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俄国的最初实践●本讲提纲——一、一国胜利论二、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大多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1、两种发展程序2、现代化道路的另一种选择3、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三、“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设想四、广泛国有化的“战时共产主义”五、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六、列宁的遗产1、列宁的“政治遗嘱”2、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3、列宁的思路为什么比较全面?一、一国胜利论: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胜利的理论,是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爆发后,深入研究帝国主义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创新。●这个理论,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先进国家首先胜利和“同时发生”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前提,这种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与世界市场相联系的。在其他文明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并反对别国社会主义变革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的某个国家要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并保存和发展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注: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共产主义原理》)
●列宁开始探索俄国革命的任务时,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出发的,认为:俄国民主革命将成为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而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又会反过来帮助俄国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
“一国胜利”论是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逐步提出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为根据的。列宁:“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个国家的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奋起同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抗衡,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在这些国家中发动反对资本家的起义,必要时甚至用武力去反对各剥削阶级及其国家。”(1915年)列宁:“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1916年)●这里,“一国胜利”是指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地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不过,一国虽然可以夺取政权,但在其他国家还在资本主义统治的条件下,一国还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其他资本主义各国必然会千方百计发动战争,力图打垮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国家。
2.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进一步提出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俄国,可以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首先取得胜利。
列宁:“在整个历史上,特别在战争期间,站在原地不动是不可能的。不是前进,就是后退。在用革命手段争得了共和制和民主制的20世纪的俄国,不走向社会主义,不采取走向的步骤,就不能前进。”(《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要做到这一点,俄国就必须走向社会主义。◆列宁指出,俄国走向社会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一)应当把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同走向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分开,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和走向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分开。一方面,俄国是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立即实现社会主义的程度;另一方面,俄国又是一个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国家,出现了垄断的资本主义,并且某些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此俄国可以实行向社会主义迈进的步骤。
◆(二)走向社会主义是摆脱战争造成的经济混乱和灾难的实际出路。◆(三)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俄国,因为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和辛迪加国有化等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是对农民有利的,可以得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这就使俄国拥有足够的阶级力量走向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率先胜利的理论,是对马克思的思路的重大改变,以致于后来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称十月革命为“反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的革命”。
3.从国内战争结束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进一步提出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俄国的无产阶级政权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而且可以在一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赶上别的国家。
◆第一,苏维埃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经济竞赛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此应当把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列宁:“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
列宁:“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第二,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列宁:“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论我国革命》)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我们中国的革命,不就是这样成功的吗?”
邓小平:“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大多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1、两种发展程序◆马克思恩格斯: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先建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至今大多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而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那样,作为西方“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而兴起?列宁的解释是,马克思的设想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而俄国发展程序上表现的不同,则是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特殊”。●但是在列宁去世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在相对落后国家的胜利是“一般”,而在发达国家的胜利(如东德、捷克)则是“特殊”。毛泽东:“一直到现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只有东德和捷克;其他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革命都没有革起来。”
“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首先“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2、现代化道路的另一种选择
毛泽东:“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论人民民主专政》)陈公博:“正当中国人民为寻求一条解放之路而斗争的时候,红军在俄国取得了胜利。激进思想的炸药爆炸了,共产主义风行于全中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罢工遍及全国各地,有才智的学生深入到工人中,社会革命走上了迟早要胜利的道路。”
(陈公博:《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论文,1924年)●现实社会主义之所以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新道路而崛起,首先是因为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流产,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高度现代化;另一极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和不发达。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仅掠夺落后国家,而且把它们自身的矛盾、痛苦、灾难和战争的严重后果转嫁到这些国家的头上,从而阻塞了这些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正是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流产及其带来的巨大痛苦,推动他们走向社会主义,从而发生了现代化道路的突破,产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3、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为什么发达国家没有形成足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主体力量;相反,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却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西方工业无产阶级将成为最大的社会群体,并成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主体力量。但是这个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当工业无产阶级成为最大社会群体时并未形成推翻旧社会的足够力量,而今天已不再是最大的社会群体。
列宁:“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革命工人运动受到阻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本家拥有殖民地,获得金融资本的超额利润等等,因此能够在国内培植一个比较广泛、比较稳定而人数不多的工人贵族阶层。”
◆殖民掠夺不仅培植了一个工人贵族阶层,而且从整体上缓解了本国的阶级矛盾,从而使得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在成为最大社会群体时并没有形成推翻资产阶级的足够力量。
●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革命重心从西方转向东方。东方国家大多是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在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0世纪的农民革命在两个方面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一是得农民者,得天下;二是农村变动与现代化走向的关联。
巴林顿·
摩尔在谈到现代化的三条不同道路时指出:在两大文明形态起承转合的历史关节点上,传统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大量阶级因子,会对未来历史的造型发生强烈影响。如果说,封建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的联姻,是西方民主道路蜕化为法西斯道路的转捩点,那么,共产党人集合起千百万对旧制度切齿盈愤的农民群众,向反动统治秩序发动摧枯拉朽的攻势,则促成了社会主义的勃兴。(《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兴起与农民的关系尤其密切。与西欧的无产阶级政党和俄国的布尔什维克不同(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中的主要政治力量不是布尔什维克,而是社会革命党),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前已成为农村中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农民的力量,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了政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三、俄国通向社会主义的第一个设计:“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设想列宁:“在这里,全体公民都成了国家雇用的职员。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
(《国家与革命》)◆列宁设想的这个雇用全体国民的“超级公司”模式,是以当时的德国为原型提出来的。●第一,德国后来居上的经验,对列宁关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设想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德国的工业化走了一条与西欧不同的被学术界称之为“防御性工业化道路”。德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由于市场力量和私人资本的力量不足,往往需要用国家的力量来弥补。在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干预下,国家办企业,并尽力扶植大资本家。◆德国经验就是把资本主义的力量和国家的力量联合成一部机器,使千百万人处于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组织之中。这使本来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后来居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这个经验对于经济落后的俄国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列宁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在土地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等条件下,可以仿效德国经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德国的战时经济对列宁设想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采取了国家全面管制和调节经济的办法。在战争期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1915年颁布强制卡特尔法令,强迫各企业加入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组织。1916年采取普遍劳动义务制。
◆列宁对德国的这些经验、尤其是强迫辛迪加化的做法十分重视和感兴趣。列宁:强迫辛迪加化,在德国已经实现,苏维埃也完全可以在俄国实现这个办法。他认为如果把资产阶级的国家变成苏维埃的国家,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
◆列宁把社会主义设想为“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既包含有十分精辟的思想,也有失误。◆第一,列宁看到了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需要利用国家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正确的。这个思想一直保存到新经济政策时期,保存到列宁的最后著作中。◆第二,列宁以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为原型,提出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主张立即消灭私有制,而是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同后来的主张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新经济政策是相通的。
◆第三,列宁是战争环境中观察当时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忽视了战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临时性和战时性。强迫实行辛边加化,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也只是某些国家的战时措施,并不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在和平环境中的正常运行。企图把这样一个战争中建立的、为战争服务的临时措施,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混淆战时经济与和平时期的失误,是同战时共产主义相通的。
◆第四,列宁提出的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设想,同马克思的设想有重大差别,它用国家这一政治—行政组织代替了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把马克思的“社会大工厂”变成了一家政府大公司。这个设想过于强调国家垄断制的作用,为苏联模式的经济政治生活的全面国有化打开了方便之门。四、广泛国有化的“战时共产主义”◆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是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相应地在体制上从国有制转向实行混和经济制度。这两个阶段反映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的变化。1、“赤卫队进攻资本”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开始实施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设想。其最初的步骤是:实行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和自下而上的工人监督。◆这些措施迅速把广大群众争取到苏维埃制度一边来,同时使苏维埃政权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国有化和工人监督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旧的工厂领导人离开了他们的岗位,而工人中却不可能立即培养出内行的、具有足够威信的领导;旧的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瓦解了,但并没有立即建立起新的、无产阶级的劳动纪律。布哈林:“这实质上不是国有化,而是在这些企业工作过的工人对企业的无组织占领”。◆无政府状态的发展,加剧了经济的混乱。到1918年
3月,又爆发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遍及全国的反革命叛乱。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这是为了保证军队、城市居民和企业工人的口粮。余粮收集制的特点:一是强制性,大规模地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二是规定阶级原则:富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三是农民只能留极少数口粮,其余都算余粮,必须上交,实际上很多农民的口粮都被征收了。◆第二,生产的广泛国家化。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家所有制,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1918年6月颁布大工业国有化的法令,到1918年底工业国有化基本完成。1920年11月又发布小型工业国有化法令。◆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几乎所有的工商企业、运输企业和银行都收归国有。
◆第三,贸易的国有化。主要是取消自由贸易、经济关系的实物化。先是粮食专卖,直到禁止所有生活必需品的私人买卖,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配给制。由于配给制的发展,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以致1920年1月发布关于撤销人民银行的法令,宣布银行机构与财政机构合并。11月又通过了关于取消若干货币结算的法令。◆第四,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从历史的眼光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政权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战时共产主义不仅是战争时期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且想通过这套政策建设社会主义。后来,列宁在回顾这个计划时说:当时我们认定,农民将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个工厂,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五、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农民武装暴动。1921年2月28日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以实行粮食税为开端,俄国开始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由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向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过渡。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之点:◆(1)贸易自由,即实行粮食税。列宁认为,要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正常经济关系,必须从余粮收集制转变到正常的商品交换,即实行粮食税,也就是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余粮可以自己留下来或者到市场交易。◆(2)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租让制。这是列宁最重视的。所谓租让制,就是苏维埃政权与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把企业、矿山、森林、土地等借给他们经营。二是租借制,国家把国有企业或油田、林区、土地等租给本国企业资本家。租借合同与租让合同很相似。三是发展商业形式的合作社。◆(3)国营企业实行“商业化原则”,并让它们到市场上去竞争;而且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国家只控制“制高点”。◆从国家垄断制生产和分配,到国家只控制经济命脉,是理论和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列宁把这个思想凝聚为控制“制高点”这个词。(“制高点”在列宁著作中文版译为“经济命脉”)◆这是一个至今有重大认识价值的思想并曾发生过广泛的国际影响。英国工党于1930年代中期从列宁那里借用了“制高点”一词,1945年7月英国工党执政后即实施国有化,决心占领经济的“制高点”。印度的尼赫鲁采纳了这个命题和思想,常常说,为了在一个极缺乏资源和技术的国家实现自己的目标,国家将不得不占领并控制经济的制高点。“苏联革命使人类社会向前跃进了一大步,点燃了一团永不熄灭的明亮的火焰,为世人迈进的新的文明奠定了基础。”◆新经济政策标志着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路的重大转变:◆一是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承认市场的积极作用,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建立一种混和经济体制。◆三是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六、列宁的遗产1、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去世前口授的8篇文章:《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8篇文章后来被布哈林称做是列宁的“政治遗嘱”。◆《给代表大会的信》对当时苏共6位主要领导人的性格优缺点作了评价:对斯大林(当时任苏共总书记)的评价:斯大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谨慎地使用这种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人际交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在总书记这个位子上就不可容忍了。建议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子上调开,换一个人,这个人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就行,这就是:比较有耐心、谦虚、礼貌、能关心同志、较少任性。对托洛茨基(政治局委员、军委主席)的评价:具有杰出的才能,大概是现在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他过于自信,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他和斯大林之间存在分裂的危险。对季诺维也夫(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加米涅夫(政治局委员、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评价:在十月革命前都犯过错误,此事当然不是偶然的,但不大能归罪于他们个人。对布哈林(政治局候补委员、《真理报》主编)的评价:他不仅是党内最大的最可宝贵的理论家,而且是全党最喜欢的人物,但他的理论观点很难说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其中有某种烦琐哲学的东西,他从来没有完全理解辩证法。对皮达可夫(国家计委副主席、银行委员会主席)的评价:他无疑是个有坚强意志和杰出才能的人,但是太热衷于行政,以致于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是不能指靠他的。2、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列宁:“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四篇文章构成一个整体,阐述了三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战略问题:通过合作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改造和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第一,通过合作社建成社会主义。
◆第二,工作重心的转移:从经济建设转向强调“文化”组织工作。
◆第三,制度建设与文化。列宁把改造国家机关和完全实现合作化,看作是摆在面前的“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这两个主要任务都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的,并且认为这两个任务的解决都离不开文化水平的提高。◆第四,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还包括如何回答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遇到的最尖锐的理论挑战。正是在回答这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时,列宁从更高层次上阐明了“文化”组织工作的重要。◆在《论我国革命》中,列宁在论证十月革命既不背离马克思主义、也不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同时,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工作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列宁:“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
◆列宁这里说的“文化革命”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纯粹的文化方面,如扫除文盲等;又包括物质方面,如建立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列宁用“文化”这个概念来概括这两方面的内容,说明他对纯粹文化的高度重视。
3、总结:列宁的思路为什么比较全面?◆邓小平十分赞赏列宁的经济政策,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全面”。◆其实,列宁犯过不少片面化的错误,甚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任何一个人都很难避免片面化的错误,在建设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更是如此。问题不在于列宁有没有犯过片面化的错误,而是能够比较快的从片面走向比较全面。●
1.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人们观察到的事实和认识这些事实的知识是有限的,由此设计的制度完全变为现实的可能几乎是没有的。因此,即使从事实出发做出的制度设计也需要由实践来修正。◆列宁反复强调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知识。正是自觉地认识到已有知识的局限,十月革命以后不久,列宁就强调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经验由谁来检验?不仅是由领导来检验,也不仅是由国家机关和专家来检验,主要应当由广大群众和全体居民来检验。列宁:“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必须使一切都经过检验,让广大群众,全体居民都来检验我们的道路。”
●2.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列宁:“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一般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如何对待农民的个人利益?列宁说:“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列宁进一步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
《论合作社》:“现在我们……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而这是过去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碰到的绊脚石。”
◆如何对待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不仅在新经济政策以前,而且在这以后,仍是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碰到的绊脚石。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个社会阶层和各个方面的群众有共同利益上的一致性,但由于所处经济地位的不同和实现经济利益的途径不同,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也有自身的具体利益。执政党必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事实证明:否定或遏制人们对自身利益追求的制度不可能是有效率的制度;有效率的制度是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的制度。●3.农村政策必须适合最普通的农民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大学寒假实习报告汇编10篇
- 关于感恩父母演讲稿范文合集五篇
- 去年的树读后感心得体会
- 总经理述职报告8篇
- 除夕话题作文15篇
- 单位老员工辞职报告(合集7篇)
- 大学生认识实习报告汇编6篇
- 社保离职证明(集锦15篇)
- 学生作业检查记录表
- 销售业务合作协议书
- GB/T 45014-202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层压板紧固件拉脱阻抗试验方法
- 传播学(东北林业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2024年安全员之A证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网校专用)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情景测试卷 (无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含详解)
- Python数据科学方法与实践(山东联盟)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山东师范大学
- 2024年01月11185行政领导学期末试题答案
- 绩效考核办法1
- 【MOOC】外科护理学-中山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中建爬架施工方案
- 北京市《配电室安全管理规范》(DB11T 527-2021)地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