然;D者:①助词,……的人;②助词。附在时间词语后,无实义)11.B(②表现公孙弘直陈自己的观点④表现公孙弘的孝道⑥表现公孙弘的谦让)12.D(武帝只是答案了“罢西南夷、沧海”)13.(1)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升为第一。(3分,评分注意“奏”“擢”“对”三词的翻译)

(2)研习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4分,评分注意“习”“缘饰”“说”等词的翻译,注意文言特殊句式)

(3)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3分。评分注意“至于”“差”“诚”三词的翻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指出下列各句表述不得体的地方,并改正。①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②王大石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本人大作,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③虽毕业多年,但学生我仍垂念师恩。④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参考答案:①“高足”改为“徒弟”或“弟子”;②“大作”改为“拙作”;③“垂念”改为“感念”;④“失陪”改为“离开”。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高足”、“大作”、“垂念”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身上。“失陪”是对客人的谦词,不能用于形容别人不陪自己。点睛:得体,它的词语含义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看准交际对象,掌握分寸;适应交际场合,巧妙用语;把握不同语体,用语准确;明确交际目的,有的放矢;注意谦敬遣词,恰如其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过去的40年间,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

,让数以亿计的学子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这次改革的核心目标,

单一的录取标准,高屋建瓴制定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同时建立新的公平秩序、解决新出现的公平问题,是这次改革的真正挑战,其关键是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过去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如果所有高中生都按照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考试,培养和选拔

的考生,“多元录取标准”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就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因此,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的

、自主权,赋予考生选择学校、选择考试、选择学习的自主权,是改革成功的关键。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途径

破解

千人一面

开放性B.思路

打破

同出一辙

主动性C.思路

破解

同出一辙

开放性D.途径

打破

千人一面

主动性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而,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正源于形势发生了变化B.然而,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形势也随着变化C.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D.然而,正是形势变化,使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B.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C.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消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D.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圈。参考答案:17.D

18.C

19.B【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途径:路径,多用于比喻。思路:思考的线索。根据语境“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分析,此处是讲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应用“途径”。打破:突破原有的限制、拘束等。破解:揭破;解开。根据语境“单一的录取标准”分析,和“录取标准”搭配,此处应用“打破”。千人一面:比喻文章或人物,都是一个样子。同出一辙:指两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致。根据语境“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考试”,修饰“考生”,此处应用“千人一面”。主动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相对于被动性来说。开放性:具有开放性质的措施和形式。相对于封闭性来说。根据语境“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如果没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就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分析,语境主要讲高校录取的主动性,此处应用“主动性”。故选D。【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让数以亿计的学子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分析,括号前面说的是高考的积极作用与意义,后面说高考要进行改革,所以中间括号的句子应从形势变化说到出现弊端,排除A项、B项。D项,表述绝对化,“形势的变化”是“使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故选C。【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搭配不当,“打破”“形势”搭配不当;“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表意错误,不合语境。C项,搭配不当,“消除”“局面”搭配不当;“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表意错误,不合语境。D项,搭配不当,“打破”与“怪圈”搭配不当。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B.一年一度的东江市第十五届集邮活动日主会场活动今天在邮电大厦举行,副市长到会表示祝贺。C.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收费政策,接受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投诉或举报,教育部日前开通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电话。D.人的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也体现在精神生活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上。参考答案:10.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吟诗自注出处昔人所无欧公讥元稹注《桐柏观碑》言之详矣况诗有待于注便非佳诗。韩门先生《蚊烟诗》十二韵,注至八行,便是蚊类书,非蚊诗也。《赠友》云:“知来匪鹊休论往,为主如鸿喜得宾。”上句注:“《淮南子》‘鹊知来而不知往’。”下句注:“《孔疏》‘鸿以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作诗何苦乃尔?

(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21.《淮南子》是

(朝代)

(作者)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

(学派)为主要宗旨的著作。(3分)2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段的观点。(2分)参考答案:20.(5分)吟诗自注出处/昔人所无/欧公讥元稹注《桐柏观碑》/言之详矣/况诗有待于注/便非佳诗。(每处1分,共5分,多画不给分)21.(3分)西汉(汉)刘安(鸿烈)道家(各1分,共3分)22.(2分)需要注解的诗不是好诗。(好诗不需要注解)参考译文:写诗自己注解出处,古人没有这样做的。欧公讥讽元稹注解《桐柏观碑》论述得已经很详细了,更何况诗作需要注解,就不是好诗。韩门先生创作《蚊烟诗》十二韵,注解多达八行,便是关于蚊的类书,不是关于蚊的诗了。《赠友》诗:“知来匪鹊休论往,为主如鸿喜得宾”上句注:“《淮南子》‘鹊知来而不知往’。”下句注:“《孔疏》‘鸿以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写作诗歌何苦要这样呢?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是因为在前往大海的途中,它会遇到各种障碍,有些还无法逾越,所以只有绕道而行。②一位登山运动员在快到达山顶时渐感体力不支,于是他转身下山,有人为他惋惜,他说:“不,我最清楚,这就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