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1页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2页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3页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4页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考点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突破333

考点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掌握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材必修和选修教材之中。其中文言文11篇,诗词曲22篇。基础知识

二、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往往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的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以“引”字为例:

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既指单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热点。以《逍遥游》为例:

四、古字通假

(一)通假的具体情况

1.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例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同“早”)

【例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

【例3】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亡”同“无”)

2.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相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同“暮”)

【例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同“授”)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如例1的“暮”,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3.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例】俛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俛”同“俯”)

(二)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1.字义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字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B字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就可以考虑A通B。

【例1】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

【例2】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例1的“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判断其通“债”。例2的“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

2.字音分析。

如果一个字按自身的几个义项都讲不通,可按同音字、近音字的义项考虑。

【例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例1的“知”与“智”近音,例2的“颁”与“斑”同音,用同音字、近音字的义项解释均可通。

3.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通假字是本字的声符,或本字是通假字的声符。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例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例3】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例1的“被”通“披”,与“披”的共同声符是“皮”。例2的“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例3的“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五、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某个实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名词、动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方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六、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例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偏指“异”,不同)

【例2】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作息:偏指“作”,劳作)

【例3】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去来: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例1】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孔雀东南飞》)(公姥:偏指“姥”,婆婆)

【例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父兄:偏指“兄”,兄长)

一、考情回顾2007-2013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式及内容:命题规律二、2014年预测1.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问形式与上表中近三年的表述相近。2.方式。静态考查,将实词的意义置于词语或短语中进行辨析。3.内容。考查词语不一定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之内。但是,在《考试说明》之外的实词一定可以通过推断理解,或者是常见的实词。注意双音节词语。一、复习方法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积累常用实词,要特别留心课本注释。命题组会从课本的注释里挖掘命题素材,这样比较稳妥,不至于出现分歧和争议。因此,一定要非常重视课本注释,如有分歧,也应尽量采用课文注释的说法。复习文言实词,要在梳理词义的同时,兼顾句意的准确理解;在理解文言句子时,兼顾文章内容乃至文章主旨的把握。整个复习过程,追求的不是词句知识的简单罗列,不是一篇一章的机械重复,而是通过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过程,确立以“理”解文,深入思考,掌握阅读规律的自觉意识。并且要学会归纳总结。1.实词积累要有语境意识。积累词语不是孤立的,解释词语必须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因此,积累实词首先要立足课内,从学过的篇目中梳理例句,这样既熟悉例句的小语境,又明了例句所在篇目的大语境,更容易掌握实词词义,也更便于迁移。基本技能2.实词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范围上,应先立足于积累课标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再逐步扩展;义项上,可以按课文顺序,先课内,后课外。制定这个系统、层次的依据有三: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常见义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实词积累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3.纵横归纳,双向总结。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只注重文言实词的纵向(即实词一词多义)归纳,很少从横向(即有哪些文言实词具有某一个相同义项)进行归纳总结。若从文言实词的纵向和横向进行双向归纳总结,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4.借助成语,联想归纳。有很多成语、词语依然保留有古代的义项。所以,在遇到一个不是很好辨析词义的实词时,可以先和日常仍在运用的词语义项作比对。如复习“负”词义时,可以借助成语“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来归纳,如此一来,无须刻意记忆文言实词的义项,只需留心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成语、词语的意思及由来,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增加文言实词的积累量了。

1.规范书写。

【例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例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例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这三个例句中,“豗”“鹜”“壑”“嫠”就极易误写,必须在复习中反复多写几遍,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

2.要注重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例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例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句中,“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易误写作“忧”;“生”的意思是“产生、出现”,易误写作“升”;“初嫁”易写成“出嫁”。

3.要关注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有很强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高度重视。

【例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例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例句中,“至”“致”两个字意义相同,形状不同。

4.要留意具体语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在千呼万唤后才出来的”的语言环境,就容易把“始”错写作“使”。二、解题思路解答实词题,主要运用好联想和推断两种方法。1.解题时,应先调动积累,多用联想法,联想学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联想成语,联想学过的类似词语,再进行比较,看是否符合文意。2.如果联想到的意义不能满足要求,就要推断。结合语境进行推断,猜测实词的意义,并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3.要看完所有的选项,不要放弃明显错误的项,而去纠缠模糊的项。4.注意题干的“错误”“不正确”等词语。三、答题技巧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推断词的基本意义。【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羁”字的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如“罗、罟、罩、罹”等。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句中“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指“第二次”。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等,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等。【例1】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例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例1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例2中“无”与“鲜”相对,故“鲜”可理解为“无”“少”。(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例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例2】危乎高哉(《蜀道难》)【例3】亡去不义(《鸿门宴》)例1的“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例2的“危”义为“正”,成语有“正襟危坐”。例3的“亡”义为“逃跑”,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判断。【例】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旧唐书·裴矩传》)《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都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例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例2】危乎高哉(《蜀道难》)【例3】亡去不义(《鸿门宴》)例1的“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例2的“危”义为“正”,成语有“正襟危坐”。例3的“亡”义为“逃跑”,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判断。【例】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旧唐书·裴矩传》)《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都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例2】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例3】其一犬坐于前(《狼》)“愚”:例1中作主语,“我”;例2句中作定语,“我的”。例1句中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例3句中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1】发吾粟振之,胡不可(《宋史·董槐传》)【例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宋史·董槐传》)这两例的翻译分别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官员的权力,因此要考虑通假。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例】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史记·张丞相列传》)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以官职的任免为例:①表被任以官职——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②表任命——授、拜、除、封;③表提升——擢、拔、陟、升、迁;④表调动——调、徙、转、改、放、出、出官;⑤表降职——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⑥表罢免——夺、黜、罢、免、去、废、蠲;⑦表恢复——复、还;⑧表辞官——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⑨跟俸禄有关——俸、考点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有活用的要指出活用的类别,有通假字的要指出通哪一个字。1.木直中绳___________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___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7.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___________8.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___________9.内立法度,务耕织___________10.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1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___________1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13.秦人开关延敌___________14.追亡逐北,伏尸百万___________15.奋六世之余烈

___________16.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17.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18.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19.以愚黔首___________20.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___________2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___________2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__________2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2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25.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___________26.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27.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2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29.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30.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3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___3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___________3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34.《齐谐》者,志怪者也___________3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___________36.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___________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___________38.众人匹之,不亦悲乎!___________39.绝云气,负青天___________40.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___41.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42.行比一乡,德合一君___________43.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___________4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___________45.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___________46.旬有五日而后反

___________47.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__________48.举酒属客___________4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____50.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___________

5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5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___________53.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54.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___________5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___56.六王毕,四海一

___________57.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___________58.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___________59.辞楼下殿,辇来于秦___________60.朝歌夜弦,为秦宫人___________6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___________6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___________6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6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___________65.戍卒叫,函谷举

___________6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___67.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___________68.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___________6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7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中:动词,合乎。2.就:动词,接近,靠近。3.参:检验,检查。省:省察。4.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清楚。5.假:借助,利用。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致:达到。6.水:名词作动词,指游水。绝:横绝、横渡。7.固: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形势。8.席卷、包举、囊括:并吞。9.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务:致力于。10.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11.蒙:继承。因:动词,沿袭。遗:遗留。12.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13.延:延纳、往里让。14.亡:逃走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15.奋:发展、发扬。烈:功业。16.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7.履:名词作动词,登上。18.却:使动用法,击退,使……退。19.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愚弄。20.以为:即“以之为”,用(它)做成。21.因:动词,凭借。22.以为:认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金:比喻坚固。帝王(wàng):称帝称王。23.云、响:名词用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担负。景:通“影”,名词用作状语。24.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25.序:名词作动词,安排次序,统制。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有:通“又”。26.学者:求学的人。27.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8.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论,不分。29.下:动词,居人之下。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0.圣、愚:前一个均是名词,圣明的人,愚笨的人;后一个均是形容词,圣明,愚笨。31.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指“句读之不知”。遗:丢弃。32.齿:与……并列。(不齿:看不起。)33.怒:奋力,振奋,这里指“鼓动翅膀”。34.志:记载,记录。35.适:到……去。反:返回。果然:肚子吃饱的样子。36.知:通“智”,智慧。37.特:独特。闻:闻名,著名。38.匹:配,相比。39.绝:超越,穿越。负:背负。40.辩:通“辨”,区别,分别。41.知:通“智”,才智。效:授予,这里指“胜任”。42.比:团结。合:符合,投合。43.而(néng):通“能”,能力,能耐。征:信,取信。44.誉:称赞。劝:勉励,这里指“受到勉励、鼓励”。45.分:分别。辩:通“辨”,分辨。境:境界,界限。已:止。46.有(yòu):通“又”。反:同“返”,回来。47.既望:农历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48.属(zhǔ):通“嘱”,劝酒。49.纵:放纵,听任。如:往,去。凌:越过,这里指“航行在……之上”。茫然:辽阔的样子。50.倚:依循,按照。和:唱和,应和。51.舞:使动用法,使……舞动起来。泣:使动用法,使……哭泣。52.危:端正,正直。53.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54.盈:满,指月圆。虚:亏,指月缺。55.相与:相互,共同,一起。藉:垫着。既白:已经发白。56.毕:完结,灭亡。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57.构:动词,建筑,构建。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走:跑,这里引申为“趋向、延伸”。58.抱:适合,随着。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59.辞、下:离开。辇:车子,这里作状语,乘车。60.朝、夜:名词作状语,在白天,在晚上。歌:唱歌。弦:名词作动词,弹琴,奏乐。为:动词,成为。61.缦:通“慢”,舒缓。远:名词,远方,这里用作状语。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62.铛、石、块、砾:均作动词,当作铛,当作石,当作块,当作砾。63.使:让。负:支撑。64.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骄:骄横。固:顽固。65.举:拔,攻占,有被动意味。66.炬:火把,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焚烧。可怜:可惜。67.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灭族。68.使:连词,如果。拒:抵抗。69.暇:空闲,引申为“来不及”。70.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镜子。二、指出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___________

3.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

4.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___________

5.宁信度,无自信

___________

6.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___________

7.遥见老子杖藜而来___________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___________

10.烈士暮年,壮心不已___________

1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

1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___

1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1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

16.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___________

17.将军岂有意乎___________

18.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___________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_________

2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

2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___________

2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___________

2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___________

24.可以已大风

___________

25.中心藏之,何日忘之___________

26.庞然大物也,以为神___________

27.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

28.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

29.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

3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___________

3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___________

32.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

33.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

34.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

3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

36.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_______

37.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___________

38.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___________

39.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___________

40.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专由___________

41.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___________

4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___________

43.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___________

44.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___________

45.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__

4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___________

47.铁骑突出刀枪鸣___________

48.老大嫁作商人妇___________

49.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___

50.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处处,到处。2.聚会,商议。3.怎怕,怕什么。4.山川阻隔。5.相信自己。6.整装。7.老人。8.祭祀的牛羊等。9.可凭借。10.有志节操守的男子。11.更不用说。12.与世隔绝的地方。13.出身低微,行为鄙鲁。14.扩大。15.感动奋激。16.长距离进入。17.有某种打算。18.按一定时间。19.弯下身子,表示恭敬、谨慎。20.中间夹杂着。21.渐渐。22.活泼顽皮。23.在此,在这上。24.麻风病。25.心里。26.把……看作。27.写文章。28.它的果实。29.重大的变故。30.黄河以北。31.黄河以南。32.求学的人。33.跟从(他),“而”表顺承,不译。34.不一定。35.用来,靠它来。36.杰出,才华横溢。37.繁华景象。38.崤山以东。39.自作主张。40.安排,处置。41.迎接。42.交接相连。43.活着的人。44.可爱。45.秋日的天空。46.因此写作。47.骤然冲出。48.年龄大。49.容貌。50.吃饱的样子。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___________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___________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___________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___________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___________

6.于嗟鸠兮,无食桑葚___________

7.士之耽兮,犹可说也___________

8.肇锡余以嘉名___________

9.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

10.岂维纫夫蕙茝___________

11.指九天以为正兮___________

12.还必相迎取___________

13.蒲苇纫如丝___________

14.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15.家在虾蟆陵下住___________

1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___________

17.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___________

1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___________

19.举酒属客___________

20.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___

21.比去,以手阖门___________

2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___________

23.吾灵尚依依旁汝也___________

24.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___________

25.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__________

26.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

2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___________

28.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___________

29.斥笑之曰___________

30.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___

31.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

32.而征一国者___________

33.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_

34.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_______

35.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___

3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

3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

38.涂有饿殍而不知发___________

3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______

4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

41.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

42.约从离衡___________

4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___________

4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__________

4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

4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

47.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

48.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___________

49.仓库少内___________

50.再拜便辟___________

5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

52.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

5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

54.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___________

55.张良出,要项伯___________

5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

5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

58.臣密今年四十有四___________

59.臣以险衅,夙遭闵凶___________

60.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___________

61.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___________

62.太尉判状,辞甚巽___________

63.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___________

64.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徵___________

65.历亭鄣堡戍___________

66.大都不过参国之一___________

67.庄公寤生___________

68.姜氏欲之,焉辟害___________

69.姜氏何厌之有___________

70.无庸,将自及___________

7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___________

72.遂寘姜氏于城颍___________

73.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___________

74.孝子不匮,永锡尔类___________

75.则请除之,无生民心___________

7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

7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____

78.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___________

7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

80.则仆偿前辱之责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爱,通“薆”,隐藏。见,通“现”,出现。2.说,通“悦”,喜欢。女,通“汝”,你,指彤管。3.归,通“馈”,赠送。4.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5.无,通“毋”,不要。6.于,通“吁”,表叹息。7.说,通“脱”,摆脱,解脱。8.锡,通“赐”,赐给。9.辟,通“僻”,偏僻。10.维,通“唯”,只,仅。11.正,通“证”,作证。12.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13.纫,通“韧”,柔软。14.画,通“划”。15.虾,通“蛤”。16.尊,通“樽”,酒杯。17.摽,通“剽”,抢劫,窃取。18.缦,通“慢”,长时间耐心地。19.属,通“嘱”,劝人饮酒。20.缪,通“缭”,萦绕。21.阖,通“合”,关闭。22.彀,通“够”,能够。23.旁,通“傍”,傍晚。24.念,通“廿”,二十。25.冥,通“溟”,幽深的大海。26.垂,通“陲”,边际。27.决,通“赽”,迅速的样子。28.知,通“智”,智慧。29.,通“”,也称雀、尺、篱。30.辩,通“辨”,区别,分别。31.知,通“智”,才智。32.而,通“能”,能力,能耐。33.辩,通“辨”,分辨。34.有,通“又”。反,通“返”,回来。35.辩,通“变”,变化。36.无,通“毋”,不要。37.颁,通“斑”,头发花白。38.涂,通“途”,道路。39.有,通“又”。暴,通“曝”。40.知,通“智”,智慧。41.生,通“性”,资质,禀赋。42.从,通“纵”,指诸侯国的合纵政策。衡,通“横”,指秦国的连横政策。43.振,通“震”,震慑。44.何,通“呵”,盘问。45.景,通“影”,像影子一样。46.受,通“授”,传授。47.不,通“否”。48.曾,通“增”,增加。49.内,通“纳”,储存。50.辟,通“避”,退避。51.振,通“震”,威吓。5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使进入。53.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弃。54.豪,通“毫”,细毛。55.要,通“邀”,邀请。56.蚤,通“早”。57.不,通“否”。58.有,通“又”。59.闵,通“悯”,忧伤,多指疾病死丧。60.椎,通“槌”,打破。61.嗛,通“慊”,满足。62.巽,通“逊”,委婉。63.翁,通“工”,技工,指人。64.徵,通“征”,征召。65.鄣,通“障”,边塞险要处的防御工事。66.参,通“三”。67.寤,通“牾”,逆,倒着。68.辟,通“避”,避免,避开。69.厌,通“餍”,满足。70.庸,通“用”,需要。71.帅,通“率”,率领。72.寘,通“置”,安置,放逐。73.阙,通“掘”,挖。74.锡,通“赐”,给。75.无,通“毋”,不要。76.摩,通“磨”,消失。77.底,通“抵”,大概。78.见,通“现”,表现。79.失,通“佚”,散乱的文献。80.责,通“债”,下狱受腐刑。四、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喜爱,爱好B.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C.将军身被坚执锐 穿着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加倍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的根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鄙俗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士兵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使得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己 疾病B.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选拔C.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登上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实在,确实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掉,免去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词,借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B.殆有神护者

懈怠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执掌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学说,主张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B.秋月春风等闲度 过C.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 不是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恢复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违背,背弃B.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回头D.今已亭亭如盖矣 伞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固执B.后五年,吾妻来归 回家C.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国都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的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走小路C.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我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分割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担当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下,占领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断绝D.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多么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遗憾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什么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候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当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B.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疾病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比得上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似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同情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没有人,没有谁D.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你的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 同“纳”,接纳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满一周年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特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调动官职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承受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越,更加C.复前行,欲穷其林 走完,尽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到……去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勉励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到,去C.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D.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超过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好的B.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经历C.沛公不胜杯勺 受得住D.却匈奴七百余里 打退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使六国各爱其人 让B.无乃尔是过与 代词,复指“尔”C.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能够D.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出嫁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其故封识具存 通“志”,记号B.彼且奚适也

到……去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籍D.孰与君少长

谁,什么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 几个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气数,命运C.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若干D.范增数目项王 屡次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大概B.范增说项羽曰 劝说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喜欢,高兴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私,偏爱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