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美是什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1.gif)
![第一单元-美是什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2.gif)
![第一单元-美是什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3.gif)
![第一单元-美是什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4.gif)
![第一单元-美是什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cd44187012f536b9822329c4d8593b0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理论第一单元美是什么第一单元美是什么第一节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第二节美的本质第一节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知识目标:掌握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本质探讨的主要观点。掌握我国当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主要看法。能力目标:能运用美的本质有关观点对美的现象作简单解释。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客人,请告诉我什么是美?”希庇阿斯的回答是:“我懂了,我来告诉他什么是美,叫他无法反驳。什么是美,你记清楚,苏格拉底,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在希庇阿斯看来,苏格拉底的提问是愚蠢而简单的,道理很明白,美是什么?你看看美的小姐、美的汤罐、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等等,你就立刻知道了。柏拉图之问,是对“美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的开启,是对于美的本质的哲学追踪的历史的揭幕仪式。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柏拉图之问是美的哲学之问,怎样评价希庇阿斯对美的解释?美到底是什么?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就是把使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以及如何成其为美的事物的那个东西归结为精神,与感性事物本身无关。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一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主观精神是精神引起事物,客观精神是事物引起精神)
(1)柏拉图:“美是理式”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直接导致美学的诞生,(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只有上界的美才是美本身。局限:十分轻视现实生活,完全否认现实生活中美的客观行和真实性,(2)普洛丁:“美的分有说”1.物体的美表现在整一性上2.神或理式就是真善美的统一3.物体美“主要通过视觉来接受,就文辞和各种音乐来说,美可以通过听觉接受”4.美不能离开心灵5.美有等级之分,物体美是最低的6.艺术美不在物质而在艺术家心灵所赋予的理式,是理想化的结果,可弥补事物的缺陷,它高于自然,因为艺术本身就是美的来源。缺憾:普洛丁否定艺术的现实基础而崇尚理式,否定物质,(3)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1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人与自然环境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人通过认识和实践活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外在的环境中实现自己,1.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1)休谟:“美存在于心里”.快感和痛感是形成美与丑的真正本质,2.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2)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审美判断源于经验,关涉人快乐或不快乐的情感,与人的理性原则无关,他提出美只涉及形式,,他曾一度不承认美学史科学,“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心上判断了。”,(二)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1.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美的体积要秩序、匀称与明确,个部分应有一定安排,体积一定大小,2.博克:“审美是感性活动”。审美从生物学入手,强调自然属性和实用性,以猪嘴为例。(三)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狄德罗:“美在关系说”。1.同一事物的各组成之间关系,也就是他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2.以实物和其他事物关系。3.事物与人的关系,2.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二、我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一)吕荧、高尔泰:“美在主观说”1953年提出,没只要人感受到他就攒在,不被人感受,他就不存在。(二)蔡仪:“美在自然说”(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说”
(四)李泽厚:“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五)周来祥:“美是和谐与自由”第二单元,美的本质知识目标:掌握美的特征及本质。掌握真善美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目标: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马克思讲的“美的规律”究竟指的是什么?2.美的本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它。
一、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极端的自然主义的美学观点将自然界和与自然界的美、事物的客观存在与事物的审美属性混为一谈了,事物的形容词词出现是因为人的审美属性)自然事物的审美属性而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人发生关系以后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属性,(一)人类之前不存在美有人说,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光,婉转的鸟语,馥郁的花香,以及雄伟的泰山,奇绝的黄山,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泻千里的长江……不都是先于人类而存在吗?可见,美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二)动物没有美感(审美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有人说:“在公鸡的眼里母鸡是最漂亮的。”你认为呢?二、社会实践活动是美产生的历史根源(一)“自然的人化”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驳辩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已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高尔基说:“人所创造的一切东西,每一物件中,都包含着他的灵魂。”(三)“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三、劳动创造了美,也创造了审美关系
关于审美关系,席勒认为:“观赏(反思)是人同他周围的宇宙的第一个自由的关系”,“只有当人在自己的小屋里静静同自己交谈,一旦走小屋就同所有人交谈,美的可爱的蓓蕾才会开放。”法国美学家杜伏海纳也认为:“通过审美对象,仍然是人在向他自己打招呼,而根本不是世界在向人打招呼。”四、美的特征关羽,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败走麦城;诸葛亮,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识魏延反骨,骂死王朗,木牛流马,空城计,锦囊杀魏延,最后被司马懿拖死,还用木偶吓了司马……以上是《三国演义》中栩栩如生的人生形象,美的形象有哪些特征?1、美的可感性。2、美的感染性。3、美的相对性。4、美的绝对性。美学理论第三单元审美主体第二单元审美主体第一节什么是审美主体第二节审美主体的标准和能力第一节什么是审美主体知识目标掌握审美主体的特征。掌握审美主体的层次性和结构。能力目标能根据审美主体的特征分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作用。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材。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1.同是一棵古松,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态度?2.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发挥怎样的作用?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一、审美主体的特点第一,审美主体具有鲜明的感性特点,审美主体是感性观照的主体。第二,审美主体是情感丰富的人,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第三,审美主体具有能动自由性,审美主体是自由的主体。如何理解“情人眼里出西施”?
二、审美主体的结构及其层次性(一)审美主体的结构(二)审美主体结构的层次性生理层次心理层次社会文化层次
桑塔耶那所说:“人体是一部机器,凭借某些生活机能组合在一起,机能一中止,它便要解体。有些机能,像血液的循环,组织的新陈代谢,乍看起来是不觉得的。然而,这些基本过程有什么重要的紊乱,都会立刻在意识上引起巨大的、痛苦的变化。”第二节审美主体的标准和能力知识目标掌握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掌握审美主体的能力要求。能力目标能根据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和能力要求,不断提升自我审美能力。《荀子》:“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庄子》:“瞽者无以与观乎文章,聋者无以与钟鼓之声。”1.早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便对审美主体进行了分析探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哪些基本要求?一、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二、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
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杜夫海纳所说:“一般知觉一旦达到表象,就总想进行智力活动,它所寻求的是关于对象的某种真理,这就可能引起实践,它还围绕对象,在把对象与其他对象联系起来的种种关系中去寻求真理。而审美知觉寻求的是属于对象的真理,在感性中被直接给予的真理。”第三单元审美客体第一节审美客体的本质及特征
知识目标理解审美客体的本质。掌握审美客体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能根据审美客体的本质及特征,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能根据审美客体的本质及特征,鉴赏常见广告图案的美。《红楼梦》人物,如贾宝玉,脂砚斋的评论:“……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林黛玉长得:“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这里黛玉道底是喜是蹙说不清,其美正在于这说不清之中。
1.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会成为《红楼梦》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审美客体的本质(一)审美客体是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当代现象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得更明确:“是否说博物馆的最后一位参观者走出之后大门一关,画就不再存在了呢?不是。它的存在并没有被感知。这对任何对象都是如此。我们只能说:那时它再也不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只作为东西而存在。如果人们愿意的话,也可以说它作为作品、就是说仅仅作为可能的审美对象而存在
。”
(二)审美客体是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马克思说过:“金银不只是消极意义上的剩余的、即没有也可以过得去的东西,它们的美学属性使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需要的天然材料,总之,成为剩余和财富的积极形式。它们可以说表现为从地下世界发掘出来的天然光芒,银反射出一切光线的自然的混合,金则反射出最强的色彩红色。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三)审美客体是形象与意义的统一体二、审美客体的主要特征审美客体是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审美客体是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审美客体是具有形象表现性、可以追问意义的客体。审美客体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审美客体的总体特征:形象性与感染性。
第二节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知识目标掌握自然美的基本特征及审美功能。掌握社会美的基本特征及审美功能。理解艺术美的特征。掌握形式的要素及规则。能力目标初步掌握自然美的审美方法,懂得鉴赏自然美。能塑造自我形象的美,创造社会美。能运用艺术美、形式美的规律去欣赏艺术作品。面对宽阔无边的大海,望着那滔滔涌动的海浪,不禁令人心胸开阔、豪情满怀,使人感到大海的壮美;荡舟西湖,望着那迷人的湖光山影,也会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要沉进恬淡的梦境中去,让人感到的是西湖的柔美;听取英雄战士的报告,他们为保卫人民、保卫祖国,勇于牺牲,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激动着我们的心,我们感到的是英雄精神的崇高美;阅读汉代辞赋和两晋诗歌,许多作家“丽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字之奇”,作品内容却空泛无聊,不免感到作家们仅仅在追求形矫馈!1.美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万紫千红般的美,美的种类究竟有多少?美的种类究竟有多少?这涉及划分标准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美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形态。如,按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可分为现实美(或生活美)和艺术美,现实美又可分为社会美和自然美;按人的美感形态,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一、自然美
清代文人张潮所说:“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贝,觉耳中别有不同。”那是因为“松下听琴”,给人深厚古朴的审美感受;“月下听箫”,给人悠远静逸的审美感受;“涧边听瀑布”,给人飞流倾泻的感受;“山中听梵贝”,给人出凡入胜的审美感受。可见,不同的环境下观赏自然景物,欣赏者能获得不同的美感。
(一)自然美的特点1.象征性。2.易变性。3.多义性。4.形式性。(二)自然美的两大形态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三)自然美的主要类型1.壮美。2.奇美。3.秀美。4.幽美。5.旷美。6.险美。7.峻美。(四)自然美在审美中的积极意义
1.丰富人的精神生活。2.陶冶人的性格。3.激发人的爱国热情。清代文人张潮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二社会美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大赛监审组宣读了场外观众对评委的又一质疑:“歌手大奖赛不是选美,但为什么长得漂亮的选手总是比长相平平的选手得分高?”评委XX对此直言不讳地回答道:“长得漂亮当然占便宜,这没什么值得奇怪的。”随后又说:“往届的歌手大奖赛,为什么一些金奖选手最后默默无闻改行了,就是在相貌上吃了亏。你看,××、××当时没得第一名,现在却成名了,就是因为人长得漂亮嘛。”评委××抛出的这些大白话,在观众和选手中引起了强烈争议。你对这样的回答满意吗?如果你是评委,你将如何运用美学形态与美学范畴的相关理论来回答?(一)社会美的特征1.社会美的最大特点是与社会直接联系。2.社会美的第二个特点是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3.社会美的第三个特点是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十日谈》第四天开头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天主教徒腓力丧妻之后,带着不满两周岁的儿子上山依照教义修行。16年后,儿子邂逅衣着华丽的漂亮姑娘。儿子问:“这个是什么东西?”腓力回答说,它是祸水,名字叫绿鹅。儿子说:“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此故事揭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二)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人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它集中体现于六个主要方面,即人体美、姿态美、风度美、语言美、服饰美、精神美。三、艺术美艺术美具有无穷的魅力。肖邦的《夜曲》,可以使一对争吵的中年夫妻顿时息怒消恨、重归于好;曹雪芹《红楼梦》不知使多少读者伤心落泪;高尔基的《在底层》激起愤怒工人的示威游行;毛泽东的诗词陶冶了不知多少人的革命情怀……人需要生活美,更需要艺术美,艺术美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侣。1.社会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1)社会生活是想象的基础,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2)社会生活孕育着激情,没有激情便没有艺术。
(一)艺术美与生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2.艺术美高于社会美。(1)艺术美比生活美更强烈、更集中。(2)艺术美比生活美更典型、更理想。(3)艺术美比生活美更带普遍性。3.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二)艺术美的特征1.创造性。2.统一性。3.实用性。4.永久性。四、形式美(一)形式美的含义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都是具有一定形式的。(二)形式美的构成
形式美的构成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的组织规律,即形式规律。1.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形式美是由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所构成。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包括色彩、线条、面、体等。2.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的经验总结。它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相对应,根源于客观世界的自然法则。然而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过程。可分为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等类型。(三)形式美的特征
1.对称性。2.抽象性。3.物质性。4.独立性。
第三节审美客体的表现形态知识目标了解美学史上对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的探讨。掌握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特征。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欣赏出艺术品和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能自觉运用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的审美特征提升自我审美水平。《红楼梦》人物,如贾宝玉,脂砚斋的评论:“……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林黛玉长得:“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这里黛玉道底是喜是蹙说不清,其美正在于这说不清之中。
早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便对审美主体进行了分析探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哪些基本要求?
一、优美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二)优美的基本特性
1.优美不是与人们的艰巨曲折的社会实践和严峻复杂的斗争相联系。2.优美的事物在形式方面都有各自的品格。优美的事物的品格主要包括小巧、柔和、淡雅、细腻、光滑、圆润、精致、轻盈、舒缓、嫩弱、绚丽、微妙、秀丽、清新、幽雅、渐次等。
3.优美对象具有内外关系的和谐。(三)优美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
1.优美在自然领域中的表现。
2.优美在社会领域中的表现。3.优美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四)优美的美育意义
二、崇高三悲剧四喜剧美学理论第四单元审美意识第一节什么是审美意识知识目标理解审美意识的根源。掌握审美意识的本质。能力目标初步掌握自然美的审美方法,懂得鉴赏自然美。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属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的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因为不仅是五官感觉,而且降木窀芯酰导芯酰ㄒ庵尽龋——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的自然界,才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