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一、明代文学概论1.明代文学发展概观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一般认为元明之际,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编著,南戏的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的作品为代表,文学创作出现了一时繁荣的景象。明初小说、戏曲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台阁体”的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嘉靖以后,文学开始由复苏而繁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词话》的陆续写定和问世,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戏曲方面,从以《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为代表的三大传奇问世,传奇体制的定型和昆腔的改革,到汤显祖写出“临川四梦”,戏曲创作被推向了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高峰;诗文方面,继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打着“复古”的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之后,不论是唐家派、后七子,还是公安派、竟陵派等,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其他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等,都明显地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年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部分作家开始与张扬个性、表露人欲告别,向着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总的说来,明代中期以后,与整个农业文明向着工商文明迅速转变的历史潮流相适应,文学急剧地向着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从内在精神到审美形式,都鲜明而强烈地打上了这种转变的色彩。
2.明代历史演变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殆天崇两朝之乱亡3.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人口的增加(14世纪末中国人口为六千五百万,至1600年时则已在一亿五千万左右。)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土地不足、科举名额限制与弃儒从商)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的形成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审美趣味的转变与文学的商业化4.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政治思想高压与儒学的转向王学左派的兴起王学要义:“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王学左派对创作的推动5.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6.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文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二、《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2.成书历史根据: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故事传说及戏剧《三国志平话》该书通过“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的叙说,极力颂扬蜀汉集团的奋斗故事。开端先叙东汉光武帝登基,传旨黎民,一同在御园内赏春。书生司马仲相坐在草地上饮酒看书,恍惚中被请至阴间为阎君。韩信、彭越、英布三人状告刘邦。仲相断汉高祖刘邦有负功臣,让三人共分天下。韩信转世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刘邦为汉献帝,蒯通为诸葛亮,仲相为司马仲达,从此展开了三国分合的情节。故事正文的前半,主要在描述刘、关、张的结义,特别是张飞的勇冠天下。而后半部则尽情讴歌诸葛亮之足智多谋,殚精竭力为公捐躯的可佩精神。特点:一、叙事略本史传,以荒诞无稽者居多;二、人名、地名触处皆谬;三、文辞左支右绌,许多简直不能成句成章,许多地方似匆匆草就的备忘的节本;四、结构很宏伟;五、对曹操无好感,对诸葛亮着力写他的智谋,而对关羽写得颇为冷淡,全书最有生气、最可爱的人物是张飞。(郑振铎观点)关于成书的几种观点:一、宋乃至唐五代说二、元代说(主要据罗贯中为元人立论)三、元末明初说(与《三国志平话》比较)四、明初说(内证:明初地名、兵器、火器)五、明中叶说(文学演进的自身规律)与同时的杂剧相比,《三国志演义》更为成熟,明初的三国戏丝毫没有受到《三国志演义》影响痕迹。3.版本嘉靖壬午本有关索故事的“志传”本系统毛宗岗评本4.作者:罗贯中?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贾仲明《录鬼薄续编》三、《三国志演义》的内容与思想1.《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从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从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2.《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①明君贤臣理想推崇“仁政”高扬“忠义”《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忠臣义士的形象,对他们的“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行为,大加赞美,以此来张扬“忠义”思想。前人曾说:“《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忠义者,演义之功也。”(清·王侃《江州笔谈》)称赏“智勇”②“拥刘反曹”倾向“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从内容看,小说竭力把刘备塑造成“仁君”,而把曹操写成“奸雄”。刘备总是仁民爱物,忠君义友,宽厚谦让,礼贤下士;曹操则凶狠残忍,欺君罔上,狡诈猜忌,虚伪自私。从结构上看,小说把刘蜀集团放在首位,全书有近3/5的回目写刘蜀,第一回就引出了刘备,拉开了帷幕;等刘备托孤时,全书已演述了2/3,到刘禅投降、姜维败死,三国即已解体,小说只剩一回尾声了。而曹魏显然处于次要地位。从语言上看,作者爱憎分明,仅在称谓上就表明了主观感情。小说回目多次称刘为玄德、皇叔、豫州和先主,只有一处称作刘备;而对曹,直称曹操算是客气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从官方史学上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所谓封建正统观念,就是对封建统治政权的合法性作辩护的一种思想理论。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认为,只要占领了黄河流域,享有了统治华夏中原的权利,就是“正统”;另一种认为,天下是一姓的天下,从同宗同姓手里夺了权,即使不居中原也是“正统”。三国时代,刘蜀政权虽偏安西南,但却与汉帝同宗;曹魏政权虽属异姓,但却雄踞中原。究竟是该“拥刘”,还是该“拥曹”?不同时代的史学家,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比如:西晋陈寿作《三国志》,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都是以曹魏为正统,“拥曹反刘”;而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则又改蜀汉为正统,“拥刘反曹”。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唯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从民间文艺上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同时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③道德悲剧意识《三国演义》中,刘蜀集团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仁君、贤臣、义友的理想人格。集团成员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造成了他们与当时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最终以理想毁败、事业覆亡而告终。因此,刘蜀集团的悲剧,说到底乃是他们仁君、贤臣、义友理想人格系统的悲剧。悲剧的实质,不是“蜀汉悲剧”,而属道德悲剧。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1.“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因为它毕竟是“历史”小说。“三分虚构”则是指作者基于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断,并辅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全实则死,全虚则诞”。只有像罗贯中《三国演义》这样,虚实结合,处理得当,才能成为艺术精品。《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一、细心穿插、巧于构思。二、于史无征、采用传说。三、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四、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五、妙笔生花、善于铺叙。2.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人众事繁,矛盾复杂。但却组织得有条不紊,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它把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东汉灭亡为引线,以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的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魏蜀吴三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主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诸葛亮的故事在全书中占了近70回。在写诸葛亮时,以隆中决策为关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以浓墨重彩描绘的隆中决策是全书的主脑,“其余枝节,皆从此生”。诸葛亮在开头所分析的形势,从董卓谈到曹操、孙权,实际上就是小说前7卷(即前35回)情节内容的概括;诸葛亮出山后的主要故事,就是隆中决策的具体演绎;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直到最后一卷,才写三国归晋以作结。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虽头绪纷繁,却脉络分明。在这构架上,作者又兼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的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3.出色的战争描写一、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二、注重表现“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三、注重在战争中写人。四、注重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弛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等。4.特征化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显著特点,就是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这种特征化性格的典型,具有鲜明的单一性、稳定性、和谐性的特点。所谓“单一性”,就是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这个特征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如: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孔明的“智”、关羽的“义”,张飞的“猛”、周瑜的“狭”、鲁肃的“厚”等等。所谓“稳定性”,是说小说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类似雕塑,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所谓“和谐性”,是指形象内部诸因素非常和谐,没有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感情的矛盾。作者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一是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小说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的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二是反复皴染。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三是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的生活细节比较贫乏,但却有不少惊险生动的传奇性的细节,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色彩。四是善用对比、烘托手法。5.历史演义体的语言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吸收了史志文言的精华,又受讲史话本通俗化的影响,半文半白,既利于营造历史气氛,又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二是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这是由于小说从讲史而来,叙述往往以简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三是语言以开始注意个性化。6.《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之下,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包括部分佚书),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其中列国系统、隋唐系统的若干作品较有特色。列国系统的历史演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材卖场灯箱广告合同
- 股权增资协议书范本
- 二手木材购销协议
- 小区视频监控设备招标文件
- 户口迁移的承诺保证书
- 房屋买卖合同的简单格式
- 长期租赁汽车合同
- 招标文件的撰写
- 招标文件编制指南
- 室外儿童游乐场玩具购销协议
-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好队员主题班会ppt
- 桥梁养护资金保障制度
- 小学音乐大概念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论文
- 个人营业执照注销委托书范文
- 中国文化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曲阜师范大学
- 语文一年级上全册教案
- 中小学 元旦主题班会
- 2023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
- 酒店客户管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师范大学
-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ICU床头交接班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