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七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_第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七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_第2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七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_第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七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_第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七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内容赏析】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荡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上片曲调高亢悲慨,唯有经历过大灾难,练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写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下片则用了曲笔,“朱颜”暗描江山易改,“改”字点出全词题旨:是悲恨的根源。最后,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乃千古绝唱。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常识·速览]eq\a\vs4\al([探背景])《菩萨蛮》,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许多文人骚客都写过以《菩萨蛮》为词牌(曲牌)的诗词,其中以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最有名。温庭筠很富有才华,却数举进士不第。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温庭筠将近四十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咸通六年(865),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遭权贵不满和忌恨,再次被贬。遭受此次打击,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冬抑郁而死。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温庭筠在朝廷不得志,自然整日闷闷不乐,所以他写作那首《菩萨蛮》来借以抒发心中的郁闷。eq\a\vs4\al([巧识文])这是温庭筠写的十四首《菩萨蛮》中的第一首。它写了一个女子从起床到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等一系列动作,描绘了她慵懒的情态,暗示了她空虚寂寞的心境。词人大约也是在借一个女子的心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小山/重叠/金/明eq\o(灭,\s\do4(△)),鬓云/欲度/香腮/eq\o(雪,\s\do4(▲))。懒起/画/蛾eq\o(眉,\s\do4(○)),弄妆/梳洗/eq\o(迟,\s\do4(○))。照花/前后/eq\o(镜,\s\do4(★)),花面/交相/eq\o(映,\s\do4(★))。新帖/绣/罗eq\o(襦,\s\do4(▲)),双双/金/鹧eq\o(鸪,\s\do4(▲))。(注:△○★▲代表不同的韵脚字)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本词叙述了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但是,只要细细地体味,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哀怨、内心孤单寂寞等种种复杂细腻的感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只是表达得含蓄曲折深微而已。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自古“女为悦己者容”,爱美的女子,绽放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只为换来悦己者一个赞赏的眼神。然而,悦己者何在?人生风光易逝,容颜易老,独处深闺,心中无限美丽的梦想,在此刻给谁看?有谁知?成双成对的金鹧鸪,你可知道女子心思?只羡鸳鸯不羡仙,无限哀怨在心头。[文本·精析]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答案】塑造手法情感身份人物形象环境烘托(乍明忽暗)闺中寂寞独处深闺自矜自怜的贵妇人动作描写(晨起梳妆)慵懒无绪衣饰反衬(鹧鸪双飞)孤独寂寞2.分析“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一句中“懒”“迟”“弄”三字之妙。【答案】“懒”“迟”写出女子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弄”显示无聊至极而借此消遣的意味,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地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3.请赏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深意。【答案】描写女主人公对着前后镜在簪花,脑后发髻簪插的花与镜中的人面交相辉映,既写出女主人公容颜之美丽动人,又表现了她那种精神饱满、自鸣得意的神态,这两句虽只是动作描绘,但它有着深刻的底蕴。联系到女主人公独处深闺的境遇,貌美如花似乎只是多增了一份伤感。4.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本词的一大亮点,试就这一点进行简要分析。【答案】词的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写女主人公穿着新做的、熨帖的绣花丝绸短袄,彩衣上缀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鸟。词人看似平平淡淡地写来,实际上却是一种绝好的反衬。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了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理想状况。《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常识·速览]eq\a\vs4\al([识作者])困顿的才子——韦庄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任校书郎。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为伤时、感旧、怀乡、吊古之作,艺术上含蓄婉约。诗作代表《秦妇吟》,他因此被时人称为“秦妇吟秀才”。韦庄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他的四世祖是中唐诗人韦应物。他一生坎坷,直到四十五岁才应举,又赶上黄巢军攻占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其词内容虽不外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派”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代表作有《菩萨蛮》《女冠子》《谒金门》等,有《浣花集》。eq\a\vs4\al([探背景])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韦庄身陷兵火,家人失散。中和二年(882)春,韦庄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这首词是他晚年寓蜀回忆起流落在江南的那段时光而写的。此词是韦庄五首《菩萨蛮》中的第二首,是写词人远游江南的生活情况。词表面说“莫还乡”,实际所蕴含的却是一片思乡之情。eq\a\vs4\al([巧识文])这首词极力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之美、生活之美和人物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作者漂泊难归的羁旅之愁。[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人人/尽说/江南/eq\o(好,\s\do4(△)),游人/只合/江南eq\o(老,\s\do4(△))。春水/碧/于eq\o(天,\s\do4(○)),画船/听雨/eq\o(眠,\s\do4(○))。垆边/人/似eq\o(月,\s\do4(★)),皓腕/凝/霜eq\o(雪,\s\do4(★))。未老/莫/还eq\o(乡,\s\do4(▲)),还乡/须/断eq\o(肠,\s\do4(▲))。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词的主题是赞美江南(一说是思归),宜用赞美的口气读出。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杏花,烟雨。此时,江南三月天,莺歌燕舞,草长花红,春风正暖。他是初到江南的书生,想要终老江南,又难舍家乡的好风景,一时惆怅。因为他终究还是过客,不能停留在江南的花花世界里。漂泊的旅人欲归不能,只能在这美丽的江南,租一叶小舟,一人独坐,也许能明白这深切的乡愁,究竟为了何人。何人在低声细语,何人又在感叹,落花流水,天上人间。[文本·精析]1.本词开头两句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那么江南好在哪里?品读“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体会词人笔下的江南美。【答案】诗句诗句赏析美之现春水碧于天从视觉角度,描绘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水之绿,令人心旷神怡风景美画船听雨眠从听觉角度,写聆听着淅沥的雨声,渐渐入眠,十分惬意闲适生活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把卖酒的女子比喻为“月”,特写其臂腕如“凝霜雪”,活现了一位皮肤白皙、细腻的江南妩媚女子人物美2.“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词句作答。【答案】这两句词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韦庄是北方人,因中原战乱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他只是一个游人客子,想在江南终老,有不得已的苦衷。3.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词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未老莫还乡”表面顺承,实际上却是反扑,一个“莫”字蕴含无限辗转思量之意,是不能还乡的无可奈何之语,终老之日仍誓必还乡。“还乡须断肠”极痛心地补叙出“莫还乡”的缘由。《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常识·速览]eq\a\vs4\al([识作者])词坛大家——冯延巳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南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时词人,事元宗李璟,为后主李煜的老师。官至同平章事,是当时词坛的大家。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人之首。其词风清丽,善写离情别绪,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认为开创“以景写情”的手法,对李煜影响很大。冯延巳、李煜被认为直接影响了北宋及以后的词风。有《阳春集》传世。eq\a\vs4\al([探背景])冯延巳担任南唐中主的宰相,南唐小朝廷内忧外患,词人时时有一种末世的思绪。这种情绪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联想。故后世认为其词多有寄托之意。eq\a\vs4\al([巧识文])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表达一种怅然若失、无由解脱的愁苦之情。这首词表面上描写了相思之情,实际上隐约流露出作者对南唐王朝衰败的痛心和忧伤。[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谁道/闲情/抛掷/eq\o(久,\s\do4(△)),每到/春eq\o(来,\s\do4(△)),惆怅/还/依eq\o(旧,\s\do4(△))。日日/花前/常/病eq\o(酒,\s\do4(△)),敢辞/镜里/朱颜/eq\o(瘦,\s\do4(△))。河畔/青芜/堤上/eq\o(柳,\s\do4(△)),为问新eq\o(愁,\s\do4(△)),何事/年年/eq\o(有,\s\do4(△))?独立/小桥/风/满eq\o(袖,\s\do4(△)),平林/新月/人归/eq\o(后,\s\do4(△))。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用婉转幽约的词笔抒写真挚痛切的词情。上片,开篇便直抒胸臆,“闲情”“惆怅”四字直剖心绪,而反问语气以及自问自答式内心独白地运用,又将这种情感体验表现得强烈而突出,可谓痛快至极;然而“抛掷”“久”“每”“还”诸字的精心安排与有机呼应,又曲折地表现了词人盘旋郁结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又可谓顿挫之至;既难以“抛掷”,便只好决意负荷,日日对花醉酒,虽憔悴而无悔,可谓执着至极;然而深层里却隐含着以酒浇愁的痛苦无奈和反省惊心的时间和生命意识,又可谓沉郁之至。下片,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至极;然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这一次词人在疑问之中沉默了,结尾二句似乎是抛开这些困扰人心的闲情愁绪来描写身外之景物情事,其实不然,它是借行为与景物来进一步深化词人那份难以平静与超然的内心情怀。已是人归夜临之时,而词人犹独立郊外小桥,任风满衣袖,看月上林梢。不仅其孤零之态、凄苦之情跃然纸上,而且更可见词人依然沉浸在对生活、对人生痛苦而执着的思索与内省之中。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人生于天地之间,长于阴晴浮沉之中,遭遇孤独大概是不可避免的,而多情的诗人尤甚。由于命定的敏感,由于时运的蹉跎,他们对孤独的体验更加冰凉如水。愈是敏感的诗人,对孤独的体验愈是深切。然而,每个人面对孤独时的姿态又各不相同。当铺天盖地的孤寂向你迎面扑来的时候,选择逃离还是直面?在南唐冯延巳这首《鹊踏枝》中,我们会领略到一种面对孤独时的不同寻常的姿态。[文本·精析]1.你是如何理解《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闲情”一词的内涵的?【答案】这首词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是“闲情”二字,对此,我们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等。2.词的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意境?【答案】这首词的结句最为人赞赏,有画意,又有雕塑造型之美。月上柳梢头,人归黄昏后,可抒情主人公仍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拂,似在翘首等待,又仿佛在俯首沉思,韵味无穷。3.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高明地写出闲愁的连续性的?【答案】这首词妙在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日日,闲愁都挥之不去。天天在花前饮酒,应该是非常快乐逍遥的,可每饮必醉,连美酒都无法消解,足见闲愁的沉重。镜子里朱颜消瘦,面容憔悴,也是闲愁所致,进一步写出闲愁的沉重。下片宕开,将画面移向河畔草地、堤上杨柳,境界为之开阔,思绪也随之转移。但轻松的情绪稍纵即逝,“新愁”又袭上心头。上片说“日日”,下片说“年年”,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常识·速览]eq\a\vs4\al([识作者])南唐中主——李璟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中主。好读书,多才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于是适用于歌筵舞榭的词,便在南唐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词中蕴含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其词今仅存四首,蕴藉含蓄,深沉动人。后人把他及其子李煜(后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eq\a\vs4\al([探背景])李璟即位之初,国势尚且兴旺,但随着北周的兴起,南唐受到强邻的威胁,国势日下。南唐保大(李璟年号)十四、十五年,周世宗两次亲征南唐,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迫使李璟上表削去帝号,称国主。此时的南唐,已经内外交困,李璟身当乱世,忧心时局,自己有心兴国但无力回天,在作品中情思婉转,表现出无限的沉哀。这样的悲哀与屈原写作《离骚》时的心境颇有相通之处。eq\a\vs4\al([巧识文])这首词刻画了一个面对秋景,触景生情思念丈夫的妇女形象,情思幽怨、含意深沉。[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菡萏/香销/翠叶/eq\o(残,\s\do4(△)),西风/愁起/绿波/eq\o(间,\s\do4(△))。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eq\o(看,\s\do4(△))。细雨/梦回/鸡塞/eq\o(远,\s\do4(△)),小楼/吹彻/玉笙/eq\o(寒,\s\do4(△))。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eq\o(干,\s\do4(△))。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全词表现的是悲秋怀人之情。“菡萏香销”二句是写景,是通过残败萧瑟的景物意象,来构筑一种凄凉感伤的情感氛围,来表现一种感物而动的心灵震撼,来比喻青春、生命、和平、幸福、社稷、家园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衰落与消逝。虽为写景,然景中已潜寓着极其沉郁浓烈的伤感和愁绪。“细雨梦回”二句则是描写一种感情的氛围与境界,乃是由景物意象与动作行为两部分熔铸而成。梦醒人远,其幽怨暗恨正与迷蒙细雨有机地融为了一片;小楼吹笙,直吹到笙寒声断,其执着的思念与凄凉的心境亦从“彻”字与“寒”字中轻轻透露,构成了一个幽微迷离的情感世界。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第一片黄叶的落下,叫醒了秋天;第一声箫笛的响起,吹来了一季的忧伤。直吹得香消散,荷花残,催老了容颜。究竟何人独倚栏杆,把天涯路望断,依然心有不甘?思念向谁诉,韶光如流水,终不堪看!有多少恨,又有多少怨,在咫尺和天涯之间何时已成寒?痛,痛,痛![文本·精析]1.本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明明写了眼前实景,作者却用反语作结说“不堪看”,对此应如何理解?【答案】因为作者已由景及情,由外在的芳草联想到了美人自身,这就是“还与韶光共憔悴”,“韶光”兼指大好光阴和人的芳年妙龄。韶光之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时节之憔悴,也是美好的人的年华容色之憔悴。其中充满了悲感的认知,因而作者说“不堪看”。2.“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案】(1)对比。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2)情景交融。“细雨”“鸡塞”“小楼”“玉笙”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一个“寒”字,显示了秋夜的清冷,玉笙中流露的凄楚之音,构成了一个完整丰富而又含蓄的意境,表现了思妇内心凄寒孤独的情感。(3)虚实结合。“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3.诗歌讲究炼字,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关键性词句,被称为“诗眼”。请指出这首词的词眼并说明理由。【答案】词眼理由“愁”和“恨”深秋时节看落花残叶,触景生愁。梦中相聚之乐与眼前孤苦相比,愁上加愁,“愁”“恨”交加“残”“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细雨梦回鸡塞远”是梦残,“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人在残年面对诸多惨景,怎能不“心残”——“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4.“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答案】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泪太多,恨太深,只好默默地倚栏而望,而内心翻腾澎湃的思绪,则可以想见。《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常识·速览]eq\a\vs4\al([识作者])千古词帝——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今属江苏)人。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继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第二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继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用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称为“千古词帝”。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eq\a\vs4\al([探背景])这首《乌夜啼》(又名《相见欢》),从内容上看,可以认为是南唐覆灭、李煜被俘后的作品,它和《破阵子》、《虞美人》等一样,抒发了国破家亡的离愁别恨。eq\a\vs4\al([巧识文])这首词借景抒情,上片描绘了凄凉的暮春残景,寄寓了作者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下片则比喻夹杂着议论,借胭脂泪、人生、水,抒发了作者沦为阶下囚后的满腔悲愤之情。[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林花/谢了/春eq\o(红,\s\do4(△)),太/匆eq\o(匆,\s\do4(△))!无奈/朝来/寒雨/晚来/eq\o(风,\s\do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eq\o(重,\s\do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eq\o(东,\s\do4(△))!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此词仅36字,凡五韵,不可一气读下,必须在每韵处作一小顿挫,则调情得而词情见。下片三短句一气读,末长句须慢读。另外,亦可以重读某些词语,如“太匆匆”“无奈”等。前人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时,注意词中两处感叹句和一处疑问句的感情。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因为李煜的词中有了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太宗被彻底激怒,派人送去了鸩酒。不知他在喝这杯酒时,可否知道,这杯中一半是酒,一半是致命的毒药。月光下,略微发白的酒在琥珀色的杯中流转。借着月光的皎洁,杯中酒色大盛。我们知道的是,李煜仰起头,将酒一饮而尽。一代风流潇洒的帝王,天纵奇才的词人,就这样归为沉寂了。柳三变有晓风残月,秦少游有无边丝雨,欧阳永叔有乱红,李易安有黄花,可它们全部加起来,也不及李后主的一江春水苦涩。李煜是一个驿站,他容许忧郁的中国人在那里歇息,和他一起低声吟唱……[文本·精析]1.“林花”“春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案】(1)“林花”“春红”,象征着生命的鲜艳和美丽。(2)伴随春花凋零,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2.这首词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案】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3.分析“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的深意。【答案】此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袭,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也是因为过多的栉风沐雨,所以,此句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二字,流露出词人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环境的凄怆。4.有感情地朗读《乌夜啼》,并结合全词说说词人在恨什么。【答案】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答案】“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上阕写风雨中落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情。《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常识·速览]eq\a\vs4\al([探背景])《西清诗话》中谓本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婉,未几下世。”可见李煜在开宝八年(975)降宋后,由国君变为囚徒,终日忍受着亡国的屈辱与悲恸,于是含泪写下这首婉转凄苦的哀歌。eq\a\vs4\al([巧识文])词的上片通过梦醒前后两种情况的对照,抒发词人当时的生活感受;下片则写凭栏远眺的情怀。通过描写惜春伤别,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帘外/雨/潺eq\o(潺,\s\do4(△)),春意/阑eq\o(珊,\s\do4(△))。罗衾/不耐/五更/eq\o(寒,\s\do4(△))。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独自/莫/凭eq\o(阑,\s\do4(△)),无限/江eq\o(山,\s\do4(△)),别时/容易/见时/eq\o(难,\s\do4(△))。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eq\o(间,\s\do4(△))。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全篇仅“帘外雨潺潺”是写景,其余全是不堪囚徒生活的悲怨之情。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夜,面对着交织缠绵的细雨,许多愁苦往事难免会纷至沓来,震颤心灵最深处的忧伤。几分不尽如人意的苦闷,夹杂着几缕不随波逐流的孤清,雨让我们冷静地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却又不得不在这样的漩涡中挣扎、迷惘。身为俘虏的李后主,在屈辱和悲伤中,何时是尽头?[文本·精析]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上阕的构思脉络。【答案】这首词的上阕采用倒叙手法:先写梦后的事,帘外雨,五更寒;接着写梦中的事,忘却了“阶下囚”的身份。2.古人创作诗歌,都特别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一字传神。《浪淘沙令》中的“寒”字,有哪些深层意蕴?【答案】eq\x(寒)eq\b\lc\{(\a\vs4\al\co1(五更时雨潺潺,而导致环境的寒冷凄清,内心的冰冷绝望))春意阑珊,所以有伤春之情;梦境的欢乐与现实的冰冷做对比更显此时为“客”的悲惨;想起往昔无限江山难以再见,犹如那流水落花一样难以寻觅更觉绝望。3.这首词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词中塑造了一个怀念故国,一梦醒来无限凄凉的亡国之君的形象。4.和李煜的所有后期词作一样,《浪淘沙令》表现的也是一种深沉的故国之思,失国之痛。这种情感在词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案】(1)词的上阕起意为倒叙,由醒后写梦中,笔法清新而又蕴意丰富,梦醒后所见之景与梦忆中所处之境比照而生、交相映衬,细致地刻画出作者凄凉伤感的心情。(2)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写梦醒后的无限感慨和忧愤,表现出对故国的无限怀思和对悲惨现实的悲伤绝望。素材一有人这样描述过李煜的经历。自从踏上宋人的囚车,你就已经注定与你的无限江山诀别了。所以,你只能再等一个轮回,在下一个五百年后再见你的家国山河!不过,下次你一定要做一个文人,用笔来塑造自己的世界,而非生于帝王之家。因为你“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煜,一位亡国之君,虽然在政治上不能得到发展,但是他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文人。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他成为千古词帝,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应用角度】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人生定位”“怎样做人”“环境与人生”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素材二李煜是南唐第三代国君,史称李后主。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即位后,南唐已经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纵情声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李煜随后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终被宋太宗赐药毒死。李煜在政治上是昏庸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应用角度】这则素材可用于与“错位人生”“忠于职责”“忧患意识”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李煜的教训,也是后人的一面镜子。身在某一职位,就要尽其责任和义务,方能无悔人生。素材三李煜为南唐之主时,沉溺于儿女私情,随手攀折桂花琼枝,随口吟诵着清风明月,只能创作出笔调秾丽、寄情声色的宫廷艳词;当其沦为阶下之囚,国破家亡,囿于西楼之时,现实的遭遇,惨痛的经历,才使得他一反无病呻吟的陈规陋习和花间习气,进而苦吟出“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应用角度】这则素材可用于与“挫折”“苦难酿出传奇”“寂寞”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不同的人生际遇,影响改变着个人的性格气质,进而影响着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以及对人生的理解。素材四温庭筠虽才华横溢,以词赋知名,但却屡试不第。有人评论说其因才高而为权贵所嫉,又有人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为皇帝而傲语诘之。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当时的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的仕途,却压制不住温庭筠的才华,虽仕途多舛,但终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词人。【应用角度】这则材料从温庭筠的经历看,可用于与“露与藏”“低调做人”“才高累身”等相关的作文中,从他的成就看,可用于与“忘记与铭记”“面对苦难永存希望”“人生无绝境”“不断地开始,定会成就辉煌人生”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弄妆梳洗迟弄妆:修饰仪容B.还乡须断肠须:等待C.日日花前常病酒病酒:为酒所病,饮酒过量而感不适D.罗衾不耐五更寒不耐:忍受不了【解析】“须”应为“必,定”。【答案】B2.下面对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双双金鹧鸪”有暗示的含义,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B.“未老莫还乡”,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C.“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写在睡梦中梦到远赴边关去寻找所思念的人。D.“别时容易见时难”指男女恋人之间因受外力的牵掣而难以相见的怨愤。【解析】D项,指告别故国而难以相见的怨恨。【答案】D3.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A.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译文:春天的江水清澈澄碧得和蓝天一样,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B.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译文:我独立在小桥之上,任凭风吹拂双袖,直到月上树梢,行人归尽。C.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译文:细雨霏霏中从梦中醒来觉得边塞荒凉偏远,小楼上已吹完玉箫,显得寂静而又冷寒。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译文:落花随流水而去,春天也将尽,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解析】A项,江水比蓝天还清澈澄碧。【答案】A4.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B.词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C.词还有别的名称,如“乐章”“歌曲”等,《东坡乐府》中的“乐府”也是词的别称。D.“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解析】“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错。【答案】D5.将下列句子排成前后连贯的话。(只填序号)①李煜生于江南,山清水秀孕育了他多愁善感的气质、多才多艺的灵性。②因此,他往往能在看似平常的句子里注入丰富内容,善于概括出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引起读者共鸣。③在位期间享乐优游流连于感情的漩涡,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他对一草一木、春花秋月皆有独特的感受。④凡是亡国遗民,漂泊游子,被贬官吏,怀人相思者,读了他的词都能引发感慨或借他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⑤读者却不容易觉出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而产生感情上的差距。【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应当注意确定中心话题,明确首句,抓住关键词,理清句间关系;最后通读,再次确定句序的合理。对于此题来说,通读全部句子,可以确定中心话题为“强调李煜的气质特点及其词作的风格影响、读者的感受”,再加之由词人到词作的逻辑关系及②③④⑤都再现了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关联词语,故可确定首句为①;其后的顺序理清句意,抓住关键词即可确定顺序为①③②⑤④。【答案】①③②⑤④6.文学常识填空。(1)李煜,南唐后主,其词风哀婉,属于________(词派)词人。(2)韦庄,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与________齐名,并称“________”,有《浣花集》。【答案】(1)婉约(2)温庭筠温韦7.名句填空。(1)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菩萨蛮》)(2)新帖绣罗襦,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菩萨蛮》)(3)人人尽说江南好,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4)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5)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________________。(冯延巳《鹊踏枝》)(6)菡萏香销翠叶残,________________。(李璟《浣溪沙》)(7)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________________。(李煜《乌夜啼》)(8)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________________。(李煜《浪淘沙令》)【答案】(1)鬓云欲度香腮雪(2)双双金鹧鸪(3)游人只合江南老(4)还乡须断肠(5)惆怅还依旧(6)西风愁起绿波间(7)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8)别时容易见时难二、诗词鉴赏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注】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