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内容简介一总则二技术标准三监测方法四主要监测因子的调查方法与填表说明五调查统计表格填写六监测成果七质量管理第一部分总则
监测目的监测范围监测内容监测方法
定期掌握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监测目的
监测范围
岩溶土地,特指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所发育的土地。我省本期监测范围具体涉及到全省13个市州的84个县(市区)。
监测方法利用前期监测成果和高分辨率的近期卫星遥感影像,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方法。
监测内容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石漠化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与石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利用经过几何精校正和增强处理后的2011年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RS),建立解译标志,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在室内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按照图斑区划条件要求,目视解译区划图斑;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形图到实地核准图斑界线,调查与核实各项监测因子,完成图斑界线修正与监测因子入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统计、汇总获取本期石漠化的面积、分布及其它方面的信息;根据两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掌握石漠化的动态变化情况。关键要点第二部分技术标准
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石漠化演变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环境调查因子其它指标
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岩溶土地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
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土地。①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②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③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④非梯土化旱地。
潜在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潜在石漠化土地。①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②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③梯土化旱地。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
非石漠化土地
除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以外的其它岩溶土地。①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牧草地、未利用地;②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岩溶土地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非岩溶土地监测乡基岩裸露度≥30%<30%①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②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③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④非梯土化旱地。①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牧草地、未利用地;②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①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②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③梯土化旱地。
石漠化程度划分轻度石漠化(I)中度石漠化(Ⅱ)重度石漠化(Ⅲ)极重度石漠化(Ⅳ)
石漠化程度
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及指标岩基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土层厚度基岩裸露度评分标准基岩裸露度程度30-39%40-49%50-59%60-69%≥70%评分2026323844植被类型评分标准植被类型类型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地作物型无植被型评分58121620植被综合盖度评分标准植被综合盖度程度50-69%30-49%20-29%10-19%<10%评分58142026
土层厚度评分标准土层厚度程度Ⅰ级≥40cmⅡ级20~39cmⅢ级10~19cmⅣ级<10cm评分13610旱地作物植被综合盖度按30-49%计
石漠化程度评定标准轻度石漠化(Ⅰ)中度石漠化(Ⅱ)重度石漠化(Ⅲ)极重度石漠化(Ⅳ)050100607040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
石漠化演变评价
针对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土地的发生发展趋势情况,石漠化演变类型可分为明显改善、轻微改善、稳定、退化加剧和退化严重加剧5个型。可归纳为顺向演变类、稳定类和逆向演变类3类。评价指标分级
石漠化状况分3类(指非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
石漠化程度分4级(指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演变类型评价标准
明显改善型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物状况明显改善,石漠化状况顺向发展或者石漠化程度顺向发展两级或者两级以上。轻微改善型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状况轻微改善,石漠化程度顺向演替一级。稳定型影像特征没有变化,现地调查植被变化不大,石漠化程度没有发生变化。
退化加剧型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有退化状况,石漠化程度逆向演替一级。退化严重加剧型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物退化明显,石漠化状况逆向发展或者石漠化程度逆向发展两级或者两级以上。
土地利用类型
共分6个一级地类19个二级地类,与上期完全保持一致。林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生产辅助用地)耕地(水田旱地)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水域未利用地(裸岩荒草地干沟其它未利用地)建设用地与国标土地利用现状标准对比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本技术规定土地利用现状一级类二级类一级类二级类01耕地
耕地
011水田水田
012水浇地旱地
013旱地02园地
021果园林地有林地
022茶园耕地、林地
灌木林地或旱地
023其它园地耕地、林地
03林地
林地
031有林地有林地
032灌木林地(40%)
灌木林地(30%)
033其它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林业辅助用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苗圃、疏林地04草地
草地
041天然牧草地天然牧草地
042人工牧草地人工牧草地
043其它草地改良牧草地、荒草地05商服用地
建设用地
06工矿仓储用地
07住宅用地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9特殊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水域
12其它土地
未利用地
127裸地未利用地干沟、裸岩和其它未利用土地
有林地
林地
疏林地
林地
灌木林地
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林地
苗圃地
林地
无立木林地
林地
宜林地
林地
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林地
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措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耕地旱地
除水田以外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进一步划分为梯土化和非梯土化旱地
耕地
天然草地未经改良,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场。
牧草地
改良草地采用灌溉、排水、施肥、耙松、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场。
牧草地
人工草地人工种植牧草的土地。
牧草地
指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工矿建设用地、城乡居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它用地(包括旅游设施、军事设施、名胜古迹、墓地、陵园等)。
建设用地
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和沟渠等。
水域
目前还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包括裸岩、荒草地、干沟、和其它未利用土地。
未利用地
地貌坡度(6级)
植被调查土壤调查
环境调查因子
地貌大地貌(中山、低山、丘陵、平原)ⅡC:长江中游平原、低山
2-幕阜山大、中起伏中低山3-湘赣小起伏低山丘陵
4-洞庭湖冲击平原ⅡD:桂湘赣中低山地
1-罗霄山大起伏中山2-桂湘大、中起伏山地、喀斯特盆地ⅣB:鄂黔滇中山
2-武陵山中起伏中山6-雪峰山大、中起伏山地岩溶地貌●
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孤峰残丘及平原●岩溶丘陵●
岩溶槽谷●岩溶峡谷●岩溶断陷盆地●岩溶山地
峰丛洼地:指峰丛与洼地的岩溶地貌组合,峰丛间有洼地、谷地及漏斗等。峰丛指基部相连的石峰所构成,相对高度最大可达600m,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和云南、贵州高原边缘的斜坡地带。我省分布不多,在自治州、张家界等有少量分布。峰丛洼地峰林洼地:指峰林与洼地的岩溶地貌组合,峰林间为洼地,且其中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并有季节性或常年性水流。峰林指碳酸盐类岩石被强烈溶蚀,石峰突起林立,其基部互不相连。峰体相对高差100-200m,坡度很陡,主要分布在南宁以西的桂林、柳州地区。我省分布较少,永州、郴州地区有分布。峰林洼地孤峰残丘及平原:以岩溶平原为主体和特色的地貌组合,平原上有零星分散的低矮峰林及残丘分布,石峰相对高度在100m以下,甚至不到数十米。以桂林、柳州南部地区最为典型。我省在蓝山、花垣、宁远、道县、祁东和湘乡均有分布。
孤峰残丘及平原岩溶丘陵:经岩溶作用所形成,地势起伏不大,相对高差通常小于100m,坡度小于45°,已不具峰林形态,以湘中、湘南较普遍,邵阳、娄底地区最为典型。
岩溶丘陵岩溶槽谷:指凸起与凹陷交互出现的长条形岩溶地貌,凸起区构成长条形山脊,凹陷区则形成槽状谷地,
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主要分布在川东、重庆、鄂西及黔北地区。我省桑植、龙山较典型。岩溶槽谷岩溶峡谷:指由构造抬升和河流切割作用所形成的高山峡谷地貌组合,岩溶作用极其微弱,地势险峻,河流切割剧烈,高山峡谷地貌明显。岩溶峡谷岩溶断陷盆地:指受拉张、断陷作用形成断陷盆地,在盆地区发生岩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岩溶地貌组合。我省少有。岩溶断陷盆地岩溶山地:是一种岩溶作用极弱的碳酸盐岩分布区,主要由中山、低山与其山谷组成,与非碳酸盐岩区的地貌无甚差别。我省自治州、怀化分布较广。岩溶山地
坡度
山地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Ⅰ级为平坡0-5度;Ⅱ级为缓坡6-15度;Ⅲ级为斜坡16-25度;Ⅳ级为陡坡26-35度;Ⅴ级为急坡36-45度;Ⅵ级为险坡46度以上。
4535
植被调查
植被类型
优势植物种类
优势种起源
乔灌盖度
植被综合盖度
群落高植被生长状况植被类型植被类型:指具有建群植物的外貌相同且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相似的植物群落。本技术规定植被类型是按其外貌特征分为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地作物型、无植被型。优势植物种类优势植物种类:指建群种或优势种。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建群种是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种。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占绝对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优势种起源分为天然、人工、飞播。人工飞播天然乔灌盖度:指乔木和灌木的覆盖度。植被综合盖度:指乔木、灌木和草本的总覆盖度。
群落高指乔木、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平均高度,单位为m,保留1位小数。
根据植被类型确定优势群落,测算优势群落高度。
好:生长旺盛,发育良好,枝干发达,叶子大小和色泽正常。中:生长一般,长势不旺,但不呈衰老状。差:达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发育不良。
植被生长状况植被生长状况好植被生长状况差植被生长状况中
土壤调查
母岩:石灰岩类、白云岩类、泥岩类、其它母岩等(与上期不一致)。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按地表岩石裸露程度(或石砾含量)用百分数计。
土壤类别: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耕作土、其它土壤六大类。土层厚度:采用图斑土层平均厚度,分成中厚、薄、较薄、极薄四个程度。石灰岩类:指碳酸钙(方解石)含量超过50%,多为白色、灰白色,遇稀盐酸剧烈起泡。泥岩类:指碳酸岩中泥质含量超过50%,均为隐晶或微粒结构,具多种颜色(黄、灰、绿、棕等)。白云岩类:指白云石含量超过50%,一般为淡黄、白色,有时为浅褐、深灰或黑色,遇稀盐酸略起微泡。
母岩石灰岩类泥岩类白云岩类黑色石灰土:广泛而零星分布于溶岩地区,常见于岩溶丘陵顶部、基岩裂隙中或坡麓底排水不畅的低洼地;以富含有机质和碳酸盐为特征,有机质含量多在5-10%间,且有机质层厚达20-30cm;pH值在7.0-8.5之间,土色呈暗色;质地为粘土。
土壤类别:红色石灰土:多见于热带、亚热带石芽-溶岩平原、岩溶低丘谷地中;土体中无游离碳酸盐,pH值6-7或略低;土色鲜红,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为粘土,但土体粘重紧实。黄色石灰土:分布于湘西等海拔800-900m以上的碳酸盐岩山地;土色显黄色,有机质含量可达3-5%;质地为粘土,有粘粒淋溶淀积现象。
棕色石灰土:常见于峰丛、峰林及岩溶丘陵坡面上,母岩以纯质石灰岩为主;pH值7-8,有机质含量低于黑色石灰土;土层厚度不一,最厚仅50cm。
质地名称干测法情况湿测法情况(通常)砂土毫不用力即可压碎,手捻粗糙刺手,有沙沙声不能成球形,用手捏成团,但一触即散,不能成片砂壤土用力稍加挤压可碎,手捻有粗糙感可成直径约3mm的土条,但提起后即会断裂壤土用较大的力才能压碎,稍感粗糙可搓成直径约3mm的小土条,但弯成2~3cm小圆环时断裂粘壤土用大力挤压可破碎成粗细不一的粉末,略有粗糙感可搓成直径2mm的土条,能弯成2~3cm圆环,但压扁时有裂纹粘土很硬,用手指不能压碎。有滑腻感可搓成直径2mm的细条,也能弯成2~3cm的圆环,压扁后无裂纹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粘性质,分为粘土、粘壤土、壤土、砂壤土、砂土5类
治理措施
工程类别石漠化变化原因流域划分土地使用权属分为国有、集体、个人和其它。
其它指标
无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图斑没有采取治理措施。
有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图斑已采取了治理措施。
建议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未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合理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林草措施:封山管护、封山育林(草)、人工造林、飞播造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其它林草措施(植被改良)。农业技术措施:耕作、间作、轮作、弃耕、禁牧、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坡改梯工程、客土改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其它工程措施。对于采取了2种以上治理措施的图斑,填写2种主要治理措施代码。
治理措施
工程类别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长江防护林工程(含珠防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速生丰产林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幼林抚育工程
其它重点工程
石漠化变化原因
人为因素治理因素:指各种治理措施。破坏因素:指毁林(草)开垦、过牧、过度樵采、火烧、工矿工程建设、工业污染、不适当的农(林牧)业生产方式和其它人为原因。
工程建设:指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土地用于建筑、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使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
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坡改梯农艺措施治理因素工业污染过度开垦过度采伐与放牧火灾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演替因素:指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灾害因素: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等)、灾害性气候(连续暴雨、干旱、水灾等)、有害生物灾害(病害、虫害)等非人为控制的原因。雨雪冰冻干旱泥石流前期误判因前期调查人员的误判所造成的两期数据的差异。
技术因素因本期遥感影像数据、调查标准等技术因素所造成两期数据的差异。石漠化变化原因治理因素:按治理措施代码填写。破坏因素:指毁林(草)开垦、过牧、过度樵采、火烧、工矿工程建设、工业污染、不适当的农(林牧)业生产方式和其它人为原因。工程建设:指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土地用于建筑、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使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前期误判技术因素自然演替因素:指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
灾害因素: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等)、灾害性气候(连续暴雨、干旱、水灾等)、有害生物灾害(病害、虫害)等非人为控制的原因。因前期调查人员的误判所造成的。因本期遥感影像数据、调查标准等技术因素所造成两期数据的差异。
流域划分
一级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6个二级流域、13个三级流域代码一级流域代码二级流域代码三级流域8珠江区51红柳江183柳江53西江188桂贺江54北江189北江大坑口以上9长江区37洞庭湖水系154洞庭湖环湖区158澧水159沅江浦市镇以下169资水冷水江以下170湘江衡阳以下172沅江浦市镇以上175资水冷水江以上180湘江衡阳以上39鄱阳湖水系178赣江栋背以上40宜昌至湖口152城陵矶至湖口右岸第三部分监测方法技术路线准备工作图斑区划现地核实调查图斑GPS特征点建立数据入库与检查面积求算、统计与制图遥感影像数据已校正的基础底图图像校正、配准与增强上期监测数据各类辅助资料数据整理与准备人机交互图斑区划与解译现地图斑界线修正及因子调查、建立GPS特征点PDA输入或卡片记录图斑属性数据录入数据逻辑检查全部通过因子修正否数据统计汇总分析是撰写报告专题图制作质量检查与控制成果论证与发布流程图1、技术路线监测范围与行政代码遥感信息源技术培训监测区域相关资料调查用表及仪器工具设备
2、准备工作
监测范围与行政代码与上期监测范围原则上保持一致,凡有上期已监测岩溶土地的乡均为本期监测单位,其监测乡内的所有岩溶土地均可纳入监测范围,含前期未监测岩溶土地。省级行政区划界线与上期一致;各监测单位县级界线未经同意不得调整,乡级监测界线变化较大时各监测单位可根据需要调整。省、县代码采用最新的国家统一代码,乡级代码原则是沿用前期。遥感信息源
本次监测遥感影像主要采用SPOT5卫星影像,部分采用ALOS卫星影像。遥感影像经精校正、分幅后供本次使用。技术培训
实施分级培训,省级技术培训班后,各监测单位应该举办县级培训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包括理论授课、内业操作与外业实习几部分;重点是统一与规范监测的技术标准、熟练掌握内、外业操作方法。
监测区域相关资料收集地形图、水文地质图、相关文件、二类调查等。土地利用情况治理情况(县治理整体情况与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情况)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社会经济状况(以岩溶乡镇为单位收集)3、图斑区划
区划系统
区划系统为省、县、乡(林场)、图斑四级。监测范围内的所有岩溶土地都要进行图斑划分和调查(水域、建设用地只调查一级土地利用类型)。采用遥感影像区划图斑时,比例尺不小于1:25000,在计算机上检查评价图斑区划成果质量时亦按1:25000。空间属性数据叠加与区划
图斑区划前,将县、乡级空间面状数据与前期石漠化空间数据图层进行叠加;当乡界等空间属性数据变化较大时可以修改。以乡为单位,对其岩溶土地进行区划。茶洞镇岩溶区非岩溶区花垣县民乐镇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划分图斑
建立解译标志库
分景(幅)建立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库。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区划图斑。目视解译图斑对图斑调查因子进行初步解译,形成解译图形与属性数据。图斑区划条件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按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其余按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土层厚度工程类别不同。治理措施不同。图斑区划要求室内初步解译中,可以改动前期监测图斑的边界,但不对属性相同的图斑进行合并。最小图斑区划面积为1hm2,条状图斑短边长度不小于50m。人工治理图斑最小区划面积为0.2hm2。图斑界线的走向和形状要与影像特征相符,允许误差不超过1个像元;建立面状拓扑关系,图斑(多边形)不能重叠或遗漏。图斑区划方法
①利用上期监测的图斑叠加到本期遥感影像上进行区划;原则上在原图斑上进行细分,界线允许小区域变动。原1图斑为中度石漠化、灌木林地。本期原图斑内区划出8个小班:
1001、1003、1007、1008号小班属性未变,
1002号小班区划为水田,非石漠化;
1004号小班盖度降低;
1006号小班区划为旱地;
1005号小班因盖度增加,变为轻度石漠化。②利用近期土地资源详细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图斑叠加到本期遥感影像上进行区划(坐标系统应相同,否则有偏差);但是,同时应该与上期监测的图斑进行比较,以确定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与转移情况。③利用本期遥感影像进行区划,对照上期监测图斑,经过实地调查判断石漠化土地变化与转移情况。④将上期监测的图斑叠加到地形图上进行区划,然后结合本期遥感影像进行实地区划和调查确定石漠化土地现状与变化。图斑编号
本期图斑由图斑号、小班号共同作为图斑唯一识别号。图斑号指前期石漠化监测数据库中图斑号码;小班号指本期监测发生变化的图斑细化后的图斑编号。4、现地核实调查
按不小于1:50000比例尺输出带乡级以上行政界线和图斑界等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影像与图斑对应的数据表。现地对遥感影像上的图斑界线进行核实。调查相关监测因子。5、图斑GPS特征点建立
每县分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状况和石漠化程度建立图斑GPS特征点,图斑GPS特征点数量不得低于全县图斑总数的5%。前期已建立GPS特征点的图斑,必须进行图斑GPS特征点复位。图斑GPS特征点各县以乡为单位统一编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重不漏。
6、数据入库与检查根据现地核实结果,在计算机上对室内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形成的图斑界线进行修正,建立图斑拓扑关系与检查;以代码方式输入每个图斑的调查因子(属性数据),形成shape格式的矢量图形数据类型(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数据库逻辑检查与修正。
7、面积求算、统计与制图面积求算在图斑矢量图形数据基础上,用GIS求算图斑面积。用GIS求算面积时,图斑图形数据投影为高斯-克吕格投影。数据统计与管理
通过石漠化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数据录入、逻辑检查、统计分析、生成报表、打印相关成果等工作。数据统计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根据两期监测结果计算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制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图斑管理。在基础地理信息和图斑图形数据基础上用GIS软件编制基本图和专题图。
第四部分:主要监测因子的调查方法与填表说明(42项)一、两期共用监测因子(25项)二、新增因子(17项)序号监测因子填表说明1所属行政单位记载所在省、县、乡,填写相应代码2监测年度填写具体年度3图斑号填写编号4小斑号小斑号按所采用的图斑区划方法的编码规则填写5土地使用权属填写代码6面积采用GIS统一求算,单位hm2,保留1位小数7地形图图幅号填写1:50000地形图图幅号8卫片景号填写本期影像数据源景幅编号,内业统一完成9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图斑记载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其余记载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填写代码10流域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1大地貌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2岩溶地貌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3母岩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20优势植物种类按建群种或优势种,填写植物名称代码21优势种起源优势种填写植物起源代码,人工起源优先22乔灌盖度图斑中有乔灌木的则记载乔灌盖度,按百分数记载(%)23植被综合盖度记载乔灌草的总盖度,按百分数记载(%)24群落高记载乔木、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高度,单位m,保留1位小数25植被生长状况记林草植被的生长状况,单位m,保留1位小数26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综合评定石漠化状况,填写代码14坡度根据坡度等级,填写代码15基岩裸露度记载基岩裸露程度,按百分数记载(%)16土壤类别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7土层厚度依据土层厚度等级,填写代码18土壤质地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9植被类型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27石漠化程度石漠化图斑按程度评定标准综合评定程度等级,填写代码28石漠化演变类型前期或本期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的图斑填写代码29治理现状凡已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则填写代码,如已采取2种及以上治理措施,则填写2种主要治理措施代码30石漠化变化原因凡发生石漠化状况与程度变化的图斑,填写代码31工程类别已实施工程治理的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图斑,填写代码32实施时间已实施工程治理的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图斑,填写实施具体年度33建议治理措施根据现地实际情况,未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可考虑合理治理措施,按治理措施代码填写34前期数据备注备注前期监测数据库中石漠化程度、石漠化状况、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综合盖度、植被类型、基岩裸露度、前期土层厚度、形成原因数据,不得修改原始数据。35前期图斑关键值字段前期图斑行政区划属性和图斑号组合而成,字段长度13位。1、省如湖南43。一、两期共用监测因子(25项)2、县县采用最新的国家统一代码,填写为43之后的4位。3、乡以县为单位统一确定,原则上沿用上期代码,当发生撤区并乡等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乡级名称与代码应对应。代码按地标后三位填写(DB43/T213—2004)。5、图斑号以乡为单位统一编号,记载前期图斑的编号,乡镇界线没有变化的,则图斑号与前期一致;乡镇有合并的,保持一个乡镇的图斑号不变,合并进来的图斑号顺延;若有新增图斑,则图斑号为0。6、土地使用权属记载土地的使用权属,填写代码,以土地证、林权证或现地调查访问确认,凡没有确凿证据的,尽量沿用上期数据。4、监测年度:填20117、面积按所在6度分带的BeiJing54坐标,采用GIS统一求算,单位hm2,保留1位小数,内业完成。9、卫片景号按所采用的卫星影像数据编号规则记载,各县可暂不填,由省设计院内业统一完成。8、地形图图幅号
按1:5万地形图图幅编号规则填写。10、土地利用类型沿用前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依据土地详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相关资料,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初步解译记载,现地调查核实确认。水域与建设用地填写一级地类代码,其余填写二级地类利用代码。如林地则须记载为有林地110、灌木林地130等二级地类,而水域则记载一级地类230。11、流域按国家现行实施的三级流域界线划定图斑流域,填写代码。12、大地貌根据全省或县的地貌资料确认,填写代码。
13、岩溶地貌根据各地水文地质图,现地调查确认,填写代码,共分为8类。
14、母岩根据各地水文地质图,现地调查确认,填写代码。15、坡度查阅地形图确认,填写坡度等级代码。16、基岩裸露度现地调查为主。一般采用目测法进行,难以判断时应采用测线法调查,在图斑内选择一条对角线,沿线量取基岩或砾石所占的百分数,记载实际值。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计算公式为: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对角线有基岩(或石砾)的长度/对角线总长度×100%。除有确凿证据,原则上不要随意修改基岩裸露度。17、土壤类别查阅各地农业区划或土壤普查专业图件,或根据各类土壤特征现地确认。
18、土层厚度参照相关资料,现地调查确定。现地布设1-2条样线,样线长度不低图斑边界长度的1/4,机械布设样点,通常为每隔10米布设一个校点,用钢钎测量样点土层厚度,用样点土层厚度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图斑土层厚度。填写土层厚度代码。除有确凿证据,原则上不要随意修改土层厚度。19、植被类型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初步解译记载,现地调查核实确认。分5级,以优势植物认定植被类型。20、乔灌盖度以现地调查为主,采用目测或测线法测定。一般采用目测法,难以确认时采用测线法调查,在图斑内选择一条对角线,沿线量测乔、灌植被的覆盖度,用百分数表示。21、植被综合盖度以现地调查为主,目测或测线法测定。一般采用目测法,难以确认时采用测线法调查,在图斑内选择一条对角线,沿线量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综合覆盖度,用百分数表示。
植被综合盖度是图斑最易发生变化的因子。22、石漠化状况根据石漠化状况评定条件,综合评定石漠化状况,填写代码。
23、石漠化程度石漠化图斑按程度评定标准,综合评定程度等级,填写代码。
24、治理现状凡已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则填写代码;以现地调查为主,参照工程规划设计或检查材料确认。
25、建议治理措施根据现地调查实际,合理提出治理建议,填写治理措施代码。1、小班号本期图斑由图斑号和小班号作为唯一识别号,小班号指本期监测发生变化的图斑细化后的图斑编号。前期图斑中没有符合图斑区划条件的,则小班号为1(上期图斑现统一赋了1)。前期图斑有符合区划条件的,则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从1开始统一编号,不重,不漏。有新增岩溶图斑的,则小班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从1开始统一编号,不重,不漏。二:本期增加的指标(17项)3、群落高乔、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平均高度,单位为m,保留1位小数。现地通常采用皮尺直接测量或目测法;乔木树种须采用测高仪测量。如乔木群落高20.1m,草本群落高0.4m。4、植被生长状况记录图斑内林草植物(不含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定性判断为好、中、差3级,填写代码。凡在近年遭受达有害生物破坏的,一般填写差。2、土壤质地记录图斑土壤的质地状况,以5级记载土壤砂粘性质(砂土、砂壤土、壤土、粘壤土、粘土),采用现地调查判断或参照专业材料确定。5、石漠化演变类型记录本监测期内岩溶土地的石漠化演变状况与发展趋势情况,通过计算机对两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特别是对实施工程治理或遭受人为破坏的区域重点分析,演变类型尽量在现地调查中确认,检验其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对于前期或本期为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图斑均要记载石漠化演变类型,填写代码。
如前期为轻度石漠化,本期为潜在石漠化,则演变类型为明显改善型。石漠化演变类型(1)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前期比较,确定是否变化(2)根据变化,确定变化或者演变的方向(3)根据变化的程度,确定石漠化演变类型(4)根据二期图斑比较,制成石漠化空间演变图(5)通过计算与统计,得到石漠化变化的数量以及类型变化矩阵石漠化区划前期卫片石漠化前期区划情况石漠化本期区划情况前期石漠化分布本期石漠化分布明显改善轻微改善稳定型试点乡本期石漠化分布图试点乡石漠化演变示意图6、石漠化变化原因记录本监测期内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或石漠化程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只填1种主要因素代码。以现地调查为主,结合相关资料综合确认。如同一个图斑实施了退耕还林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则以面上治理工程为主,填写退耕还林工程。
原1图斑为中度石漠化、灌木林地。本期原图斑内区划出8个小班:
1001、1003、1007、1008号小班属性未变,稳定型;
1006号小班区划为旱地;1002号小班区划为水田,非石漠化;变化原因:技术因素
1004号小班盖度降低,变为重度石漠化,退化加剧型;变化原因:实地调查确定。自然演替因素或者破坏因素或者技术因素
1005号小班因盖度增加,变为轻度石漠化,轻微改善型。变化原因:实地调查确定。自然演替因素或者治理因素
7、工程类别记载所在图斑实施的工程项目名称,填写工程代码,以相关规划设计及验收材料为主,结合现地调查认定。林业工程优先。8、工程实施时间记载所在图斑工程实施时间,填写具体年度,如2007年实施的工程,填写2007。9、前期图斑关键值该字段主要目的为记录和复原图斑原始属性,为本次监测数据与前期监测数据衔接而设置。该字段在库中已有,不得修改。为便于统计动态变化转移矩阵,新建几个字段将前期监测内容复制到这些字段中,不得修改,包括:前期土地利用类型、前期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前期石漠化程度、前期植被类型、前期植被综合盖度、前期基岩裸露度、前期土层厚度、前期形成原因8项,分发的数据已统一完成。10、前期数据备注
一)调查统计表(附件四)表1.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收集县级国土部门公布数据,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准,统计单位为全县及岩溶乡镇,包括耕地(水田、旱地及梯土化旱地)、林地(含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生产辅助用地)、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裸岩、其它用地)等用地的面积。第五部分、调查统计表填写表2.石漠化治理情况统计表。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度石漠化治理方面的数据。包括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乔灌草)、飞播造林(乔灌草)、植被改良及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工程、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的数据。由林业部门提供,分年度(2005-2010年)填写。表3.表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情况。针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5个试点县,由林业部门或石漠化治理负责部门分年度(2008-2010年)统一提供,以通过县级检查验收的工程任务量为准。表5.水文情况调查表:收集县水利部门或水文监测站数据,分年度填写。(1)地表水:年径流量、全年日平均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1小时降水量、年平均输沙量。(2)地下水:储量、可开采量、补给模数、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全新领养孤儿及弃婴医疗援助协议书范本下载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综合性医院护士长职位聘任合同4篇
- 2025年度影视基地场地租赁合同及附属设施使用协议4篇
- 2025年度轻工业自动化车间承包运营服务协议范本4篇
- 互联网保险发展模式-深度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农产品市场分析咨询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家电回收处理与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责任合同4篇
- 2025年度油气储罐安全检测与改造合同4篇
- 2025年度新型抹灰技术劳务班组分包合同4篇
- 2025年肉类市场牛羊肉销售代理服务合同范本4篇
-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高中物理斜面模型大全(80个)
- 012主要研究者(PI)职责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 SOP
- 2024年个人车位租赁合同经典版(二篇)
- 农耕研学活动方案种小麦
- 2024年佛山市劳动合同条例
- 污水管网规划建设方案
- 城镇智慧排水系统技术标准
- 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
-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9课《写意蔬果》-优秀课件4人教版
- 节能降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