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活性污泥法(1)16学时_第1页
第4章活性污泥法(1)16学时_第2页
第4章活性污泥法(1)16学时_第3页
第4章活性污泥法(1)16学时_第4页
第4章活性污泥法(1)16学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活性污泥法4.1基本概念4.2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L4.3气体传递原理和曝气设备4.4活性污泥法的设计计算4.5脱氮除磷工艺及设计4.6活性污泥法系统设计方法的深化4.7二次沉淀池4.8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4.9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管理小结与作业L教学要求1、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反应机理2、理解重要概念与指标参数:活性污泥、剩余污泥、MLSS、MLVSS、SV、SVI、θc、容积负荷、污泥产率等。3、理解反应动力学基础及其应用。4、掌握工艺技术或运行方式;5、掌握曝气理论。6、熟练掌握活性污泥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时间安排16h

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法厌氧生物法自然条件下人工条件下自然条件下人工条件下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和氧化塘土壤净化-污水灌溉悬浮生物法-活性污泥法及其变种、氧化塘、氧化沟固着生物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接触氧化、好氧生物流化床高温堆肥厌氧塘悬浮生物法-厌氧消化、上流式厌氧污泥床、高温堆肥、化粪池固着生物法-厌氧滤池、厌氧流化床活性污泥工艺应用最广泛。起源:大自然的启示本质:天然水体自净作用的人工强化。1880年史密斯向污水鼓入空气试验1912年英国克拉克和盖奇污水曝气试验1916年英国曼彻斯特市第一个处理能力946m3/d的活性污泥处理厂1917年美国休斯顿处理能力37800m3/d的活性污泥处理厂。4.1基本概念4.1.1活性污泥4.1.2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4.1.3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4.1.4活性污泥指标什么是活性污泥?4.1.1活性污泥有机废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茶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吸附的污水中有机性及无机性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的、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7活性污泥的性质颜色黄褐色状态似矾花絮绒颗粒味道土腥味相对密度曝气池混合液:1.002~1.003回流污泥:1.004~1.006粒经0.2~1mm20~100cm2/mL比表面积曝气池按栖息着的微生物分:活性污泥的组成大量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活性微生物,有机物、无机悬浮物、胶体物;以细菌为主体,还有酵母菌、放线菌、霉菌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细菌含量一般在107~108个/mL;原生动物103个/mL,以纤毛虫居多数,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等枝虫、盖纤虫、独缩虫、聚缩虫等出现且数量较多时,说明培养成熟且活性良好。干固体和水分含水98%~99%干固体1%~2%MLSSMLVSSNVSS原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单细胞动物,3万多种。草履虫,鞭毛虫,纤毛虫等。通过辨认原生物的种类,能够判断处理水质的优劣,它是一种指示性生物。原生物摄食水中的游离细菌,是细菌的首次捕食者。一个草履虫1小时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含30个细菌,则每天吞噬43000个细菌。0.1mm钟虫小口钟虫草履虫盖纤虫肾形虫变形虫草履虫变形虫吞噬草履虫后生动物动物界除原生动物门以外的所有多细胞动物门类的总称。在水处理中常见的后生动物主要是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轮虫(微生物)、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幼虫等。后生动物是细菌的第二捕食者。轮虫的出现是水性稳定的标志。好,高级动物对污染物浓度及毒性相对敏感但如数量太多,则是废水污泥膨胀的前兆。提问:为什么?答案:破坏污泥的结构,使污泥松散而上浮。线虫轮虫原(后)生动物作为“指示性生物”按有机性和无机性成分:生活污水MLVSS:70%NVSS:30%MLSSMLVSS包含了微生物量,但不仅是微生物的量,测定方便,近似用于表示微生物的量。MLNVSSMLVSS:一般范围为55%~75%NVSS:一般范围为25%~45%4.1.2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生活污水或城市废水的处理流程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图活性污泥系统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与平面布置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二期曝气池二沉池初沉池活性污泥系统的主要组成曝气池:主体,有机物降解,微生物增殖;二沉池:1)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浓缩污泥,保证污泥回流。回流系统:1)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2)回流比的改变,可调整曝气池的运行工况。剩余污泥:1)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供氧系统:溶解氧1)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化学反应器2)曝气池内混合液是一个三相混合系统:液—固—气;3)传质过程:气相中O2→液相中DO→进入微生物体内(固相)液相中有机物→被微生物(固相)所吸收降解→降解产物返回空气相(CO2)和液相(H2O)4)物质转化过程:有机物降解→活性污泥增长活性污泥法特征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足够的可溶性易降解有机物;DO;活性污泥悬浮;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剩余污泥及时排放,维持曝气池内稳定的活性污泥浓度;进水中不含有对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质4.1.3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

活性污泥在曝气过程中,对有机物的降解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吸附阶段稳定阶段巨大表面积,含有多糖类黏性物质。转移到活性污泥上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所利用。(2000~10000m2/m3活性污泥)30min内能去除70%BOD。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污水与污泥混合曝气后BOD的变化曲线1〉氧化分解2〉合成代谢(合成新细胞)3〉内源代谢稳定阶段——代谢过程

4.1.3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P104:试验例子对活性污泥法曝气过程中污水中有机物的变化分析得到结论P105废水中的有机物残留在废水中的有机物从废水中去除的有机物微生物不能利用的有机物微生物能利用的有机物微生物能利用而尚未利用的有机物微生物不能利用的有机物微生物已利用的有机物(氧化和合成)(吸附量)增殖的微生物体氧化产物曲线①反映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规律;曲线②反映活性污泥利用有机物的规律;曲线③反映了活性污泥吸附有机物的规律。这三条曲线反映出,在曝气过程中: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在较短时间(图中是5h左右)内就基本完成了(见曲线①);污水中的有机物先是转移到(吸附)污泥上(见曲线③),然后逐渐为微生物所利用(见曲线②);吸附作用在相当短的时间(图中是45min左右)内就基本完成了(见曲线③);微生物利用有机物的过程比较缓慢(见曲线②)。P106有办法知道确切的生物量吗?有人曾企图通过直接测定污泥中细胞的DNA量、有机氮量、三磷酸腺苷(ATP)量、脱氢酶的活力等指标去反映活性污泥的活力,这种方法既复杂又不准确,而且微生物的含量不断变化。按McKinney的分析:

MLSS=Ma+Me+Mi+Mii式中:Ma——具备活性细胞成分;Me——内源代谢残留的微生物有机体;Mi——未代谢的不可生化的有机悬浮固体;Mii——吸附的无机悬浮固体。4.1.4活性污泥评价指标P102活性污泥的沉降浓缩性能取混合液至1000mL或100mL量筒,静止沉淀30min后,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功能: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正常范围:30%(3g/L)污泥沉降比(SV)(SludgeVolume)SV的测定0min15min30minSV=40%功能: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100),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缺乏活性

;其值过高(>200),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正常范围:100150ml/g(处理城市污水时)污泥体积指数(SVI)(SludgeVolumeIndex)P182SV不能确切表示污泥沉降性能,故人们用单位干泥形成湿泥时的体积来表示污泥沉降性能,简称污泥指数,单位为mL/g。

1L混合液沉淀30min的活性污泥体积(mL)SVI=1升混合液中悬浮固体干重(g)4.2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设计和运行底物降解速率与底物浓度、生物量、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关系微生物增长速率与底物浓度、生物量、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关系劳伦斯和麦卡蒂(Lawrence-McCarty)、艾肯菲尔德(Eckenfelder)、麦金尼(Mckinney)。4.2.1模型假设完全混合进水微生物假设为零可降解底物溶解态系统稳态二沉池没有微生物活动二沉池没有污泥积累流程:两种排泥方式:I.剩余污泥从污泥回流系统排出;II.剩余污泥从曝气池直接排出。回流污泥二次沉淀池废水曝气池初次沉淀池出水空气剩余活性污泥

Q\Si

V\X\SeII.Qw\XI.Qw\Xr

Q-Qw\Xe\Se

Qr\Xr\Se4.2.2Lawrence—McCarty模式(完全混合):(1)复习基本概念:a、微生物比增殖速率

b、单位基质利用率:51(2)曝气池的污泥停留时间(污泥龄(ts或c)污泥龄(sludgeage)(SRT,SludgeRetentionTime、c)是曝气池中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污泥量之比,单位是d。(相对于t=V/Q)运行稳定时,活性污泥量常数,排出的就是新增长的。污泥龄也就是新增长的污泥在曝气池中平均停留时间,或污泥增长一倍平均所需要的时间。污泥龄也称固体平均停留时间(meansolidretentiontime)或细胞平均停留时间(meancellretentiontime)。100%——求剩余污泥量从曝气池直接排泥,则:

简化后:

能否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第二种排泥方式的优点:(1)减轻了二沉池的负担;(2)可将剩余污泥单独浓缩处理;(3)便于控制曝气池的运行。(3)与c的关系:所以有:(4)L—M模式的基本方程式:a第一基本方程式:前面已有:经整理后:表示的是污泥龄(c)与产率系数Y、基质比利用速率(r)及自身氧化系数(Kd)之间的关系。b

第二基本方程式:

认同莫诺德模式:

认为有机基质的降解速率等于其被微生物的利用速率,即:式中:S

——反应器内的基质浓度;rmax——单位生物量的最大基质利用速率;Ks——半速常数。表示的是基质利用速率与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和基质浓度之间的关系。(5)L-M模式的应用(基本方程的推论)A.第一导出方程——出水水质(Se)与污泥龄(c)之间的关系:代入:则有:结论:同一废水,Y、K(rmax)、Ks及Kd视为常数,Se仅是c

的函数,与其它因素无关。实际就是通过控制c

取得不同处理效率。即去除率也仅与c

有关。污泥回流的目的就是在不增加曝气池体积的条件下增加c

来增加去除率的。比较与c,如果没有污泥回流,则有c=

=V/Q,要增加c,要么增加曝气池体积,要么减少处理量。有回流时=V/Q,c=V/Qw,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调整QW来改变去除率。(5)L-M模式的应用(基本方程的推论)第二导出方程——曝气池内微生物浓度(X)与污泥龄(c)的关系。同时求曝气池容积对曝气池作有机底物的物料衡算:底物的净变化率=底物进入曝气池中的速率-底物从曝气池中消失的速率回流污泥二次沉淀池废水曝气池初次沉淀池出水空气剩余活性污泥®代入第一基本方程有:由于所以:说明:曝气池中微生物浓度与有机物浓度、污泥龄和曝气时间等有关。式中=c

/t,称为污泥循环因子,物理意义为:活性污泥从生长到被排出系统期间与废水接触的平均次数。曝气池体积:(5)L-M模式的应用(基本方程的推论)C.第三导出方程——回流比R与c之间的关系对曝气池的生物量进行物料衡算:曝气池内生物量的净变化率=生物量进入曝气池的速率-生物量离开曝气池的速率

©由于所以:所以:回流污泥二次沉淀池废水曝气池初次沉淀池出水空气剩余活性污泥

®(5)L-M模式的应用(基本方程的推论)D.产率系数(Y)与表观产率系数(Yobs)之间的关系:产率系数(Y)是指单位时间内,微生物的合成量与基质降解量的比值,即:表观产率系数(Yobs)是指单位时间内,实际测定的污泥产量与基质降解量的比值,即:D.产率系数(Y)与表观产率系数(Yobs):由于所以:D.产率系数(Y)与表观产率系数(Yobs):该式还提供了通过试验求Y及Kd的方法,将其取倒数后得:以1/Yobs对c作图,即可求得Y及Kd值。其中:剩余污泥量E、c与Se及E的关系:

Se~cSe\Ec0

E~c(c)min例子:S0=1000mg/L,K=5d-1,Ks=100mg/L,Y=0.5,Kd=0.05d-1,不同c,得不同的出水BOD浓度和去除率。得右图所示的曲线。当污泥龄小到一定程度时,虽然有一定的停留时间,但是出水BOD的浓度与进水相同,即去除率为零。说明存在最小停留时间。最小污泥龄常用(c)min表示。(c)min即进出水BOD浓度相同时的c。(c)min(c)min计算公式:实际情况大多是S0>>Ks,所以有:可以通过假定Se

=S0

并代入传统活性污泥法,c≥(2-20)(c)min

。(6)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动力学参数Ks、vmax(rmax

、K)

、Y、Kd是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1、

Ks、vmax(rmax、K)的确定:

将式:取不同的曝气时间(t)值,即可计算出不同的取倒数,得:式中所以图中直线的斜率为绘制关系图,截距为(6)动力学参数的测定2.

Y、Kd

值的确定取不同的c值,并由此可以得出不同的Se值,代入上式,可得出一系列的r值。绘制的r~1/c的关系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Y值,截距为Kd值。活性污泥法常数值常数单位数值(20ºC)范围典型值rmaxd–1

2~105Ksmg/LBOD5mg/LCOD25~10015~7060YmgMLVSS/mgBOD5mgMLVSS/mgCOD0.4~0.80.25~0.40.60.3Kdd–1

0.025~0.0750.064.3气体传递原理和曝气设备P1274.3.1概念4.3.2曝气原理4.3.3氧转移速率与供气量的计算4.3.4曝气方式4.3.5曝气设备4.3.6曝气池池型活性污泥法的三个要素构成活性污泥;有机物;溶解氧。4.3.1概念有关曝气、供氧的基本概念曝气的作用:供氧、搅拌曝气的方式:鼓风曝气、机械表面曝气曝气的原理与过程:需氧、供氧、(供)曝气;标准供氧量与实际供氧量鼓风曝气机械表面曝气4.3.2曝气的原理与过程:气泡细胞BODDOCO2/H2O空气O221%N279%压力、气量供氧:FICK定律与双膜理论、KLa需氧:曝气:供气(实际废水)O2<21%N2>79%DO=1~2mg/L供氧与需氧供氧与供气实际与标准曝气设备:标准状态下供气量、阻力曝气的原理与过程:供氧=需氧曝气EA=供气EA=供氧氧的利用率(EA):又称氧转移效率,是指通过鼓风曝气系统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O221%N279%O2<21%,假设其氧含量为φ0%N2>79%,则氮含量为(100-φ0)%O2的平衡:N2的平衡:曝气的原理与过程:实际供氧量=?标准供氧量标准供氧量即曝气设备的技术指标:标准状态下测定,即:1atm,20C,清水实际供氧量即曝气池实际运行时所需的供氧量:实际状态下,即:实际大气压与曝气头安装水深,实际水温,实际的废水水质4.3.2曝气的原理氧转移的理论基础:Fick定律双膜理论双膜理论浅层理论表面更新理论目前工程和理论上应用较多的为双膜理论。1)扩散过程的基本规律——菲克(Fick)定律

式中:Vd——物质的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单位断面上通过的物质数量D——扩散系数2)双膜理论与氧总转移系数KLaO2在气膜、液膜中进行分子扩散,而在气相和液相主体中进行对流扩散(2)传质的阻力集中在双膜,但因O2是难溶气体,∴氧转移的决定性阻力又集中在液膜内(3)O2通过液膜的转移速率是氧扩散转移全过程的控制速率

同除以V:

积分得:

KLa——氧总转移系数是评价空气扩散装置的重要参数。

影响氧转移的因素

(1)Cs——氧的饱和浓度

式中:S——含盐量(mg/L)T——温度℃式中:ρ——压力修正系数(mg/L)而

对于T,P一定时,Cs就只与含盐量S有关,即Cs=f(S)∴采用β因子来修正溶解盐类对Cs的影响

当考虑气压和含盐量的影响该值为水表面的数值,适于表面曝气,如为水下曝气,则应考虑水深而增加的氧分压,平均值为:Pd-池底绝对压力。(2)污水的水质污水中存在着溶解性有机物,特别是表面活性物质,如短链脂肪酸和乙醇,是一种两亲分子,极性端羧基COOH-(亲水)或羟基-OH-(亲水)插入液相中,而非极性端(疏水)的碳基链则伸入气相中。如C17H35—COOHO非极性端极性端疏水亲水极性端非极性端C17H35(亲水)COOH(亲气相,疏水)由于两亲分子聚集在气液界面上,阻碍氧分子的扩散转移,增加了氧转移过程的阻力→KLa↓引入α因子来修正表面活性物质对KLa的影响氧传递原理

一些废水的α及β值废

称αβ

纸板废水

牛皮纸浆

木纸浆废水

漂染废水

印染废水

炼油废水

生活污水(新鲜)

生活污水(腐化)0.53~0.64

0.45~0.79

0.6

0.3~0.5

0.5

0.72

0.26~0.46

0.16~0.19

0.8~0.85

0.9(一般生活污水)P130:鼓风曝气α值0.4~0.8,机械α值0.6~1.0,β0.7~0.98,取0.95(3)水温当15~30℃时:水温低对氧转移有利30~35℃时:水温较高对氧转移有利气相中氧分压,液相中氧浓度梯度,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接触时间,水温,污水的性质,紊动强度等。4.3.3氧转移速率与供气量的计算1)氧转移速率的计算:清水标准氧转移速度(Os)为:式中C——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对于脱氧清水C=0;V——曝气池的体积,(m3);为求得水温为T,压力为P条件下的废水中的实际氧转移速率(R),则需对上式加以修正,需引入各项修正系数,F——曝气扩散设备堵塞系数,0.65~0.9:因此,Os/O2为:一般来说:Os/O2

=1.331.61。式中C——2mg/l。O2为曝气池实际需要,根据生化过程设计求得,2)氧转移效率与供气量的计算:①氧转移效率:式中:EA——氧转移效率,一般的百分比表示;S——供氧量,kgO2/h;21%——氧在空气中占的百分比;1.331——20C时氧的容重,kg/m3;Gs——供气量,m3/h。②供气量Gs:③需氧量:4.3.4曝气方式鼓风曝气系统机械曝气装置鼓风+机械其它:富氧、纯氧4.3.5曝气设备鼓风曝气机械曝气空气净化器鼓风机空气输配管系统扩散器竖式曝气机表面曝气机卧式曝气机高速单级鼓风机曝气系统的组成

1)鼓风曝气空气净化器鼓风机空气输配管系统扩散器空气净化器的目的是改善整个曝气系统的运行状态和防止扩散器阻塞。鼓风曝气系统的组成过滤器与进口消音器过滤器压力损失监测鼓风机旁通与旁通消音器1)鼓风曝气空气净化器鼓风机空气输配管系统扩散器鼓风机供应压缩空气回转式鼓风机、罗茨鼓风机: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厂,噪声大,必须采取消音、隔音措施离心式鼓风机:噪声小,效率高,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厂常用鼓风机形式

(1)容积式风机:罗茨鼓风机、回转风机(恒流)偏置的转子偏心运转三叶式罗茨鼓风机外型(2)单级高速离心鼓风机丹麦HV-Turbo风机英国Howden风机常用鼓风机形式

常用鼓风机形式

美国PowerMizer多级风机常用鼓风机形式

常用鼓风机形式

单级高速鼓风机进出口导叶片离心鼓风机房离心鼓风机外型多极离心风机1)鼓风曝气空气净化器鼓风机扩散器空气输配管系统要求沿程阻力损失小,曝气设备各点压力均衡,空气干管流速10~15m/s,支管4~5m/s

,配备必要的手动阀和电动调节阀门。1)鼓风曝气空气净化器鼓风机扩散器空气输配管系统小气泡扩散器中气泡扩散器大气泡扩散器微气泡扩散器类型

1)鼓风曝气(1)小气泡扩散器a

(2)中气泡扩散器b

(3)大气泡扩散器c(1)小气泡——扩散板、扩散管、扩散盘扩散板用陶土、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方形或长方形,方形300×300×(25-40)mm。气泡直径在1.5mm以下,扩散板的通气率一般为l-1.5m3/m2·min,氧利用率约10%,充氧动力效率约为2kgO2/kWh。但阻力大,易阻塞。扩散板及其安装方式扩散管示意图陶质,内径44-75mm,壁厚6-14mm,长60Omm,每l0根为一组,通气率为12-15m3/根·h。目前用软管代替陶质多孔管(2)中气泡——穿孔管曝气器及布置方式其特点是氧利用率低,但空气压力损失较小;穿孔管:孔眼2~3mm;孔口流速10m/s莎纶管:穿孔曝气管(3)大气泡——竖管特点是气泡大(直径3mm以上),分布不匀,氧利用率低,不易堵塞;竖管曝气是在曝气池的一侧布置以横管分支成梳形的竖管,竖管直径在l5mm以上,离池底150mm左右。由于大气泡在上升时形成较强的紊流并能够剧烈地翻动水面,从而加强了气泡液膜层的更新和从大气中吸氧的过程(4)微气泡100μm两大类材料:硬质:刚玉、陶粒、粗瓷+酚醛树脂柔性橡胶膜圆帽盖型扩散器网状膜扩散器该曝气器采用网状膜代替曝气盘用的各种曝气板材,其网很薄,网上的孔径笔直,滤水透气效果均优于微孔板材,不易发生堵塞。网膜采用聚醋酸纤维制成的。网状膜曝气器采用底部供气,空气经分配器第一次切割后均匀分布到气室内,高速气流经切割分配到网状膜的各个部位受到阻挡,然后通过特制网膜微孔的第二次切割形成微小气泡(直径2-3mm)匀地分布扩散到水中。膜片微孔曝气器曝气器的气体扩散装置采用微孔合成橡胶膜片,膜片上开有150-200m的同心圆布置的5000个自闭式孔眼。当充气时空气通过布气管道,并通过底座上的孔眼进入膜片和底座之间,在空气的压力作用下,使膜片微微鼓起,孔眼张开,达到布气扩散的目的。优点:不堵塞,可以省去空气滤清装置。微孔曝气盘微孔曝气管微孔曝气管微孔曝气设备测试微孔曝气设备安装微孔曝气设备的清水检验微孔曝气设备的运行状况膜片式微孔曝气器微孔曝气器实际安装情况微孔曝气器安装示意图ZDB型振动曝气器KBB型可变微孔曝气器可变微孔曝气器安装(5)其它(水力剪切扩散装置)属于水力剪切扩散装置的有倒盆式、射流式、固定螺旋式和撞击式等右图是倒盆式扩散器倒盆式扩散器射流曝气器金山l型曝气喷头和SX-l型曝气喷头散流式曝气器固定螺旋式曝气器:国内外开始使用一种称为固定螺旋式曝气器(也称静态曝气器)的装置。它是由3-5节筒体组成的,每节为300(450)×300,每节内安装着90度或180度转动的固定螺旋叶片,相邻两节螺旋叶片旋转方向相反,相错90度,空气从筒底部进入曝气筒形成气水混合液。混合液在筒内反复与器壁碰撞,迂回上升,空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被螺旋叶片反复切割,形成小气泡。双螺旋曝气器

鼓风曝气设备性能资料气泡大小(mm)氧传递速率(mg/L.h)氧吸收率(%)动力效率(kgO2/kW.h)

小气泡(<1.5)

中气泡(1.5~1.3)

大气泡(>3)

微气泡(<0.1)40~60

20~30

10~20

40~12011~12

6.2~7.9

6.2~7.11.6~2.6

1.0~1.6

0.6~1.2

1.2~2.4氧传递速率动力效率曝气的原理:①水跃②提升③负压吸气2)

机械曝气:表面曝气机

2)机械曝气:表面曝气机

曝气的效率取决于:曝气机的性能曝气池的池形倒伞形平板形泵形这类曝气机的转动轴与水面平行,主要用于氧化沟。竖式曝气机卧式曝气刷竖轴式机械曝气装置L①泵型叶轮曝气器对于泵型叶轮曝气器,其充氧量和轴功率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N轴——叶轮轴功率,kw;

V——叶轮周边线速度,m/s;

D——叶轮公称直径,m;

K1——池型结构对充氧量的修正系数;

K2——池型结构对轴功率的修正系数;呈双曲线形;浸没深度为010mm;线速度为45m/s。②K型叶轮曝气器由圆锥形壳体及连接在外表面的叶片所组成;转速在3060r/min;动力效率为22.5kgO2/kw.h③倒伞型叶轮曝气器倒伞形机械曝气器由叶片与平板等部件组成;叶片与平板半径的角度在025之间;线速度一般在4.054.85之间。④平板型叶轮曝气器卧轴式机械曝气器主要有曝气转刷和曝气转盘,也称曝气转碟;主要应用于氧化沟;调节方便、维护简易、动力效率较高。不同形式的转刷曝气器曝气转刷测试中的曝气转碟4.3.5曝气设备性能指标1)动力效率EP(充氧能力)、氧利用率(氧转移效率)EA和氧转移速率。动力效率EP(充氧能力)消耗1kWh电能所转移到液体中去的氧量,kg/kWh。——机械曝气。氧利用率也称氧转移效率,鼓风曝气转移到液体中的氧占供给氧的百分数。——鼓风曝气。鼓风曝气标准状态EA值脱氧清水曝气试验测,5%-15%左右。氧转移速率,mgO2/L·h曝气设备性能P1392)标准状态是指用清水作曝气实验,水温20℃,标准大气压,初始水中溶解氧为0实际数据是指用废水作实验,水温15℃,海拔150m,水中溶解氧保持2mg/Lα=0.85,β=0.9。

3)对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