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件精品_第1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精品_第2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精品_第3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精品_第4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精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杜甫诗三首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一读书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最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四漂泊西南时期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诗史)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登高》、《春望》、《咏怀古迹》、《蜀相》等。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了解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所作的。

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雄浑壮阔的环境更显出诗人的渺小、孤寂、落寞。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伤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和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情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手法)自己凄凉压抑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前两联小结: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思念故乡、忧时伤世)孤帆一系这一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此时诗人飘零夔州,面对第二次开放的菊花,不觉潸然泪下,足见秋景之凄凉和诗人内心的感伤;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徒有一颗“故园心”,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个人身世及国家盛衰的感慨。(2)颈联运用了双关的艺术手法。

“两开”这里既指菊开两度,离家两年;又指泪流两回,足见离家心情的凄伤。

“系”既指舟系于岸;又指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双关不仅表达出了诗人忧思难愈和寂寞凄楚,更使得诗歌语义丰厚、含蓄委婉、余味深长。《秋兴八首(其一)》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思路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描述诗句内容,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此手法在诗歌内容、表情达意、诗歌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催动刀尺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阅读《秋兴》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A.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如何可知?B.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自然景物有哪些特点呢?C.菊花两开、孤舟、寒衣和刀尺有什么特殊意义?D.全诗包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触景生情景: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萧瑟凄凉

雄浑壮丽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忧国之思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小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时局不安,阴沉郁闷思乡不归,无奈凄伤无家可归,惆怅凄凉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秋兴》八首(其一)述评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

从诗歌的题目和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咏史怀古之作重心在“咏怀”(借古抒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三峡之水从千山万壑间流过,山势峥嵘起伏,有如万马奔腾,直赴荆门。江之北岸传说中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一个“赴”字,画龙点睛,使山水充满了生机;一个“尚”字,写出江村古落依然如故的状态。同时“尚有村”传达了一种“斯人已去”的寂寞感,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从而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上下两句画面大小映衬,一动一静,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思考:“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其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以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昭君之奇美。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作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这样是较为和谐的。(侧面烘托昭君形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永远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昏。(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紫台”即紫宫,天子居处;“朔漠”指匈奴所在之地。“青塚”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境内。据《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昭君塚独青。★以“紫台”对“青塚”,一雍荣华贵,一凄凉冷清,在色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朔漠”对“黄昏”,又烘托出一种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在颔联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精当?★“连”、“向”二字,颇具匠心,前者将“紫台”、“朔漠”连在一起,无形中就把昭君出塞的悲剧和西汉朝廷的昏庸联系了起来;“向”使同种色调互相渲染:青塚瑟瑟,面向暮霭沉沉,一片萧条充塞广宇,象征着“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联想余地“独”字写出昭君身处异域的孤寂和幽怨,是这个弱女子悲惨命运的体现。思考:颔联从内容上看有何作用?★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以极简的文字,写出了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只凭画图怎能看出昭君美貌的容貌,如今只有环佩声响,魂魄在清冷的月夜归来。据《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问题:有人说此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妙,请试作分析。

这里的“空”有“只、枉然”的意思。奇冤已经铸就,纵使昭君魄魂归来也是枉然了。“空”字写得肝肠寸断,把万千遗恨表达了出来。也是对造成悲剧的统治者的强烈谴责。思考:昭君“环佩空归”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从结构和内容上看,颈联有什么作用?结构上:过渡,由咏古迹(咏史)转向了咏怀(议论)内容上: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朝廷的昏庸)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相传“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做怨思之歌”。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尾联内容上有何作用?卒章显志,点明全诗的主题。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王昭君找出诗中一个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远嫁异邦之怨远葬他乡之恨思念故乡之忧思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无耻行为之恨昭君“怨恨什”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主题:结合杜甫做诗时的境况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来看,漂泊西南、依人为生的岁月使他痛苦不堪。而中原扰乱他又欲归不得。所以在诗中他咏昭君,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并寄予了无限同情,以此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叹。他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可见,这曲中倾诉的怨旷之思岂止属于昭君一人,它分明也是杜甫的怨恨;而不辨美恶的君主又岂止是汉元帝一人,后来有多少人才仍在抒发着感世不遇的情怀!

总结: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遭际之间的连接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登高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登高》其诗,八句皆为偶句,在律诗中已属少见,而其信手拈来,卓然成章,巧夺天工,全无痕迹。2、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登高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创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的理想,怕是此生无法实现了,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急促长天高远,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这一联写登高所见所闻,是千古流传的佳句。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1、迅疾的秋风2、高远的天空3、哀鸣的猿啼4、孤零冷落的小岛5、水落而出的白沙6、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风急——凄寒天高——辽远/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漂泊无依、内心孤寂、凄凉、悲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叶萧萧地飘落,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写景角度——仰视、俯视结合。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感慨万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个意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哀繁花之春逝兮,悲落叶于劲秋。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有怀》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③。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④。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落木——落叶飘零,一年将尽,由树及人,诗人想到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长江——大江千古而人生倏忽百年,给人以韶光易逝之感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首联和颔联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两联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首联和颔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一简要分析。这两联中诗人融情入景,既写出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在这种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环境中的特定心情。……诗句气势磅礴、情感深沉,读来令人心胸开敞却又悲情顿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深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