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夕》的心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学_第1页
《梅雨之夕》的心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学_第2页
《梅雨之夕》的心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学_第3页
《梅雨之夕》的心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学_第4页
《梅雨之夕》的心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雨之夕》的心理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梅雨之夕》的心理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学习要点1.通过《梅雨之夕》了解新感觉派小说的心理分析的特点以及《梅雨之夕》的心理分析与整个新感觉派的心理分析的细微差异。2、认识《梅雨之夕》的艺术特色。3、学会一种作品评论方法.讨论与抽查1、简述《梅雨之夕》的故事情节。2、简略谈谈《梅雨之夕》的文体特征和艺术特色3、许多小说创作都有一种思想依托或理论工具,你认为《梅雨之夕》的思想依托或理论工具是什么?4、有人说《梅雨之夕》有一种古典韵味的文人情怀,怎样理解这一看法?5、《上海的狐步舞》的作者是谁?6、说说《上海的狐步舞》的艺术特色。7、立足于当代小说创作,谈谈《上海的狐步舞》的现代主义特征。8、新感觉派为什么被称为“新感觉派”?——该派小说将人的主观感觉与印象渗透、融合到描写的对象中去,将主观感觉外化,创造和表现那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新感觉”。9、《春阳》的主人公是谁?10、请说出三代“海派小说”的代表作家的姓名。11、“海派小说”总的艺术特色是什么?12、就你的阅读,谈谈你对“海派小说”的印象与评价。13、你读过张爱玲小说吗?你对张爱玲小说有何评价?14、你对《金锁记》有何评价?你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过资料吗?

施蛰存生平简介名舍,字蛰存,生于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逝世。1922年到1937年,一共写了七十余篇小说,大多是短篇。这段时间的创作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1937年起在云南、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其间一度旅居香港。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并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

施蛰存是集作家、翻译家、学者于一身的文人。年轻的施蛰存晚年的施蛰存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内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关于人格结构的学说。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本能论人格结构论心理解剖学说。1、本能论:人性或人格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或性能量)转换而来的心理能的发泄与反发泄;一切用于人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本能决定了一切心理活动过程的方向的原始状态。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生理需要,其运作的最终目的是缓解体内的需要状态。2.人格结构论:

人格结构论是关于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转移的理论。这一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储存本能的地方,是各种本能的驱动之源,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是协调本能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平衡机能;“超我”——主要表现为良心、道德律令、自我理想等,它把本能力量转移到实现理想、创造等方面上来。3、心理解剖学说

心理解剖学说把人的心理意识分为三个层次:

A、意识B、前意识C、无意识无意识与本能密切相关,其中藏有被压制的本能和情感,由于“自我”、“超我”的管束与压制,这些东西一般不能冲破无意识的范围而表现出来——监察机制自动把关,如道德谴责、羞耻感、怕受惩罚等等;但监察机制松懈时,藏在意识深处的东西就会跑出来……

请看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制作的意识结构示意图:意识前意识潜/无意识二、《梅雨之夕》的性心理展示(一)导论《梅雨之夕》几乎没有情节,它仅仅记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心灵历程。但在心理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人物的心理层层剖析,把读者带进了主人公那微妙曲折的内心世界。一个已婚的青年男性与一位娇美的少女萍水相逢,他会有什么心理反应?作者展开了细致的心理分析:(二)主人公的心理流程及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关系1、怦然心动:触目惊心,艳心萌动揣着慵懒的情怀观望黄昏的街景发现少女发现少女的美为自己的心动而开脱:——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A、“本我”蠢蠢欲动,“自我”在加以监控;B、“自我”与“本我”的交涉:“我”要发泄本能,“本我”要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则既对“本我”进行规范和抑制,又掩饰“本我”的越轨冲动。2、跃跃欲试:蠢蠢欲动,艳心荡漾——试图接近女子用自己的雨伞为女子遮雨。A、初试失败:关切地注视着女子,希望她能觉察到“我”的好意,并主动上前来寻求保护。B、再试成功:耐心等待,最后获得成功。

3、想入非非:心猿意马,神情恍惚A、有所顾忌:担心被人发现B、情感错位:误将眼前的少女当作初恋情人C、疑心生暗鬼:由于愧疚和惶惑,误将店铺中的女性看作自己的妻子……弗氏的性心理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男人想入非非的两个心理层次:①“无意识”的泄漏:由目前的女子想到从前的恋人,表面上看好像是“联想”,但实际上是主人公的思维已经由前意识进入了无意识——监控松弛后,本能得以表现。

②“本我”与“自我”、“超我”的冲突: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要抓住机会,及时行乐,尽情享受与女子相处的甜蜜,但“自我”提醒他:你是有妻之夫,你应该对家庭负责,“超我”则向他暗示社会舆论的力量和道德、法令的力量,于是妻子就出现在对门的商店中,而且用忧郁的目光看着他……4、恋恋不舍:怨天尤人,贼心不死A、怨恨老天爷不继续下雨B、坚持继续陪送少女5、怅然若失:恍恍忽忽,失魂落魄A、夜空中已出现了星星,但“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B、来到自家门前,误将妻子的声音当成那少女的声音!C、走进家门,灯下的妻子又变成了刚才那位在店铺里用忧郁的眼神看着“我”的女子。在“怅然若失”阶段,主人公的思维在不断地出入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与少女恋恋不舍地分手后,由意识统摄的各种感官先后告诉“我”:雨住天晴,房内的答话人是妻子,门前站着的是妻子等等,但蛰伏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却仍存非份之想,还在追寻那已不再存在的快乐——主人公觉得“有一桩事还没做完成”,“心理还有一种牵挂”……潜意识的非理性因素则使“我”先后产生一系列幻觉:

A、误以为少女还在身旁;B、错把妻子的答应听成少女的“嘤响”;C、误将灯下的妻子看作店铺里注视“我们”同行的女子……

小结

(不抄)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作家细致而深入地展开心理分析:怦然心动———跃跃欲试——想入非非———恋恋不舍———怅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实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程和情感变化,展示了意识与无意识对主人公的言行的交替控制,以及主人公内心深处良心、道德与欲望的冲突和“本我”与“自我”、“超我”的冲突。暂停9·11——即将倒塌的双塔

三、《梅雨之夕》的成功之处(一)细致入微而真实的心理描写1、周密而细腻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对潜意识的性心理、性幻觉的展示。2、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心理展示。(二)对性心理描写的得体把握和全篇的文笔舒展雅致1、人物言行未超出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作者立足于西方的现代性心理分析理论而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同时又接受了东方古老的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男子邂逅倩女,虽然艳心荡漾,但其言行皆“发乎情,止乎礼”,他始终恪守着“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道。2、描写的清丽素雅与含蓄蕴藉写男性的艳遇,展示人性的隐秘,作者不仅剔除了俗艳的字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