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_第1页
第十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_第2页
第十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_第3页
第十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_第4页
第十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第二节犯罪既遂

第三节犯罪预备第四节犯罪未遂第五节犯罪中止第一节概述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犯罪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而停止下来所呈现的不同状态。

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第一节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一、概念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犯罪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而停止下来所呈现的不同状态。

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二、基本概念(一)犯罪过程(二)犯罪阶段(三)犯罪行为(四)犯罪状态(一)犯罪过程犯罪过程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所要经过的程序、阶段的总和,它是故意犯罪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二)犯罪阶段

犯罪阶段指的是根据犯罪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法律意义而划分的不同的时间段落,

主要有犯罪的预备阶段和犯罪的实行阶段。

(三)犯罪行为

在故意犯罪停止形态里的犯罪行为包括实行行为和非实行行为。

实行行为是指在犯罪实行阶段所实施的行为,即在犯罪构成罪体里的行为。

非实行行为在犯罪非实行阶段所实施的行为,包括犯罪的预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等。

二者区分的意义在于:实行行为可罚性的依据在于刑法分则的规定;非实行行为可罚性的依据在于刑法总则的规定;(四)犯罪状态

犯罪状态指的是犯罪的停顿状态,是犯罪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结局。

具体包括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等未完成状态。

故意犯罪的过程故意犯罪的阶段

预备阶段(内容:为犯罪进行准备)

实行阶段(内容:着手实施犯罪)故意犯罪终止停顿的原因行为人自愿停顿行为人非自愿停顿行为人自愿停顿行为人非自愿停顿犯罪完成故意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注意几个相交叉重合又不等同的概念:1、故意犯罪过程/故意犯罪阶段——可能包括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实行终了阶段、犯罪既遂;(有的犯罪没经过预备或者没有终了阶段)2、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包括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既遂,但一个具体的犯罪只能有一种形态。3、未完成罪——只包括犯罪预备、未遂、中止,但一个具体的犯罪只能有一种状态。教材中的形态指的是未完成罪。三、意义(一)是正确定罪量刑的需要;(二)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

故意犯罪。四、故意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未完成形态也存在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其根据应当也只能在于犯罪构成,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犯罪构成是修正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也是要件完整齐备的犯罪构成,同犯罪完成形态下的犯罪构成一样,成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第二节犯罪既遂一、概念

犯罪既遂,是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

(一)结果说——结果发生,犯罪既遂(二)目的说——目的实现,犯罪既遂(三)实际损害说——造成实际损害,犯罪既遂。

(如窃电,复制电信号码等)(四)构成要件齐备说——完成具备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既遂。

李某是社会无业人员,平日以小偷小摸为生。某日,李某趁夜翻入某工厂院内,将院内放置的工业原料铝锭20余块(价值4000余元)偷出,因无法运走,遂将铝锭沉入工厂附近一条河中,欲等以后有机会时再想办法。不料几天后天降大雨,河水暴涨,铝锭被河水冲离了原来位置,已经难以找到。李某实际并没有得到他所盗窃的财物,其行为属于盗窃的既遂吗?二、犯罪既遂的类型(一)结果犯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构成既遂。

(二)行为犯

一般以完成一定的行为作为既遂的标准,有的犯罪,则只要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即可认定为犯罪既遂。

(三)危险犯

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四)举动犯行为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1、法律将预备性质的行为提升为实行行为的犯罪;

如294条的参加黑社会性质的组织。2、教唆、煽动性质的犯罪。三、犯罪既遂的刑事责任分别按情况,未必均按照刑法分则的基本刑罚处罚。四、需要注意的问题实行行为实行终了,不一定就是既遂,可能要经历一过程,如投毒之后,行为终了,但有可能还要借助被害人自己喝下毒药—药性发作…第三节犯罪预备一、概念(参见刑法第22条)

行为人为实行犯罪而实施了预备行为,即准备工具、创造其他便利条件,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进入实行行为阶段所产生的停顿状态。

区别犯罪预备与预备犯。二、犯罪预备的特征

(一)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1.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2.创造其他便利条件的行为区别于“犯意表示”(二)在犯罪预备阶段停止下来

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预备阶段(三)犯罪预备行为停止在犯罪预备阶段,是由

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引起的。1、由于作案条件不成熟而未继续着手实行犯罪;2、被害人闻讯逃避或不在现场或防范措施严密

难以下手而未着手实行;3、由于司法机关的及时行动或被群众抓获而未着手实行。三、预备犯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分析:预备犯为什么是犯罪?理由:

1、主观恶性的存在

2、客观行为的存在某甲蓄谋杀害某乙。有一天,某甲见某乙熬药就偷偷在药中投毒,但某乙熬药是给牛治病,牛吃药后中毒而死,某甲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的哪种形态?第四节犯罪未遂一、概念(刑法第23条第1款)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的形态。

二、特征(一)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区分于“犯罪预备”如何理解“着手”实行?特征:

1、此行为对犯罪的直接客体具有直接侵害性

2、在有结果的情形下,此行为可以直接造成或

引起结果发生。3、此行为能较明显地反映出行为人的犯罪意图。

(二)犯罪未得逞→区分于“犯罪既遂”即行为人的行为没有具备某一具体犯罪完成状态的全部构成要件。(三)犯罪未得逞的原因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区分于“犯罪中止”

2、应注意的问题外界原因应足以阻止行为人继续犯罪,足以抑制他的犯罪意志。例:××深夜抢劫,被一个八岁的孩子看到,行为人放弃犯罪,是否成立犯罪未遂?据理论与实务总结,行为人意志以外原因可分为:

1)被害人的反抗

2)第三者阻止

3)自然力阻碍4)物质的障碍

5)罪犯智能(技能)低下

6)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

7)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对行为人造成精神上的威胁。案例:

甲乙二人相约实施入室强奸,并约定:如果女主人不漂亮则不实施强奸行为。当甲乙敲开一家的门,发现开门的女主人相貌丑陋,甲乙即谎称自己敲错门而离开现场。问:甲乙二人的行为是何种犯罪形态?甲意图抢劫,尾随一妇女身后。当该妇女回家开门后准备关门时,甲以为其家中无人,强行挤进房内,该妇女被吓得惊叫一声。她的丈夫闻声起床,拉开电灯,见甲站在门口,便问:“你是干什么的?”甲答不上来,该妇女的丈夫上前打了甲几个耳光。在邻居的帮助下,甲被扭送到公安机关。甲供认他的目的是抢钱。

甲的抢劫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甲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预备犯。本案中,甲尾随被害人并趁被害人不注意强行挤进房内,尚未开始实施具体的抢劫行为,仍属于为抢劫犯罪制造方便条件的阶段,因此,应以抢劫罪的预备犯判处,不构成犯罪未遂。三、犯罪未遂的种类(一)终了(已了)未遂与未了未遂

(二)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1.能犯未遂

2.不能犯未遂(1)对象不能犯未遂

(2)工具不能犯未遂思考:不可罚的不能犯。(如迷信手段杀人)四、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不减主义必减主义得减主义之分(可以)我国,依得减主义。

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五节犯罪中止一、犯罪中止的概念(第24条1款)“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二、犯罪中止的特征(一)时间性(时间条件或及时性)预备

着手终了

既遂预备中止

实行中止

终了中止必须在犯罪过程中中止。如何理解“犯罪过程中”

1、不能视为中止的情况(1)犯罪既遂后主动返还原物的行为(2)犯罪未遂后积极抢救受害人的行为2、视为犯罪中止的情况(是特殊中止)(1)危险状态出现后的中止(2)放弃可重复侵害成立中止(二)犯罪中止的客观性

1.放弃犯罪

或者2.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三)犯罪中止的自动性1、行为人自认为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

犯罪;2、行为人出于本人意愿而停止犯罪。

动机可能是:真诚悔悟、怜悯、劝说、临阵怯场等。三、犯罪中止的种类(一)预备中止、实行中止与终了中止

(二)消极中止与积极中止消极中止:自动放弃的中止积极中止:有效防止结果发生的中止四、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为行为人架设一座返回金桥(1)行为人被骗情况下放弃犯罪,

未遂?中止?(2)遇熟人放弃犯罪,中止?未遂?(3)因嫌恶对象而放弃。

未遂?中止?(4)担心案发(5)劝告下放弃犯罪补A、司法应用和理论探讨1.区别未遂与中止的实践把握(1)如果外界的阻力足以抑制行为人继续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停止犯罪是被迫的,这种情况无疑属犯罪未遂;(2)如果行为人虽然受到了外界阻力,但这种阻力并不足以抑制其继续进行犯罪,行为人在此情况下停止犯罪,应认定为犯罪中止。2.犯罪中止的“彻底性”问题通说认为,犯罪中止的一个特征是彻底性,即行为人完全放弃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因此“待机而动”不符合犯罪中止。我们认为不必要追究其“彻底性”,只要当时行为人是自动放弃犯罪的,就应成立中止。

因为自动性本身就排除了彻底性。犯意是独立的,不能认为还有犯罪动机,就将动机转化为犯罪故意的延伸,不能把“放弃”理解为行为人在以后任何时候都不再犯同种犯罪,更不能理解为行为人在以后任何时候都不再犯任何罪。

某日夜,秦某携带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潜入某单位财务室,想撬开保险柜盗窃里面存放的现金。正当他撬保险柜时,财务室门外走过两个值班的保安人员,两人边走边说话。秦某担心自己被发现,当保安人员离开后,秦某顾不上拿走自己携带的工具就仓皇逃离现场。秦某的行为是故意犯罪的哪种停止形态?甲某(男)婚后嗜酒成性,对家不管不问,致夫妻感情不和。一日,甲某喝酒后回家,寻出气,在与其妻殴打过程中,顿生杀人之念,遂举刀将妻砍伤,并欲进一步行凶,恰逢邻居赶到,将甲某手中菜刀抢下,并对其教育,甲某酒醒怒气渐消,略有悔悟,及时送妻到医院抢救,得免妻死。

甲属于何种犯罪形态?本章的知识点一、犯罪未遂所具有的三个构成条件或特征也是与故意犯罪的其它停止形态相区分的标志:(一)已经着手……区别于犯罪预备(二)犯罪未完成(未得逞),区别于犯罪既遂;(三)……意志以外的原因,区别于犯罪中止

二、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都是意志以外的因素导致的犯罪未能得逞,二者的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三、从时空阶段上看,犯罪预备只存在于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存在于实行阶段,而犯罪中止则既可以存在于预备阶段,也可以存在于实行阶段。四、故意犯罪的几种形态——预备、中止、未遂与既遂都是犯罪的停止形态,他们之间是一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关系,而不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五、犯罪中止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自动性”,即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自认为当时本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六、关于处罚原则未遂犯与预备犯罪都以既遂犯的处罚为参照,相应适当从宽处罚;而中止犯的处罚原则较为特殊:其一,明确是“应当”从宽处罚而非如同预备犯,其二,明确对中止犯的处罚关键看是否造成损害后果,对于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减轻处罚,未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所谓的造成损害结果,也应理解为造成严重后果,相当于防卫过当、避险过当。而其处罚原则比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似乎还嫌宽松。

()1、行为人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就是指没有发生危害结果或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没有实现。

()3、以诅咒方法杀人,应以工具不能犯未遂处理。()4、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到犯罪既遂以前的过程中。

()5、判断犯罪既遂,应以犯罪目的是否达到或预期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作为标准。

()6、行为人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形态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7、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选择题

1、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行为应如何和处理?()A、不构成犯罪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2、甲某精心准备窃得公司银行账户的密码,晚上在家中利用互联网将公家账上的5万元转入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账户。某妻发现后极力规劝,甲某悔悟,在公司未发觉的情况下,又将5万元转回公司的账户。甲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3、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某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5、小偷打开了财务室的保险柜,但柜中空无分文。小偷的行为是()。

A、盗窃既遂

B、不构成犯罪

C、手段不能犯未遂

D、对象不能犯未遂4、甲扬言要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