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课件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课件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课件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课件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尝试提炼下列句子中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智者、仁者--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包括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墨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先秦散文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纪传体: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论说体:或称为议论类、论辩类文章,是中国最为重要、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文体类别之一。广义的论说文,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狭义的论说类文体,则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

散文体式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如礼何: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礼,指各种礼节规范。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仁”与“礼、乐”的关系是怎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喻:通晓,明白。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孔子提到了哪种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士不可以不:志问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孔子所言之“文”指外在表现,“质”指内在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他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文”与“质”的关系是什么?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读书人应该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为:堆积。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知:同“智”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孔子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一言:一个字。言,字。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ěr):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是什么?孔子明确地道破《诗》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所谓兴、观、群、怨,指仁的感情和情绪,而事父、事君则指《诗》的社会功能。孔子认为《诗》作用是什么?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文本探究: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试归纳概括《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东南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河南大学探寻这些大学校训来源大学之道礼记·大学课程目标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关于《大学》《礼记》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何谓“大学”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何谓“大学”大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大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的大学问。(治国、理政)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作品简介“三礼”

即《礼记》《周礼》、《仪礼》三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十三经”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研习文本

思考探究一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之间有什么关系?2.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研读文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道:宗旨,根本原则。(2)明:动词,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行。(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达到。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研读文本【明明德】彰明美德。(内圣:君子个人修养)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因此,大学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复初、除暗复明,彰显“明德”之本然之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晓、领悟、崇尚天道、天德、天理,以此修养内心品德而成为君子。

研读文本【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外王: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wù恶之。——《大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新民】“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浴盆上的铭文说:如果一天之内能除去污垢,有新的面貌,那就要每一天都去除污垢而自新,日复一日的自新。使众民如沐浴去污般涤除其旧染之恶而振作自新,且这种自新当日日推进,不可间断。研读文本【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最终追求)

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之欲之私也。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大学》

研读文本三纲领的逻辑关系止于至善亲民明明德

君子将内修之“明德”外化而“亲民”,将“明德”推而广之,教化民众。而外在的教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化的目的是使民众将“明德”内化于心,从而振作自新。只有每个个体、整个社会都振作自新,各成其德,各得其所,才能最终实现“止于至善”的目标。

故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王阳明《亲民堂记》研读文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祥。(5)得:处事合宜。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研读文本首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第三句承接上文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研读文本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1、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思考探究二

1.《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为什么?研读文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4)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研读文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研读文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研读文本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追本溯源明明德于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天下平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对于外部世界做到了明辨事物、通晓事理。这是修德立世的基础。“格物、致知”之认知工夫“正心、诚意”之修身工夫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诚意:“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心正: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驾驭情感,修养中正平和的心态,做到情理和谐,符合礼仪法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败坏,破坏)事,一人定国。故治国在齐其家。——《大学》齐家治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学之道: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修、齐、治、平”之外王之道研读文本“八目”之间有什么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方法——内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目的——外治

思考探究三

“三纲”和“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八目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修外治内圣外王穷则独善其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达则兼善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3.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的论证特点研读文本思古鉴今《大学之道》的内容到今天是否还有学习的意义?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又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谢谢大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课程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知人论世“亚圣”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人生经历:早年受教——游说齐宋——回邹赴媵——奔赴魏国——二度奔齐——再游宋国——去宋赴鲁——讲学著书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该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思想

仁政思想“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章句》“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救民无敌民心归服《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

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尊贤使能《孟子》思想

性善论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问道:“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说:“那么,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吗?”)孟子所说的“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价值意义的性。

时势英雄“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滕文公下》“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原道》

研习文本解题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研读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2)斯:才(3)运:运转,转动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思考探究一:分析开篇的推论仁心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政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研读文本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2)内交:结交。内同“纳”。(3)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取。(4)恶:厌恶。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思考探究二:如何看待“孺子”举例举例论证: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研读文本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是:代词,这、此(2)之:补充音节,无实义(3)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4)辞让:谦逊推让。(5)端:萌芽,发端。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思考探究三:如何理解四心: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研读文本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四体:四肢。(2)贼:伤害。(3)然:通“燃”。(3)达:流通,指泉水涌出。(4)保:安定。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思考探究四: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

要。

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扩而充之研究论辩艺术任务一:用思维导图描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孺子将入井排比犹四体比喻四心—四端可行不忍人之政对比扩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应有“四端”若火、泉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孟子论辩特色①观点明确,立场坚定。②注重推理,逻辑性强。③善于譬喻,生动形象。④借题发挥,循循善诱。1.全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孟子好辩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事横溢。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薄葬”。激浊扬清,力挽狂澜的使命担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大丈夫善养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àn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同止),心勿忘,勿助长也。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