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下水赋存_第1页
第四章地下水赋存_第2页
第四章地下水赋存_第3页
第四章地下水赋存_第4页
第四章地下水赋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是一个系统,不要孤立研究某一水层(岩组)

第四章根据地下水的埋藏/赋存条件对地下水展开研究,分为包气带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赋存条件划分研究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包气带水:指地下水面以上的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部分。潜水是上部没有隔水层(岩组)的地下水,表面为自由水面。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的水。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或非饱和带(unsaturatedzone)。

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或饱和带(saturatedzone)。包气带的空隙中包含空气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包气带水饱水带岩石空隙全为液态水所充满4.1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4.2含水系统

4.3潜水

4.4承压水

4.5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换

4.6上层滞水

4.1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岩层按渗透性分为:透水层––––含水层;不透水层––––隔水层。1.含水层(aquifer)––––饱含水的透水层。既含水又透水。2.隔水层(aquifuge既不含水也不透水;aquiclude含水不透水)––––不透水层。含水层饱含水;能够透过水;并能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砂、砂砾石层,石灰岩、白云岩等。构成含水层的条件:a.岩层发育有储水空隙;b.有隔水层阻挡;c.有水的补给来源;d.适当的地形地貌条件。隔水层不能透水;也不能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粘土,泥岩、页岩,岩浆岩、变质岩等隔水层不能透水;也不能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粘土,泥岩、页岩,岩浆岩、变质岩等

含水层与隔水层是相对的。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定义取决于运用它们的具体条件:1)同一岩层,在有些地方作为含水层,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作为隔水层(用水量不同);2)同一岩层,当涉及某一问题时作为含水层,而涉及另外一些问题时作为隔水层(涉及问题不同)。如:大型供水与小型供水:亚砂土;矿山排水与小型供水:相对于O岩溶水,C-P砂页岩作为隔水层;在缺水地区,C-P中的砂岩可作为含水层。3.弱透水层(aquitard)––––渗透性较差的岩层,相邻含水层通过其发生越流时,进行水量交换。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们把隔水层看作是绝对不透水的,20世纪40年代雅可布(C.E.Jacob)提出越流概念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性质上介于隔水层与透水层之间的–––弱透水层。弱透水层往往过水断面较大→交换水量也较大。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渗透的岩层。同时还要考虑时间尺度,如在含水层中抽水时,有的岩层短期内透水性不明显,但长时间抽水时,水位下降,透水明显。含水层与整个弱透水层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含水系统。有的岩石顺层透水,垂直层面隔水。如页岩与薄层石灰岩互层时,往往顺层透水,而垂直层面隔水。

a.山前洪积平原含水系统【4】b.基岩构成的独立的含水系统c.岩相变化导致隔水层尖灭d.多个含水层的水力联系b、c.多个含水层构成的含水系统e.构造封闭的含水系统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查明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状况后,才可能正确地圈划含水系统。4.1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4.2含水系统4.3潜水

4.4承压水

4.5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换

4.6上层滞水

4.2含水系统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系统的思想与方法→渗入到水文地质领域→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的发展:水量(稳定流→非稳定流→越流)→水质→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范围:一口井附近→整个含水层→相邻的含水层和弱透水层→地下水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将若干个含水层连同期间的弱透水层(相对隔水层)合在一起看作一个完整的单元→系统→含水层系统(含水系统)。近年来,随着地下水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人们愈来愈重视地下水中溶质运移的研究,与此相关,提出了→地下水流动系统。

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地下水含水系统––––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含水层组)含水系统是包容的容器。赋存于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是一个整体,含水系统任一部分加入水量(接受补给)或减少(天然排泄和人为开采)水量,影响将波及此整体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系统,是一个对外界激励作出整体响应的系统,是相对独立而又统一的水量、盐量和热量均衡单元,是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和管理的功能单元。a.山前洪积平原含水系统b.基岩构成的独立的含水系统c.岩相变化导致隔水层尖灭d.多个含水层的水力联系b、c.多个含水层构成的含水系统e.构造封闭的含水系统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查明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状况后,才可能正确地圈划含水系统。此外,含水系统存在级次性。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a.广义地下水––––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及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subsurfacewater––––包括soilwater和groundwater)。b.狭义地下水––––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groundwater)。长期以来水文地质学着重研究饱水带中的重力水。现在开始重视包气带水的研究。因为人们认识到在“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包气带是必经之路。补充内容地下水分类由于埋藏条件,含水介质类型对地下水水量、水质的时空分布有决定意义,所以按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对地下水进行划分:1.按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2.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综合分类如: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

地下水分类地下水分类表含水介质类型埋藏条件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包气带水土壤水局部粘性土隔水层上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上层滞水)过路及悬留毛细水及重力水裂隙岩层浅部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及毛细水裸露岩溶化岩层上部岩溶通道中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潜水各类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水裸露于地表的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裸露于地表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承压水山间盆地及平原松散沉积物深部的水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地下水分类4.根据地下水的理化性质进行分类,如:根据温度来划分;根据水中矿化度来划分;还有综合划分方法等;上述几个分类方法最重要的是那一种?根据埋藏条件划分的方法,也即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4.1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4.2含水系统4.3潜水

4.4承压水

4.5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换

4.6上层滞水

1.概念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因此,潜水积极参加水循环,与大气紧密联系。1.必须有饱水带;2.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含水层称为潜水含水层。(承压水形成漏斗后便转换成潜水)4.3潜水【1】特征:a.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b.潜水面(watertable)为自由水面(不承受除大气压以外的附加压力);c.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d.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D);e.潜水含水层厚度与潜水面埋藏深度随潜水面的升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f.潜水只承受大气压、重力的作用,因此,地下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4.3潜水潜水面是一个客观实体,形态变化大。潜水面跟地形坡度相似,但要缓,并向外倾斜(与坡面同方向倾斜)潜水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跟岩土体性质有关,也是地下水能量的一种反应。4.3潜水潜水位(h):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距离,是一个标量(无方向的)h=z+h’z:底板到基准面的距离;h’:底板到水位顶点(水面)的距离说明:更多的时候直接把底板作为一个基准面,但实际中h=h(x,y),也即潜水位随空间会发生变化,即一个曲面。同时潜水位还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h=h(x,y,t)来表示。也即等水位线图要明确时间概念。4.3潜水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M=h=z饱水空间内,最高水位点与底板的距离。这样潜水含水层厚度与水位便统一起来,地下水动力学中会涉及到该点。即M=M(x,y,t),也与空间,时间有关。潜水位埋藏深度/埋深(D)某一点的水位与地表的距离。D>0水位在地下;D=0水位与地表一致,易形成沼泽;D<0水位高于地表,形成沼泽,积水。4.3潜水水力坡度(梯度)(I)沿地下水运动方向,一个距离内会产生一个水位降,与沿地下水运动途径水平向的距离的比值。【2】水力坡度是一个矢量,水流动是具有方向的。真实使用过程中取了一个近似值。潜水流向地下水主流动方向是可以实测(示踪剂),再者可以用潜水等水位线图进行分析。地下水总是沿着水力坡度最大的方向发生流动。上述概念是基本概念,是水文地质学中的基本约定。4.3潜水2.补、径、排特点1)由于潜水含水层与包气带直接连通,无隔水顶板,因而在其全部分布范围内都可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水,地表水等的补给;2)在重力作用下由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低的地方径流;3)排泄:a.径流排泄:径流到低洼处,以泉、泄流的形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排泄;b.蒸发排泄:土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c.向其它含水层排泄。

4.3潜水3.动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气象、水文因素。由于潜水与大气圈及地表水圈联系密切,因此,动态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a.丰水季节或年份:补给量>排泄量,水位上升,埋藏深度变小;b.干旱季节:补给量<排泄量,水位下降,埋藏深度变大。4.资源特点1)水量易于补充恢复,由于厚度有限,通常缺乏多年调节性;2)水质:a.湿润气候及地形切割强烈地区,有利于径流排泄,为含盐量不高的淡水;b.干旱气候下的盆地、平原,以蒸发排泄为主,常形成含盐量高的咸水;3)易受污染,对水源应注意卫生防护。4.3潜水5.潜水的基本特点上面没有连续的隔水层,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密切,埋藏浅,积极参与水循环。

潜水位等水位线图:以基准线为基础。(与地表水体垂直)潜水位等埋深图:以地表为基准。

4.3潜水6.潜水面影响因素潜水面是向排泄区倾斜的曲面,但比地形坡度要缓,特殊情形可成水平面。(大江、大河的下游冲洪积平原区的地下水位即可形成水平面,地下水平稳)【3】1)水文网(地表水系)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与接收,在平原,山区的不同,及补、排的转换。2)地形3)含水层的过水断面及透水性过水断面大,透水性大的地区,地下水位平缓,水力梯度小。反之则较陡。【4】4)气候气象因素的影响5)人为的取、排、灌、拦的影响7.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面特点:潜水面是向排泄区倾斜的曲面,起伏大体与地形一致而较缓和。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为潜水位。等水位线图––––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作图:a.内插法:线性插值公式(数值分析),或平面几何的直线方程,由已知两点坐标求第三点坐标的方法来作图;b.修正: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原理对不符合实际的点进行相应的修正。

资料来源:1).已有的水位资料(泉点、坝塘、明井、人工勘探井,越多越好)2).时段(数据所代表的时段)4.3潜水式中:––––两孔间的水平距离;––––插值点与k1孔(低水位孔)间的水平距离;––––两孔间的水位差;––––插值点与k1孔(低水位孔)间的水位差。4.3潜水从等水位线图可得:1)潜水面的形态(与等高线类似)2)潜水流向––––垂直等水位线,由高到低为潜水流向;3)潜水面坡度––––相邻两等水位线的水位差Δy除以其水平距离Δx(用比例尺换算),当坡度不大时,水力梯度I:

4)潜水埋藏深度,根据等水位线图和地形图;5)潜水与地表水体的补给关系:【5】a.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流向箭头指向地表水;b.地下水排泄地表水→流向箭头离开地表水。4.3潜水6)渗透性:等水位线密,渗透性弱,K小;b.等水位线稀,渗透性强,K大。7).确定水利工程的位置8).可以反推含水层的特性(如透水性特征)9).计算水量即使用达西定律:Q=KIWK:透水系数(实验测得)I:水力梯度(利用图纸读出)W:过水断面(可从图上读出)潜水等水位线图只是水文地质图中很小的一部分。图中线条为等水位线,数字为潜水位标高(m),箭头为潜水流向4.1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4.2含水系统4.3潜水

4.4承压水

4.5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换

4.6上层滞水

1.概念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做承压水。除大气压外,还有其它的压力,静水压力对其产生影响。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隔水底板:下部的隔水层。承压含水层厚度(M):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不变)。如果含水层没有饱水的话还是承压水吗?[1]2.基本特点

1)承压性,P29图4.5为一个基岩向斜盆地,中部埋没于隔水层之下的是承压区,两端出露于地表为非承压区;

4.4承压水2)含水层从出露位置较高的补给区获得补给,向另一侧出露位置较低的排泄区排泄;3)钻孔揭穿隔水顶板时,钻孔中的水位上升;4)承受大气压强以外的附加压强;附加压强––––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或叫承压高度H)。测压水位(水位)––––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称为测压水位。4.4承压水补充概念:1.初见水位(H’):是指隔水顶板的底面高程。实际中就是钻孔中水量突然变大的位置。2.静止(稳定)水位(H)承压水的水位(是一个平面,并且是一个定值)。承压水的H基本一致,变化较小,大范围内可能会有少量变化。H面是一个虚构面。3.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M=H顶-H底(定值X在一点时,水位变化不影响。)4.承压水埋深(D):顶板底面距地表距离。(使用较多)承压水位的埋深(D’):静止水位到地表距离。D和D’两个值变化不大。

5.自溢区测压水位高于地表的范围是承压水的––––自溢(流)区(自喷出水)。图3-3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注意:在a部分因为有隔水顶板,也可称局部承压水。3.补、径、排特点1)顶、底板隔水,通过含水层出露于地表的补给区获得补给;通过范围有限的排泄区排泄→以泉、径流等方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排泄;2)顶、底板为弱透水层时:除含水层出露的补给区补给外;还可从上下含水层获得越流补给,也可向上下含水层越流排泄;3)参与水循环不如潜水积极。

4.动态特点1)气象、水文因素对其影响较小;2)动态比较稳定。5.资源特点1)资源不易补充、恢复;2)含水层厚度较大,资源具有多年调节性;3)水质:a.若与外界联系密切→参与水循环积极:含盐量较低的淡水;b.若与外界联系差→水循环缓慢:水的含盐量高。4.4承压水6.等水压线图将承压水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等水压线图。从图:a.确定流向;b.水力梯度;c.测压水面是一个虚构的面,通常要附加含水层顶板等高线。7.判断承压含水层和其它含水层的补给关系a.水位:水位高,则补给其它含水层;水位低则排泄其它含水层;b.通道?有没有通道?4.4承压水8.潜水与承压水的不同1)接受补给时:a.潜水:水位升高,厚度加大;b.承压水:测压水位上升,孔隙水压力增加,受隔水顶板的限制,厚度增加不明显,水的密度加大,有效应力降低,空隙度增大。增加的水量通过水的密度加大及含水层空隙的增加而容纳。2)排泄时:a.潜水:水位降低,厚度变小;b.承压水:测压水位降低,水的密度变小,含水介质空隙减小。4.4承压水3)参数a.潜水→给水度(µ);b.承压水→贮水系数(S或µ*)(或弹性给水度)(见图3—8,P34)。

贮水系数––––指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含水层柱体中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4.4承压水4.4承压水测定:野外抽水试验。与潜水相比,参数的定义相似,但释水的机理不同:a.潜水:水位下降时,释出的水来自部分空隙的排水(水的疏干),含水层厚度变小,µ:0.02~0.35;b.承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