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软体动物门_第1页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_第2页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_第3页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_第4页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种类约13万种,此外还有约35000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河蚌、乌贼等。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动物。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软体动物门分类第三节软体动物门的系统发展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的基本划分;2.外套膜3.贝壳;4.消化系统5.呼吸系统;6.循环系统7.神经系统;8.生殖与发育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三部分,具有外套膜和贝壳。一、身体的基本划分(头部、足部、内脏团

3部分)。

1、头部: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明显,有口、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乌贼、田螺等。有的种类(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退化,甚至消失。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2、足部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具有爬行、挖掘、附着、捕食功能。常因种类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腹足纲

(螺类、蜗牛等):足呈块状,用来爬行。多板纲

(石鳖等):足也呈块状,但用来附着。掘足纲

(角贝等):足呈圆柱形,用来挖掘水底泥沙。瓣鳃纲

(河蚌、珍珠贝、蛤蜊等):足呈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头足纲

(乌贼、章鱼等):足和头合并,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3、内脏团(躯干部)

除头和足外,背面隆起部分,是消化、循环、神经、生殖等内脏器官集中形成、不分节、柔软的团块。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如螺类。腹足类发育过程中具有扭转现象,为次生性左右不对称。二.外套膜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此腔与外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和其间结蹄组织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造成水流在外套腔内流动借以完成呼吸、排泄、生殖等。三.贝壳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一种保护性的结构。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称“贝类学”。大多数种类具1-2个贝壳,有的多达8个之多。贝壳的形态因种类而异,有的呈帽状,有的呈螺旋状(螺类),有的呈管状(掘足类),有的呈瓣状(瓣鳃类),有的种类则无壳。贝壳的功能:保护柔软的身体。贝壳的成分和结构:贝壳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95%,其余的为壳基质

,或称贝壳素。贝壳的结构可分3层角质层(外层):又称壳皮层,薄而透明,有光泽,由壳基质构成,能抵御酸碱的侵蚀,可保护贝壳。壳层(中层):又称棱柱层,占贝壳的大部分,由棱柱形的钙质组成。壳底(内层):又称珍珠层,富有光泽,由叶状霰

石构成。珍珠的形成是由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及其分泌物包裹外来异物形成的。当外套膜外表皮细胞或异物落入外套膜,就会刺激外套膜组织分泌珍珠质,逐渐形成珍珠。

消化管发达,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构成,锉刀状,摄食时可前后伸缩,刮取食物。口腔内有唾液腺。四.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肛门构成。软体动物的消化腺有:肝脏、唾液腺、胰脏。其中肝脏最发达,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的类群。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肺呼吸鳃的发生:由外套腔内壁皮肤伸展而成。鳃的形态各异:

五.呼吸系统楯鳃:鳃呈羽状,包括1条鳃轴和轴两侧的鳃丝。是较原始的。栉鳃:鳃轴仅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瓣鳃:鳃呈瓣状。丝鳃:鳃延长成丝状。鳃的数目因种而异,有的1个,有的十几对。

肺:陆生种类无鳃,由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而形成肺,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这种肺只能在潮湿的环境下发挥作用,故陆生种类多数在夜间或阴天活动。软体动物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生殖腺,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形成血窦。循环系统: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并分化为心室和心耳,心室:1个,壁厚,能搏动,为循环动力。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开管式循环:大部分软体动物。(血压低血速慢,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效率较低)闭管式循环:头足类。血液循环方式: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耳血液呈现青蓝色,不携氧时为无色,但有些种类因血中含血红素(毛蚶)或血青色(乌贼),血液为红色或血青色。六.体腔和循环系统

七.排泄器官为后肾管

(肾脏),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为一管状构造。一端以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以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原始种类无神经节,仅有围咽神经环和神经索

较高等种类包括四对神经节和由它们发出的神经索脑神经节司感觉足神经节司足的运动和感觉侧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脏神经节发出神经到消化管和其它内脏器官八.神经系统多数雌雄同体,少数雌雄异体,但均为异体受精。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田螺)少数直接发育(头足纲)多数间接发育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个幼虫阶段,某些淡水种类(蚌科)有钩介幼虫(寄生)。

九.生殖与发育乌贼的繁殖牡蛎的成长少数为直接发育(乌贼、蜗牛等),多数为间接发育,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个幼虫阶段,某些淡水种类有钩介幼虫。担轮幼虫:与环节动物多毛幼虫相似。面盘幼虫:由口前纤毛环发育成纤毛面盘,用以游泳。钩介幼虫:淡水蚌类的幼虫。用钩和足丝附着在鱼鳃等部位,暂时性寄生。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发生中都有一个担轮幼虫期,两幼虫极相似,因此认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但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环节动物向活泼的方向发展,导致身体分节现象的出现;软体动物向不活泼的方向发展,导致了保护性贝壳的形成。第二节软体动物门分类

依据软体动物的体制是否对称、贝壳、鳃、外套膜和神经等方面分为7个纲,即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

已知13万种,依据贝壳、外套膜、足等分为7个纲。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双壳纲)头足纲双神经纲单板纲代表动物:新蝶贝(活化石)特点:两侧对称,腹部有足,帽状贝壳,内部器官分节排列,2对心耳5对鳃,5对肾脏,8对缩足肌,10对足神经,2对生殖腺.现在共发现8种,对探讨贝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背面观腹面观新碟贝无板纲代表动物:龙女簪,新月贝特点:体蠕虫状,无贝壳,外套膜发达,体表被有角质并带有各种石灰质针状棘的外皮。腹面中央有一条沟,无鳃,齿舌具许多齿,无阴茎。全部为海产,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期。龙女簪新月贝多板纲代表动物:毛肤石鳖,锉石鳖特点:体椭圆形,左右对称,背腹扁平,贝壳由8块石灰质的板构成。有环带,头部无触手和眼等附属器官神经呈梯型(原始),肾脏1对,雌雄异体。有担轮幼虫期。

石鳖腹足纲代表动物:鲍鱼,田螺,蜗牛等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有眼,触手,贝壳通常螺旋形,心脏位于身体背侧,心室1个,足部发达,扁平,位于身体之腹面.中华圆田螺鲍鱼掘足纲代表动物:角贝,梭角贝特征:身体左右对称,贝壳呈象牙状,壳分粗细两端,均有开口,足发达(圆拄状),头部退化,无鳃,无围心腔和血管角贝瓣鳃纲代表动物:无齿蚌,牡蛎特征:身体左右扁平,两侧对称,有两个外套膜,两个贝壳,足呈斧状,有瓣状鳃,无齿舌,神经系统简单,感觉器官极不发达.河蚌内长出逼真“观音菩萨”天下一绝

牡蛎

(一)瓣鳃纲分类:

约20,000多种.

分类依据:贝壳、铰合齿、闭壳肌、鳃等。(一)列齿目—毛蚶铰合齿很多,一列,闭壳肌两个。(二)异柱目—紫贻贝铰合齿退化,前闭壳肌较小或没有。(三)真瓣鳃目—船蛆铰合齿少或不存在,两闭壳肌大小相似。(二)瓣鳃纲重要种类及经济意义蚶:生活于浅海泥沙中,常见2种:泥蚶、毛蚶,均为食用贝类,已能人工养殖。贻贝:固着生活,附着于岩石上。牡蛎

:固着生活,生活于浅海。扇贝:贝壳呈扇型,固着生活。珍珠贝

:两壳不等,壳内珍珠层极厚。是世界上著名的生产珍珠的贝类。我国广东、海南已人工养殖。船蛆

:钻蛀船只和港口的木材建筑。由于长期穴居,身体细长,呈蛆状。贝壳退化。头足纲特征

全部海产,大多运动迅速;

头足发达,头部上有发达的眼、颚、齿舌、软骨囊,足特化为腕和漏斗;

闭管式循环系统

原始种有壳,多数种壳被外套膜包被或退化;

现存650种,化石种类超过9000种。

代表动物——乌贼

重要种类——鹦鹉螺、章鱼环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