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文人书法流派_第1页
两晋文人书法流派_第2页
两晋文人书法流派_第3页
两晋文人书法流派_第4页
两晋文人书法流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晋文人书法流派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完全自觉的标志之一是文人书法流派的蓬勃兴起.而文人书法流派在两晋又是以书法世家的面目出现的.书法世家这样家传式的传承形态,出现于东汉,例如善草书的崔瑗、崔寔父子、张芝、张昶(chuang),兄弟相学,蔡邕、文姬父女等。

1、文人书法流派蓬勃兴起的原因2、两晋时期的书法世家3、文人书法流派的派别1、文人书法流派蓬勃兴起的原因士族豪门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绝对垄断

玄学的兴起,清谈之风盛行

士族豪门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绝对垄断

汉末至魏晋社会结构的一大显著特征便是士族豪门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绝对垄断。以致于造成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了。显赫的门阀大族的二十余姓,大致可分为江南士族、北方郡族和鲜卑族三大区域.整个社会有着极明显的豪门士族与寒门百姓的上下分层。士、庶间界限分明,不能通婚,连同坐、以卿相呼都不可能。西晋如此,东晋亦然。“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便是东晋内政的基本方针,江南“万倾江湖”尽被世家豪族霸占,豪门大族是特权的象征。门阀士族凭着优裕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成为魏晋文艺创作的主力军,传统宗法制度的承继和发展,为文人艺术世家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表现在书法上,一个名门贵族,父子相传、兄弟争胜,一家一种风格,一代一个流派,家族之间又互相染习、世代相递,造就了一种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书法世家,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最早又极成熟的文人书法流派。此外,各个家族之间或为政治需要联姻,或雅集交游、聚首论艺,或师承有法,无形之中便使得各门派之间相互交流书艺,切磋技法,除旧革新,从而大大推动了文人书法艺术质的飞跃。如东晋王羲之,早年师承卫门卫夫人,又受本门叔父王庾亲授,再娶郗鉴之女郗璿(xuan)为妻,集数家书法渊薮于一身,在交游中又影响了谢门和郗门书法,庾门庾翼指责羲之新体为“野鹜”。王羲之便以章草作尺牍与庾亮,遂令庾翼一见折服,以为“顿复钟繇旧观”。在他身上可以说是典型地体现了文人书法流派发展的历程.加之书法又是一门重传统、重继承的艺术,故魏晋书法特别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此。我们说两晋文人书法流派是建立在书法世家这块坚实基石上是毫不为过的。玄学的兴起,清谈之风盛行

玄学,就其思想本质来说,是属于道家的,因此有学者称其为新道家。提倡“以无为本”。“无”,就是道家的自然之道,”无为”即是有为.所使用的思想武器就是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的精神,企图借助于庄子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思想来反对名教、礼制的束缚,包括对现实政治的逃避.由于政治腐朽而导致的严重内乱,西晋王朝存在仅三十多年就迅速崩溃。北方少数民族的大举入侵使士族地主阶级同普通民众一样,在战火烽烟中经历了惨痛的生离死别、颠沛流亡、国破家亡。东晋王朝所提供的相对稳当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在噩梦般的回忆中,细细品味那可怕的历史灾变和人生苦难。为了寻求慰籍、解脱以至麻醉,玄學与清谈之风在士人中长期流行,清谈成为士族生活之必需,人们的才智心力全倾于谈辩之中,名士们重视个性之自由,故崇尚老庄之自然、提倡政治上的无为,“贵无”之学大兴。

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提倡“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欲山林之中”.这种儒道合璧的玄学受到更多士大夫的接受;而作为东晋四大家族的王、谢、庾、郗在当时也不例外,尤其王、谢两家堪称清谈领袖。如丞相王导承继嵇康玄学,以善清谈折服朝野。随着玄学的兴起,书法艺术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在士大夫阶层成为风气,上层士族把书法作为展现自我风范的绝佳手段。书法之雅俗甚至成为衡量人品高下的标准之一。作为书圣的王羲之,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也身不由己,从其存世著作书信来看,他早年还是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只是经历了一些政治上的挫折后,方才绝意宦途,甚至信奉起“五斗米道”,与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在崇尚清淡、道教玄学上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后来由于他有骨鲠性格兼“辩赡”,终于在清谈中取得地位,加之其书冠绝一时,更增添了其名士风采。王献之则更外展纵逸,为了获取艺术上的独立,竟无视旧礼教和陈规陋习,对谢安直言其书“故当胜”羲之书法,可见爱妍求新已成为文人们的自觉意识;晋人书法最重行草书,”超逸优游”,恐怕也是晋人尚简约玄谈的具体表现。2、两晋时期的书法世家

(一)卫氏世家

(二)索氏世家

(三)郗(xi)氏世家

(四)庾氏世家

(五)谢氏世家

(六)王氏世家

(一)卫氏世家

魏晋时期,卫氏一门书家在北方地位极为显赫,对以后东晋渡江书家及北朝书家都有深远影响,其首要人物是卫觊(ji)。其次是卫觊之子卫瓘,再次是卫瓘的儿子卫恒、卫宣、卫庭,最后是卫恒的侄女卫铄.卫觊(?一230),三国时代与钟繇并列抗席的大书法家,字伯儒,河东安邕(今山西省夏县)人。少时即以才学著称,曹操选为司空椽,魏初,拜侍中,徙尚书仆射。《魏志本传》称其:“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善,而笔迹精熟。”唐张怀瓘谓:“伯儒古文、小篆、隶书、章草并人能,子孙皆妙于书。”由此可知卫觊长于章草书,这也是其传递后代的重要书体。卫瓘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291),字伯玉。卫瓘十岁时丧父,至孝过人,承袭父爵,在伐蜀战役中,他与钟繇之子钟会并肩作战,建立功勋,被封留阳候。晋咸宁初年,征拜尚书令,加侍中。《晋书·卫瓘传》称其:“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晋惠帝时,辅佐朝政,卫瓘因清正方直得罪贾皇后,贾皇后借楚王司马玮之刀,杀了卫瓘三代九人。实乃一大悲剧。在书法艺术上,卫瓘从小受到父亲书法的熏陶,又继承了父亲的书法风格,曾与索靖同师法大书法家张芝,据南宋陈思《书小史》载,卫瓘曾自称:“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这是说卫瓘汲取了张芝筋强骨胜的艺术特点。他取法张芝,并参酌其父卫觊之法,加以融汇贯通,形成新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西晋初年书坛的一面旗帜。卫瓘曾创造了一种“柳叶篆”,宋代僧梦英《十八体书》释道:“其迹类韭叶而不真,笔势明劲,莫能得学”。对于卫瓘的书法艺术成就,唐代张怀瓘《书断》赞曰:伯玉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若鸿雁奋六翮飘飘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以难。章草入神,”卫瓘小篆、隶、行、草皆妙;是一个备受称颂、精善众体的大书法家,遗憾的是没有一件书迹传世流播,使后人无法领略他的书法艺术神采。卫瓘的儿子卫恒、卫宣、卫庭都继承家学,擅长书法,尤以卫恒最为出名。卫恒草书、隶书、古文诸体皆能.卫瓘曾评他的书法得张芝骨.唐张怀瓘《书断》载曰:作《四体书势》,并造散隶书。古文、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卫恒的祖父卫觊在古文上造艺精深,其所书古文与魏襄王墓中发现的古文相仿佛。卫恒有幸目睹了汲县魏襄王墓中出土的古文简策,对其中一卷论楚事特别欣赏,认为最为工妙,认真加以研究,还写下了对古文书体的赞词,卫恒的古文超过父祖,体含风雅,探异钩深,悠然独往。卫恒还祖述飞白,而造散隶之书,开张隶体,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潇洒于隶书,处其季孟之间。南朝梁代袁昂《古今书评》称赞:“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卫恒的书法山自家传,又不同于其父刚健有力、天姿特秀的风格,形成自己特有的特点,诚如唐代李嗣真《书品后》所说:“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洋雅,谅少俦匹。”父子两代书家,书艺一脉相承,但各具千秋,特色鲜明。卫恒传世书迹有草书《往来帖》,收入宋代《淳化阁帖》。卫恒的弟弟卫宣、卫庭亦有书名,工书善篆,但名亚父兄。卫恒对书法贡献最大的是,他撰写了系统的书学沦著《四体书势》,叙述古文、篆、隶、草四种书体的起源及笔势,并系以赞文,其论著最大特点是融书体、书史、书论为一炉,颇多独到见解,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卫铄卫氏书法世家中,一位了不起的女书法家,就是卫恒的侄女、一代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字茂漪,嫁与汝阴太守李矩,人称卫夫人。她生活在书风浓烈的家庭,从小就受书法艺术熏陶,耳濡目染,秉承家学,隶书最佳,师法一代大师钟繇,南朝宋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院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她的书法师承钟繇,堪为正宗,又传给王羲之。唐代张怀瓘《书断》列其书为妙品,并赞誉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唐代韦续《墨薮》对卫夫人书法亦推崇备至,称赞说:“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舞女登台,仙娥弄影,江莲映水,碧波浮霞。”卫夫人书迹绝少流传,从前人评语中可得其大概,宋初《淳化阁帖》卷八载其行楷八行九十六字,北宋潘师旦在山西所刻《绛帖》、宋徽宗选精刻的《大观帖》,选入了卫夫人《急就帖》一件,只能从中窥知一二,可以想见其秀丽端庄、清雅脱俗的书风。书论《笔阵图》这是卫夫人对书法艺术实践的总结,阐释运笔写字的各种方法,颇多独特见解。卫夫人《笔阵图》首先强调用笔的重要,在阐述执笔、用笔方法,用生动的比喻加以说明:运用形“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运用形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撇]陆断犀象。乙[折]百钧弩发。丨[竖]万岁枯藤。丶[捺]崩浪雷奔。刁[横折弯钩,以“刁”代替]劲弩筋节。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山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卫夫人还首次提出“多力丰筋”之说卓识的创见,她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微骨音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卫夫人的弟子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对老师的这一理论,又加以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笔阵图》是一篇最早论执笔、讲笔法和结字艺术的专著,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古代书论文献。

(二)索氏世家

索氏世家以索靖为代表.索靖与卫瓘并称为“—台二妙”,是西晋书坛上的一颗巨星.对东晋书法的启迪,与钟繇一样深邃。索靖,宁幼安,甘肃敦煌龙勒人,从书法家的世系来看,他是东汉“草圣”张芝姐姐的孙子,从小就受到家庭书法氛围的影响,完全秉承张芝笔法,显示出逸群的才气。年轻时,他就读于洛阳太学,游历三辅,驰名海内。后来,作过酒泉太守,曾为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晋武帝时,擢为尚书郎。《晋书·索靖传》载,索靖博通经史,才艺绝人,与尚书令卫瓘俱以善草知名,晋武帝十分爱重,两人虽都擅长草书,但各有千秋,时人认为卫瓘笔力略胜索靖,而楷法远不及索靖。西晋“八王之乱”中,卫瓘被楚王司马玮害死。而索靖在八王争权夺利的混战,一直率兵捍卫西晋王室,最终战死疆场,享年65岁,死后迫赠太常,又赠司空,进封安乐亭侯,谥庄靖。索靖书法成就索靖是个全能书法家,精工各体书,尤擅长章草,书法师法张芝、韦诞,但变易其形迹,自成形体,骨势峻迈笔力坚劲,索靖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得,他称自己承嗣张芝草法而又在结字形态上加以改变创新的字势为“银钩虿尾”。虿为—种蜗类毒虫,其尾部经常卷翘得高高的,看上去很是强劲有力。索靖川精巧生动的“银钩”和挺拨上翘的“虿尾”形容自己的书法,不仅道出自己的书法艺术特点,而且可见其自信程度之高。故尔,王僧虔《论书》说索靖”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chai)尾。”唐代张怀瓘将索靖章草列入神品,八分草列入妙品,索靖书作索靖的书法理论《草书状》索靖《草书状》是草书美学的集大成,他总结草书发展经验,结合自己艺术实践,运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论述方法,即以象形类比来形象地描述草书情状:“婉若银钩,飘若惊鸾”,如”“飞燕相追”,“和风吹林,”,又似“腾猿飞鼠”,“凌鱼奋尾”,”蛟龙反据”,真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万事万物,无不在草书的情状中看见自己的影子,能把草书情状描述得如此淋漓酣畅,入木三分,唯有真正的草书大家,唯有对草书精通透彻,才能妙笔生花,草书之美,令人种往,可谓笔短意长,诚不可及,《草书状》是中国书法美学史上极为重要的美学佳作,对后世草书的蓬勃发展从理论上奠定基础,开启了先河。历代书家对索靖书法的倾慕历代书家对索靖书法的倾慕几乎达到忘我忘情的境地。据《宣和书谱》载,东晋书法大家王庚-字世将,是东晋王氏书法世族中重要成员,他是晋明帝的书法老师,又是王羲之的业师,擅长草书、隶书和飞白,他曾得到索靖的书法遗迹,视若珍宝,爱不释手,时时赏玩,永嘉丧乱,王虞只身逃难,身无长物,唯独将索靖书法叠缀衣巾,—刻不离、,王虞迷恋索靖书法可见一斑。又据北宋朱长文〈续书断》载,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十分自负,对—般人书法很是看不上眼,有一次外出,看到索靖所书石碑,粗粗看一眼就又赶路,走了几里路后,又回转来再细看,愈看愈入迷,疲倦了就坐在碑前琢磨,竟至于在碑旁露宿过夜,一直研究了三天三夜才离去,足见索靖书法的魅力。《宣和书谱》说索靖“以章草名动一时,学者宗之”,诚哉斯言,不为过誉。

索氏家族中还有索紾、索永,与索靖并称“三龙”,当年名动洛阳,只因索紾、索永早逝,没有留下书迹,“三龙”唯有索靖书名冠盖前代,影响后世。此外,索氏家族还皆举秀才的索靖五子;“鲠、绻、璆(qiu)、聿、綝(chen)。”

(三)郗(xi)氏世家东晋四大书法世家之一,郗门首要人物当推郗鉴。郗鉴(269—339))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以儒雅著名,元帝时为兖州刺史,继迁辅国将军。明帝即位后出为安西将军,后都督扬州西诸军事,镇合肥。帝崩时,郗鉴与王导,等并受遗诏,辅少主,进位车骑大将军。唐张怀瓘论其书曰:“草书卓绝,古且劲。”北宋《淳化阁帖》收入其行楷书《孝性帖》(又名《灾福帖》),用笔结字均见钟繇印谱,但已显妍美之态,如窦泉《述书赋》所评:“道徽之丰茂宏丽,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而厚实深沉,等渔父之乘流玄鼓枻(yi)。”郗鉴子郗愔(yin),郗昙均有书名,然兄弟二人,犹以郗愔为最。郗愔与妹夫王羲之,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开始时名气比王羲之大,“擅长章草,筋骨亦胜。”《淳化阁帖》中有其《廿四日帖》、《远近帖》等,以后王羲之创制新体行草,郗愔书名便反不如妹夫羲之。郗愔子郗超(336—377),字景兴,亦擅书,时人称其草书出亚其父。此外。郗鉴之女郗璿(xuan)是王羲之结发妻。郗超的叔父郗昙、郗俭之皆“善草书”,胞弟郗恢则“善正行书”,三代书家辈出(四)庾氏世家有庾亮、庾怿(yi)、庾冰、庾翼四兄弟,其中庾翼最负盛名。庾翼字雅恭,颖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曾封为征西,晋明帝明穆皇后庾文君是其姊。少有经世大告并才名冠世,官至辅国将军。以章草著名。从庾翼拜服羲之章草,又斥责其新体行草为看,庾翼本人是偏于保守的.庾翼兄庾亮,“美资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峻整.其书“强骨慢转,逸足难追。翰断蓬征,拖蔓葛垂”.弟庾怿善正行书,追效钟繇,淳厚有古风,稳密天重,为时人所重。庾冰之书则既有古法遗风,又有新姿逸态。(五)谢氏世家

谢氏家族是东晋四大家族中权势最弱的世家。谢氏三兄弟(谢尚、谢安、谢万)中,谢尚草书特峻,“犹注飞涧之瀑留”,《宣和书谱》收其《余寒帖》,惜未传世。谢万喜言论,善属文,工行草,《宣和书谱》卷七称其“作字自得家学,清润遒劲,风度不凡,于行草最长”,《淳化阁帖》载其《七月帖》,只是其过早去世,无法为后人留得更多精品。谢氏一门真正在书法发展史上贡献卓著的,当数谢安。谢安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尚从弟,少有重名,寓居会稽.谢安年四十余,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孝武帝时进中书监,录尚书事,在著名的淝水之役中,他出任征讨大都督,统帅三军,以弱胜强,大破符坚。其后加封建昌公,拜太保,卒后谥文靖,赠太傅.是东晋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善书,初学正、草于王羲之,尤擅行书。虞和《论书表》云:“谢安善书,不重子敬,每作好书,必谓被赏,安辄题后答之。”孙过庭《书谱》也有类似记载,这无疑与其淝水之战中折屐齿的矫情如出一辙。李嗣真《书品后》评其书:“纵任自在,有螭盘虎踞之势。”米芾《书史》云:“不繇不羲,自发淡古。”我们从其传世的《八月五日帖》、《每念帖》中可窥他的书法是具有典型的清淡飘散之名士风流。《八月五日帖》

(六)王氏世家

王氏一门在东晋初期是各大家族中权势最显赫的士族,王氏家族中的书法家最多。王羲之父辈中,从伯王敦、王导、叔父王廙(yi),均是著名书家,他的七个儿子,献之、凝之、徽之、操之亦有书名。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既有父子争胜,又有兄弟竞技,东晋书坛无疑以王氏一支成就最为突出。王敦王敦(266—324)字处仲,为王基子,王览孙,晋武帝女襄城公附马。西晋时位至广武将军,征中书监。晋室南迁中,他与王导佐司马睿定都建康,时人云:“王与马,共天下。”元帝时,拥兵骄,与朝廷发生矛盾。明帝即位后,下诏征讨,王敦反叛,病故后被冢出尸,这是王氏家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王敦书法笔势雄健,家传之秘,尤善草书。王导王导(276—339)字茂弘、王裁子,为琅琊王司马睿最亲近的谋士,东晋时位至丞相。其书法名重当时,擅长行草。他对书的一大贡献便是南渡时携钟繇《宣示表》衣带过江,后传至王羲之,保留了优良的书法传统。王导之子孙王导有六子,其中二子王恬,字敬豫,《宣和书谱》称其:“恬善书,于草尤妙。”三子王洽,字敬和,官领军、中书令,其书兼善众,隶、行、草尤佳,承继父风,书以新意。其后裔王僧虔云:“亡曾祖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钟、张,右军云:‘而书遂不减。”’王洽虽也极力变革,但三十六岁时早夭,因而“未至运用无”成就不大。王洽子王珣、王珉均有书名。王珣(349—400)字元琳,以清秀见称,雅好曲籍,与殷仲堪、徐邈、王恭等均以才学受知于明,在当时不以书名,只能算是三、四流书家,却为后世留下东晋一书家真迹《伯远帖》。东晋。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

《伯远帖》王洵真迹.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有“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编纂的宫廷收藏的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列为“三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之三。

王珉(351—388)字秀琰,“少有才艺,善行,名出珣右”(《晋书》卷六五)。族兄王献之中书令任上病卒,王珉代之,故世称献之“大令”,王珉“小令”。卒年仅三十八岁,时人称其为“小王之亚”,评价甚高。此外,王导六子王荟亦善行书,南梁庾吾《书品》评其书“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万岁通天》中收有其《疖肿帖》

王廙(276—322)字世将,王正子,为羲之叔父,王导从弟。历官庐陵、鄱阳太守。元帝时为辅国将军,他高朗豪举,性倨傲,“工书画,善音乐、射御、搏弈、杂伎”多才多艺。他既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又是晋明帝绘画老师。王廙精于草、隶、飞白,涉张芝、钟繇遗法,《淳化阁帖》中收有楷书《祥除帖》、《昨表帖》,草书《嫂如何帖》等,其行书萧散简远,已开羲之端倪。东晋琅琊王氏第二三代书家,超过了第一代,大概因第一代以从政为主,忧患终生,无法静心竭虑地进行书法创作,而第二三代书家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则优游于山水,淡于仕途,甚至问玄参道,故能寄情翰墨,这也是能够出现二王父子的社会客观因素。

王羲之七子中除献之外,尚有凝之、徽之、操之、涣之俱善书,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对之有一个总体评价:“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名不同;徽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凝之得其势,献之得其源。”可谓各有千秋,相得益彰。王羲之七子中除献之外,尚有凝之、徽之、操之、涣之俱善书王凝之(?一399)字叔平,羲之二子,历任江州刺史,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飞晋书·王羲之传》)后孙恩乱起,攻打会稽,凝之佞道而不备战,遂被孙氏所杀。黄庭坚《山谷题跋》云:“凝之字法最密,恨不多见。”其书有右军家法,所存《八月帖》收入《淳化阁帖》。

王徽之,字子猷,羲之五子,官至黄门侍郎。性卓荣不羁,不修边幅,“为大司马恒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晋书》八)。尤爱竹,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徽之性特异,《宣和书谱》评道“律以家法,在羲献伺”。《淳化阁帖》刻有其《得信帖》,风格类献之,另《万岁通天帖》中收入其行楷《新月帖》,遒媚紧密,为典型的东晋风格。

王涣之、王操之生卒年均不得,涣之书偏于行、操之书偏于草,前者有《二嫂帖》,后者有《先墓帖》、《婢书帖》存于《淳化阁帖》。从以上几大书法世家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魏晋书法世家构成文人书法流派的基础,魏晋时代文人书法流派传递有序的链条便是笔法传授。在当时新体发展还不甚成熟的时候,笔法研究无疑便成为新体完善的催化剂。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即是这一现象系统的概括: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我们还可以从许多文献中读到诸如钟繇为得笔法盗韦诞墓这样的传说,这种对新体笔法神秘感的追求,实际上便是下层民众对上层贵族书风的敬仰和膜拜,对孰为正宗的确认也必然引起类似的笔法传授谱系的产生。在许许多多的学书者中,能得到名家亲炙笔法的毕竟是少数,而中国古代大凡医卜、伎艺、工匠之属多秘授单传,所谓不著文字,口传手授也。书法一道也不例外,故能得公认名家的笔法传授便成为当时学书人毕生目标。三、文人书法流派的派别魏晋以降,文人书法流派大致可分这样几个派别其一是汉末张芝开创的草书流派

其二钟繇一派

其三则是王羲之一派

其四是王献之一派

汉末张芝开创的草书流派如西晋卫氏一门便祖述张芝,三国吴之皇象,索门中之索靖,韦诞等都学习张氏草书。及至王羲之时代,许多书家仍受其影响。王羲之尝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芝一派可看成是汉末草书流别的延续。其弟子索靖章草钟繇一派钟繇是自觉地将汉隶转向魏晋楷行书的关键人物,开启了一代新风,其书在北方一统天下,保留着汉代质朴、古拙的时代风范。在南方则由王导携《宣示表》衣带过江。传之羲之,卫门中卫铄卫夫人也习钟书,王门中王导“师钟、卫、好爱无厌”,王庾“谨传钟法”,可知钟氏书法在当时正成风尚,属新崛起的新体流派。他是自觉地将汉隶转向魏晋楷行书的关键人物,开启了一代新风,其书在北方一统天下,保留着汉代质朴、古拙的时代风范。在南方则由王导携《宣示表》衣带过江。传之羲之,卫门中卫铄卫夫人也习钟书,王门中王导“师钟、卫、好爱无厌”,王庾“谨传钟法”,可知钟氏书法在当时正成风尚,属新崛起的新体流派。钟繇书法王羲之一派

他在钟繇基础上,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