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技术创新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_第1页
第二章技术创新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_第2页
第二章技术创新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_第3页
第二章技术创新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_第4页
第二章技术创新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经济学概论》技术经济学科第二章技术创新本课程主要内容:第五章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第二章技术创新第三章经济性评价基本要素第四章经济性评价方法第六章设备更新与租赁决策第七章价值工程

第八章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第一章导论第九章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第二章技术创新本章内容1.理解技术创新的含义及其形式;2.掌握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与程序;3.掌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关键点。本章重点第一节技术创新概述第二节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第四节技术创新组织形式第三节技术创新战略及其选择第六节技术创新政策第五节技术创新系统第一节技术创新概述1、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经济的持续增长来源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活跃。2、技术创新能弥补传统方式所无法弥补的增长鸿沟。3、当前创新管理的现实不尽如人意。近200年来的经济发展史有力地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总是随着技术创新中心的转移而转移。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可以因为技术创新的活跃而发达繁荣;反之,一个原来富饶的国家也可以因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沉寂而落后。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世界技术创新的中心在英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兴纺织业和钢铁业的兴起使得英国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美国技术创新非常活跃,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创新中心,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从而促进两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美两国的经济相继超过英国,美国还成为20世纪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猛,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速度,除了体制变化的重要因素外,技术创新的活跃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一节技术创新概述第一节技术创新概述

三、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重大技术创新时期表

长波或周期主要基础设施的关键特征时期康得拉捷耶夫经济长波(50-60)科学技术/教育/培训交通/通信能源系统关键因素1780—1840工业革命:纺织品的工业化生产学徒制,干中学,学派,科学社团运河,马路水力棉花1840—1890铁路和蒸汽动力时代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技术学院,大众初等教育铁路(铁制铁轨),电报蒸汽动力煤,铁1890—1940电气和钢铁时代工业R&D实验室,化工和电气的国家级实验室,标准实验室铁路(钢制铁轨),电话电力钢铁1940—1990汽车和合成材料等批量生产时代大规模工业和政府R&D实验室,大众高等教育高速公路,无线电和电视,航空石油石油,塑料1990—微电子和计算机网络时代数据网络,R&D的全球网络,终身教育和学习信息高速公路,数字网络天然气石油微电子表中所列的18世纪80年代到1840年,是所谓的“工业革命时期”,以纺织创新为代表,从1840—1890年,是铁路和蒸汽动力时代,这些经济腾飞的时代无不是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提出经济长波理论,认为技术变化对资本主义的内在力量的响应,体现在有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上。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某些竞争优势的来源虽然仍然在起作用,但其重要性已大大降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要想得以持续,企业只有通过持续性技术创新,建立一系列的技术竞争优势,形成技术整体上的持续优势。如英特尔公司在计算机芯片业务中的竞争优势主要归功于其持续不断的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在任何一代新技术被完全模仿、丧失之前,英特尔公司就推出新一代的产品,从而使竞争者疲于追赶。因此,技术创新就是培育核心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针对核心技术的创新。

二、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二、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二、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innovation):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函数中诸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进行新的组合”,换句话说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完全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的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从而增加附加价值。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它具体包括以下五种形式:①生产新的产品;②引入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③开辟新的市场;④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料或半制成品的供应来源;⑤采用新的生产组织方法。三、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内涵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需要强调以下几点:(1)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企业家。因为他是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决策者与组织者,他必须了解科技,熟悉科技,能掌握本行业内的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对技术创新所采用的技术的先进性与可行性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2)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应用在生产中,应用在商业化的生产系统中,所以它是一个经济上的概念。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前身大多是发明。

技术创新就是发明+发展+商业化。三、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内涵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通常存在“滞后期”三、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内涵技术与产品发明年份创新年份滞后期日光灯1859193879采棉机1889194253拉链1891191827电视1919194122喷气发动机1929194314雷达1922193513复印机1937195013蒸汽机1764177511尼龙1928193911无线电报188918978三级真空管190719147圆珠笔193819446(3)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4)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潜在利润。三、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内涵第二节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一、技术创新过程概述第二节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二、技术创新过程的主要模式1、创意的形成阶段

2、研究开发阶段3、中试阶段4、批量生产阶段5、市场营销阶段6、创新技术扩散阶段

第二节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

一、技术创新过程概述

(一)技术创新的阶段第二节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

(二)技术创新程序技术推动市场需求拉动企业家创新概念的产生其他启动因素研模究仿与或开引发进或设计制造市场销售获得超额利润市场占有率提高新新兴产产业业的的新形增成长

二、技术创新过程的主要模式耦合模式

12345

需求拉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

整合模式

系统集成及网络化模式(一)技术推动模式技术推动模式最早由熊彼得提出,并于20世纪50年代被广为推崇。这一观点认为,技术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

二、技术创新过程的主要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创新技术推动模式创新例子:杜邦公司初建时期,以制造炸药和军火为主,持续约有130多年,到20世纪中期,才组织它的第一批其他方面的研究力量,开展崭新领域具有目的性的基础研究,其中之一是高分子化学,这个领域是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首先开拓过的。杜邦公司经过了几年时间,研究工作毫无进展,到1928年有个助手无意中发现烧锅中的材料已凝成纤维,靠这个偶然机会才发现了尼龙,此后,杜邦公司又花了10年时间才找出制造尼龙的方法。由此可见技术推动模式的技术创新基本都是重大的创新,往往会因此形成一大类新的产品或一个新的产业,但这类创新的周期一般都很长,风险也很高。需求拉动模式创新

(二)需求拉动模式

市场需求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生产销售或应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通过对大量技术创新的实际考察发现:大多数技术创新不是由技术推动引发的,需求拉动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例子:福特的生产模式创新就是典型的需求拉动模式。在亨利·福特那个时代,汽车还不是大众产品,那时的汽车价格昂贵,只有少数人问津,人们非常希望有一种价廉物美的汽车。从1899年开始,福特两次创办汽车公司,结果都失败了。后来与马尔科姆共同创办公司,并做了创业分工,而福特与朋友威利斯工程师则全力以赴设计不同于以前价格昂贵的汽车,既便宜又实用的、仅850美元一辆的价廉汽车。一季度销售5000辆,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接下去,福特又随之设计出T型车,T型车销售量剧增,原来的生产工艺、设备满足不了产量日益增加的需要,这一切使福特意识到工艺必须创新。从1908年起,经过五六年时间的摸索,他终于在1914年成功设计出“福特式的全自动流水线”,可以在93分钟内从无到有地装成一辆汽车,这在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后,福特继续改进流水线,于1920年实现每分钟生产一辆汽车,1925年又创造了每10秒钟制造一辆汽车的纪录。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车产品创新和全自动流水线的创新,正是消费者需求拉动和生产需求拉动的典型例证。福特T型车

(三)耦合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涉及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我们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断定,哪种是纯粹的技术推动模式创新,哪种是纯粹的需求拉动模式创新。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又有学者提出耦合模式。他们认为,技术创新应是技术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共同作用下的活动,科学技术进步和需求都是决定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四)整合模式整合模式把创新视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等职能并行运作的过程,即并行工程。这种整合模式的出现代表着创新模式的转变,同时也说明技术创新是技术、市场、组织演进交互作用的过程。整合模式是第一个真正的并行的创新模式。例子:日本东芝公司在企业技术创新上采用了整合模式,每向市场推出一个新产品,总是另有一个产品处于试用阶段,还有一个产品处于试制阶段,以保证自己的产品永远处于技术领先地位,永远与市场需求相吻合。这种设计、制造、市场一体化的整合模式是保证东芝公司的产品近一个世纪以来畅销不衰的重要法宝。丰田公司,实行整合模式,能够在14个月就推出6款全新的汽车,从而占据了日本市场43%的份额。整合模式已经不把技术创新仅仅当做是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强调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前后一体化。

(五)系统集成及网络化模式随着对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企业原有的封闭结构已经被打破,技术创新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独立创新活动而必须在创新网络中进行,创新项目已经穿越公司固有的边界,用户、供应商、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其他公司甚至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网络的重要成员,涉及创新过程中的研发、试验、生产、验证、安装、调试、维护、更新换代和再创新等活动。上述四种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无力解析这些创新现象和指导创新实践。这样,系统集成及网络化模式应运而生。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及网络化模式的特征表现为企业间密切的战略合作,更多地利用专家作为辅助开发手段,利用仿真模型代替实物原型,并采用技术创新过程一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把技术创新仅仅当做是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强调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前后一体化。第三节技术创新战略及其选择

一、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及类型

1二、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2合作创新战略模式自主创新战略模式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第三节技术创新战略及其选择

一、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及类型

(一)自主创新战略模式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又称内源创新,包括企业各种内容和层次的创新。第三节技术创新战略及其选择

一、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及类型

自主创新优点:一是有利于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发展,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二是一些技术领域的自主原创新往往能引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带动一批新产品的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有利于创新企业更早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四是自主原创新产品初期都处于完全独占性垄断地位,有利于企业较早建立原料供应网络和牢固的销售渠道,获得超额利润。自主创新模式缺点:一是需要巨额的投入,不仅要投巨资于研发,还必须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具备一流的研发水平;二是高风险性;三是时间长,不确定性大;四是市场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多、时滞性强,市场开发投入收益较易被跟随者无偿占有;五是在一些法律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地方,自主创新成果有可能面临被侵犯的危险,搭便车现象难以避免。因此,自主创新主要适用于少数实力超群的大型跨国公司。(二)模仿创新战略模式

模仿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自主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自主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是各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日本是模仿创新最成功的典范。第三节技术创新战略及其选择

一、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及类型

例子:松下公司是一个成功实施模仿创新战略的企业。家用磁带录像机是由索尼公司于1975年率先推向市场的,当松下公司意识到录像机巨大的市场潜力后,马上组织力量对索尼的录像机的结构造型、功能原理、工艺材料及其他技术参数进行全面剖析,并从中找出两个缺点:录像容量小,放映时间短。松下对此产品进行了模仿和进一步开发,加大了放映的时间容量,提高了性能,更使机型趋于小型化,并且在价格上低于索尼同类产品10%~15%,销售量很快超过了索尼公司。(三)合作创新战略模式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或企业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是自主与模仿相结合的创新活动。优点:缩短企业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地位;有助于企业打破行业壁垒,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产业;有助于企业参与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第三节技术创新战略及其选择

一、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及类型

以上三种创新战略模式各有特点,采用这些模式也需要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自主原创新要求创新主体有强大的经济实力、雄厚的研发力量和大量的成果积累,在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起点和要求是最高的。相对来说,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起点和要求就低得多。因此,自主创新模式更多的为少数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所采用。而模仿创新则是后进国家实现快速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发展中国家较为现实的选择,也是技术较弱的企业追赶领先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日本、韩国就是靠模仿创新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也大多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第三节技术创新战略及其选择

二、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第四节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创新小组

12345在产品事业部内组成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发小组

内企业与内企业家

技术中心(风险事业部)

“产、学、研”结合

内企业:企业根据特定技术开发的特点,允许或鼓励企业内员工在一定时间内离开本岗位。从事员工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企业可提供资金、设备、人员支持,在外建立高技术小公司,创新风险和收益均在所属企业内。因此,称这类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为内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员工为内企业家。优点:1、结构简单、行动灵活;2、能激发创新意识,实现创新人员的成就感;3、能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制度约束和创新的自由运作这一矛盾。第四节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一、内企业与内企业家

例如美国的3M公司(明尼苏达矿业及机器制造公司)准许员工有15%的上班时间用来搞创造发明,这一规定极大地刺激了员工的创造热情。同时,为使公司全体员工的创造性有机会得到发展,公司每年设立了总额为450万美元的个人创造开发基金。只要你的新想法和新点子经过专家小组论证后,就可获得1万~5万美元的立项和初期开发经费。经过初期研究认为可行,公司就会支持你牵头成立课题组进行成果开发、工业试制直至投产。3M公司的员工费拉伊就是通过内企业活动而发明了“即时贴”不干胶贴纸。第四节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一、内企业与内企业家

由于产品事业部拥有同类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由事业部内人员组成的创新小组可以较容易地在此核心技术上加以延伸或扩散。这类模式较普遍,广泛存在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局部、渐进改进,包括产品的构思、设计、制造、市场试验等产品或技术开发行为。其他职能部门在企业的领导和协调下配合产品或技术的开发。优点:

1、有利于成熟技术的后续改进、开发;2、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第四节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二、在产品事业部内组成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发小组创新小组是指为完成某一创新项目临时从各部门中抽取若干专业人员成立的一种创新组织。优点:创新小组作为一种自由联合体,能充分发挥了小组成员的创新潜力,提高了创新效率。例:IBM公司在1980年8月决定成立个人计算机创新小组,授予负责人很大的权力,他有权在公司任何部门抽调精干人员,负责从研制到销售的全过程,目标是一年内开发出新产品。由于充分的授权,创新小组把创新重点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布局、结构和配置的优化上,结果一年后准时推出了新产品,取代了原先占领市场的“苹果”PC机。第四节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三、创新小组大企业为了进行重大技术创新,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给予经费,单独设立从事重大创新的事业部。因为,重大技术创新往往有较大的风险性,若将此任务交给一般事业部,由于成功的不确定性,事业部往往将其放到次要任务中去,有时创新任务甚至受到排斥。风险事业部可以在企业总部的直接领导下,集中力量,及时解决创新“瓶颈”,有利于重大创新的实施。例:通用电气公司在1952年按事业部进行大规模改组时,每个事业部都同时承担两项任务:经营现有事业和开拓未来事业,事实证明,维持和发展现有事业都很艰难,更无暇顾及创新活动。经过10年左右,通用电气公司才开始把重大创新独立出来,单独在企业的发展部门中进行。第四节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四、技术中心(风险事业部)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的结合是社会科技开发要素优化配置的需要。科研单位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信息、科研设备,一旦与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相结合,必将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创新效率。“产、学、研”结合不但是中小企业的需要,因为它们缺乏技术开发力量,更需要依靠科研单位的人才、信息、科技和成果;而且大企业也需要,特别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还不够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学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新组织模式。第四节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五、“产、学、研”结合

第五节技术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一)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表述为: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组织和制度网络,其活动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与技术,最终目的是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其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第五节技术创新系统一、国家创新系统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

(1)企业。企业作为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系统的行为主体。(2)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实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3)教育和培训机构。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应用和传播知识,为国家创新系统提供各种高素质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各种管理人才,通过人这个载体使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扩散。(4)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尤其是科研部门与中小企业间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5)政府机构。政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协调者,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实施保证和资源配置。第五节技术创新系统一、国家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是区内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中介和政府等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第五节技术创新系统二、区域创新系统

(一)企业创新的界面系统完善企业创新系统,首先要强调的是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与营销部门的有效整合。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必须加强创新过程的界面管理,建立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把研究与发展、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很好地协调和组织起来,第五节技术创新系统三、企业创新系统

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二)企业创新的内部支撑系统企业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不仅仅在于企业中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营销部门的关联,还在于企业创新的内部支撑系统,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依托企业高层领导的企业家精神、完善的研究与发展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信息和决策体系、资金和管理工具以及创新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全方位支持第五节技术创新系统三、企业创新系统

第五节技术创新系统三、企业创新系统

(二)企业创新的内部支撑系统(1)企业家精神。要建立和实施企业创新系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2)研究与发展体系。研究与发展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一个企业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就必须具有合理的研究、试验发展的布局,以及与企业外部(研究所、高校)研究与发展力量的协同。(3)信息和决策体系。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信息,只有获得大量及时、有效的创新信息,并对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才能产生较多的创新概念,创新过程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企业家也才能在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决策。(4)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而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研究与发展人员,企业技术创新很难进行下去。第五节技术创新系统三、企业创新系统

(二)企业创新的内部支撑系统(5)创新管理工具。创新管理工具指的是支持创新过程的有关方法、软件系统和工具。(6)资金供应与管理。资金供应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对研究与发展、工艺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引进的财力支持。

(7)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与信息、资金与组织结构相比,创新文化被称为“硬币的另一面”。当然我们也常常把创新文化视为企业文化里一个最核心的部分。(8)企业制度。技术创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经济效益,就必须进行相应的一整套制度创新,这也就是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的原因。第六节技术创新政策

财政激励政策1234风险投资政策

知识产权政策

政府采购政策

第六节技术创新政策一、知识产权政策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内在源泉。由于技术创新的高投人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对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讲,如果技术创新在市场上得不到应的保护,也就是其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得不到相应的高回报,或者市场特征增加了其创新获利的不确定性,会造成创新企业有形资产的巨大损失,同时还会严重挫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创新的积极性,则必然导致创新动力的减退,因此就需要通过对市场进行干预来鼓励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通过法律手段,确认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规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权利人对其在科学文化领域内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权利,以促进知识发展,推动人类进步。第六节技术创新政策一、知识产权政策

(二)专利与技术创新专利主要是指专利权,专利权是一种独占权,指国家专利审批机关对提出专利申请的发明创造,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具有时间性,中国的发明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制度产生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保证发明人为其发明活动获得一定数量的回报来激励发明研究。第六节技术创新政策二、风险投资政策

(一)风险资本的内涵与作用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