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1页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2页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3页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4页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高考展望】:

近三年来对本单元考查内容有限,主要考查对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变化)、物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多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人民的饮食起居)。从题型看,选择和材料题都有。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社会做比较,理解其形成背景、原因、特征及其影响。热点方面要注意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单元核心内容】: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单元基本线索】:

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与近现代精神生活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分段: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现代(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年);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变化时间历史背景变化表现第一次大变化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后

第三次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四次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衣食住行的变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一、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阶段表现服饰特征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20世纪上半期)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男子: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女子:列宁装、连衣裙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变化趋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立自主巩固独立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中左三为毛泽东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中山装里隐含的信息建国初列宁装文革期间绿军装(1)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2)建国后服饰变化的原因:①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②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受苏联的影响;③思想因素:封闭保守;(3)改革开放后服饰变化的原因:①经济因素: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政治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③思想因素:思想开放;④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③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及其影响;2、饮食变化——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西方人来华(2)西餐: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

原因:3、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中国“八大菜系”川菜徽菜鲁菜苏菜闽菜湘菜粤菜浙菜食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传统建筑

住逐渐西化,中西合璧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住考点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A、女性的解放:①裹足→放足(天足运动);②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受教育的权利;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婚姻自由;C、尊卑分明的礼节→平等自然的交流:①见面:跪拜作揖→鞠躬握手;②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③厚葬土葬→文明卫生简洁、火葬;D、其他:B、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婚姻自由剪辫、破除迷信、公历等:旧式婚姻情况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婚姻的变迁

习俗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习俗(2)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A、内因:①经济:生产力水平--外国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瓦解、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政治: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国门洞开、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

③思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及传播、破除封建礼教束缚、解放思想、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

B、外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传入(影响);建国后: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全球一体化的影响;(4)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③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3)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主要特征:①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深入;②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③变化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别极大;④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始终保持着中国民族特色。

①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农村的直接影响不大;

②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的影响有限;

③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民思想愚味落后保守,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④交通上:农村交通落后、闭塞,新事物和信息难入。(5)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和农村变迁差异大的原因:考点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古代: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

(2)陆:

木船、马车、轿子(南舟北马)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总局

轮船招商局的“新民”号轮船

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在1935年开始出现。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光绪二年(1876)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声。

北京八达岭青龙桥的詹天佑铜像京张铁路1909年(3)空:飞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1920年:中国的第一条空中航线:北京——天津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3、近代交通发展特点: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

现代交通发展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时间邮政通信事业成就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1896年辛亥革命后1949年11月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正式办理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2、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时间电报发展成就1877年1906年1932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时间成就1882年民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后截止2003年电话传入中国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电话事业发展历程(1)经济: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2)政治:政府的倡导重视;(民国政府、新中国)(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收回利权运动)(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冯如,詹天佑)(5)外因: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提供了物质条件。探究一: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探究二:近代中国铁路为何发展缓慢?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②政局动荡;③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探究三: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

积极:①交通和通讯加强了国内各地的联系,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②促进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了生活质量;④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消极:便利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了解动荡社会的信息;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C、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思考: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促进思想解放;③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通俗性报刊);考点四: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945年抗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二)影视的普及2、电影:A、发展过程:B、民国时期:3、电视:20世纪30年代问世发展过程:1895诞生;1896传入中国;1905年,《定军山》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1958年,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开始试播;1978年,改革开放后逐渐普及。1931年,胡蝶在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的剧照渔光曲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