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基本规律_第1页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基本规律_第2页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基本规律_第3页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基本规律_第4页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基本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经济与管理学院周海兵2023/2/31/42第二章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重点问题: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规律内容:第一节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第二节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第三节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规律2023/2/32第一节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一、微观上的力量中心二、中观上的核心区三、宏观上的世界整体2023/2/33微观上的力量中心从微观的区域看,战略地位重要的地域更容易被重视,占据它的国家或集团也容易成为主角。力量中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素质、技术等具有优势的大国或国家集团。力量中心的形成源于各种力量以不同形式的聚合,是一系列相关要素聚合而成的系统结构,是一定时期内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力量中心对局部区域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而对于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2023/2/34微观上的力量中心为了维护各自的地位和利益,力量中心间既竞争又合作。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力量中心结构始终大致呈现为“五极结构”(或“五极均势机制”)的基本规律。英、法、俄、普、奥五国共同主宰欧洲事务的机制与格局的确立。维也纳会议以后,欧洲正是在这五大力量的主导控制和协调下,才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持久的和平。2023/2/35微观上的力量中心直至后来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呈现在欧洲各国面前,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格局才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全新的均势机制——俾斯麦领导下的以“大陆联盟体系”为核心的五极均势机制。该体系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由德、奥、俄、英、法五大力量主宰的均势状态。2023/2/36微观上的力量中心一战结束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英、日、法、意五国共同主宰世界的五国均势机制。在接下来的近20年时间里,该机制重新缔造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均势与和平。二战结束后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俄)、中、英、法五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23/2/37中观上的核心区

核心区是按其所拥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来划分的。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大核心区,它们分别是包含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西部核心区”、主要包含南亚的“南部核心区”、主要包含东亚的“东部核心区”。这三个核心区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主要中心区域,并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特殊个性。2023/2/38中观上的核心区在三大核心区中,东亚核心区与南亚核心区有很强的相似性,它们在历史上都有国家统一的传统,其核心区域都比较单一,扩张的地理区位也不明显,都是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这两大核心区内的国家在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都是由中心核心区主导着向内侧和外侧的区域扩张,其单一性显现得非常充分。2023/2/39中观上的核心区西方核心区则是在一种分裂多于统一、以分裂为主的状态下产生和发展的。虽然西方国家在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但由于这样的特征不断减弱,并且出现了欧洲东西部文化的裂痕,因此,欧洲的西部逐渐出现了多强并立的均势局面,西方核心区也因而更具复杂性。2023/2/310中观上的核心区近现代的东亚核心区主要由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五个国家组成。东亚五国由于受到海陆位置的不同影响而具有两种气候:东部的季风气候和西部的大陆性气候。由于兼有海洋性和陆地性两种特征,东亚地区具有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两种特性,一方面对陆权始终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既抗拒海洋又重视海洋的矛盾性。2023/2/311中观上的核心区南亚位于亚洲南部,地处印度洋北岸,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西北部有苏来曼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等高大、绵延山体的围绕,面积430多万平方公里。南亚全境是陆权的“心脏地带”国家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陆地地缘价值明显。南亚濒临的阿拉伯海及其扼守的印度洋,是重要的海上能源交通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区位战略地位。2023/2/312中观上的核心区当今的印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都相当发达,它不仅是南亚重要国家,也具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质。印度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人口11.12亿(2006年),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023/2/313中观上的核心区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西部核心区由于受地理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上一直就有数个核心区并立存在。法国和德国都曾尝试在欧洲半岛内部确立霸主地位,通过努力,它们分别在位于莱茵河西部和东部的中心建立了权力。然而,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对这一核心区实现相对长久的控制,因此,欧洲核心区西部出现了一些较小的区域单位,并成为西方核心区的标准模式。小国独立于大国之外而存在,并成为防止大国出现的力量。2023/2/314中观上的核心区在当今世界,对核心区的清晰划分显得越来越困难,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强劲,人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北美、南美、非洲等地都已具备了地缘政治核心区的本质特征。传统核心区的边界也大大延展了,形成了核心—外围结构。2023/2/315宏观上的世界整体从16世纪开始,世界初步变成一个地缘政治整体,一种新的结构超越了单个核心区的结构,“世界进程”也由此开始。由于是被极具活力的欧洲人所“开辟”的,所以成型于16世纪的地缘政治世界以欧洲模式出现。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核心区让位于“全球核心区”,先前分离的“世界”开始受到其构成部分的影响,它们逐渐集中形成一个以西方核心区为中心的单个系统并为其所控制。2023/2/316第二节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一、单极地缘政治格局二、两极地缘政治格局三、多极地缘政治格局2023/2/317单极地缘政治格局单极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空间结构中,存在一个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该大国或国家集团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国家意志和地缘战略,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这种态势的存在和延续。单极地缘政治格局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世界性的。2023/2/318单极地缘政治格局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大英帝国等冷战后美国试图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标,其实质就是“在美国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世界”,力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1993年,克林顿政府推出“扩展战略”,提出了“全球民主化”、“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等思想。(新干涉主义)小布什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2023/2/319单极地缘政治格局单极地缘政治格局的存在必须具备下述条件:(1)受制于由单一的超强力量控制的帝国体系;(2)力量中心唯一、排他;(3)力量中心长盛不衰;(4)建构和长期稳定地维持核心—外围—边缘结构。2023/2/320两极地缘政治格局两极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特定地缘政治空间结构中,存在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这两者的边缘和外围,存在一些与它们实力相差较大的主权国家,这些主权国家或依附于两者中的一者,或受其影响而实际处于受制状态。两者都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强制推行其国家意志和地缘战略,从而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2023/2/321两极地缘政治格局两极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从两极形态下的竞争与合作来看,两者的竞争是主要的。两极地缘政治格局一旦形成,两者之间的对峙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两极地缘政治格局可以是区域性的或世界性的,这种格局呈现出的形态在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力量“极”,二者彼此相互制约和对峙,形成“均衡态势”。2023/2/322两极地缘政治格局从最初爱琴海周围的陆地和小亚细亚岛的对抗,到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与波斯帝国统治的东方大陆的对峙;从欧洲传统的英俄之间的海陆角力,两次世界大战前夕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博弈,都是例证。可以说,两极和两极主导下的地缘政治格局贯串于欧亚大陆权力中心地带的变迁之中,而全球性两极地缘政治格局的典型案例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集团之间的“冷战”。2023/2/3232023/2/324两极地缘政治格局两极地缘政治格局在历史的演进中呈现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海权与陆权的恒久对抗;(2)力量中心之间“零和博弈”;(3)世界的地理现实被人为分割;(4)势力范围之间全面对抗,缺乏合作(5)极易导致冲突和发生战争;(6)意识形态因素突出。2023/2/325多极地缘政治格局多极地缘政治格局,指的是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存在多个综合实力较强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任何一方都无法单方面获取绝对优势地位。在多极地缘政治空间结构中,主要力量竞争共处,大国之间趋于正常良性互动,并通过建立对话协商机制进行合作、体现竞争,从而实现各自利益。多极地缘政治格局大致包括三角关系格局、四边关系格局、五极均势格局、一体化格局等。2023/2/326多极地缘政治格局多极地缘政治格局所表现出的特征在于:(1)三个以上力量中心复杂互动;(2)较为稳定的三角、四边或五极“均势”;(3)边缘—外围地带力量的行为取决于其利益偏好;(4)多重力量的相互牵制使国际局势总体安全,但局部麻烦不断;(5)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因素的作用凸显。2023/2/327第三节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规律一、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二、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三、民族问题始终相随2023/2/328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地缘政治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内在驱动力。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一定技术条件下地理环境与人类事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人类控制与利用自然的能力。2023/2/329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随着进化论不断深入人心并逐渐从自然领域进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社会进化论”产生,该理论为拉采尔、契伦开创“地缘政治学”创造了条件。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马汉提出了“海权论”的观点。蒸汽机车的发明,陆上铁路、公路系统的发展,使麦金德的“陆权论”随之产生。飞机等航天器的发明和运用则促进了杜黑“空权论”的提出。2023/2/330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核技术、洲际弹道导弹的使用,不但丰富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内涵,也让科技因素在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中变得愈来愈重要。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的竞争实质是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技术对地缘政治格局的作用更加彰显。2023/2/331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科学技术对地缘政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进而影响和改变国际政治;二是技术因素能够改变地理空间的性质和意义,从而影响地缘政治。技术因素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政治本身而实现的,而对于地理空间上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空间性质来完成的。从技术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关系从而改变地缘政治这一途径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发展引起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而带动国际层面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改变地缘政治。2023/2/332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从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竞争场所关系的变迁来看,技术因素的不断发展往往能够打开新的地缘政治空间,技术因子通过对国际经济、政治的影响和对地理空间性质的改变,不断影响着地缘政治的运转模式,地缘政治舞台也由最初的陆地、海洋扩大到天空和太空,并不断在这几个领域内切换。随着技术的继续发展,地缘政治的新空间还在不断地被开辟,技术因素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3/2/333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全球地缘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中的常态。在海权与陆权对立统一的过程中,“边缘地带”是两种性质的权力交互作用的最活跃地带。两极国际格局最能体现出海权与陆权的对立与统一,陆权和海权的两分始终是两极理论的中心部分。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进入到新的阶段,但是海权与陆权对立统一的历史地理规律却始终未变。2023/2/334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在近代的拿破仑战争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代表海权的英国与大陆国家俄国之间围绕欧亚大陆的霸权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夺,这被视为海权与陆权对立的经典案例。此后,在20世纪持续了40多年的冷战也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势力与以苏联为代表的大陆势力围绕着世界霸权所展开的,美苏争霸更是成为海权与陆权相对立的典型。2023/2/335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海权与陆权的结构性矛盾并不意味着地缘政治格局系统的分裂,相反,如同一个完整的地表系统一样,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规律中的陆权与海权关系,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系统。2023/2/336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其统一性表现在:首先,陆权与海权有相互补充的一面;其次,从历史现实来看,海洋强权都注意其自身陆上力量的发展,而大陆强权则同样重视其海洋力量的建设,陆权与海权的划分实际上不是绝对的;最后,陆权与海权也存在着很深的依赖关系,大陆强权需要利用海洋走向世界,海权的发展则离不开陆上基地的供给与支持,海权和陆权可以相互转换,海权与陆权的统一是通过介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边缘地带”实现的。2023/2/337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强大德国的威胁,海上强国英国、美国与俄国走到了一起,组成协约国集团,最终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动了对苏联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大规模入侵。面对德国的紧逼,当时最强大的海权国家美国与最强大的陆权国家苏联甚至放下了各自颇为重视的意识形态的斗争,选择共同合作对抗法西斯国家。这些都表明了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既对立又统一规律的存在。2023/2/338民族问题始终相随民族问题是指在民族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共同体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