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程 3、中国摄影史_第1页
摄影课程 3、中国摄影史_第2页
摄影课程 3、中国摄影史_第3页
摄影课程 3、中国摄影史_第4页
摄影课程 3、中国摄影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摄影史略

一、中国古代对摄影科学的贡献1、墨子《墨经》中的光学八条:光影关系、小孔成像、光学的反射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公元前139年,西汉淮南王刘安,用冰发现了光的折射现象;

3、1835年,清代科学家郑复光完成著作《镜镜詅痴》,涉及近代几何光学和应用光学知识,是研制照相镜头的基本理论。是中国摄影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4、1844年,中法在澳门举行五口贸易谈判,法国人于勒.艾吉尔随谈判团为签订《黄埔条约》来到中国。谈判中,他拍摄了清政府五口通商大臣耆英的肖像照片。正是这张照片,开启了中国摄影历史,标志着摄影术在中国开始传播。5、1844年,清代科学家邹伯奇(广东南海人)先后完成两篇摄影著作《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并独立制作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此时,摄影术已在欧洲日趋普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商品,中国照相馆也随之发展起来。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的照相馆先后繁荣起来。照片的功能也开始多元化,渐渐成为官府查考、识别身份的影像证据。1904年,各衙门已普遍用照相来检验真伪,处理人事。另一方面,摄影也应用于各类专题的拍摄,并将照片制作成记事册。

因照片能够如实反映现场状况,记录事物特点,清末,照片日益得到官方的重视,它成为报道新闻事件的资料,向上奏表的新型工具。相当于现在的专题报道摄影。如摄制于1909年的大型专题摄影集《京张路工摄影》。内有照片176幅,详细地记载了兴建铁路的状况。1901年,上海的《大陆报》在创刊上刊登了11幅照片,这被认为是开创了国内报刊使用照片之先河。

当时由于摄影设备所限,摄影记者基本上是由照相馆师傅兼任。直到30年代,各报社才开始聘用专职摄影记者。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建立了中央通讯社,下设摄影部。但照相馆并没有失去原有的光环,它仍为报刊提供新闻、人像照片。此时,虽然还有人认为照相会被摄去灵魂,但是已有人对照相不在疑惧,光顾照相馆的人也来越多。

当时,照相馆都是使用自然光照明,摄影室都是在顶楼,房屋顶上开设玻璃棚天窗,所以叫“影楼”,现在一直沿袭这一称呼。当时,相机是不设快门的座机,光圈通常是f6.3插片光圈,摄影师用镜头盖手动控制曝光,心算时间。先一只手持“醒目”拍座机的木板,引起被摄者的注意,然后另一只手揭开镜头盖,口念“不要动”,以“不要动”为一秒来计曝光时间。由于要先拍醒木再曝光照相,因此摄影俗称“拍照”。

当时印相称为“晒相”,是因为相纸感光度很低,要放在晒夹中在日光下晒15~20分钟。二、百花齐放的二三十年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自发组成的摄影团体

1、北京光社。1923年,由陈万里、吴郁周、吴辑熙等人成立,是中国最早研究摄影艺术的业余团体。第二年,在北京的中央公园(今天的中山公园)举办会员的第一次摄影作品展览,这也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次摄影团体举办的摄影艺术展览,两天内吸引了六千多观众前来参观。直到1928年,每年在同一地点举办一次展览。

北京光社的主要贡献:第一、把摄影推向了社会,促进了我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之前多为照相馆的人像,而光社以新颖的构图和广泛的题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奠定了二三十年代的摄影理论基础。1927年,刘半农出版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关于摄影的理论著作《半农谈影》。半农把当时的摄影分成写真摄影、写意摄影和照相馆三大类。他认为摄影艺术美的核心是“作者的意境”,摄影艺术创作“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着相机表露出来”。他还从艺术的高度论述了眼见事物的美和照片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美的不同、主体和陪体的关系、照片形象清与糊的关系、光线软硬深浅的选择和运用、摄影构图、取形、色调等等摄影技术问题。2、中华摄影学社(华社)。1928年在上海成立。郎静山、胡伯翔、张珍候等人发起。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摄影艺术团体。华社于1928年创办了《天鹏》杂志,31年创办了《中华摄影杂志》。共举办了四次摄影作品展览,为世界摄影组织送展。胡伯翔是华社作品最多的作者。另一位重要的成员是郎静山,(1892年—1995年),浙江兰溪人。他借鉴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创作了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集锦照相“,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风格。他被列为世界十六摄影名家之首。3、黑白影社。1930年成立于上海,成员有陈传霖、林泽苍、沙飞、吴印咸、吴寅伯等168名会员,于1936年创办《黑白影刊》。比之光社和华社,黑白影社更加接近普通人民的生活。抗日战争轰炸上海时,活动结束。

4、三友影会。1930年,郎静山、黄仲长和徐祖荫成立三人影会,目标:出于民族自尊,立志将中国的摄影作品打到国际影坛中。据不完全统计,自1931~37年间,他们三人的摄影作品入选国际摄影沙龙的达千余幅。

5、广州摄影工会。1919年,广州市的照相馆职工建立的同业行会。也包括香港、澳门的人员。广州起义失败后,摄影工会遭到镇压,被迫停止一切活动。上述团体的特点:

1、成员主要是中上层知识分子;

2、活动范围主要是大中城市;

3、大多为艺术而艺术或为兴趣而摄影;

4、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5、组织松散。

但为我国的摄影艺术的萌芽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胡伯翔(1896—1989)现代画家、摄影家、实业家。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13年随父来沪以绘画为业。画以山水为主,作品曾受前辈吴昌硕、王一亭、程瑶笙等赞许。

1931年秋,为“表彰真实艺术,提高标非,使国民艺术,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性”,自费创刊《中华摄影杂志》。他认为摄影艺术之美在于“发挥景物自然之美。他说:昔人称画之佳者,曰惟妙惟肖,予以用此语为美术摄影之释义,尤为切当。摄影与绘画作品,虽略有相近之趣味,然于技能方面,则完全不同。因摄影之事,求真易求美好难也”。他还说:“原绘画之事,意在笔先,以思致高远,超然物外为上乘。摄影之事,见景生情,发挥自然为正则。”张印泉(1900——1971)河北丰润县人,擅长风光,人物摄影,精通摄影科学,生前任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简洁、明朗、生动、有力”的艺术风格。他认为:摄影艺术的魅力,在于“能够真实地把自然景色记录下来”,这种“真实地再现客观景物的能力”是绘画所不能达到的。于是他主张抓拍,强调动感。在拍摄中,“要找出一个动作从头到尾发展过程中的最高点(最好的、最代表性的一点)”。他提出了“一张照片的结构,要简洁、明朗、生动、有力”的新的美学主张。张印泉具有熟练抓拍的技巧,善于运用形象观察和形象思维,在拍摄对象瞬息万变的动势中,眼明手快地攫取准确的自然动态和神态。

南郎北张,出世(郎静山)和入世(张印泉)的思想代表《力挽狂澜》1935《良友》画报

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的新闻画报,是一份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的轻质读物,其中有时事新闻、知识俗讲、生活指导、文艺杂缀以及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九开本,道林纸铜版印刷。每期最高印数曾高达4万份,半数销往海外各地。在我国,同类报刊中,它是创刊最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直到1945年停刊,共172期,外加副刊2期。

《良友》在上海诞生的时候,美国的《生活》画报还没有出版。第一本的封面,是电影明星蝴蝶的照片。过了几年,封面上出现了宋子文夫人的照片,她很清秀、婉约和富贵。再后来,能看到蒋介石骑在白色的马上,他长着浙江人聪明的眉眼,和浙江男人的厚嘴唇,并不孔武,而显出心计,以及一点点隐忍着的自得。

过了几年,封面上是朱德,那时抗战烽烟四起,在照片上找到了朱德脸上的执坳和忠厚,军人义无返顾的英气,还有愤懑。

看到了宋庆龄穿洋装的美丽仪容,宋庆龄的脸上,总是真实地带着处女般的清洁和坚贞。

宋美龄为了帮助她丈夫,慰问军人,参观孤儿院和女界代表合影,缝军衣,宽大的脸盘上,一派母仪天下的大方。

还看到了摄影家朗静山的女公子在大华饭店结婚时的婚纱照。

看到了女作家冰心的结婚照片,那时候,她还只是一个用词清丽的五四作家,写像泰戈尔那样的短句。

看到了1931年天津租界归还中国的仪式,看到了张学良陪蒋介石检阅东北军的仪式,看到了李大钊被杀后举行的公葬仪式,看到国民党政府从日本人手里接管青岛的青岛交接仪式,看到了为普及国民卫生知识而在苏州举行的苏州婴儿比赛大会,看到了上海早期著名的买办朱葆三浩大的葬礼,看到了上海五卅惨案纪念会的全记录,看到了抗战爆发以后台儿庄战场上的战壕和枪炮,以及荷枪实弹的士兵,看到溥仪在东北和他的皇后坐在一张圆桌旁,他的样子看上去真的尴尬,看到了上海百货店春秋时装的女装发布会,模特儿们用顺从而害羞的中国旧女子的样子站在台上,看到了陕西的灾民悲苦地站在已经剥光了树皮的死树下。

看到了德国的法西斯怎样使本来理性冷静的德国人成了亢奋尚武的机器,看到了意大利人怎样将墨索里尼的情妇倒吊起来,她的短上衣滑到脖子上,看到好莱坞明星们穿着后面有筋的玻璃丝袜到处摆造型,看到了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照片,看到了正在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印度人,看到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他的夫人以及他们的儿子在广州,看到西班牙用新式电动自行车斗牛的尝试,还有纽约以及巴黎春夏时装发布会上的新装。

《良友》里面用图片记录的历史,真是说不完的多和自然,完全没有说教和倾向。这大概与创办人伍联德先生以英国的伦敦新闻画报为借鉴有关。它1926年出版以来,在世面上大受欢迎,国民党的要人们纷纷为它题写刊名,左翼作家们纷纷为它写稿。

在整个二三十年代,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三、解放初期50年代中国处在社会大转折时代,人们对时代感的体验最为深刻,当时对艺术的理解集中体现在反映时代精神上。

1950年北京郊区完成土地改革。这是深沟村农民开会斗争恶霸地主李仲魁《在结婚登记处》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5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文艺界开展整风学习运动的指示》,彻底肃清资产阶级影响。1955年苏联美术理论家扎莫什金在全国的理论讲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成为了当时的艺术时尚。作为有力的媒介工具,摄影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武器。讴歌社会主义,批判阶级敌人成为当时的立场。2、革命浪漫主义—1959年,当时的文联主席郭木若提出:“摄影技术是富于现实主义的精神生产,但在使他艺术化上,我看是包含有浪漫主义的手法的。在选材、布景、采光等等方面都必须发挥艺术的作用”。以宣传阶级斗争为目的的“革命浪漫主义”多采用夸张手法和雄壮气势来赞美歌颂社会主义,是大跃进时人们狂热、亢奋的精神状态的体现。允许夸张、剪贴照片的手段。一时间,纷纷出现很多摄影蒙太奇的作品,用以宣传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的激情,对后来的中国摄影创作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革”时期

1966年5月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此段,文艺界遭到残酷迫害,正常的艺术活动完全终止,“红、光、亮”是当时艺术手法的统称。即表现形式要以红色调为主,突出光明、亮丽。它和“高大全”、“三突出”共同组成了“四人帮”钦定的创作原则。

五、新时期

1976年10月,结束了十年的文革动乱,迎来了摄影的大发展。1、“四五”运动和《人民的悼念》

“文革”时期,极端的政治文化思潮造就了极端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模式,导致创作离开自由人性的表达,陷入粉饰性的虚假僵化模式。摄影成为了政治的附庸,以粉饰生活、图解政治为能事。

1976年初,周总理辞世,悲痛过后的民众于清明节前后,自发地聚集于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篮、送花圈、贴传单、作诗词,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就在许多热血青年在天安门广场慷慨激昂地朗诵诗歌时,另一些青年以相机为工具,自发记录着广场的悼念情况。这些作品在1979年得以结集出版,名为《人民的悼念》。这些作品以高低不同的各种视角,从全景、中景到特写等多个方位展示出这场运动的方方面面。作品整体风格质朴,少有夸张的影像语言,以真挚的情感取胜。此时,摄影已成为一种完全介入式的艺术创作,作者的情感与画面自然、彻底的交融在后来的中国摄影实践中非常少见。“四五运动”还造就了一大批响当当的摄影家,甚至可称为中国摄影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许多新的观念、新的形式、新的风格都诞生于此。1979年4月,以参加过四五运动的一些摄影人在其中的王志平、李晓斌的带动下,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兰室,自发地组织、策划、展出了一个名为《自然·社会·人》的摄影展,并成立了“四月影会”。这是中国大陆自1949年以来第一个完全由民间人士和非官方的摄影组织举行的摄影展。这个展览的题材和体裁丰富多样,而且质朴活泼,是这些摄影人对社会和生活自由激情的表达。这个展览颠覆了中国大陆长久的摄影的政治宣传身份,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