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章会垠第九章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第一节、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二节、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第三节、司空图论诗歌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观风俗和补时政白居易(772·大历7年─846·会昌6年)的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拯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后期(约在元和12年以后的30年,白时年45岁)则是独善其身的阶段。他的诗论主要集中在他生活的前期,这是白居易怀抱理想的时期。其诗论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功利主义的诗歌主张1、提倡诗歌的观风俗和补时政的作用。采诗以补察时政《采诗以补察时政》:“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故闻《蓼萧》之诗,则知泽及四海也;闻《华黍》之诗,则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诗,则知威虐及人也;……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诗不为文而作2、诗乃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寄唐生》:“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3、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白居易诗歌理论的特点可以说白居易是全面继承了汉儒的诗教理论,并且更明确地提出了教化目的论,使诗成为押韵谏书,比汉儒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白居易以此更否定了文学的其他本质特征,汉儒尚讲“温柔敦厚”,白则只讲“质而径,直而切”;第三,他完全否定了南朝文学,只讲国风六义,表现出僵固的文学发展观,否定了文学的进步和发展。第二节、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

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中唐时期,在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开展的同时,韩愈也倡导了古文革新运动。韩愈(768─824)是唐代古文理论和实践的领军人物。其理论择其要有三:一、主张古文,反对骈文,倡导文道合一所谓古文,是与句式整齐、讲究偶对的骈文相对而言。西汉文章以散行为主,东汉以后骈偶成分渐多,到南朝后期和初唐,臻于极致。中唐时期这种风气依然如故,韩愈认为这种骈偶的形式有害于世用,故提倡恢复西汉、先秦的散行文体,故称“古文”。倡导古文之原因《答陈生书》:“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李秀才书》:“然愈之所志于古道,不惟其辞好,好其道焉尔。”《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此皆明言对古文的热爱以及何以热爱古文。明道、传道:古文写作之目的又称其写文章是为了明道、传道:“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韩愈所说的道,是指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以来世代相传的儒家之道,其内容既包括了自古流传下来的社会实践的生生之道,又包括了儒家的礼乐行政及伦理之道。而后者更是韩愈所重视的。二、修辞立其诚,气盛而言宜,陈言之务去1、修辞立其诚《答李翊书》:“生所谓立言者是也。……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于古之立言者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揜。本深而根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强调内在的德行修养为文章之本。气盛言宜2、“气盛言宜”《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是孟子养气说的继续。这里的“气”指的是作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它不是纯物质的东西,而是象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的“气”,即“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的“气”。比较:韩愈的养气是孟子的养气说和曹丕的养气说(《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合二为一的东西。在接受曹丕以气论文的同时,孟子养气说的道德化内容也顺理成章地被韩愈引入到他的文气说中来。陈言务去3、陈言务去《答李翊书》:“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难哉!”在《答刘正夫书》中他还说:“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实际上“陈言务去”不只局限于语言,还应包括内容、立意、构思等方面的内容。“诗可以怨”的传统三、不平则鸣说来源:从孔子开始,就有了“诗可以怨”的传统;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钟嵘的“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说,进一步地发扬了这一传统;盛唐时期,也有作家注意这个问题,如王昌龄(见《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就说过:“是故诗者,书身心之行李,序当时之愤气。气来不适,心事或不达,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为心中不快,众不我知。”在这一背景之下,韩愈接着提倡“不平则鸣”说,其内在的精神与前面所引的说法是一贯的。不平则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见于他的《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比较: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蒙田:“对一个人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是如何保持自我。”林肯:“你确实可以在某一个时代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某一些人,但你却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卢梭:“让孩子们享用其与生俱来的自由吧,这种自由至少在某一个时期内可使他免受奴役的戕害。”加缪:“今天的写作是一种信奉。”比较:诗人的职责茨威格:人有坚守“异端的权利”。索尔仁尼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和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称作文学的。”川端康成:“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决不会泯灭。”罗素:“有三种简单的但及其强烈的情感统治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柳宗元兼融佛老、旁通百家柳宗元(773-819)思想以儒学为主却兼融佛老、旁通百家,这使他的文学思想与韩愈有了同中之异。他们都强调文章以“明道”为旨归,但柳宗元对道的理解较为宽泛:“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因此对于文学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柳宗元有一定的认识并予以肯定。第三节、司空图论诗歌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是晚唐一位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的诗论文章,影响较大的有《二十四诗品》、《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序》等。他的诗论和审美好尚体现了中晚唐诗歌审美旨趣的走向,表现在三个方面:1、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2、思与境偕3、《二十四诗品》对诗境与风格的研究味外之旨、韵外之致1、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这在钟嵘滋味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诗歌的“味外味”要求。又谓:“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指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能给人以感发回味的韵味。它与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情在言外”的意思是一样的。既然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自然还应该有一个味内之味,韵内之韵。味内之味,韵内之韵,即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味和韵,而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则是因作品内在韵味的引发,而引起读者所感受到的超出了作品内在之韵味的韵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思是一样的。《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司空图所倡导的这类审美趣味,偏重于读者的美感体验,所以与钟嵘《诗品》欲显优劣定品第是不一样的。

思与境偕2、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思与境偕”,是说诗人的情思与外界的境相合,大致也就是情景交融的意思。这是对刘勰“神与物游”说的发展。诗境与风格3、《二十四诗品》对诗境与风格的研究二十四品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乃是不同意境与风格。其共同特征是老庄与禅宗的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中的体现。《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此与《庄子·天地篇》之“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相通。

高古品与飘逸品《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此与《庄子·大宗师》之“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相通。《飘逸》:“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此与《庄子·逍遥游》之“御风而行,泠然善矣”相通。自然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此与《庄子·大宗师》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翛然而往,翛然而来”相通。实境品《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