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_第1页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_第2页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_第3页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_第4页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卢建锋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1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第四节比较利益理论的拓展回目录

2回本章

一、亚当·斯密的经典数例二、机会成本、分工与绝对优势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

3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一书中用一个具体数例说明了绝对优势理论。他假定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布和酒,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劳动不可跨国流动,但在一国国内可以跨部门流动;产品可以跨国流动;同种产品和同种要素完全无差异;不考虑交通运输费用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交易费用;此外,还要假定经济是完全就业的,并且生产的机会成本始终保持不变;不考虑需求因素,或假定需求弹性无限大。一、亚当·斯密的经典数例

4表2-1国家酒(单位)劳动力(人/年)布(单位)劳动力(人/年)分工前英国葡萄牙

1

1120801170110分工后英国葡萄牙2.375

190

2.7

190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分别生产酒和布的情况分工后,全世界酒和布的产量都增加了。

5国家酒(单)布(单位)英国11.7葡萄牙1.3751表2-2分工后,酒与布进行交换的结果(按1:1比例交换)

可见,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交换,两个国家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说明:①斯密的分工原则:取优去劣,择优生产。②分工的程度:完全的国际分工。

6机会成本——●在本例中,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须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从要素投入的角度来看,一单位劳动用于生产酒的机会成本是这一单位劳动用于生产布所能带来的布的产量或价值;反过来,一单位劳动用于生产布的机会成本是这一单位劳动用于生产酒所能带来的酒的产量或价值。这表明,可以用单位劳动产出量(劳动生产率)来衡量机会成本。二、机会成本、分工与绝对优势

7酒(单位)布(单位)英国1/1201/70葡萄牙1/801/110

表2-3两国各自生产酒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和机会成本(按1:1比例交换)

在英国(以英国为例):单位劳动用于生产酒的机会成本是1/70单位的布。单位劳动用于生产布的机会成本是1/120单位的酒。按贸易比价布:酒=1:1衡量,1/70单位布的价值>1/120单位酒的价值所以英国应分工生产布,放弃酒的生产。

8英国专门生产布,并在国际市场上以布易酒,能够获得额外的好处,即贸易利得。贸易利得=贸易收益-机会成本据上式可以计算英国单位劳动产出用于出口的贸易利得:1/70-1/120=1/168(单位的酒)计算表明,英国只要增加出口布,总能得到好处。所以英国将扩大布的生产,同时减少酒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不断从酒的生产部门向布的生产部门转移,直到实现完全的专业化生产布。请大家自己计算葡萄牙为什么分工生产酒。

9总结:①一国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是那种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所以,择优生产其实就是选择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进行生产;②在本例中,机会成本和贸易比价(贸易收益)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要贸易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分工就会持续下去,最终实现完全分工。③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基础之上的。涉及:没有差异产品;没有规模经济;没有垄断;所有人都是现成价格的接受者,不管生产多少,按现价总能卖掉;……至下节10回本章

一、李嘉图的问题二、李嘉图的经典数例三、机会成本、分工与比较优势四、贸易利得与互利贸易区五、比较优势理论的数学解析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

11一、李嘉图的问题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说明了在两个国家均拥有各自的优势产品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好处。那么,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于劣势地位,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于优势地位,国际分工会不会发生,国际贸易能不能给两国带来好处呢?斯密的理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李嘉图在他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分工仍然会发生,通过贸易也能给两国带来好处。

12二、李嘉图的经典数例国家酒(单位)劳动力(人/年)布(单位)劳动力(人/年)分工前英国葡萄牙1

1

120801110090分工后英国葡萄牙2.125

170

2.2220比较可见,分工后布和酒的产量均增加了。表2-4李嘉图沿用了斯密的例子和前提条件,但改动了一些数据。如下表所示:(假定酒与布交换的比价是1:1)

13国家酒(单位)布(单位)英国11.2葡萄牙1.1251表2-5分工后,酒与布进行交换的结果(按1:1比例交换)

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交换,两个国家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说明:①李嘉图的分工原则:两优取重,两劣取轻。②分工的程度:两国均实现了完全的分工。

14酒(单位)布(单位)英国1/1201/100葡萄牙1/801/90表2-6(按1:1比例交换)

英、葡两国各自生产酒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和机会成本三、机会成本、分工与比较优势在英国:单位劳动用于生产酒的机会成本是1/100单位的布。单位劳动用于生产布的机会成本是1/120单位的酒。按贸易比价布:酒=1:1衡量,1/100单位布的价值>1/120单位酒的价值所以英国应分工生产布,放弃酒的生产。

15

英国专门生产布,并在国际市场上以布易酒,能够获得贸易利得:1/100-1/120=1/600≈0.00167(单位的酒)由于贸易比价和机会成本都不变,所以英国只要增加布的生产并用于出口,总能得到好处。所以英国将扩大布的生产,同时减少酒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不断从酒的生产部门向布的生产部门转移,直到实现完全的专业化生产布。

葡萄牙分工生产酒,并在国际市场上以酒易布,能够获得贸易利得:1/80-1/90=1/720≈0.00139(单位的布)葡萄牙也实现了完全分工16说明:①一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指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②若机会成本不变,贸易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则两国实现完全的分工。上述分析表明,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实质是一样的。绝对优势理论不过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特例而已。

17四、贸易利得与互利贸易区

英国单位劳动用于生产布,并在国际市场上以布易酒,能够获得贸易利得:1/100-1/120=1/600≈0.00167(单位的酒)

葡萄牙分工生产酒,并在国际市场上以酒易布,能够获得贸易利得:1/80-1/90=1/720≈0.00139(单位的布)比较可见,同样是一单位劳动的产出用于出口,英国所得利益大于葡萄牙。原因何在?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贸易利得。

18

贸易利得=贸易收益-机会成本上式可见,影响贸易利得的实际因素有两个:①贸易比价:影响贸易收益。

②劳动生产率:影响机会成本。◆英国从贸易中获利更多原因在于贸易比价对英国更有利。如果各国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机会成本不变),则贸易比价变动会影响到各国的贸易利得。◆如果贸易比价发生不利于英国的变动,则英国的贸易利得会持续减少,当贸易利得降为零时,英国将退出贸易。此时贸易比价为酒:布=1:1.2。◆如果贸易比价发生不利于葡萄牙的变动,则葡萄牙的贸易利得会持续减少,当贸易利得降为零时,葡萄牙将退出贸易。此时贸易比价为酒:布=1:0.89。19

◆只有当酒与布的贸易比价介于1:0.89和1:1.2之间时,双方才会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并开展贸易,否则分工和贸易不会发生。如下图所示:

图2.1互利贸易区Q布Q酒O1.20.891.0互利贸易区葡退出贸易英退出贸易若贸易比价对一国极为不利,则该国将退出国际贸易。比如中国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政策。20专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利益纷争贸易比价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因而会影响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积极性。

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发展中国家通常出口初级产品及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多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前者属竞争性产品,而后者则带有很高的垄断性,因为前者属无差异产品,相互替代性很强,竞争激烈,其价格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价格;而高技术产品,特别是技术上的垄断使发达国家能够垄断某种产品的生产,制定垄断高价。所以贸易比价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得到的好处少,而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多。所以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

21基于上述原因,二战以来,围绕贸易条件(即贸易比价)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斗争,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普雷维什等人的努力下,发展中国家确实从发达国家取得了一些好处,比如普惠制关税,就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的优惠待遇,它要求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时,给予关税减免优惠,而无须发展中国家提供反向优惠。

22小结:◆比较优势产品系指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不管优势较大还是劣势较小,都是一国的比较优势,原因在于优势较大及劣势较小均对应着较小的机会成本。从这个意义来讲,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实质是相同的,绝对优势论是比较优势论的特例;◆如果机会成本不变,且贸易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则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是有利的,并且国际分工最终实现完全的专业化;◆若贸易比价对一国极为不利,则该国将退出国际贸易,所以,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只在互利贸易区间内有效。

23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李嘉图模型(2×2模型)中,不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还是处于劣势地位,都可以通过生产成本或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各自生产本国优势较大的产品或劣势较小的产品,即生产本国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外贸易,这样,世界总产出会增加,各国的消费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4五、比较优势理论的数学解析

使用具体数例来说明理论不能代表一般性,下面用数学方法来证明该理论的一般性。

仍以英、葡两国生产酒和布为例。已知英国生产两种产品均处于劣势地位,但在布的生产上劣势较小;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均处于优势地位,但在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按李嘉图的分工原则,英国应分工生产布,葡萄牙分工生产酒,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换,如果我们能够证明这种交换能给两国带来好处,即存在贸易利得,也就相当于证明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正确性。

25

证明:以英国为例。先做一些符号说明:ALc:英国生产一单位布耗费的劳动量;则:1/ALc:英国一单位劳动所能带来的布的产量;ALw:英国生产一单位酒耗费的劳动量;则:1/ALw:英国一单位劳动所能带来的酒的产量(单位劳动生产布的机会成本);用Pc、Pw分别表示布和酒的世界市场价格;则:Pc/ALc:英国一单位劳动用于生产布能够取得的收入;(Pc/ALc)(1/Pw):英国一单位劳动用于生产布所取得的收入在国际市场上买酒能够得到的酒的数量(单位劳动生产布的贸易收益);

26已知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因此,如果能证明(Pc/ALc)(1/Pw)>1/ALw,即可证明英国分工生产布并通过贸易换取酒是划算的。根据已知条件,英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这表明英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更高,所以,在英国,一单位劳动如果用于生产布应能够取得更多收入。因此有:Pc/ALc>Pw/ALw上式变形即得:(Pc/ALc)(1/Pw)>1/ALw

命题得证。至下节27

该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首先提出,后来经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理论界简称为赫-俄原理或H-O原理。俄林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

28本节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前提和主要结论三、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四、要素禀赋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9一、基本概念要素禀赋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行业)资本密集型产品(产业、行业)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行业)资源密集型产品(产业、行业)

30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前提和主要结论基本前提①不同的国家要求禀赋状况可以不同,比如中国与美国;②不同的产品可以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型特征,比如:纺织品与机器设备。主要结论:一国应分工生产并出口在生产时需要较多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放弃生产并进口在生产时需要较多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31三、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国际之间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国际之间不同的成本比例生产诸要素不同的价格比例生产诸要素不同的供求比例不同的要素禀赋状况

机器成本服装成本中国$100$80美国$60$70李嘉图比较优势论

机器成本服装成本中国$100$50美国$60$70斯密绝对优势论32世界各国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决定了各国要素价格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一国拥有的某种要素的供给总量越充裕,该要素的相对价格就越低,因此在生产中较多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就越低,这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越有竞争力。这说明,各国应分工生产并出口在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而放弃生产并进口在生产时需要较多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世界各国按照这种原则进行分工并开展对外贸易,将取得绝对优势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所指明的贸易利得,各国的产出和消费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要素禀赋理论内容总结:33四、要素禀赋理论对我国的启示1.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

特点:“人口多,底子薄”;盲目追求“高、精、尖”,提倡“赶超”;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上山下乡”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收入增长趋于停滞;违背了要素禀赋理论。

2.1979-1992:过渡时期

3.1992-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时期

特点:遵循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放开市场,放开私有资本;重视轻工业,重视民生;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松动、渐趋解体;城市化水平提升;农民工进城就业;农业人口下降;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至下节34一、机会成本递增与生产可能性边界二、贸易条件与贸易条件的变动三、机会成本递增、贸易条件不变与均衡的产出结构四、机会成本递增、贸易条件变动与产出结构调整五、机会成本递增、贸易条件好转与福利水平提高第四节比较利益理论的拓展

35QmTmTcO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

图2.2生产可能性边界

Qc概念:

1、机会成本递增2、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机会成本递增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A2

A1

·

·前提条件:一国:发展中国家两产品:纺织品c(劳动密集型),机器设备m(资本密集型)。两要素:资本K,劳动L。αβ机会成本递增要求:

tanβ>tanα36二、贸易条件与贸易条件的变动◆贸易条件好转◆贸易条件恶化

37三、机会成本递增、贸易条件不变与均衡的产出结构◆等产值线

QmA

QCA

AO

QC等产值线VmaxA′

Qm图2.3均衡的产出结构如果贸易条件不变,则均衡的产出结构将被唯一地确定。图中切点A即代表均衡的产出结构。

38三、机会成本递增、贸易条件不变与均衡的产出结构◆等产值线

QmA

QCA

AO

QC等产值线VmaxA′

Qm图2.3均衡的产出结构旨在提升产业结构的政策,或者旨在提升专业化的政策,都将导致产值下降。

A2

A1

·

·θtanθ=Pc/Pmαβ39四、机会成本递增、贸易条件变动与产出结构调整

QmA

QCA

AO

QC

B

A’B’

Qm

QCBB图2.4贸易条件好转对产出的影响

贸易条件好转,均衡的产出结构从A点调整到B点。优势品产出增加,劣势品产出减少,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产值增加、贸易规模扩大。

Qm

40

QmB

QCB

BO

QCA

B’A’

Qm

QCAA图2.5贸易条件恶化对产出的影响

贸易条件恶化,均衡的产出结构从A点调整到B点。优势品产出减少,劣势品产出增加,生产专业化程度下降,产业结构恶化、产值下降、贸易规模缩小。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状况:

Qm

41专栏: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大事记贸易条件恶化期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949年11月美日欧成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