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_第1页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_第2页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_第3页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_第4页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兴王道,行仁政。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天与人“不相胜”治之经,礼与刑为无为,则无不治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穿衣来看诸子百家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来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是破烂的衣服未必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请判断他们所属的学派导入: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们知道: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在当时仅仅是一家之言,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而到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则使儒学遭到前所未有的血腥镇压;但到了汉代,一位从河北广川走出来的思想家却用自已的智慧征服了汉武帝,彻底扭转了儒学的命运,把它推上了古代统治思想的巅峰,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他对儒学思想施了怎样的魔法,从而使它从春秋战国时的一家之言而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呢?一个学派,在不同时代却遭遇了来自两个皇帝天壤之别的两种待遇,这又是为什么呢?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楚汉战争1、含义:2、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2)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适应了政治上的需要休养生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陆贾作《新语》十二篇,指出秦亡是因为暴政和酷刑,建议实行“宽和”、“中和”、“无为而治”的政策,具体讲就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法,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生产。他的建议被刘邦采纳并付诸实践。“老”:老子的学说黄老之学内容:治身(养生)、治国。“黄”:黄帝的学说1、从来源上讲,2、从具体内容上讲,特点它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

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a以道家为基础,兼采各家学说b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3、作用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后汉书.食货志》4、地位汉惠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发边疆三击匈奴出使西域要求打击王国势力“削藩”“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

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大争论景帝时,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发生了一场大争论。儒生辕固生公然把老子书说成是“家人言”,指斥老子为异端。崇信黄老的窦太后勃然大怒,命令辕固生去和野猪搏斗,幸赖景帝保全,辕固生才免于丧命。武帝即位之初,丞相卫绾奏请罢免治申(申不害)、商(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学的人,也因窦太后反对,未能实现。直到窦太后死后,汉武帝以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双方斗争终以儒家获胜而结束。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1、背景:1)汉武帝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二、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中期著名思想家。他的一生是为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先后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辞官著书。他的作品:《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董仲舒简介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这五部因为孔丘编纂删订而被尊为经典的古书,在大黄金时代结束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这五部古书里团团打转。所谓中华人的思想学术著作,在二十世纪之前,百分之九十都是对这五部古书的研究和再研究,所谓学者、专家、思想家差不多都是为这五部古书做注解,或为其中某一句某一字做考证的人。知识分子从事这种工作也够艰苦的,大家互相抄录,辗转引据,资料随着时间而越增越多,从幼年到白发苍苍,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圈。

——柏杨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4、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1、新儒学的特点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公羊春秋》2、基础:3、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新儒学的内容材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材料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新儒学的内容【伦理学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新王必改制”,但“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天不变,道亦不变”。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其它学说:三纲五常等“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统一,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思想文化专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君权,加强君权的需要(仁政)“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礼)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最主要的发挥和创新(1)新儒学“新”

?形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新儒学体系。

以儒学为基础,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具神学色彩。

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哲学思想主流是唯心主义。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大一统思想3、三纲五常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影响1、巩固大一统,巩固中央集权,打击敌方割据。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汉初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小结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信)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思考联系: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有何联系与区别?从地位看: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汉代儒学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而成,被当作“圣经”而独尊。从理论基础看:先秦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仁;而汉代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从与统治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时政,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而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维护专制集权统治,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从天命观看:先秦儒学敬鬼神而远之,谈论现实问题;而汉代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区别:继承和发扬了“仁”“礼”“民本”思想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时期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地位创立(春秋)发展(战国)重创(秦)————确立(汉武帝即位后)孔子孟子荀子仁和礼仁政礼法并施不受重视显学但不被采用“焚书坑儒”统治地位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1、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2、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3、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思想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D、①②③

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禁止,统治者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成功。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D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D练习1、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A、传统的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黄老之学D、董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