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_第4页
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问题提出二、研究现状三、研究方法四、研究结果五、研究不足六、研究趋势七、参考文献一、问题提出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教养的研究多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或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很少单独探讨父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但随着有关家庭系统关系研究的逐步深入,母亲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主要是父亲对儿童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父亲承担着与母亲同等重要但性质不同的作用。本文章主要针对父亲参与教养及父教缺失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二、研究现状1.概念的界定

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父教缺失:关于父教缺失,目前学术界没有取得一致的界定,且名称也各不相同,有学者称之为“父亲缺失”(fatherabsent)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有学者认为父亲缺失就是“父爱缺失”;还有的学者称为“父亲缺位”,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本综述主要是指父教缺失(fatheringabsen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父教的现象。在当代中国,父教缺失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正常家庭的父教功能缺失;

2.单亲家庭的父教缺失;

3.留守儿童家庭父教缺失。2、研究现状

目前对父亲参与教养及父教缺失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学业成绩、认知、生理发育、外部行为等问题的影响上。并且更多的是对单亲家庭的父教缺失及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教缺失的研究。三、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有的研究者采用了霍克金斯等人编制的《父亲参与教养自我报告问卷》(TheInventoryofFatherInvolvement,IFI)。如:许岩.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基本情况与特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07):46-502.观察记录如:李丹,崔丽莹等.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4):803-806四、研究结果1.父亲参与教养不同方面的比较。父亲参与教养表现在五个方面:互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学业鼓励。

研究发现,在这五个维度中,情感表达的分数最高。2.影响父亲参与度的因素。个人影响(父亲的技能、态度和性别角色等)孩子的特征(孩子的性别、年龄)家庭影响(父母关系、职业)文化影响(父亲和母亲的性别角色、文化期望、民族差异)。父亲参与的认同理论认为,影响父亲参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父亲对亲职身份和角色的认同程度。一个父亲对父亲角色越认同,就越有可能投入到育儿活动中,并且当其他角色要求与父亲角色相冲突时也会优先考虑其父亲角色。对其做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父教缺失背后的根本性力量在于父教观念的缺失。尽管教养观念的缺失是根本的原因,但父教缺失却并非由此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3.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2)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和行为问题的影响;(3)对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4)对儿童生理的影响。4.父亲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的策略(1)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强化父亲的角色意识;(2)提高自身的教养;(3)加强与妻子的协作,共同参与子女教育;(4)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父教氛围;(5)法律法规的保障。五、研究不足1、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父教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学业成绩、认知、生理发育、外部行为问题的影响上,关于对儿童深层心理的影响探讨的并不多。2、对父教缺失的研究多集中在父母离异、父亲死亡等方面,而对父亲虽在家但由于父教方式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研究还较少。3、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调查法。4、研究范围多集中在儿童期,对后续时期的研究较少。并且多研究的是城市中的家庭。六、研究趋势在研究方法上,以调查法为基础,更多的采用深度访谈、个案追踪、个案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更深层次的揭示父亲的作用和价值。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包括对生理上父亲缺失和心理上父亲缺失的结合研究,以及将父亲放在家庭环境当中去研究。探讨其他男性长辈、同伴、继父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父亲缺失给子女心理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国内的研究放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下,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等探讨父亲最佳的教养方式。研究对象的年龄扩大到青少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相互替代的。父母教育的差异性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因此,父亲与母亲在教养儿女方面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者缺一不可的。结束语七、参考文献[1]许岩.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基本情况与特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07):46-50[2]陈会昌,张宏学等.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心理科学.2004.27(5):1041-1045[3]李丹,崔丽莹等.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4):803-806[4]黎志华,尹霞云等.父亲参与教养程度、父子依恋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706-707[5]李文道,孙云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3-77[6]梁宗保,孙玲,张光珍等.父亲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适应:气质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4):351-358[7]许岩,纪林芹,张文新.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35-40[8]汪瑜.父爱缺失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当代幼教.2006(9):34-37[9]钮胜芳.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5(29):48-51[10]陈小萍,张海钟.父亲缺失研究评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2(20):99-103[11]夏小林.父亲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12):46-47[12]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13]刘小倩.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当代教育科学.2009(18):57-58[14]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60-266[15]陈小萍.父亲缺失下留守儿童的学绩、情感体验及其农村父职角色.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97-101[16]谷小容.父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社会心理科学.2004(5):22-25[17]张洁.父性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84-85[18]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0-297[19]江建华.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