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1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2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3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4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类型:课前预设型说课说课人:孙伟娜课前准备系统一、课程标准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目标五、重点和难点六、教学方法一、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中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中的第三课,经过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新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政治上确立起统治地位。汉代新儒学的形成是儒学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此后,儒学在宋明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情分析授课对象:高二上学期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史学素养,易理解教授内容。知识储备:经过政治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历程的学习,学生对这一课的背景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以儒家为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有了较为详细的认识。但学生之前对董仲舒的本人及其学说并没有接触,需重点讲授。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以及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以及分析探究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况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五、重点和难点重点:1.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背景及其影响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六、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辅以问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讲述、讲解新儒学的具体脉络,尤其是重点难点部分。问答法:以问题为中心,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对话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新的对比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史料分析法:通过对有关董仲舒学说的历史资料进行直接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材料和证据的能力。课堂实践设计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一、导入新课提问学生表格内容,带领学生回顾汉代以前儒学发展历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发展春秋时期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春秋创立,不受重视战国时期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战国发展备受冷落荀子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出示《汉书.食货志》的片段,并要求学生结合提前预习的课本知识回答问题。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实行黄老之学?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进行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吸引学生兴趣,并通过对答案的总结,引出实行黄老之学的背景。二、讲授新课(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1.背景西汉初年实行黄老之学的背景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3.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黄老之学的内容1.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治身,一个是治国2.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总结黄老之学的内容以及影响,教师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2.内容黄老之学的影响积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消极: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3.影响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12页的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引导学生总结黄老之学的衰落原因。衰落原因1.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为接下来儒学的新发展做铺垫4.黄老之学的衰落原因教师结合学生学过的政治发展历程中有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让学生阅读课本13页“《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史书……秦汉时期仍保持深远影响”文字,回答问题。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学思想以大一统思想解释《春秋》预设答案2.来源向学生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问学生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3.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授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材料三: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2.“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三纲五常”新儒学体系的内容为学生详细解说“天人感应”学说,引导学生分析其作用(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2)有限制君主权利过度膨胀和防止保证的目的(客观上)结合课本,为学生讲述新儒学的影响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积极: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定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是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不利于文化的繁荣。4.影响合作探究讨论问题: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与传统儒学有何异同?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前两课的内容以及本节课新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后分小组发表看法,教师进行总结。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异:(1)来源: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2)天人观:传统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3)政治主张:传统的“仁政”建立在民本思想上,而新儒学“仁政”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上,认为“君权神授”,并以天来限制君主的权力过度膨胀。(4)地位:传统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而新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预设答案

巩固训练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3.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这反映了知识阶层A.积极倡导“君权神授”B.希望权力受到制约C.喜欢空谈纲常伦理D.为“独尊儒术”不择手段黄老之学罢黜百家背景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内容:治身(养生)、治国。内容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积极无为影响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

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背景

1.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2.政治:政治稳定,但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内容: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三、课堂小结结语黄老之学的“积极无为”要求统治者适当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过度剥削和压榨人民,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这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合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