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常识4生态_第1页
农学常识4生态_第2页
农学常识4生态_第3页
农学常识4生态_第4页
农学常识4生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物与环境

农学常识GAP培训课件第一节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一、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的概念作物存在的生态系统称为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一样也是由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所组成。农作物本身是这个系统生物因子中的一个种群。与作物相关的所有环境因子,统称生态因子。农学常识第一节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一、生态因子2、生态因子的分类(1)气候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诸多因子,随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而变化。(2)土壤因子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结构、土壤温度、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等。(3)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低地以及坡度的大小和坡向等。(4)生物因子动物如哺乳动物、昆虫等,其中昆虫对作物影响较大; 植物中除作物本身外还有各种杂草 微生物中包括对作物有益的微生物和有害的病原菌等。(5)人为因子 栽培措施.农学常识3、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与限制方式

(1)

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生态因子作用的主次效应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总有一、两个因子起着主导性的、决定性的作用,而其它因子则处于次要的地位。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受到多个生态因子的作用时,各个因子对作物的效应会表现出某种交互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些生态因子,如光、温、水、气和土壤养分等(生活因子),能直接影响或参与作物的新陈代谢;另一些生态因子,如纬度、海拔、地形等则是通过影响上述因子间接作用于作物。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在农田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及其组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加上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对生态因子有不同的反应。因此,生态因子的作用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农学常识3、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与限制方式

(2)

生态因子的限制方式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了“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的观点,即最小因子律。(限制因子)条件: 第一,这一定律只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才能运用。 第二,必须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报酬递减律从经济学移植到农业生产上。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增加的幅度却在逐渐减少。农学常识3、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与限制方式

(2)

生态因子的限制方式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础上,人们发现某些因子的过量也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A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也不同。B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C由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在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缩小。D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宽的生物种,其分布范围广。E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会形成对多种生态因子的不同耐性范围,从而形成生态型的分化。农学常识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系指作物对环境的要求与实际环境的吻合程度。即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节律与环境节律的吻合程度。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而季节性又是其核心。作物各生育时期对环境有一个综合要求,不利的环境因子降低了其它适宜因子的作用,适宜的环境因子能部分弥补不利因子的不良作用。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就是每种作物具有的遗传、生理、生态等属性和环境相统一的特性。一般生态适应性可分为:强、中、弱和不适应四个等级。同一种生物(包括作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或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分化形成了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种以下)不同种的生物(作物)在自然和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生物(作物)类群,称为生活型。(种以上)农学常识三、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1、环境因子在自然界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2、采取各种“应变”措施,处理好作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既要让作物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条件,又要使环境满足作物的要求农学常识环境措施作物产品第二节作物与光照一、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1、太阳光的性质光是太阳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的辐射线。太阳放射出不同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太阳光谱。到达地球的太阳光谱范围是250~4000nm之间。农学常识第二节作物与光照一、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1、太阳光的性质光的波长及其所含的能量对作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热效应:辐射是作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主要形式。太阳能被作物截获后大部分转化为热能,用于蒸腾以及维持作物的体温,保证各代谢过程以合适的速率进行。2)光合作用:作物把吸收的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它是作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生产的基础。3)光形态建成:太阳辐射的数量(光强)和光谱成份(光质),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4)

诱发性突变:太阳光中紫外线、X-射线等波长很短的高能量辐射对生物有杀伤作用,同时它们也能改变遗传物质的结构引起突变。

农学常识第二节作物与光照一、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1、太阳光的性质不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育和产形成的作用农学常识第二节作物与光照一、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2、光照强度及其变化太阳光照强度在地球大气层上方基本上是恒定的,大约在1395.9W/m2,这一数值称为太阳常数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由于散射、反射和被气体、水蒸气、空气中的尘埃微粒所吸收,强度减弱,并且进行了重新分配。在穿过作物冠层时,太阳辐射又会大大减弱。

在自然界中光照强度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ctiveradiation,PAR)是随时随地变化的,这些变化与天气、太阳高度角、纬度、海拔、坡向等有密切关系。农学常识第二节作物与光照一、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3、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叶片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在一定范围内(低光强区),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呈比例增加;超过一定光强后,光合速率增加变慢;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就不再随光强而增加,呈现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此点以后的阶段称为光饱和阶段

不同作物光照—光合曲线不同,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也有差异农学常识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的某些光合特征和生理特性特征C3植物 C4植物CAM植物叶结构叶绿体叶绿素a/bCO2补偿点(ul/L)光合固定CO2的途径CO2最初受体光合作用最初产物PEP羧化酶活性(μmol/mg.min)强光下的净光合速率(mgCO2/dm2h)光呼吸同化产物分配蒸腾系数(gH2O/gdw)

维管束鞘不发达,周围叶肉细胞排列疏松只有叶肉细胞有正常叶绿体

约3:130~70只有卡尔文循环RuBPPGA0.30~0.3515~35多,易测出慢450~950维管束鞘发达,周围叶肉细胞排列紧密叶肉细胞有正常叶绿体,维管束鞘细胞有叶绿体但基粒无或不发达

约4:1<10C4途径和卡尔文循环PEPOAA16~1840~80很少,难测出快250~350维管束鞘不发达,叶肉细胞液泡大只有叶肉细胞有正常叶绿体≤3:1光照下:0~200,黑暗中:<5CAM途径和卡尔文循环RuBP(光)PEP(暗)PGA(光)OAA(暗)19.21~4很少,难测出不等光下:150~60暗中:18~100第二节作物与光照一、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3、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群体的光合作用大豆:单叶光饱和点:27000lx 光补偿点:1700lx(吉林13号,赵述文,1981)右图:群体内光照情况(铁丰18号,沈阳农学院,1981)农学常识顶:12.6万lx2/3:2750lx1/3:910lx底:450lx二、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1、日照长度及其变化除赤道以外,地球上各纬度的白昼长度,都是随季节而改变的。自然界中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2、光周期现象和作物光周期类型作物在发育的某一阶段,要求一定长短的昼夜交替,才能开花,这种现象叫作物的光周期现象。1)长日照作物:这一类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个临界日长才能成花。小麦、黑麦、大麦、油菜、甜菜、菠菜、萝卜等。2)短日照作物:这一类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个临界日长才能成花。水稻、玉米、大豆、高梁、烟草、大麻、黄麻等3)日中性作物:这类作物的成花对日照长度不敏感,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能开花。棉花、黄瓜、茄子、辣椒、番茄等。农学常识第二节作物与光照二、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3、光周期诱导的机理在植物的光周期诱导中,暗期的长度是植物成花的决定因素,尤其是短日作物对不同波长光的研究中发现,红光最为有效,而远红光的作用相反。农学常识PrPfr生理效应破坏暗逆转第二节作物与光照二、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4、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1)引种

一般在同纬度地区,只要肥水条件相似,引种容易成功。从不同纬度的地区引种时,一定要进行试验,且忌盲目引进。2)育种

花期相遇//南繁北育

3)控制花期

花卉生产菊花(短日照),杜鹃、山茶花(长日照)4)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以营养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作物,适当推迟开花能够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短日作物从南方引进种子到北方种植能达到这一目的。“南麻北种”就是把我国华南生产的大麻、黄麻及红麻的种子,运到北方种植,不仅提高了产量,麻纤维的质量也相应提高。利用暗期的光间断处理,可以抑制甘蔗开花,从而提高产量。农学常识第三节作物与温度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热量,表示热量的是温度。各种作物生长、发育都要求一定的温度条件。同时温度也会引起其它环境因子发生变化,如土壤水分、大气湿度及土壤肥力等。真正影响作物生理、生化活动的是作物的体温,而作物是变温的有机体,它的体温虽然可以有一定程度偏离环境温度,但又总是趋向于环境温度。环境温度包括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农学常识第三节作物与温度一、温度的变化节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气温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化(节律性变温)与非周期性变化(非节律性变温)两大类。1、气温的时间变化温度在一天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的日较差。日较差的大小,因纬度、海陆地理、季节、天气状况的不同而异。一年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最热月)与最低月平均气温(最冷月)之差,称为气温的年较差。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大陆上)和8月(海洋上),最冷月出现在1月(大陆)和2月(海洋)。农学常识第三节作物与温度一、温度的变化节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2、气温的空间变化(1)气温的水平分布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称为水平地理分布。气温的水平地理分布与地理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纬度每增加一度,年平均温度降低0.5℃。赤道到两极可以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全球平均最高气温不在赤道,而在北纬10度附近。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存在,但相对较小。农学常识2、气温的空间变化(2)气温的垂直分布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称为气温的垂直分布。一般对流层的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的数值,称为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的不同高度,气温直减率也不相同,平均为0.65℃/hm。在对流层内,有时上层空气比接近地面的空气更热。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形成逆温的原因主要是:①在天晴风小的夜晚尤其是冬季,地面因长波辐射强烈大量失去热量,地面温度显著降低,以贴近地面的空气层温度也随之冷却,这种逆温叫辐射逆温,它往往导致出现低雾、霜、露等天气现象。②山地上部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原来的暖空气排挤到上部,这种由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地形逆温。我国山地面积很广,研究地形逆温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通常要在南坡谷底以上30~50m为宜。农学常识3、土壤温度及其变化1)土壤的热量特征在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诸因素中,以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最为重要。土壤的热容量分为:重量热容量:每1克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土壤比热)容积热容量:每1立方厘米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空气的容积热容量很小,但水的容积热容量却很大。潮湿土壤与干燥土壤的热效应

?2)土壤温度的变化时间变化:日变化与年变化空间变化:越深,越低,变幅也越小农学常识二、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1、温度对作物的影响1)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一般作物在0~35℃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上升,生长加速,温度降低,生长减慢。温度对生长的影响是建立在植物各种代谢过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的,代谢过程受影响时,作物生长也势必受影响。

2)温度对作物发育的影响①低温对成花的诱导效应(冷季作物)经过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②作物的感温性(暖季作物)较高的温度能促进其发育,提早抽穗开花,缩短营养生长期;相反较低的温度会推迟发育,延迟抽穗开花,加长营养生长期。这种现象称为作物的感温性。第三节作物与温度二、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2、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1)三基点温度(温度的三基点)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生理过程都有其相应的最适、最低和最高温度,这被称为三基点温度。农学常识作物的三基点温度有如下特征:①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喜温作物生长适宜较高的温度,生长的起点温度>10℃,主要有水稻、玉米、菊花、栝楼等春播作物;耐寒作物(喜凉作物)生长的适温较低,起点温度一般在3~5℃,主要有小麦、大麦、油菜、蚕豆、甜菜等秋播作物。②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要求的三基点温度不同,总的来说作物种子萌发的温度常低于营养器官生长的温度,而后者又低于生殖器官发育的温度。③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也不同。一般地上部分高,地下部分低。④一般最适温度比较接近于最高温度,而离最低温度较远。最高温度一般不很高,多在30~40℃之间,但在生产中也不多见,也就是说高温危害比较少。相反,低温造成的危害却比较多。农学常识一些重要作物生理活动的基本温度范围(℃)

作物名 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油菜小麦黑麦大麦燕麦豌豆蚕豆甜菜玉米水稻棉花烟草3~53~4.51~23~4.54~51~24~54~58~1010~1212~1413~1420252520252035283230302828~3030~323028~3030303028~3040~4438~4240~45352、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2)温度临界期作物性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开花时,对外界温度最敏感,如遇低温或高温都会导致严重减产。这种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称为温度临界期。农学常识作物名 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油菜小麦大豆水稻玉米花生棉花5101320181618~2014~182025~2825~3025~2825~2825~3030322940~45383835几种作物开花期的温度三基点(℃)3、积温与无霜期(1)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除了要求适宜的温度范围外,对热量之总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作物完成某一发育期或整个生命过程,要求一定的热量积累,通常用大于或等于0℃及大于或等于10℃期间的温度总数即“积温”值来表示。积温是指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活动积温,是将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逐日累加起来。生物学零度一般指作物三基点温度的最低温度,喜温作物多用10℃,耐寒作物常用0℃。有效积温

(GDD),是将日平均温度与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累加起来。 其准确性提高了。超过生命活动的温度如何扣除??农学常识积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可以估计作物的生育速度和各生育期到来的时间,并可确定作物安全播种期。2)可以对一个地区某年产量进行预测,确定是属于丰收年还是歉收年。(在长江流域,一般年份,平均温度高则作物产量高)3)一个地区的积温代表了此地区的热量资源,为正确制定农业区划,安排作物布局,确定种植制度提供了依据。如≥10℃的积温,在3600℃以下的地区只适于一年一熟,3600~5000℃的地区可以一年两熟,5000℃以上的地区可以一年三熟。

农学常识二、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3、积温与无霜期(2)无霜期无霜期是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这一段时间。无霜期的长短是衡量一个地区热量资源的又一个指标,也是作物布局和确定种植制度的依据。无霜期又是满足作物生长安全温度的一个指标,在无霜期内,各种作物能够正常生长,而在无霜期以外的有霜期,由于温度较低,并经常出现霜冻,喜温作物会受到冻害.农学常识4、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对作物不利的温度(低温或高温)叫做温度逆境。(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冷害——温度不低于零度,但会引起喜温植物伤害。水分平衡失调蛋白质合成受阻碳水化合物减少代谢紊乱冻害——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作物组织内部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原生质失水危害冰融速度蛋白质沉淀原生质的机械损伤农学常识4、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作物对低温的适应首先是原生质特性的改变,特别是原生质保水力的大小。保水力愈大,抵抗结冰和干燥的性能愈强。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质浓度增加,以及淀粉的水解,使细胞液内逐渐积累糖类。这些都有利于细胞的渗透压的增加。细胞内糖类、脂肪和色素物质增加,能降低植物的冰点,防止原生质萎缩和蛋白质的凝固。

农学常识农学常识作物不同时期的耐寒能力4、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高温对作物的伤害,可以分为间接伤害和直接伤害。间接伤害

蛋白质的合成受阻有毒物质的生成饥饿高温引起的旱害作物对高温的适应降低含水量,细胞内原生质浓度的增加,增强了抗凝结能力。植物代谢减慢,同样增强了抗高温能力。促进作物进入休眠状态,干燥的种子更能抵抗高温。加强蒸腾作用,使体温降低,避免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当气温升到40℃以上,则叶片气孔被迫关闭,作物失去蒸腾能力而受害。农学常识直接伤害

蛋白质变性脂溶高温对水稻开花的影响高温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温度与呼吸作用的关系高温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4、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防御措施:1)培育和选用抗寒或耐热的品种2)低温锻炼将作物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提高其抗寒能力。

育苗移栽时低温炼苗。3)化学诱导利用化学药物可以诱导作物抗寒性的提高,如对玉米、棉花种子播前用福美双处理可提高幼苗的抗寒性。植物生长物质如CTK、ABA等也能提高作物的抗寒力。4)合理的肥料配比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少施速效氮肥,有明显提高作物抗寒力的作用。5)改善田间小气候防风林带,覆盖,水分管理6)调节播种期避开逆境农学常识第四节作物与水分“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1、水对作物的生理、生态作用生理需水:作物直接用于植株正常生理活动和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的水分。水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原生质的含水量一般在70%~90%;水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水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水是作物生化反应和物质吸收、运输的溶剂;水能维持细胞的膨胀状态,使作物保持固有姿态农学常识一、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1、水对作物的生理、生态作用生态需水: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所需要的水分。(水稻)增加大气湿度,改善土壤及土壤表面大气的温度,提高肥料效率等农学常识农学常识“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水分循环一、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2、作物的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1)作物的需水量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蒸腾系数表示。蒸腾系数是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作物一生中对水分的需要量大体上是生育前期和后期需水较少,中期因生长旺盛,需水较多。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外部因素:气象条件:大气干燥、气温高、风速大,蒸腾作用强,作物需水量多,反之则需水量少。土壤条件:土壤肥沃或经施肥后,作物生长良好,干物质积累多,而水分蒸腾并不相应增加,因此需水量增加,尤以缺磷和缺氮时需水量最多,缺钾、硫、镁次之,钙最少。农学常识蒸腾系数 作物200~400 粟、黍、高梁300~600 玉米、大麦、棉花400~600 小麦、马铃薯、甜菜400~800 黑麦、蚕豆、豌豆500~600 荞麦、向日葵、豇豆500~800 燕麦、水稻600~900 大豆、苜蓿、苕子700~900 油菜、亚麻农学常识几种作物的蒸腾系数2、作物的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2)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需水临界期。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作物 需水临界期小麦、大麦、燕麦、黑麦 孕穗—抽穗水稻 抽穗—扬花玉米 开花—乳熟高梁、糜子 抽穗—灌浆豆类、荞麦、花生、油菜 开花期棉花 花铃期瓜类 开花—成熟马铃薯 开花—块茎形成向日葵 葵盘的形成—灌浆农学常识二、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1、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和作物的抗旱性干旱是一种严重缺水现象,干旱可分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种。大气干旱特征是温度高而空气的相对湿度低(10%~20%),它使作物的蒸腾大于水分的吸收,从而破坏了作物的水分平衡。土壤干旱是指土壤中缺乏作物能吸收的水分,此时作物生长困难甚至停止,受害程度比大气干旱严重。大气干旱如果长期存在,便会引起土壤干旱。农学常识二、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1、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和作物的抗旱性1)旱害对作物的影响降低作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引起作物体内各部分水分的重新分配水分不足影响作物产品的品质2)作物的抗旱性干旱常伴随高温发生,所以植物的抗旱与抗热常有密切关系。作物的抗旱性应包括抗脱水的能力和抗高温伤害的能力。抗旱锻炼农学常识2、水涝对作物的影响水分过多对作物的不利影响称为湿害。渍害: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对作物千万的不利影响称为渍害。涝害:田间地面积水,作物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称为涝害。(明涝暗渍)1)水涝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缺氧。缺氧对作物形态与生长造成损害:植株生长矮小,抑制种子萌发,叶片黄化,根尖变黑。水稻根细胞缺氧时线粒体发育不良。缺氧对代谢造成损害:抑制光合,限制有氧呼吸。水涝造成营养失调:降低根对离子吸收活性。产生大量还原性物质,H2S、Fe2+、Mn2+以及有机酸(如丁酸)水涝影响品质:烟叶中尼古丁和柠檬酸含量下降。农学常识二、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2、水涝对作物的影响(2)作物的抗涝性逐步淹水引起土壤中的氧慢慢下降,则植物根系也相应木质化。限制了还原物质的侵入。不同作物的耐涝能力也有所差别,地上部分向根系供氧能力的大小,是决定抗涝性的主要因素。而茎叶向根供应氧的能力与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特别是根的结构有密切关系。有些旱地作物的耐涝性也较强,如高梁。抗涝锻炼农学常识农学常识三、水污染对作物的影响水体污染源有:工矿废水、农药、生活污水。临界浓度:1mg/L和0.1mg/L分别是小麦生长和种子萌发的临界浓度。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污水灌溉六价铬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农学常识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一空气成分N2:78%O2:21%CO2:0.032%其他:0.94%与生产关系最大的:CO2,O2,N2农学常识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的CO2平衡(1)CO2浓度的时间变化午夜与凌晨,高中午,低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二、作物与CO2农学常识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的CO2平衡(2)CO2浓度的空间变化作物群体内部:近地面,CO2浓度高中上部,CO2浓度较小通风透光的重要性。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农学常识二、作物与CO22、CO2浓度与产量CO2补偿点CO2饱和点CO2肥有机肥农学常识三、作物与O2O2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呼吸速率与呼吸性质。O2不足不仅呼吸速率下降,还会使无O2呼吸升高。作物受涝死亡,就是由于缺O2而无O2呼吸过久。O2也并非愈多愈好,过高的O2浓度对作物反而有毒。多数情况下O2浓度在8%~10%就已足够了。农学常识四、作物与风空气流动形成风风的大小与大气的水分输送、叶面和冠层的物质和热量交换、作物的体温和生理功能、作物花粉的传播和田间杂草种子的传播都有直接关系。当风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对作物产生机械损伤(倒伏、脱落)以及对土壤产生风蚀。干热风对小麦生长后期危害很大,常出现高温逼熟现象或导致花粉死亡。农田小气候中的风随高度而发生显著变化。在作物群体的冠层、中间层和底部,空气的组成是不一致的。农学常识五、作物与空气中其他气体的关系1、氮气豆类作物通过与它们共生的根瘤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但在根瘤菌生长前期需吸收作物的氮素,一般占豆类作物所需氮总量的1/4~1/3。在作物的幼苗期和籽实充实阶段,还是需要适量施用氮肥。根瘤菌所固定氮只占豆类作物需氮的1/4~1/2。根瘤菌消耗的能量大致相当于大豆光合产物的12%~14%。

农学常识五、作物与空气中其他气体的关系2、有毒气体大气污染产生大量有毒气体,主要有SO2、HF和O3。

SO2改变细胞液pH值,使叶绿素失去镁而丧失功能;与细胞中的羟酸形成羟基磺酸,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抑制代谢过程 酸雨HF植物慢性氟中毒的症状,首先出现在叶尖和叶缘,后发展至内。如果空气中HF浓度大于3X10-3ppm,叶肉组织将发生酸型伤害叶脉间隙组织首先发生水渍斑点,以后逐渐干枯,变为棕黄色或淡黄棕色,且在健康组织和坏死组织间有一条明显的过渡带。O3与细胞膜接触后,能将质膜上的氨基酸、蛋白质的活性基因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氧化,使细胞膜丧失选择半透性功能,内含物质大量外渗。

当空气中臭氧与SO2和NO2同时存在时,不良影响更大。农学常识五、作物与空气中其他气体的关系3、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由大气中的CO2、CH4、N2O等气体含量增加引起。CH4来源于稻田、自然湿地、天然气的开采、煤矿等。土壤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导致N2O的生成与释放。影响:1)地区间气候差异变大。气温上升,高纬度地区比赤道地区增温明显。两极冰帽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降雨分布发生变化。赤道及50度以上地区降雨增加,10~50度地区减少,土壤含水量减少。2)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产量增加,但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竞争加剧。3)影响病虫害发生。导致气温与降雨变化,进而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农学常识第六节作物与肥料(矿质营养)一、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一般占干物重含量的0.1%以上。有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一般占干物重含量的0.1%以下。有铁(Fe)、锰(Mn)、硼(B)、锌(Zn)、铜(Cu)、氯(Cl)、钼(Mo),镍(Ni)C主要来自空气(CO2),O和H来自水(H2O),其它元素都来自土壤矿物质或有机质的矿化分解,称为矿质营养元素。农学常识一、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除了必需元素外,某些作物对特定的非必要元素需要量很大,如水稻对Si的需求很大,茶树产量和品质与铝(Al)有很大关系,钴(Co)是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时必需的元素,称农业上的必需元素(增益元素).钠(Na)、碘(I)、硒(Se)、锶(Sr)、钒(V)等也是有益元素。超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的(在十万分之一以下)非必需元素,其中有些是有益元素,如硒、镉、汞等元素。农学常识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1、氮氮是作物需要较多的营养元素,一般作物含氮量占干重的0.3~5%,是含量较高的元素之一,常限制作物的的产量、品质(如蛋白质)的提高生命元素:组成蛋白质、核酸、叶绿素、酶和多种维生素的重要成分。在作物缺氮时,蛋白质和酶含量减少,叶绿素合成少,叶片黄化,导致生长延缓,植株瘦弱,叶薄、黄、小,出现早衰,产量、品质降低。缺氮时明显特征是下部叶片先开始退绿黄化,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氮肥用量过多,易遭受病虫害等各种逆境影响;易于倒伏,徒长,贪青迟熟;还会降低甜菜、西瓜的含糖量。

农学常识1、氮根系从土壤溶液中吸收NO3态氮后,输送到叶片(也可由叶片直接吸收喷施在叶片上的氮肥),在NR(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进入体内氮素代谢过程。根系吸收NH4态氮后,先合酰胺,再运输到地上部。小麦、玉米、棉花及以生产茎叶为主的作物如甘蔗、烟草,对氮素要求较多,水稻、高梁、粟、甘薯、马铃薯等相对耗氮较少,而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因生物固氮作用,对氮的需求更少。氮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很少,而且多为有机态存在,难被作物直接利用。在我国广大农田中,除黑土、暗粟钙土含量稍多以外,其它类型的土壤大多数缺乏氮素,需要施用氮肥。农学常识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2、磷有机态磷,约占全磷量85%,以核酸、磷脂等形态存在。无机态磷,仅占全磷量15%,主要以钙、镁、钾的磷酸盐形态存在。

生命元素:组成核酸、核蛋白、磷脂、高能化合物如ATP和许多酶等重要化合物的成分。磷参与作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磷具有提高作物抗逆性和对外界环境条件适应性的作用。作物缺磷,表现为生长迟缓,植株矮小,结实差。严重缺磷,植株会停止生长。农学常识第六节作物与肥料(矿质营养)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2、磷作物根系吸收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磷(H2PO4-),直接进入磷素代谢过程。某些作物对磷素营养反应非常敏感,通常称为喜磷作物,如油菜、大豆、花生、蚕豆、荞麦等。一般来说这些作物施用磷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缺磷土壤和氮肥过多的田块施磷的肥效也很显著。

土壤中含磷一般也不多,许多土壤缺乏磷素,特别是南方的红壤、黄壤。农学常识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3、钾作物体内含钾量(K2O)一般占干物重的0.3%~0.5%。钾在作物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在作物体内容易流动,再分配和再利用的能力很强,大部分集中在幼嫩、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和茎、根的尖端。

钾是许多酶的辅基,与作物生命活动极其重要。钾对作物体内的糖类的形成,转化和贮藏有很大的关系,可促进作物体内糖类物质的形成,增加作物体内的淀粉和纤维素含量,使作物生长健壮。钾还可以促进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促进作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提高作物产品品质。钾在维持细胞膨压、调节气孔开闭、促进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钾促进光合产物向贮藏器官的运输,从而提高作物的结实率、粒重和品质。钾可以促进根系发达,茎杆坚韧,增强抗倒伏及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农学常识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3、钾作物缺钾时,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小,茎杆纤细瘦弱,分枝(蘖)少,叶片下披,叶色发暗绿色,形成蛋白质少,可溶性氮积累;严重确钾时,根茎生长点枯死,叶片皱缩、枯焦。钾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所以某些籽粒富有蛋白质的作物,籽粒含钾量高,如豆科作物大豆、花生的籽粒含钾量较禾谷类作物高。一些糖类化合物比较丰富的作物,如糖、淀粉、纤维类作物对钾肥的反应敏感,称为喜钾作物,如甘薯、甜菜、甘蔗、大豆、花生等都属于这一类。禾谷类中的水稻对钾肥的增产效果也较显著。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作物对钾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加之近年来许多地区的农田出现只施化肥不用有机肥的情况,出现了缺钾现象,局部地区相当严重。另外,红黄壤是缺钾严重的土壤。一般情况下,氮肥、磷肥、钾肥同时施用,效果是最好的。农学常识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4、硫在植株各部位广泛分布。硫是氨基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的组成元素,这些氨基酸是几乎所有蛋白质的构成分子。硫也是辅酶A(CoA)

的成分之一,其为作物体内生物合成、转化的非常活跃的又非常重要的能量化合物,如脂肪、淀粉、生长素等的生物合成离不开辅酶A。半胱氨酸—胱氨酸系统是细胞进行氧化还原、电子传递的一种形式;谷胱甘肽(含硫)是作物细胞的第二信使,也是清除体内超氧化物等有毒物质的重要的保护性非酶类物质之一(其他非酶类物质主要是VC等),因此硫与氧化还原过程和细胞保护系统活动性有关。硫也是许多维生素的组成元素之一。作物从土壤溶液中吸收SO42-,直接进入体内硫代谢。农学常识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5、钙钙主要存在于成熟器官组织中,一般不易移动。钙是作物细胞壁的组分之一,是重要的结构元素。钙又是作物体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在体内以钙调蛋白的形式,完成信使功能。如当植株受到逆境胁迫时,钙调蛋白和ABA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调控基因表达,调动体内物质,进行适应性变化。钙和钾一样,也是体内重要的离子平衡元素。钙也是体内清除毒害的重要元素,如有机酸(主要是草酸)过多而产生伤害时,钙即可与其形成钙盐,免除伤害;钙也与植株抗病性有关。作物直接从土壤溶液中吸收钙离子。一般土壤不缺乏钙,但施用钙镁磷肥对许多作物增产显著。农学常识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6、镁镁和钾、磷一样,主要分布于幼嫩器官和组织中,成熟时集中于种子中。镁是叶绿素组分之一,是作物的叶绿体的重要组成元素。DNA和RNA的合成以及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活化,以及核蛋白体(组装合成蛋白质的结构)的功能,需镁的参与。镁也是许多酶(如己糖激酶)的辅基,可促进呼吸作用等。镁可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故需磷多的作物需镁也多。一般土壤虽不缺乏,但施用钙镁磷肥对许多作物增产显著。作物直接从土壤溶液中吸收镁离子。农学常识7、微量元素(1)铁体内Fe有两个重要功能:酶的辅基和合成叶绿素必须元素。Fe是许多氧化酶,如铁氧还原蛋白、血红蛋白(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的活化剂和辅基,参与电子传递过程。Fe又是生物固氮酶的铁蛋白、钼铁蛋白的金属成分。Fe对叶绿素合成,特别是叶绿体构造作用明显。作物从土壤溶液中主要吸收氧化态铁。进入体内后,铁不易移动。(2)锰

锰是糖酵解中的许多酶(如己糖磷酸激酶、烯醇化酶、羧化酶等)的活化剂,也是三羧酸循环中的某些酶(如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和柠檬酸合成酶等)的活化剂,所以能提高呼吸作用。锰是硝酸还原酶的活化剂,参与氮素代谢。锰是光合作用的光水解过程活化剂,是叶绿体的结构成分,缺锰或铁时,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叶绿体结构会破坏解体。作物从土壤溶液中主要吸收氧化态锰。进入体内后,锰不易移动。(3)硼B与游离态的糖结合,使糖能够通过质膜,促进糖运输。对花器形成,生殖过程尤其重要。油菜是对B敏感的作物,甘蓝型油菜“花而不实”就是缺B的缘故。(4)锌Zn是吲哚乙酸(生长素)合成必须的。Zn是碳酸酐酶(促进碳酸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的活化剂,也是许多脱氢酶(如谷氨酸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脂肪氧化酶)的活化剂。(5)铜Cu是许多氧化酶(如抗坏血酸氧化酶、多酚氧化酶)的成分,也是参与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体系的一种重要元素。(6)钼Mo是硝酸还原酶的金属成分,又是生物固氮参与元素,Mo是氮素代谢的一种重要功能元素。Mo对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的增产作用明显。(7)氯Cl是活化光合作用的水光解过程中的重要元素,促进氧的释放和NADP还原。农学常识第六节作物与肥料(矿质营养)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必需矿质元素在作物体内的主要功能有:(1)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2)作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者,参与酶的活动;(3)电化学作用,即离子平衡、胶体稳定、电荷中和等;(4)能量代谢。大多数大量元素具有以上所有生理作用,而微量元素一般只有酶促功能。每一种必需元素在作物生命活动和产量品质形成中各有特殊作用,不能被其他元素替代,如钙和镁理化性质很相似,却不能互相替代;但是,锰可部分地替代铁;有些非必需元素还能部分替代必须元素,如钠能部分替代钾等。农学常识第六节作物与肥料(矿质营养)二、作物矿质营养生理微量元素参与作物体内的许多代谢过程,是作物体内酶的组分之一。微量元素还能提高作物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如硼、锰、锌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热性。当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过高时,也会引起作物的伤害,如盐土地上的氯离子毒害,而锰、锌、铜毒害也经常发生在酸性土壤上。一般情况下,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均能满足作物需要,但不同的土壤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如碱性土壤容易缺硼、锌、铜;在酸性土壤中,有效铜较少;在水分多的条件下,有效钼较少;当然有的作物还有对某些微量元素的特殊要求。农学常识第六节作物与肥料(矿质营养)三、作物的需肥规律(一)作物的需肥量和需肥特性1、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量不同一般地,产品器官和生物器官含蛋白质、脂肪高的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于含淀粉类物质的作物。2、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养分的要求也不相同

水稻的矮杆籼稻耐肥,粳稻次之,高杆籼稻耐肥性最差。甘蓝型油菜品种比白菜型品种耐肥。小麦矮杆品种与葡匐性品种,比高杆或直立性品种易受缺钾的影响;马铃薯早熟品种应用相对地多施氮而少施些磷,否则易因早衰而减产,晚熟品种则反之,磷能使其营养生长及时停止有利于薯的形成和膨大。

3、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也不相同

作物生长初期吸收养分很少,将近开花结果时吸收营养物质最多,其后又衰退,到了种子成熟时,养分停止进入,衰老时甚至有部分营养物质从根部“倒流”。农学常识第六节作物与肥料(矿质营养)三、作物的需肥规律(二)营养临界期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元素的要求绝对量虽不多,但需求很迫切,如缺乏该营养元素,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后很难纠正或弥补损失。这个时期叫做营养临界期。如大多数作物对磷临界期为幼苗期,棉花、油菜在出苗后10~20天内,对缺磷特别敏感,此时缺磷对后期生长影响很大,为磷的临界期。玉米则在出苗后一周进入磷的临界期,其他作物也有类似情况。一般作物苗肥早施,增产效果常比同样肥料迟施好。也说明前期需肥的迫切性。氮的临界期,一般要晚于磷,往往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候,如水稻、小麦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玉米在穗分化期,棉花在现蕾期。农学常识(三)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一生中,还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这一时期称为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往往都在作物生长最旺盛的中期,此时作物吸收养分能力最强,表现出的生长速度也最快。例如,小麦在拔节至抽穗,玉米在大喇叭口至抽雄,棉花在盛花至结铃等。但有些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也因养分不同而异,如甘薯生长初期,氮营养的效果较好,而块根膨大时,磷、钾营养的效果较好等。农学常识(四)营养的特殊性某些作物对某些特定的营养元素需求特别敏感,或吸收特别多,如:水稻对硅元素需求量大,硅有利于水稻形成壮秆大穗;甘蓝型油菜对硼素有特殊要求,从苗期至花角期都对土壤有效硼含量要求较高;花生对钙需求量大,钙有利于花生果壳生长发育,形成饱果,花生的果针入土后,可直接吸收土中的Ca元素,用于荚果果壳形成和子粒发育所需。所以花生施钙肥于结荚层中,增产显著。作物的肥料运筹应与作物的需肥规律相符合,发挥最大肥效,减少肥料流失。

农学常识第七节作物与土壤一、土壤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土壤是地壳表面风化形成的风化壳的表层。我国土壤主要类型有南方的红、黄壤,东北平原的黑土类型,温带草原的钙质土和荒漠土壤,黄淮平原的棕壤类型以及水成土壤、盐碱土壤、高山山地土壤等。衡量土壤好坏的指标是地力。地力又叫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不断提供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的需求的能力。农学常识一、土壤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土壤是种植业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速度的限制性因素:1)光能供应在某地区是一定的,大气中环境因子的自由度大于土壤中,土壤中诸因素的改变、交换、分配均匀度都很小。2)对作物的生育条件的改善,基本上都要在土壤中进行,例如对旱、涝、盐碱、酸性土壤的改良利用,农田灌溉、排水、耕翻、镇压、施肥等。3)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土壤经常不断地供给一定的水分、养粉、空气和热量。作物根系生长的好坏,是作物整个生育过程的基础,而土壤是根系生长发育的基地。4)在作物生长的初期,生长好坏取决于土壤的理化条件。这时整个作物能否发育并不在于地上部分的光、热和CO2,而只取决于父代所累积光合产物的能量向子代的转化是否顺利,即依靠播于土层内种子的发育程度。农学常识二、土壤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物质组成、质地、结构及空气、水分、热量等物理性状,矿物质营养、有机质、酸碱度等化学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等。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还包括土层厚度(耕作层熟土的厚度)、土壤物理机械性质等。(一)土壤物质组成和结构1、土壤组成组成土壤的基本成分是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矿物质固体部分土壤有机质(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组成液体—土壤水分(溶有离子、水分、胶体态有机、无机物)孔隙部分气体—土壤空气农学常识二、土壤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2、土壤结构指土壤中固体部分和孔隙部分所占的比例以及空间上的分布。(1)团粒结构

在有机质含量丰富,质地疏松的土壤中,土壤颗粒在腐殖作用下形成的近似球形、多孔、较疏松、直径0.25~10mm的小土团。团粒结构熟练的多少和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土壤肥力水平。

(2)块状结构

在有机质含量少、质地粘重的土壤中,土壤颗粒粘连成为较坚实的土块,直径在10mm以上。这种结构,土块间的孔隙大,既漏风跑墒,又蒸发失墒,而土块内部孔隙太小,既不保水,也不透气,微生物活动弱,养分不易释放。此外,土块会抑制根系生长和影响种子萌发出苗。(3)片层结构

在水稻田和旱地的犁底层,土壤颗粒粘结成为坚实紧密的薄土片,成层排列,片状分布,称为片层结构。水稻田的片层结构可防止水肥渗漏,旱地的犁底层的片层结构则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和水、气、热的交换。农学常识2、土壤结构建立合理的土壤结构,团粒结构多,固、液、气三相比例、垂直分布合理,孔隙度、土壤容重适中,有利于土壤其他理化性状的改善,提高通气性和保肥保水能力,促进微生物活动,加快物质转化,减少有害物质积累,就可以为作物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作物根系生命活动又改善了土壤结构。农学常识(二)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相互组合的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的轻重,是影响土壤肥力和耕性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粗砂(土粒直径2.0—0.2mm)细砂(土粒直径0.2—0.02mm)粉砂(土粒直径0.02—0.002mm)粘粒(0.002mm以下)农学常识(二)土壤质地按照土壤质地的不同,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三类:我国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暂行)质地组 质地号 质地名称各粒级百分含量/%

砂粒/mm粗粉粒/mm胶粒/mm 1~0.050.05~0.001<0.001砂土组 1粗砂土70 2 细砂土60~70-- <30 3面砂土50~60两合土组 4 砂性两合土 >20 >40 <30 5 小粉土 <20 >40 <30 6 两合土 >20 >40 7 胶性两合土 <20 >40 胶泥土组 8 泥土 30~35 9 胶泥土-- 35~40 10 胶土 >40农学常识(二)土壤质地1、砂土类

质地砂性。

农业生产性状表现为通透性好,排水通畅,不易受涝,作物易发根和深扎,但根系固着不牢,保水保肥性差,施化肥易流失。潜在养分含量低,但矿质养分和有机养分易分解转化。耕作省力、耕作质量好、宜耕期长。作物生育前期发苗快,中后期容易脱水脱肥,易早衰。2、粘土类

质地粘重,又称胶泥土。农业生产性状表现为通透性差,排水不畅,易涝,作物易扎根差。保水保肥性好,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潜在养分含量高。粘性强、塑性大、耕作费力、耕作质量差、宜耕期短。作物生育前期发苗慢,中后期易旺长,不早衰。3、壤土类

质地疏松,也称两合土,含粗细土粒比例适度,砂粘适度。农业生产性状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兼有二者优点,通透性、保蓄性、耕作性均好土壤温度温定、水分和空气比例协调,有利于作物发小苗和后期生长。农学常识(三)土壤水分1、土壤水分性质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和灌溉水,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水也可上升补充土壤水分。水进入土壤后,到大孔隙内的水称为重力水,这部分水很容易流失。进入毛管孔隙称为毛管水。进入孔径<0.001mm的微孔隙,形成束缚水,束缚水由于土粒的吸力很大,作物也无法利用。毛管水是土壤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水分,既不会渗漏丢失,又能被作物充分吸收。毛管水可分为两种:毛管悬着水降雨或灌溉后,保存在毛管孔内,它与地下水不连接。某种土壤能保持最大数量毛管悬着水的含水量,称为该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这是指地下水位较高,当表土水分由于蒸发和蒸腾消耗,地下水可沿毛管上升而补给表土的水分作物和土壤质地凋萎系数的关系(重量%)

粗砂土细砂土砂壤土壤土粘壤土玉米小麦水稻高梁豌豆番茄1.070.880.960.941.021.113.13.32.73.63.33.36.56.35.65.96.96.99.910.310.110.012.411.715.514.513.014.416.615.3农学常识(四)土壤空气1、土壤空气供给作物种子发芽、生根和根系呼吸以及微生物活动所需要的O2。作物根系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要消耗大量的O2,放出CO2。2、土壤纯化学过程引起O2的消耗与CO2的积累。这样使土壤空气和大气中的O2和CO2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土壤空气中的CO2一部分不断地以气体扩散和交换的方式进入近地面空气层,供叶子吸收,另一部分CO2也可以直接为根部吸收。农学常识(四)土壤空气当土壤中O2缺乏、CO2积累过多时,例如在大量使用有机肥料或者翻压绿肥的土壤里,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可以超过2%或更多,则会阻碍种子发芽,使出苗不齐,并且影响根系的呼吸与生长,使根系不能扩散,吸水吸肥能力减弱,甚至因呼吸窒息而死亡。土壤中O2缺乏引起产生各种有机酸或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伤害作物根系。一般土壤空气中O2的浓度低于8%,根系发育就要受到影响,到5%以下,绝大部分作物的根系停止发育。但是如果土壤空气过分流通,有机物质分解迅速,养分释放太快并造成养分的损失,形成的腐殖质也少。农学常识(五)土壤温度土壤温度的变化受到太阳辐射(维度、天气、季节)、地面辐射(覆盖度、平整度)、土壤湿度(水分)、土壤类型、冷暖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土壤,其土温有一定的差异,浅色土壤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强,吸收少,深色土壤则相反,吸收多,所以在同样强度的太阳辐射下,浅色土的温度比深色土低。有机质含量影响土温是多方面的,而且其作用方向也不一样: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可以放出热量,同时有机质可使土色变深,这些有利于土温提高,另一方面有机质可增加土壤蓄水量,因而又不利于土温上升。

在生产上我们往往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节土壤的温度农学常识(六)土壤酸碱度(土壤反应)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1)土壤酸碱度影响到土壤的结构,风化和腐殖化过程,特别是影响到养分的活化和离子交换。一般土壤pH6~7的微酸性条件下,养分有效性最高,对植物生长最有利:在过酸的土壤中则往往容易引起磷、钾、钙、镁的缺乏,多雨地区还会缺乏硼、锌、钼等元素。2)酸碱度除了对养分的供应有影响外,还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活力:在pH低于3和高于9时,作物根细胞的原生质将受到严重损害;3)酸碱度也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作物的生长。农学常识(六)土壤酸碱度(土壤反应)各种作物对土壤pH的适应范围有差异,大多数在5.5~7.5之间。

多数作物适于在中性土壤上生长,典型的“嗜酸性”或“嗜碱性”作物是没有的。不过,有些作物及品种比较耐酸,如越桔、荞麦等。能够忍耐轻度的盐碱的作物有甜菜、大麦、向日葵、紫花苜蓿等。紫花苜蓿被称作盐碱土的“先锋作物”。农学常识各种作物适宜的土壤pH值范围

作物适宜pH值范围作物适宜pH值范围烟草5.0~6.0水稻6.0~7.5甘薯5.0~6.0小麦6.0~7.5花生5.0~6.0大麦6.0~7.5马铃薯5.0~6.0高梁6.0~8.0荞麦5.0~6.0蚕豆6.0~8.0紫云英5.5~6.0豌豆6.0~8.0玉米6.0~7.0紫花苜蓿6.0~8.0苕子6.0~7.0棉花6.0~8.0油菜6.0~7.0向日葵6.0~8.0黄麻6.0~7.0甜菜6.0~8.0大豆6.0~7.0甘蔗6.0~8.0

农学常识(七)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中的一个组成成分,一般含量较低。华北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0.5%~1.5%,西北土壤大多低于1%,南方水田含量多在1.5%~3.5%,东北黑土可高达8%~10%。虽然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多,但对土壤的性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油脂、蛋白质等,其中也含有一定量的氮、磷、钾、镁、钙、硫、铁等矿质营养元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相当巨大,约占土壤有机质1%~2%,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起着特殊作用。土壤有机质还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土壤保水、供水、通气、稳温有重要作用。农田土壤有机质来自作物的残留物、根茬、各种有机肥料及还田的秸秆和绿肥。农学常识(七)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土壤有机物质经过腐烂分解,转化成为黑褐色较难分解的凝胶物质,叫做腐殖质。腐殖质保肥保水能力超过粘粒,是水稳性团粒结构形成的重要条件。腐殖质含有较多的养分,在一定条件下能缓慢分解,所以它是作物营养物质的贮存库,如土壤态机态氮、磷在一定的耕作栽培条件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