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一中学2022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一中学2022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一中学2022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一中学2022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一中学2022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一中学2022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A.报纸和杂志

B.铁路与飞机

C.广播和影视

D.网络与漫画参考答案:知识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试题分析:从材料中“说话腔调”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能做到这一点的媒体只有电视和广播。故选C参考答案:C2.淮海战役,解放军官兵60余万,支前民工230万。陈毅在《记淮海战役前线见闻》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几十万,民夫走不动。……疼痛可减退?”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

B.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参考答案:D略3.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材料表明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B.马克思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C.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生变化D.西方学者逐渐认同社会主义参考答案:A【详解】由材料可知,在1894年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这种认识的变化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故B错误;材料是西方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变化,不是影响,故C错误;D选项以偏概全,不能因为部分学者的赞同就代指全部,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暴露,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注意对不同时期出现不同认识的比较。4.王华在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时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微机”“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文字改革的发展趋势C、传统文明的逐渐消失

D、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参考答案:D5.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出现由近及远的排列应是A.①③④②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④③①②参考答案:C【详解】《便民图纂》是中国明代反映苏南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②是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③是东汉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装置----水排,④是西汉是出现的犁耕技术----二牛抬杠,所以由近及远的顺序是①②③④,故选C。6.20世纪后期,注重数量分析的方法使历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也有史学家指出,“不应单靠计算机去编制历史,让文献客观地制造历史,自己却袖手旁观。”“当代史的问题应由后代人来解决。”上述看法意在强调A.历史文献的客观性B.历史发展的连续性C.历史研究的时代性D.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参考答案:D从材料“不应……让文献客观地制造历史,自己却袖手旁观。”“当代史的问题应由后代人来解决。”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历史研究中要有“人”的作用,体现出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反对单纯的客观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历史连续性和时代性,故BC项排除。7.有学者称:东欧国家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论依据,如同一个人不能“分两次跨越同一条鸿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却呈现“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的奇迹,“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是指中国A.苏东改革失败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直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C.将调整生产关系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步

D.先试点后推广、先农村后城市渐进式进行参考答案:D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个性化、时尚化、快捷化,导致其出现的因素不包括A.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科学技术的进步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参考答案:B9.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排除A;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分析了中国国情,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B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排除C;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0.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获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要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A.要防止右,但更要防止“左”倾错误

B.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方针、政策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参考答案:D考点: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不健全,导致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破坏,其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故选D。注意限定词:根本途径,AB项也是解放问题的途径,但不是根本途径,而C项与题干无关。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土地革命政策。后来发现农民担心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不热心土地的生产经营。中共又及时将政策调整为: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材料反映中共

A.改善民生的理念

B.土地政策经历了由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转变

C.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D.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参考答案:B。从材料中得知,此题为井冈山革命时期,排除D,而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共政策的调整,排除A,本题没有体现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排除C,而材料中“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到“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故答案为B。12.有观点认为,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旨在A.说明议会获得的权力有限B.说明《权利法案》明确了权力界限C.《权利法案》缓和了社会矛盾D.强调英国立宪传统以法律形式确立参考答案:D【详解】“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说明《权利法案》为限定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保证,即强调英国立宪传统以法律形式确立,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议会获得的权力有限,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明确了权力界限不是材料的目的和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权利法案》缓和了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

D.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参考答案:依据所学,材料所言“战败”应是指的甲午战争的失败。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进行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但甲午战败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无法达到“新生”之目的。所以应选B项。AC项无法体现“自强运动”——洋务运动,D项无法体现战败,故排除。B14.15世纪中期,阿拉伯商人到意大利经商,他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讨论()A.知识与美德

B.人性与神性

C.民主与法制

D.教会与上帝参考答案:B文艺复兴。从题目中“15世纪中期”“意大利”等信息,可以联系到14~17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本题选B项。15.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参考答案:D16.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道,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B.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C.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D.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参考答案:B小城市被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说明英国乡村经济得到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这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故本题选B项。题干没有体现地区性分工,故不选A项;圈地运动促使农民与土地分离,故不选C项;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故不选D项。17.“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下”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为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参考答案:C18.下列图片分别描述了中国古代某一段时期的历史疆域和文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转型

B.国家大统一

C.文化大发展

D.民族大融合参考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社会大转型符合这个时代,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两则图片分别为秦朝时期的疆域图和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国家大统一,故B项正确;仅《春秋繁露》体现了文化发展,故C项错误;民族大融合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19.“《十二铜表法》中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哪一特点?

A.注重保护私人财产

B.注重诉讼程序

C.法律至上

D.内容广泛庞杂参考答案:D20.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中可以看出,朝鲜、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朝鲜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明;而英国属于欧洲文明,中国茶传入英国属于异域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文明交流碰撞·文明交流碰撞2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参考答案:D22.“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其评价的三国人物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参考答案:D【详解】材料“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反映了诸葛亮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一心维持汉家天下却难以实现其理想,故D正确;曹操并没有维持汉家天下,故A排除;刘备不符合“指挥若定失萧曹”,故B排除;孙权也不符合“运移汉祚终难复”,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诸葛亮的历史贡献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3.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参考答案:“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了长江以北第七区指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是渡江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A24.美国学者形象地说:“美国诞生于农村,后来搬入城市,这个过程是19世纪后期完成的。”19世纪后期美国迅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19世纪中期初步完成工业化

B.国土辽阔,资源丰富C.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D.存在大量种植园经济参考答案:A25.下列条款中体现出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新特征的是

A.……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

B.……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

C.大合众国船只进通商各港口时,必将船牌等件呈交领事官,转报海关……

D.……于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参考答案:D2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参考答案:C27.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审阅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了一段文字:“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的“跃进观”就是A.实现科技高速度发展B.大力变革科技体制C.超越现实实现新突破D.要打破常规走新路参考答案:D根据题干描述“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可知毛泽东的“跃进观”就是要打破常规、走新路,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发展的道路,没有体现出科技作用和变革科技体制,故AB项排除。点睛:“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我们必须打破常规……”是关键信息。28.丘吉尔曾说:“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对“这一失败”的准确理解是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B、苏联“二五”计划后工业超过英国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参考答案:C29.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参考答案:C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出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从而为西方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提供了借口,因此材料可以用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清政府自大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没有满足列强的要求,没有体现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故D项排除。【点睛】“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是解题的关键。30.《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参考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50年前,一个叫做杰劳德·霍尔通(GeraldHoltom)的英国人设计了一个反战标志,他在简单的图案中蕴含了“核裁军”的愿望和诉求。到了现在,这个标志已经跟可口可乐和耐克的商标一样有名。——摘编自丁晓蕾《50岁的反战标志》材料二

乌克兰危机的总爆发在地缘政治上不是孤立的,这场乱局背后充斥着大国的角力和博弈。早在2014年3月18日,普京闪电般签署了克里米亚入俄协议,并发表了万言演讲,措辞严厉地批评西方。舆论甚至把这次演讲与当年丘吉尔的富尔顿“铁幕演说”相类比。“世界是否进入‘新冷战’时代了”的疑问萦绕在很多人心头。——摘编自吕正韬《“新冷战”时代真的来临了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58年出现反战标志的历史背景。(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世界是否进入‘新冷战’时代”问题的思索。(8分)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核战争和核恐怖的威胁;二战后人民反战运动的发展;人民对二战的反省;人民祈求和平的愿望和诉求。(答出四点即可得7分)(2)以下答案可任选其一作答:观点一:世界没有进入“新冷战”时代。(2分)理由: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要求;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不断壮大。(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观点二:世界进入“新冷战”时代。(2分)理由:美、俄国家战略利益不同;美、俄强权政治依旧存在;美、苏“冷战思维”的影响。(6分)解析:本题以二战后的“冷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重点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联系二战后“冷战”时期美苏冷战、人民反战等相关知识回答。第(2)问重点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既可选择世界进入“新冷战”时代,也可选择没有进入,关键是寻找理由,比较而言,没有进入“新冷战”时代所学知识较多,可从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人民爱好和平等方面加以解答。

32.(13分)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的压力在清代即已显现。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口的粗略统计情况(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2分)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在《人口论》中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更为强大,……他认为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能使二者一定程度恢复平衡。他认为还有强制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另一种是道德限制和罪恶。1957年我国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但被康生等人扣上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一度受到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其计划生育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马寅初与马尔萨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时代背景和目的。(4分)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2分)材料四

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4)根据材料四指出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五

2008年出现的世界金融海啸使珠三角许多企业倒闭和裁员,许多农民工被迫返乡,出现“用工荒”。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出现“用工荒”问题?(2分)参考答案:(1)原因:清初社会安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摊丁入亩”逐渐废除了人口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2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和目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发表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阶级矛盾尖锐。其目的是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和贫困的真正根源。(2分)

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发表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目的是通过控制人口,实现在加速工业化,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2分)(3)影响:带来了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有利于当地的开发;有利于欧洲资本积累;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2分,任答两点即可)

(4)迁居方向的变化:由农村向城镇、国外流动。(1分)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传统农业手工业衰落;国内近代经济产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政府政策的转变或鼓励。(任答2点2分)

(5)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