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_第1页
第七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_第2页
第七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_第3页
第七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_第4页
第七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

重点:土地分级、分类的方法论难点:区域划分和类型划分的区别

一、土地概念与含义古代对土地的认识由浅入深过程⑴原始的土地概念——天下之地(大地、地面)在原始社会里,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对其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有限,仅凭直观感觉把环境空间的上方称为“天”,下方称为“地”,即地面就是土地,最简单的土地概念。⑵古代的土地概念——有土之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对土地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我国古代学者管仲认为:“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把土地理解为能够生长植物和种植作物的地表,即土地等同于土壤。

第一节土地概念与特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项生产实践活动使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在逐步加深、扩大。例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们发现,种植农作物不仅与土壤打交道,还应考虑地貌部位,当地的水热条件,地下水深度和排水状况等其他要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即必须考虑当地综合自然特点。

从事建筑活动的人们发现,工程建筑不只限于考察地貌、地质基础和地基承载力,还要综合考虑小气候条件、排水状况、地表和地下水文特征及影响绿化的生态条件等因素构成的整体特征。从事旅游地规划设计的人们发现,旅游地并不是简单的由山(地貌)和水(水文)构成的,而是一种由地质、地貌、植被、动物和人文景观等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土地是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概念。关于土地的概念,各国学者都曾做过不同的解释:土地——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会议文件《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指出:“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赵松乔等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的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1980)。

概括土地概念的含义1、含义:⑴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概念;⑵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⑶土地是一个自然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⑷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

2.归纳概念概念——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特征。土地——是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本质概括。非概念的理由:土地空间范围已隐含在自然地理综合体中,三度空间可略去;历史产物—是形成过程,不属于事物本身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是资源—多用途也不属于事物本质的特征;属非概念部分。土地是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概念。由各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土地=地质、地貌、气、水、土、动植物构成的综合体。总结出:3.易混的几个概念

土地与土壤: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土地的一个成员,土地含义广。土地——包括土壤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的性质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特征,而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土地与国土:国土——国家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包括领土、领海、领空,比土地范围广。有人认为土地=国土,土地面积说成国土面积。二、土地系统的特征

土地是陆地表面客观存在的物质能量系统,其基本特征如下:(1)从土地的构成上看,它是由土壤、生物、岩石、水分、空气等要素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成,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建立起土地系统的整体结构,并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化、信息交流而完成一定的整体功能,从而使土地系统具有整体特征。(2)从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看,土地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它同外界有物质的、能量的交换,有相应的输出和输入过程,随着负熵流的不断输入,系统从原来的稳定状态而进入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表现出动态特征,这种动态性导致土地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向复杂化、多层次化方向发展。

(3)由于土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并对内部和外部的干扰有一负反馈机制,使得干扰不致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但是,这种干扰超过所能忍受的阈值时,系统就崩溃瓦解。一般来说,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的等级层次、结构有关,越是高级的土地系统,其结构越复杂,系统对外界环境干扰的抵抗能力也就越强,其稳定性就越好。

三、土地科学相关研究内容

1.土地类型研究研究自然综合体发生、发展以及组合的地域差异,并据差异进行类型划分。目的:摸清土地的数量、空间结构及分布规律性,为合理利用、保护和改造土地提供科学依据—自然属性方面。2.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分等)评价土地质量优劣,不同利用目的,评价内容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从农林牧业生产对土地要求出发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利用的适宜程度,分等划级。土地潜力评价:光、热、水、土搭配——评价潜在生产能力。土地经济评价:从土地“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角度评定土地质量等级。3.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为制定土地政策、用地调整、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服务。

4.动态我国土地研究从50年代末期才开始。首先,介绍苏联景观学理论、苏联伊萨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区域的土地类型研究和大比例尺的制图工作。大规模深入开展是在1978年以后,在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会议上,正式把土地资源研究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79年,又把编制1/100万土地类型图、1/100万土地资源图、1/100万土地利用图列为国家重点课题。全国省、县已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城市用地、农用地评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研究。第二节土地分级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一系列大小不等、复杂程度有差别、等级有高低、彼此交错重叠的自然综合体所组成的多级镶嵌系统。要深刻揭示这个系统的规律,需要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级研究其特点和组合关系。

一、土地分级概念

土地分级是根据土地特性划分大小不同等级,但由于各级综合体特性划分大小不同等级是相对的。在理论上,划分是无止境的;但在实际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等级的划分也是受一定的应用目的、特定的制图比例尺限制的。20世纪40年代来,国内外研究名称、等级不一,但较多人认为三级。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前苏联:在景观下划分-----地方、限区、相澳大利亚:------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

二、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1、相——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同一的地貌部位,同一的小气候,同一的植被群丛,同一的土壤变种。相是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

例如,河流阶地的一个阶面或一个阶坡,如果它们各自的自然条件都是一致,就是两个相,即阶面相和阶坡相。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在同一个地貌面内,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同一种小气候、土壤变种和植物群丛,是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并具有以下4个特征:(1)它是最简单的自然综合体,是土地分级的下限单位,是最小的自然地理单元,相以下不能再作形态单位的划分,如果再细分下去,那将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个别组成成分的划分,如小草丘、树丛、岩石碎屑等。(2)相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各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如地貌面、岩性、土质、小气候、土壤变种、植物群丛等。(3)相是自然条件均一的土地地段,在其范围内,土地利用具有相同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相同的限制性和限制强度,因而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向,在生产上可采取相同的措施。(4)与其它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最弱。在野外划分相时,首先要划分地貌面,然后考虑同一地貌面的其他组成成分的一致性。因此划分地貌面是划分土地相的最基础工作。

2.限区——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限区内水体运动、固体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一致。是中级土地单位,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体。如丘陵限区是由一个丘顶相、两个丘坡相和两个坡麓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冲沟限区是由一个沟底相、两个沟坡相组成;一个阶地限区是由阶面相和阶坡相等相互联系的相组成。根据上述定义,可把限区(土地单元)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1)限区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其级别比相高,内部结构比相复杂。(2)限区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所表现的整体综合自然特征是相对一致的。它具有一个初级地貌形态、一个小气候组合、一个相同的潜水条件。一个土壤变种组合、一个植被群丛组合等。(3)在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4)每一个限区都有清晰的外部形态,如一个阶地、一个冲沟,一个丘陵等,这种初级地貌形态是野外划分限区的主要标志。3.地方——由多个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复杂的中地貌形态。如一个山地地方是由若干连续分布的山谷地、山麓地、山坡地和岭脊地限区组合而成。可以概括为以下特征:(1)地方是土地分级中级别最高的土地个体单位,是由一定地域联系的各种限区有规律地组合而成,是复杂程度最大的土地单元。(2)地方是一复杂而有序的结构,具有复区(复域)特点。在地方内部可以观察到:不同的限区间具有地域联系,而同一类型限区组合又在一个地域范围内重复出现。如一个低山地方内,河川沟谷限区、阶地限区、坡麓限区、斜坡限区、低山顶部限区连续分布,并有规律地重复分布,这种复域性是与前两个低级土地单位的重要差别。(3)在地方范围内,存在复杂的物质能量结构,其水体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无共同的方向,这是与限区的重要区别。表7.2土地分级单位比较(据陈传康)(4)相当于一个中等地貌形态综合体(几种中等地貌形态重复出现或彼此迭置),并与一个地方气候、水文复区、土壤复区、植被复区相联系。土地级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相地貌面小气候土壤水性质相同变种群丛限区初级地貌形态小气候组合排水条件和潜水条件相同变种组合群丛组合地方初级地貌组合地方气候水文复区复区复区三、土地分级单位的特征与相互关系

将土地划分为相、限区和地方这样三个不同级别的土地单位,构成了土地的分级系统,它们是具体土地地段不同等级自然综合体的反映。如把相邻的彼此有地域联系的一级阶面相和一级阶坡相合并成一级阶地限区;把具有地域联系的相邻的河床限区、河漫滩限区、一级阶地限区及二级阶地限区合并成河谷地方;再将综合自然特征较为一致的相邻的河谷地方、台地地方、丘陵地方进一步合并就得到更高级的个体单位——自然区(景观),从而得出一个相—限区—地方—自然区(景观),从低级到高级的地域个体单位等级系统(图7.1)图7.1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景观)土地分级单位区划单位相限区地方自然区归纳分级系统单位特点:

①较高级单位是由不同的低级单位组合而来;②不同的低级单位必须在地域上相邻才能进行合并;③等级越高,所包含的低级单位越多,内部结构就越复杂;④土地分级系统从低级合并成较高级等级的根据,是各单位间的联系。

由个体单位的相互关系中还可以看出,自然区(景观)——不同于土地单位,自然区(景观)及其以上和各级次的地域单位属于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其以下级次较低的单位属于土地个体分级单位,因此,自然区居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它将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和土地单位分级系统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自然综合体分级系统。

自然区划单位是揭示大、中尺度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层次结构,而土地分级单位是研究小尺度自然综合体的地域结构。因此土地分级是小区域内的地域划分,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延伸,故有人称为“小区划”或“景观内区划”。第三节土地分类地表自然界复杂多样,在一个区域(如一个自然区)范围内土地个体数目很多,一般不可能对它们进行逐个研究,而是将各个土地单位按其内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不同的土地分类单位。这样划分的每一个土地类型单位都是由若干个土地个体单位集合而成的,它们具有某种相似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特征,以及相对一致的生产潜力和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向,从而成为科学评价土地质量的基本单位。类型——抽象概念,是对若干实体事物共性的抽象概括。是抽象的类群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个体,但又是由那些实际存在的具体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土地分类——是对每一级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土地类型。

目前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土地分类问题还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逐渐形成了两个研究方向,即一种是从景观学理论角度出发,认为土地分类系统应当是多系列的,主张在土地分级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而另一种是从实际应用出发,强调土地分类系统是单系列的。一、多系列的土地分类系统

原苏联的景观区域学派和我国以陈传康为代表的综合自然地理工作者,主张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分类。由于土地个体单位是多级的,土地分类只能对每一级土地单位分别进行类型划分,因而土地分类系统是多系列的。土地分类如同生物分类一样,有“种”、“属”、“科”等严格的分类等级。

(一)土地分类单位分级——具体的个体研究。每一级个体单位都可以分别进行类型划分,各自构成一个分类系统。以相为例,可把性质相似的某些相归并为“相种”,性质相似的相种再归并为“相属”,性质相似的相属又归并为“相科”。同样限区和地方也可以作出类似的归并。图7.2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个体单位系列类型单位系列州景观自然区划单位种属科种属科相土地分级单位地方限区种属科种属科种属科1.相的分类相是土地分级中最低的土地单位,相当于各自然地理成分的最小单位,因此相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如下:

相种是相分类系统中的最低级类型,它是地貌面、岩性或土质、土壤变种、植被群丛等都相同的一些相的归并。

相属是相分类系统中的中级类型,是在同一地貌面上某些组成成分相似性的合并。

相科是相分类系统中的高级类型。它在地形剖面上有一定相互联系,特别是水文和外动力条件具有共同性的相属的集合。

表7.3北京百花山附近河床相分类(据陈传康)相科相属相种河床常流水河床急流水河床缓流水河床间歇流水河床沙质间歇流水河床卵石间歇流水河床巨砾间歇流水河床2.限区的分类限区相当于初级地貌形态单元。因此,对限区进行分类,应从分析地貌形态入手。

限区种是同一初级地貌形态中具有相同土壤和植被的若干限区的总和;表7.4北京门头沟斋堂地区阶地限区分类(据刘南威等)

限区属是在初级地貌形态基础上,对各限区岩性母质或水文特征的概括;

限区科是限区分类系统中的高级类型单位,是各限区属的特征概括。限区科限区属限区种阶地一级阶地面积大的大河滩田一级阶地面积大的小河滩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大河二级阶地小河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大河三级阶地3.地方的分类地方分类是根据各个地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归纳,从而概括出分类级别不同的单位。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分别为:

地方种是中等地貌形态组合、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组合等自然特征相同的地方的合并;

地方属是同一地貌类型或土壤植被特征相同的地方种的合并;

地方科是具有相同中等地貌组合的若干地方属的合并(表7.5)

表7.5延边自治州台地地方分类(据刘南威等)地方科地方属地方种台地白浆土台地温和白浆土台地温凉白浆土台地温和白浆土玄武岩台地暗棕壤台地温凉暗棕壤台地温冷暗棕壤台地土地分类单位特点:①每一等级的个体单位(相、限区、地方)都可以进行类型划分,各自构成一个分类系统。分类系统的较高单位是由较低单位的属性中归纳而来;②这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归纳不要求地域上相邻,而是类型概括;

③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它所包括的相似特征就越少,属性越简单;④类型单位从低级到高级归并的依据是个体单位共同属性的逐级概括;⑤个体单位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并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性,而类型单位则是抽象的概括,在空间上是间断的、不连续的分布,在实际地面和地图上多呈斑点状重复出现。

(二)分级与分类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分级个体单位划分、合并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自上而下划分一定的级别或自下而上合并为更高级单位地域上相邻,不重复出现等级越高,内部共同性越小,本身越复杂

分类对每一级个体单位的分类(类型)概括采用类型系统研究法,对同一级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得出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土地类型地域上不要求相邻,可重复出现级别越高,共同性越少

2、联系:分级是基础,不同的分级单位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纵向划分,分类是对土地横向类型归并。

(三)土地分类步骤与方法

1.步骤⑴确定分类对象:确定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所涉及范围大小、制图比例尺对象相限区地方调整范围<500Km2500~1万Km2

>1万Km2

制图比例尺>1:1万1:1万~1:20万1:20万~1:100万⑵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对象确定后——依据、指标——客观反映土地分异规律。服务目标不同,选分类标志时,在不违反自然规律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与研究目标有关的标志。2.方法

⑴顺序法:按种、属、科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分类系统。

优点:简单明了,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缺点:工作量太大,短时间难完成,划分标志不明显。⑵两列指标网格法:主要用于相的分类,有时用于限区分类。具体做法:画出纵横坐标纵坐标——地貌,自上而下列出,从高到低的地貌类型

横坐标——土、植类型,从左到右,由湿生到旱生植被纵横两列交叉构成一个网格——土地分类系统优点:便于分析土地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划分标志清楚。缺点:机械、不便阅读。⑶路线考察法在研究区域内选择几条代表性路线,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绘制若干表示土地个体单位的土地综合剖面图,用以分析这些土地单位的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单位间的空间组合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几个综合剖面加以对比,从而分类,然后从线推面——获得整个研究区的土地分类系统。优点:简便易行缺点:不够精确,且要求分类者有丰富的经验,较高的野外工作能力。二、单系列的土地分类系统我国一些学者不赞成严格区分土地分级与分类,受土壤、植被分类方法影响,主张采用单系列的土地分类系统。中科院地理所主持的《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制图规范及分类系统》方案,反映了单系列土地分类系统。把全国分为三个级别,即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1.土地纲——分类系统中最高级分类单位,据水热类型划分。指标:≥10℃活动积温,干燥度、无霜期及作物熟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水热状况受地貌条件的制约,按构造地貌单元划分。共分12个土地纲:A.湿润赤道带;B.湿润热带;C.湿润南亚热带D.湿润中亚热带;E.湿润北亚热带;F.湿润半湿润暖温带;G.湿润半湿润温带H.湿润寒温带;I.黄土高原;J.半干旱温带草原K.干旱温带暖温带荒漠;L.青藏高原以上是基础,是土地类型划分的出发点。

2.土地类——是从每个土地纲中划分出的类型单位(相当于地方级)——“第一级土地类型”。指标:大、中地貌类型及其相应的土壤、植被类型。海拔由高而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台、岗地)、低平地(河谷地)、潮湿地(沼泽、滩涂)代表符号:英文字母(土地纲代号)右下角注阿拉伯数字,如:F4——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土地纲中冲积平地类

3.土地型(第二级土地类型)——在类中划分指标:相同的中地貌、土壤亚类、植被群等。代号:土地类右上角注阿拉伯数字如:F14——湿潮土冲积平地表7.6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和土地类)编码土地纲土地类A湿润赤道带A1岛礁B湿润热带B1岛礁B2滩涂B3低湿河湖洼地B4海积平地B5冲积平地B6沟谷河川与平坝地B7台阶地B8丘陵地(相对高差小于200m)B9低山地(海拔500~1000m,相对高差大于200m)B10中山地(海拔1000~2500m)C湿润南亚热带C1滩涂(潮间带)C2低湿河湖洼地C3海积平地C4冲积平地C5沟谷河川与平坝地C6岗台地C7丘陵地C8低山地C9中山地D湿润中亚热带D1滩涂D2低湿河湖洼地D3海积平地D4冲积平地D5河川沟谷与平坝地D6岗台地D7丘陵地D8低山地D9中山地(海拔900~1000m以上)D10高山地D11极高山地E湿润北亚热带E1滩涂E2低湿河湖洼地E3海积平地E4冲积平地E5沟谷河川地E6岗台地E7丘陵地E8低山地E9中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