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量、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
欧共体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宗旨是消除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推进经济一体化。如果欧共体贸易壁垒逐步取消,那么依据标准的比较优势理论,人们有理由预期,汽车,电冰箱,时装等不同行业产品,应在不同国家通过专业化方式生产出来,不同成员国生产同类产品现象应不断减少并趋于消失。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几十年后,欧盟主要国家仍在生产功能类似但品牌不同的汽车;人们仍在伦敦、巴黎、波恩、罗马超市中购买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不同款式时装和生活用具;满载瑞典家具驶向伦敦的轮船与满载英国家具运往斯德戈尔摩的轮船在海上相遇。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经济学家发现有必要把国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不同行业商品和服务发生的国际交换即“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
例如,澳大利亚向日本出口小麦,日本向澳大利亚出口汽车,但是澳大利亚不向日本出口汽车,日本也不向澳大利亚出口小麦。二是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即“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
美国向芬兰出口移动电话的同时又从芬兰进口无线电话,日本向欧盟出口汽车同时又从欧盟进口汽车,瑞典向英国出口家具同时又从英国进口家具。行业内贸易也是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二、发达的工业国家间贸易量大大增加
在五十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到了六十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
。
各工业国家与其它工业国家贸易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
出口到工业国家的比例从工业国家进口的比例美国0.560.51英国0.810.76加拿大0.950.82日本0.510.39德国0.750.72意大利0.730.69法国0.770.80全部工业国家0.700.70资料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纺织品、汽车、钢铁、半导体等工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不断变动,原先出口的国家逐渐成为这些商品的进口国。纺织品是欧美最早向其他国家大宗输出的产品,二十世纪初,洋布占领中国市场,挤垮了土布。几十年后情况则相反,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出口国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的纺织品,充满欧美市场,而欧美成了纺织品的净进口国。家用电器是另一个例子。美国于1923年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国内连一台电视机都不生产了,全部靠进口。日本在六十年代后成为电视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九十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也逐渐成为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国。再比如汽车行业,美国是最早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国,现在则大量进口日本汽车。最近几年,韩国也成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国了。四、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那么,产业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额增加?为什么产业领先地位会在国家之间转移?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第一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gaptheory)或称创新与模仿理论,由波斯纳于1961年提出。主要论点:技术差距论主要内容技术的进步或创新,能使同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获得更大的产出量,从而改变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进而影响各国的比较优势,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创新国取得技术优势创新国出口技术领先产品技术外流,他国模仿他国自行生产,创新国出口下降他国规模生产,创新国进口产品理论解释:QTt2t3t0A国的生产t1A国出口B国进口B国出口A国进口B国的生产需求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一、背景弗农(RVERNON)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andVernon)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周期”(ProductCycle)的学说,用以解释产品领先地位的变化。从动态的角度说明贸易格局的变化。弗农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
技术创新期新产品成长期
新产品成熟期新产品下降期
产品衰落期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新生期是指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阶段,在此时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和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熟练劳动,生产技术还不稳定,产量较少,没有规模经济效益,成本很高。因此,具有丰富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这一阶段产品主要是供应国内市场,满足本国高收入阶层的特殊需求。成长期:生产技术稳定并趋于成熟,国内消费者普遍接受新产品,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开始模仿新产品国外需求扩大,生产规模随之扩大。但由于新技术尚未扩大到国外,创新国仍保持其优势,不但拥有国内市场,而且打开并垄断国际市场。成熟期: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产品实现标准化,创新国生产规模达到最高点。生产技术扩大到国外,出现大量防制品。这一阶段技术投入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投入增加,高级的熟练劳动越来越重要,产品要素密集型表现为资本密集型。销售下降期:当国外的生产能力达到能满足本国需求,新产品进入销售下降期。这一时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技术投入更少,国外生产者利用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降低,创新国失去优势,出口量下降。二、各个阶段的特点三、图示国内消费期0净进口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创新国创新阶段成熟期标准化阶段净出口t0t1t2t3t4t5出口进口美国日本中国ot1t2t3领先国家出口跟随者出口欠发达国家出口时间例如:电视机生产美国销售量净出口量净进口量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让与期美国日本中国产品创新阶段(ThePhaseofIntroduction)从技术特性看,创新国企业发明并垄断着制造新产品的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从生产地特性看,由于新产品的设计和设计的改进要求靠近市场和供应者,因此新产品生产地确定在创新国;从产品要素特性看,这一阶段上产品设计尚需逐步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因此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从产品的价格特性看,这一阶段,生产厂商数目很少,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因此产品价格比较高;从产品的进出口特性看,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着世界市场,国外的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这种产品,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产品成熟阶段(ThePhaseofMaturation)从技术特性看,生产技术已经定型,且到达优势极限,由于出口增大,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技术垄断的优势开始丧失;从生产地特性看,创新国从事新产品制造的公司,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从产品要素特性看,由于产品大致已定型,转入正常生产,这时只需扩大生产规模,使用半熟练劳动力即可,因此生产的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从价格特性看,由于这一阶段是产品增长时期,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参加竞争的厂商家数很多,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加大,厂商只有降低价格才能扩大自己的销路;从进出口特性看,东道国的厂商在本国生产新产品的成本虽然能够和创新国进口货相竞争,但在第三国的市场上就不一定能和创新国企业的产品相竞争。产品标准化阶段(ThePhaseofStandardization)从技术特性看,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不仅一般发达国家已掌握产品生产技术,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产品技术;从产品生产地的特性看,产品生产地已逐渐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在不断扩大;从产品要素特性看,这时的产品要素特性,由于劳动熟练程度已经不是重要因素(产品标准化造成的),因而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从产品进出口特性看,其他国家的产品开始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渐替代了创新国而占领了这些市场,当这些国家成本下降的程度抵补了向创新国出口所需的运费和关税外,还能与创新国的产品在创新国市场上竞争,则创新国的产品开始从出口转变为进口。阶段比较优势产品特征贸易方向1、初始技术密集技术创新国→发达国2、成长资本密集资本发达国→发展国3、成熟劳动密集劳动发展国→创新国发达国四、启示(一)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二)对发达国家的启示第二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学术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二、产业贸易的分类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三、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标准
巴拉萨(B.Balassa)曾经对产业内贸易现象作过统计研究,并提出测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ofIntra-industryTrade,简称IIT)。公式:T=1-|X-M|/(X+M)
式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T的取值范围为[0,1],T=0时,表示没有发生产业内贸易;T=1时,表明产业内进口额与出口额相等;T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四、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对“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萨(Balassa,B.)对欧共体成员制成品贸易情况的分析;小岛清(Kojima,K.)对发达国家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关注。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里程碑是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oyd)于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这是最早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主要理论模型有: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把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布兰德(Brander,J.)和克鲁格曼(Krugman,P.)为解释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建立的差别模型。典型解释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需求偏好相似导致的。基本观点包括: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才能够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②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偏好(需求结构)越相似,一国的产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③而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解释产业内贸易。
把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归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供给方面,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有差别(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需求方面,消费者偏好有差别(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当两个国家供给的产品层次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存在重叠时,就容易产生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前提和必要基础
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个必要基础。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厂商优胜劣汰,大型企业出头,并发展成出口商,促进了出口贸易;但也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这些大型企业只能集中生产系列有限的产品,国家还得从外面进口具有其他不同特色的同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由此发生。五、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比较课本P58,表4-1尤其要注意其中的“竞争优势”方面的区别。总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差别,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
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生产效益将依仗规模优势不断提高;②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中或者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足。因此,生产者福利和消费者福利都有所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六、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定更符合实际——假定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假定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规模经济)。
2、不仅从供给方面进行了论述,而且从需求方面分析和论证了部分国际贸易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格局的变化,说明了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一样是制约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是将李嘉图理论中贸易利益等于国家利益的隐含假设转化为供给者与需求者均可受益的假设。3、认为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它是各国都在追求的利益,而且将规模经济的利益作为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这样的分析较为符合实际。4、该理论还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心理收益,即不同需求偏好的满足。5、提出了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揭示了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间国际分工的问题。(二)不足之处
1、虽然在政策建议上,该理论赞同动态化,但它使用的仍然是静态分析的方法,这一点与传统贸易理论是一样的。它虽然看到了需求差别和需求的多样化对国际贸易的静态影响,但是,它没有能够看到需求偏好以及产品差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长、价格变动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2、只能解释现实中的部分贸易现象而不能解释全部的贸易现象。这是贸易理论的通病。
3、对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还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予以说明。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规模经济利益和产品差别以及需求偏好的多样化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规律,对于这些产业的国际贸易问题,产业内贸易理论显然无法解释。第三节规模经济理论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oryofincreasingreturnstoscale)1、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的产量会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增加,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也会随之而下降,这种情况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或“规模经济”。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规模报酬将达到最佳顶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平均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这种情况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随后,当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时,平均生产成本将会因为规模过大,管理与合作效率下降而上升,这种情况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或“规模不经济”。2、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更好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企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下降。3、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生产、信息收集、产品销售、辅助性服务等方面的成本就会降低,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生存发展能力。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不变规模不经济O成本产量企业产量与收益曲线产量O收益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规模报酬不变
二、总结规模报酬递增,尤其是内部规模报酬递增会破坏完全竞争,导致独占和倾销,但这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因为规模收益能够产生比较优势。案例分析:中关村电脑城的启示
第四节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经济学者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90年代出版了三部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论述了“竞争力”的问题,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波特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牛蹄病诊疗案例分享
- 年产xx丙纶长丝项目建议书
- 锪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复混草坪肥料项目招商计划书
- 胸腺退化不全的日常护理
-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百家姓》
- 尿毒症患者护理查房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四单元总复习《图形与几何-直线平面图形的联系》(教案)
- 护理应急预案课件
- 小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虫虫飞》
- 药学中的药物计量和营养支持
- 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发展展示
- 设备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 《水稻栽培》课件
- 《宪法基本知识》课件
- 2024年天津津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课件
- 足月小样儿护理课件
- 枣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 自动化流水线方案的组织设计
- 洗煤车间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