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_第1页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_第2页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_第3页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_第4页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系统远比原核生物复杂。真核生物基因调控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瞬时调控或称可逆性调控,它相当于原核细胞对环境条件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包括某种底物或激素水平升降,或细胞周期不同阶段酶活性的调节;第二类是发育调控或称不可逆调控,是真核基因调控的精髓部分,它决定了真核细胞生长、分化、发育的进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操纵元调控。

多样化调控,更为复杂。

基因组小,大肠杆菌:总长4.6×106bp,编码4288个基因,每个基因约1100bp。

基因组大,人类基因组全长3×109bp,编码10万个基因,其余为重复序列。

基因分布在同一染色体上,操纵元控制。

DNA与组蛋白结合成染色质,染色质的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基因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存在不同染色体间基因的调控问题。

适应外界环境,操纵元调控表达。

基因差别表达是细胞分化和功能的核心。

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大部分为转录水平调控。

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均不同,从DNA到蛋白质的各层次上都有调控,但多数为转录水平调控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调控差异一、真核基因组的复杂性与原核生物比较,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更为复杂,可列举如下:真核基因组比原核基因组大得多,大肠杆菌基因组约4×106bp,哺乳类基因组在109bp数量级,比细菌大千倍;大肠杆菌约有4000个基因,人则约有10万个基因。

真核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与组蛋白等构成染色质,被包裹在核膜内,核外还有遗传成分(如线粒体DNA等),这就增加了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和复杂性。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基本上是单倍体,而真核基因组是二倍体

;细菌多数基因按功能相关成串排列,组成操纵元的基因表达调控的单元,共同开启或关闭,转录出多顺反子(polycistron)的mRNA;真核生物则是一个结构基因转录生成一条mRNA,即mRNA是单顺反子(monocistron),基本上没有操纵元的结构,而真核细胞的许多活性蛋白是由相同和不同的多肽形成的亚基构成的,这就涉及到多个基因协调表达的问题,真核生物基因协调表达要比原核生物复杂得多。

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序列都为基因编码,而核酸杂交等实验表明:哺乳类基因组中仅约10%的序列为蛋白质、rRNA、tRNA等编码,其余约90%的序列功能至今还不清楚。原核生物的基因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绝大多数是连续的,而真核生物为蛋白质编码的基因绝大多数是不连续的,即有外显子(exon)和内含子(intron),转录后需经剪接(splicing)去除内含子,才能翻译获得完整的蛋白质,这就增加了基因表达调控的环节。

原核基因组中除rRNA、tRNA基因有多个拷贝外,重复序列不多。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则存在大量重复序列(repetitivesequences)。

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与原核生物比较它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环节更多基因表达是基因经过转录、翻译、产生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的整个过程。同原核生物一样,转录依然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环节。但真核基因转录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基因的转录在线粒体内),翻译则多在胞浆,两个过程是分开的,因此其调控增加了更多的环节和复杂性,转录后的调控占有了更多的分量。◆多级调控DNA水平基因丢失基因扩增基因重排甲基化修饰染色质的结构状态RNA水平转录水平调控RNA的转录后加工mRNA向胞浆转运mRNA稳定性蛋白质水平翻译过程翻译后加工蛋白质的稳定性真核生物调控的特征◆基因表达以正调控为主◆转录与翻译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无操纵子和衰减子◆个体发育复杂◆受环境影响较小三、DNA水平的调控(一)染色质结构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真核基因的转录与染色质的结构变化相关。真核基因组DNA绝大部分都在细胞核内与组蛋白等结合成染色质,染色质的结构、染色质中DNA和组蛋白的结构状态都影响转录。染色体(chromosome):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染色质(chromatin):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常染色质(euchromatin):压缩程度低,伸展状态,着色浅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压缩程度高,聚缩状态,着色深结构异染色质(constitutiveheterochromatin)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heterochromatin)结构异染色质,除复制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形成多个染色中心。结构异染色质的特征:在中期染色体上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节段;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如卫星DNA;具有显著的遗传惰性,不转录也不编码蛋白质;在复制行为上与常染色质相比表现为晚复制早聚缩兼性异染色质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并丧失基因转录活性,变为异染色质,如X染色体随机失活。异染色质化可能是关闭基因活性的一种途径。◆异染色质化哺乳动物的剂量补偿(dosageconpensation)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的失活巴尔小体(Barrbody)L.Barr(1949年)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而外表为女性的特纳氏(Turner's)综合征患者却无巴氏小体,故判断患者的核型是45,XO。其他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XXY、XXYY有1个巴氏小体,而XXX、XXXY有2个巴氏小体等。

◆1961,MaryLyon提出了莱昂假说(Lyonhypothesiis)◆巴尔小体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中有一个X染色体在受精后的第16天(受精卵增殖到5000-6000,植入子宫壁时)失活;◆两条X染色体中哪一条失活是随机的;◆X染色体失活后,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克隆中,此条染色体都是失活的;◆生殖细胞形成时失活的X染色体可得到恢复。◆1974年Lyon又提出了新莱昂假说认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部分片段的失活◆实验证据:

◆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anhidroticectodermaldysplasia)

◆三色猫

◆G-6-PDHanhidroticectodermaldysplasia

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毛发稀少牙齿异常无汗/少汗表皮和附件异常XbXBb橙色B黑色三色猫三色猫6-磷酸葡糖脱氧酶(G-6-PD)的测定G-6-PD有A,B两种类型,二者之间只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但电泳带的迁移率不同,A带比B带移动得快一点。它们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GdA和GdB编码的。(二)DNase的敏感性和基因表达组蛋白的作用:组蛋白与DNA结合阻止DNA上基因的转录,去除组蛋白基因又能够转录。组蛋白是碱性蛋白质,带正电荷,可与DNA链上带负电荷的磷酸基相结合,从而遮蔽了DNA分子,妨碍了转录,可能扮演了非特异性阻遏蛋白的作用;染色质中的非组蛋白成分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可能消除组蛋白的阻遏,起到特异性的去阻遏促转录作用。转录活跃的区域也常缺乏核小体的结构。这些都表明核小体结构影响基因转录。转录活跃区域对核酸酶作用敏感度增加。活跃进行转录的染色质区域受DNaseⅠ消化常出现100-200bp的DNA片段,且长短不均一,说明其DNA受组蛋白掩盖的结构有变化,出现了对DNaseⅠ高敏感点(hypersensitivesite)。

含有转录活性基因的染色质区域对DNaseⅠ降解的敏感性要比无转录活性区域高得多。这是由于此区域染色质的DNA-蛋白质结构变得松散,DNaseⅠ易于接触到DNA之故鸡的珠蛋白和卵清蛋白系统:鸡胚红细胞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鸡输卵管细胞超敏感区域(hypersensitiveregion)或超敏感位点(hypersensitivesite)一般在转录起始点附近,即5′端启动子区域,少部分位于其它部位如转录单元的下游。超敏感位点是一段长200bp左右的DNA序列,这些区域是低甲基化区;并可能有局部解链的存在;不存在核小体结构或结构不同寻常,此区因DNA的裸露易和多种酶或特异的蛋白质结合,也就是说易于和反式作用因子结合。染色质对DNaseⅠ的敏感性与2种非组蛋白有关,那就是高泳动蛋白14(HMG14,high-mobilitygroup)和HMG17,这是两种高丰富度小分子量(30KDa)的蛋白,活化染色质中每10个核小体就结合一个HMG分子,当从红细胞中提出这两种蛋白时,珠蛋白基因不再对DNaseⅠ出现敏感,当将这两种蛋白重新加入到此系统中,敏感性又可得到恢复。HMG蛋白的C端含活性氨基酸,可与核小体核心组蛋白的碱性区域相结合。HMG蛋白的N端1/3的区域氨基酸序列与H1和H5的C端十分相似。而HMG在核小体上位置与H1相近,HMG和组蛋白相互作用。可以竞争性取代H1或H5,核小体缺乏H1和H5将使染色质变得松散,成为具有转录活性的状态。(三)基因扩增◆定义细胞内某些特定基因的拷贝数专一性的大量增加◆作用满足特定阶段生命活动的需要◆例子:

组织中整个染色体组都进行扩增:在双翅目昆虫[如果蝇(D.melanogaster)]的唾腺中,细胞不分裂但染色体却多轮复制,产生巨大的多线染色体(polytennechromosomes)(含多于1000条染色单体)发育中的编程扩增特定的基因簇的染色体外扩增特定的基因簇原位扩增哺乳动物培养细胞中定向基因的应激性扩增polytennechromosomes特定的基因簇的染色体外扩增两栖类和昆虫卵母细胞rRNA基因的扩增非洲爪蟾的18S、5.8S和28SrDNA的串联重复单位,它们成簇存在,形成核仁形成区。可是在卵母细胞中rDNA串联重复单位被剪切下来后环化,以滚环复制的形式进行扩增,使拷贝数扩大了1000倍以上。卵母细胞的核中有数以千计大小不等的核仁。每个核仁含有大小不同的环状rDNA,它是染色体上18S和28SrDNA的串联重复单位经滚环复制从染色体上释放出来的。DNA的这种扩增的过程尚不完全清楚。此DNA的环产生rRNA,组装成核糖体,储备在核仁中到减数分裂时再释放出来。特定的基因簇原位扩增在黑腹果蝇的发育中,卵壳蛋白基因不被剪切,在表达之前,通过复制的重叠环而被扩增。特定的基因簇原位扩增:在黑腹果蝇的发育中在基因组中通过复制的重叠环而被扩增。卵壳蛋白是由多倍体的卵泡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昆虫的卵壳基因成簇排列,在黑腹果蝇中已鉴别出两组。在卵泡中其中一组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表达之前经4次重复,扩增了16倍;另一组基因在第Ⅲ染色体上,它们经6次重复,扩增了64倍。在这两组中,扩增区域延伸到卵壳基因另一侧约4550kb。扩增最多的区域是在卵壳基因周围约20kb的区域。产生一系列的协同扩增子(concentricamplicons)。这样通过在卵泡细胞中选择性扩增来满足在短期中对卵壳蛋白的大量需要.卵泡细胞中选择性扩增来满足在短期中对卵壳蛋白的大量需要哺乳动物培养细胞中定向基因的应激性扩增某些试剂可使那些对其产生抗性的基因大量扩增

dhfr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氨甲喋呤(methotrexate)均匀染色区(homogeneouslystainingregion,HSR)双微体(double-minutechromosomes)均匀染色区

(homogeneouslystainingregion,HSR)

在高抗性细胞的染色体中,可以观察到扩增区域形成一延伸的染色体带称均匀染色区(homogeneouslystainingregion,HSR)双微体(double-minutechromosomes)

染色体外的拷贝是怎样产生?两种可能:复制的附加环可能在dhfr基因附近起始,然后通过dhfr拷贝之间的非同源重组而产生或是等位基因之间的非同源重组来起始这个过程。额外的拷贝可能是通过类似于重组的事件将其从染色体释放出来(四)基因重排◆定义改变基因组中有关基因序列结构(片断水平的拼接),使相距很远的片断靠近◆作用调控基因差别表达◆例子:B淋巴细胞基因重排L.Paulinng指令学说F.M.Burnet克隆选择学说W.T.Dreyer

和J.C.Bennett体细胞重组Mozumi,N.和利根川进(Tonegawa,S.)当B细胞发育时,一个特殊的L-VK片段和其中一个JK连接,再和CK连接,然后转录,切除内含子,成为成熟的mRNA每家族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而由自己的一套V基因和C基因构成。在任何动物中每家族的V基因和C基因都隔开一段距离,这种排列的方式称为胚系(germline)模式,在生殖细胞中和除了免疫系统外的所有体细胞中都是按此排列。-----酵母MAT序列的转换1、酵母结合型的转变---DNA序列的代换,而不是互换---依赖于序列的同源性(被代换的序列命运是被降解调---突变试验)2、

同源序列

匣子WXYZ1Z2totalHML723704747239882501MAT723704747239882501MATa723704642239882369HMRa7046422398815853、转换过程◘内切酶(HO)识别、切割--Y/Z1交界处---起始MAT序列的转换(双链断裂)[HM匣子受Sir阻遏蛋白的保护]①◘Y区域被降解,直到Yα和Ya相同的部分或一直到X区域①②◘四个断头侵入供体匣子的同源部分并与其中互补链配对◘以供体DNA为模板复制Y区域,holliday结构形成③④◘Holliday结构的拆分,产生新的MAT匣子和这次转换中的供体匣子真核DNA中的胞嘧啶约有5%被甲基化为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idine,m5C),而活跃转录的DNA段落中胞嘧啶甲基化程度常较低。这种甲基化最常发生在某些基因5′侧区的CG序列中,实验表明这段序列甲基化可使其后的基因不能转录,甲基化可能阻碍转录因子与DNA特定部位的结合从而影响转录。(五)甲基化与基因活性的调控◆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可能存在于所有高等生物中,DNA甲基化能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去甲基化诱导了基因的重新活化和表达◆DNA甲基化的主要形式:CpG◆CGislands高等真核生物中包含未甲基化CpG双核甘酸序列远低于其理论值.通常成串出现在随时准备好转录或转译的脱氧核糖核酸中◆甲基化酶日常型(mainteance):从头合成型(denovosynthesis)◆DNA甲基化抑制基因转录的机理DNA甲基化导致某些区域DNA构象变化,影响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抑制转录因子与启动区DNA的结合效率。用组蛋白Hl与含CCGG序列的甲基化和非甲基化DNA实验后发现:甲基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从常规的B-DNA向Z-DNA的过渡。又由于Z-DNA结构收缩,螺旋加深,使许多蛋白质因子赖以结合的元件缩入大沟而不利于基因转录的起始。用序列相同但甲基化水平不同的DNA为材料,比较其作为RNA聚合酶转录模板的活性,发现甲基的引入不利于模板与RNA聚合酶的结合,降低了其体外转录活性。5-甲基胞嘧啶在DNA上并不是随机分布的,基因的5'端和3’端往往富含甲基化位点,而启动区DNA分子上的甲基化密度与基因转录受抑制的程度密切相关。141甲基化的CpG/1.5kb141甲基化的CpG/1.5kb28甲基化的CpG/1.4kb26甲基化的CpG/3.3kb◆DNA甲基化与X染色体失活

X染色体失活中心(X-chromosomeinactivationcenter,Xic)X染色体上存在一个与X染色体失活有密切联系的核心部位,定位在Xq13区(正好是Barr氏小体浓缩部位)。

Xi-specifictranscript(Xist)基因只在失活的X染色体上表达产物是一功能性RNA没有ORF却含有大量的终止密码子XistRNA分子能可能与Xic位点相互作用,引起后者构象变化,易于结合各种蛋白因子,最终导致X染色体失活四、真核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真核基因表达以正性调控为主:真核RNA聚合酶对启动子的亲和力很低,基本上不依靠自身来起始转录,需要依赖多种激活蛋白的协同作用。真核基因调控中虽然也发现有负性调控元件,但其存在并不普遍;真核基因转录表达的调控蛋白也有起阻遏和激活作用或兼有两种作用者,但总的是以激活蛋白的作用为主。即多数真核基因在没有调控蛋白作用时是不转录的,需要表达时就要有激活的蛋白质来促进转录。换言之:真核基因表达以正性调控为主导。真核细胞的三种RNA聚合酶(Ⅰ、Ⅱ和Ⅲ)中,只有RNA聚合酶Ⅱ能转录生成mRNA,以下主要讨论RNA聚合酶Ⅱ的转录调控。(一)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elements)真核基因的顺式调控元件是基因周围能与特异转录因子结合而影响转录的DNA序列。其中主要是起正性调控作用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promoter)、增强子(enhancer);近年又发现起负性调控作用的元件静止子(silencer)1.启动子与原核启动子的含义相同,是指RNA聚合酶结合并启动转录的DNA序列。但真核启动子间不像原核那样有明显共同一致的序列,而且单靠RNA聚合酶难以结合DNA而起动转录,而是需要多种蛋白质因子的相互协调作用,不同蛋白质因子又能与不同DNA序列相互作用,不同基因转录起始及其调控所需的蛋白因子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不同启动子序列也很不相同,要比原核更复杂、序列也更长。真核启动子一般包括转录起始点及其上游约100-200bp序列,包含有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DNA序列元件,每个元件约长7-30bp。最常见的哺乳类RNA聚合酶Ⅱ启动子中的元件序列见表1。元件名称共同序列结合的蛋白因子名称分子量结合DNA长度TATAboxTATAAAATBP30,000~10bpGCboxGGGCGGSP-1105,000~20bpCAATboxGGCCAATCTCTF/NF160,000~22bp哺乳类RNA聚合酶Ⅱ启动子中的元件序列启动子中的元件可以分为两种:①核心启动子元件(corepromoterelement)指RNA聚合酶起始转录所必需的最小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点及其上游-25/-30bp处的TATA盒。核心元件单独起作用时只能确定转录起始位点和产生基础水平的转录。②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promoterelement)包括通常位于-70bp附近的CAAT盒和GC盒、以及距转录起始点更远的上游元件。这些元件与相应的蛋白因子结合能提高或改变转录效率。不同基因具有不同的上游启动子元件,其位置也不相同,这使得不同的基因表达分别有不同的调控。2.增强子

是一种能够提高转录效率的顺式调控元件,最早是在SV40病毒中发现的长约200bp的一段DNA,可使旁侧的基因转录提高100倍,其后在多种真核生物,甚至在原核生物中都发现了增强子。增强子通常占100-200bp长度,也和启动子一样由若干组件构成,基本核心组件常为8-12bp,可以单拷贝或多拷贝串连形式存在。增强子的作用有以下特点:①增强子提高同一条DNA链上基因转录效率,可以远距离作用,通常可距离1-4kb、个别情况下离开所调控的基因30kb仍能发挥作用,而且在基因的上游或下游都能起作用。②增强子作用与其序列的正反方向无关,将增强子方向倒置依然能起作用。而将启动子倒就不能起作用,可见增强子与启动子是很不相同的。③增强子要有启动子才能发挥作用,没有启动子存在,增强子不能表现活性。但增强子对启动子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同一增强子可以影响不同类型启动子的转录。例如当含有增强子的病毒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时,能够增强整合区附近宿主某些基因的转录;当增强子随某些染色体段落移位时,也能提高移到的新位置周围基因的转录。使某些癌基因转录表达增强,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因素之一。④增强子的作用机理虽然还不明确,但与其他顺式调控元件一样,必须与特定的蛋白质因结合后才能发挥增强转录的作用。增强子一般具有组织或细胞特异性,许多增强子只在某些细胞或组织中表现活性,是由这些细胞或组织中具有的特异性蛋白质因子所决定的。3.静止子

最早在酵母中发现,以后在T淋巴细胞的T抗原受体基因的转录和重排中证实这种负调控顺式元件的存在。目前对这种在基因转录降低或关闭中起作用的序列研究还不多,但从已有的例子看到:静止子的作用可不受序列方向的影响,也能远距离发挥作用,并可对异源基因的表达起作用。

(二)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factors)由不同染色体上基因座位编码的、能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在各顺式作用元件8一12bP核心序列上并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效率的这些结合蛋白.称作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factor)。它们在转录调节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类DNA结合蛋白有多种.能特异性识别这类蛋白的序列也有多种.正是不同的DNA结合蛋白与不同识别序列之间在空间结构上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得较多的反式作用因子有Spl、CTF、Ap—1、Ap—2、oct—1、oct—2等。作为蛋白质的转录因子从功能上分析其结构可包含有不同区域:①DNA结合域(DNAbindingdomain),多由60-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几个亚区组成;②转录激活域(activatingdomain),常由30-100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结构域有富含酸性氨基酸、富含谷氨酰胺、富含脯氨酸等不同种类;③连接区,即连接上两个结构域的部分。

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大多以二聚体形式起作用,与DNA结合的功能域结构常见有以几种:①螺旋-转角-螺旋(helix-turn-helix,HTH)这类结构至少有两个α螺旋其间由短肽段形成的转角连接,羧基端的α螺旋为识别螺旋,其氨基酸残基直接同靶DNA大沟的残基特异结合,位于另一α螺旋中的氨基酸和DNA中的磷酸戊糖骨架发生非特异性的结合。常以二聚体形式相连。②锌指(zincfinger)其结构如下图所示,每个重复的“指”状结构约含23个氨基酸残基,锌以4个配价键与4个半胱氨酸、或2个半胱氨酸和2个组氨酸相结合。整个蛋白质分子可有2-9个这样的锌指重复单位。指形突起的肽段含12-13个氨基酸残基,指形突起嵌入DNA的大沟中,由指形突起或其附近的某些氨基酸侧链(lys.Arg)与DNA的碱基结合而实现蛋白质与DNA的结合。接触5个核苷酸。例如与GC盒结合的转录因子SP1中就有连续的3个锌指重复结构。③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leucinezipper,bZIP)可与CCAAT框、病毒的增强子结合。这类结构的肽链羧基端的约35个氨基酸残基有形成α螺旋的特点,其中每隔6个氨基酸就有一个亮氨酸残基,这就使得这些亮氨酸排成一行,出现于螺旋的同一个方向。由于这类蛋白质都以二聚体形式与DNA上靶位点结合,两个分子相应的α螺旋之间,靠亮氨酸残基的疏水作用力形成拉链式结构。但亮氨酸拉链并不直接结合到DNA上,而是以肽链氨基酸富含碱性氨基酸的20-30个氨基酸结构域与DNA结合。若不形成二聚体则对DNA的亲和结合力明显降低。在肝脏、小肠上皮、脂肪细胞和某些脑细胞中有称为C/EBP家族的一大类蛋白质能够与CAAT盒和病毒增强子结合,其特征就是能形成bZIP二聚体结构。螺旋-环-螺旋(helix-loop-helix,HLH)HLH的结构由3部分组成:100-200个羧基端氨基酸残基可形成两个双性的α螺旋,中间由非螺旋的氨基酸环所连接,螺旋中有以亮氨酸为主体形成的疏水面和以亲水性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另一侧亲水面,这样的结构有助于二聚体的形成。α-螺旋N端附近氨基酸也有碱性区,带有大量正电荷,当与DNA相靠近时,这些正电荷被DNA的磷酸根离子所中和,形成稳定的α螺旋结构,然后结合于DNA双螺旋的大沟。HLH这种与DNA结合的性质与亮氨酸拉链相似。

从上述可见:转录调控的实质在于蛋白质与DNA、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构象的变化正是蛋白质和核酸“活”的表现。但对生物大分子间的辨认、相互作用、结构上的变化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人们的认识和研究还只在起步阶段,其中许多内容甚至重要的规律我们可能至今还一无所知,有待于努力探索。转录激活结构域反式作用因子的转录激活功能取决于其DNA结合区域以外的由80到100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域,此区即为转录活化结构域(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domain)。酸性α一螺旋结构域(acidicα-helixdomain)的结构特点是含有较多的负电荷,并能形成亲脂性α一螺旋五、蛋白质的磷酸化、信号转导及基因表达4.PTK激酶PTK激酶即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催化ATP上γ-磷酸转移到蛋白酪氨酸残基上的激酶,能催化多种底物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PTK是否存在于细胞膜受体可将其分成非受体型和膜受体型。非受体型以src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