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述二、知觉的特征三、知觉的种类四、观察力判断下面哪些是知觉?红色、红花、声音、歌声、火车、柔软动物的感觉能力一定比人类弱吗?知觉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吗?一、知觉的概述(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动物的感觉能力一定比人类弱吗?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例如,一个复杂的听觉刺激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不可能图形)知觉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吗?
(二)知觉的加工机制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心理加工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也叫刺激驱动或数据驱动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驱动的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理论。
自上而下的加工图示不可能图形不可能图形楼上还是楼下?圆柱?方柱?螺钉下面图形有何不妥?两张照片有何不同?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三)知觉和感觉的关系不同点:1)内容不同:感觉反映个别属性,依赖个别感官。知觉反映整体属性,依赖多种感官。2)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一般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性和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3)反映的层次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低层次);知觉是纯心理活动,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和意义(高层次)。
4)反映的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的结果。
5)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相同点:
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联系: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
凡是在每一瞬间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了事物,就是我们知觉的对象。与此同时,仅被我们比较模糊地感知着的事物,就成了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
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图示(双关图)产生统一体的知觉,首先是要把知觉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区分出边界。一旦特定的图形知觉形成,它就会“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则好像退到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此外,对象知觉还依赖于下列两个条件。一是注意的选择作用。因此,支配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决定着知觉图形如何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其二,有机体的早期感觉经验也会影响其对象知觉知觉的图形与背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图形和背景的地位可以相互转化。女人和鸟达利的作品:《贩卖奴隶市场与伏尔泰头像》
看到一对情侣了吗?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的条件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刺激物的接近组合和相似组合很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3)对象的运动。(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甚至当某些部分被遮盖或抹去时,我们也能够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完整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
整体优于个别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
主要原则1)邻近原则。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式上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在这些不同属性中,颜色的作用又更加重要。(3)连续性原则。知觉的另一个原则是简单和连续性。我们一般会把图7-6c中的图形看成是一个圆圈和一个矩形重叠在一起,而不是看成更复杂的两个图形的拼接。知觉倾向于将刺激组织成我们最熟悉的某种模式。(4)闭合原则。乍一看上去,我们会将图7-6d左边的图形看成是一组圆圈,尽管每个圆圈上都有缺口。这是因为知觉有将缺口加以“弥补”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的倾向。(5)好图形原则。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6)同域原则。根据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这是心理学家新近提出的一种知觉组织原则.知觉的整体性还可以从不可能图形中得到说明。事物的整体特性还会影响我们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即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知觉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导游)、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图示双关图、抽象图不完整图形你觉得这个图形像什么?(四)知觉的恒常性
1.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2.知觉恒常性的种类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作用。
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视觉线索
所谓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意义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三、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视听知觉、嗅味知觉和触摸知觉等等
根据知觉的对象
社会知觉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是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多种知觉活动联合活动的结果。1.形状知觉轮廓与图形内涵: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而轮廓则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空间知觉
轮廓的作用: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轮廓的作用轮廓是图形和背景的分界轮廓的影响因素:①空间因素→图形镶嵌②时间因素→图形掩蔽③主观因素:#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也称错觉轮廓。可能原因:一是视觉系统的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二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2、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说物体在网膜上的成像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膜大小×距离。大小知觉的影响因素物体的熟悉性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邻近物体大小对大小知觉的影响视网膜是二维的,人没有“距离感受器”视觉知觉的线索,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一)单眼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而相当好地感知深度)1.对象的相对高度和大小2.遮挡3.质地梯度(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
4.空气透视(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衰变现象)5.明亮和阴影6.线条透视(汇聚线越多,知觉的距离越远)7.运动视差8.眼睛的调节(水晶体的曲率,睫状肌调节)(二)双眼线索
1.辐合作用2.双眼视差(65cm)视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对象重叠/遮挡被遮挡的物体距离远,遮挡的物体距离近,是判断远近的重要线索。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近物体运动的快,远物体运动慢。运动视差透过空气看不同远近的物体,清晰度大的物体被知觉为较近,反之亦然。线索或空气透视耳朵不仅接受声音,而且还提供声音的方向和声源远近的线索。(一)单耳线索:虽不能有效地判断声源的方位,但却能有效地判断声源的距离。以声音的强弱来判断。(二)双耳线索:对声源远近和方向定位,靠双耳的协同工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判断。1.时间差(双耳距离约15-18cm,声音到达两耳时差最大值约0.5毫秒)2.强度差3.位相差——低频声源定位的主要线索。低频声波的波形的不同部位作用于两耳,因而内耳鼓膜所受声波的压力有差别,尽管差别很小。听觉定向的规律:偏向身体左右两侧的声音,到达两耳强度差和时间差较大,易于辨别其方向;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时间知觉的参考系: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计时工具3.生理的节律性信息(生物钟):我们最熟悉的昼夜节律,哺乳动物的生物钟位于大脑的下丘脑中,通过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对光线作出反应以调谐生物钟维持24小时的周期。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最好,触觉次之,视觉较差。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情绪和态度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的参考系人在观察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都是以另一物体作比较的。这个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真动知觉——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上的知觉。有些运动太慢(钟的时针和分针的移动、花的开放);有些运动大快(如飞行中的子弹、白炽灯的闪烁),我们看不出来。我们刚刚可以辨认出来的最慢的运动速度,即是运动知觉的下阈限;运动速度加快超过一定的限度,我们看到的只是弥漫性的闪烁,这种刚刚能看到闪烁时的速度,即是运动知觉的上阈限。依赖两个条件:知觉对象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知觉者的距离。据测定,距离为2米时,下阈限为0.66毫米/秒,上阈限为605.22毫米/秒.运动知觉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等心理现象。
(1)Φ现象。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魏特默的实验中,不同位置的A、B两条线段相继呈现,当时间间隔过短(低于0.03秒),看到的是A、B两线同时出现;而时间间隔过长(长于1秒),看到的是A、B两线先后出现;如果间隔时间适当(0.06秒),便会看到A向B的运动。像这种物体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条件下连续交替呈现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称为Φ现象,也称动景运动。电影、卡通片的制作,都采用了这一原理。这是由于视觉后像的作用使我们把断续的刺激融合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刺激。
(2)自主运动。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如烟灰缸里一支点燃的香烟,或一只不透光的盒子里放一个灯泡,在盒子壁上戳一个小孔),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地动起来。此即自主运动。(3)诱导运动。由于周围其他物体运动,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叫做诱导运动。在没有更多的参照物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把月亮看成在云彩后面移动,也可以把云彩看成在月亮前面移动。其实,相对于人来说月亮并没有移动,只是运动着的云彩“诱导”出静物月亮好像在运动。(4)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典型的情况是,当我们注视瀑布一会儿后,将视线移至旁边的悬崖上时,悬崖看起来像是在往上运动似的,因而也称瀑布效应。盯着图形中间的黑点,做前后运动波涛荡漾
一、什么是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二、错觉的种类
错觉的种类很多。
我们既可以按照感觉通道来进行划分,如视错觉、听错觉等,也可以按照按知觉对象划分为平面几何、空间、时间、运动等错觉现象。
巴赫(Bach,2006)等人将错觉主要分为六大类:(1)亮度和对比度错觉;(2)运动和时间错觉;(3)几何或角度错觉;(4)空间、大小恒常性和不可能图形错觉;(5)认知和格式塔效应错觉,如大家熟知的主观轮廓效应;(6)颜色错觉错觉最具代表性的是几何错觉。(1)方向错觉: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看起来直线两端向外移动部分不再是直线了,也称为波根多夫错觉;由于背后倾斜线的影响,看起来棒似乎向相反方向转动了,也称为策尔纳错觉;画的是同心圆,看起来却是螺旋形了,也称为弗雷泽错觉。(2)线条弯曲错觉: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中间部分凸了起来,也称为黑林错觉;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中间部分凹了下去,也称为冯特错觉。(3)线条长短错觉:垂直线与水平线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垂直线比水平线长,也称为菲克错觉;左边中间的线段与右边中间的线段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线段比右边的要长,也称为缪勒—莱依尔错觉。(4)面积大小错觉:中间的两个圆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大于右边中间的圆;中间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三角形比右边中间的三角形大,也称为艾宾浩斯错觉三、错觉产生的原因(一)一般性解释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等因素有关。错觉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错觉理论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波根多夫错觉等。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总之,产生错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极其复杂的。有些错觉现象,虽经过年研究,仍然难有令人完全满意的解释。形重错觉例如,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物理重量相等,但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这是以视觉之“形”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的错觉。
方位错觉例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海上飞行经验不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范围,往往会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如海中的事故。此外,还有运动错觉(月亮走我也走)、时间错觉(同样长时间的不同知觉)等。幻觉在没有外界任何刺激作用的情况下,出现无中生有的知觉。幻觉是一种心理异常的表现。幻觉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大脑皮质区细胞不随意联系而发生的。可以利用的错觉:例如
跳高练习中适当加宽横杆长度、加高沙坑沙面,可以减轻运动员的紧张度,有利于提高成绩;
服装设计上,根据人的体型特征,创设条件,造成某种错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军事上,创设条件,给敌人造成错觉,以达到伪装和隐蔽的目的;
景区规划中的应用。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佐尔拉错觉返回返回返回爱因斯坦错觉返回小学儿童的感知觉
一、视觉
视觉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小学儿童的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已占主导地位,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视敏度
的发展
是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视力。
(提问)如果刚入学的孩子视力只有1.0,家长需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吗?儿童正常视力3岁0.5(4.7)-0.6(4.8)4-5岁0.6-0.8(4.9)6岁0.8-1.0(5.0)7岁1.0及以上
小学儿童视敏度发展的趋势是以10岁为一个分水岭的:10岁以前视力呈上升趋势;10岁时调节能力最大,远近都能看得清;10岁以后视力就开始呈下降趋势。所以,小学儿童视力发展大体上是一个上升的趋势。其实,刚入学1.0的视力,或者是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肌肉能力的增强,对远近物体视力的调节能力会增强,视力是会逐渐提高的,所以家长无须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许多学生都有近视现象,视力的下降虽然说与眼睛的生理机能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与人们的用眼习惯有关,尤其儿童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不能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视力将会直线下降,直接后果就是小小年纪就得戴眼镜了。
(那么,尤其是对小学生,我们应如何注意保护他们的视力?比如教室的光线;小学生的座位高低适当;经常换座位。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并且教会小学生良好卫生的用眼习惯,比如“二要二不要”,尤其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不宜过长,还有,眼保健操,其实是对眼睛的一个按摩和放松,要督促他们养成认真做好眼保健操的习惯儿童视觉的发展婴儿出生前便能感觉到光的存在了。新生儿时期,婴儿视觉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各种感觉能力中是最低的。婴儿看与自己距离20英尺远的物体的视力,与成人看与自己距离400甚至600英尺远物体的视力不下上下。在出生后的最初两个月里,新生儿的视觉能力稳定地提高。三个月大时,婴儿才能像成人那样对物体聚焦,到六个月大时,视敏度出现4-5倍的改善,两岁时婴儿的视敏度能接近成人水平。CXL小儿眼睛的特点小儿眼球的前后径较短,晶状体比成人扁,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正常屈光远视:
戴合适的凸透镜矫正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力过弱,近物成像于视网膜之后,故看近物模糊
1、幼儿眼球的前后径较短,呈生理性远视(5岁以前).2、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故能看清很近的物体.正常屈光近视: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远物成像于视网膜之前,故看远物模糊不清
戴合适的凹透镜矫正
3、3岁前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视觉功能的发育有赖于外界环境光的刺激。如果剥夺光的刺激,会影响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视觉丧失。CXL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1)看书、写字要有正确的姿势和适宜的眼距(2)不躺着看书,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3)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远望或去户外活动(4)看电视、玩电脑游戏要有节制
2、注意科学采光眼睛卫生保健要点(1)教室窗户应大小适中,使自然光充足(2)室内家具宜用浅色,反光较好(3)自然光不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4)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画画(5)看书、画画时,柔和的光线应来自左上方3、加强安全教育,预防斜视斜视(斜眼):当两眼向前平视时,两眼的黑眼珠位置不匀称,称为斜视。斜视一般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与上下斜视。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5、定期给孩子测查视力6、为孩子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孩子眼位不匀称,有内斜或外斜;孩子看东西时喜歪头偏着脸;眼睛怕光;看书过近;手眼协调差,两眼“黑眼珠”不匀称;经常眨眼、皱眉、眯眼,眼睛发红或常流泪;看东西经常混淆形状相近的图片;看图片只喜欢大的等。孩子眼睛近视不止因为电视有些因素让你吓一跳说起近视,那可是家长严防死守,绝对不希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件事,可是身边的小眼镜还是越来越多(近视率:小学——26%,中学——60%;美国——60%),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最近有很多新鲜的说法:造成近视的原因可不止是用眼不卫生,还有很多你想都想不到的奇葩原因!杀手一:甜食
调查发现,喜欢吃甜点心、喜欢喝汽水饮料的孩子更容易近视,而喝牛奶多可以延缓近视。对此,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儿童保健科儿童眼保健中心张佩斌主任医师解释到,甜食、碳酸饮料中的糖分在人体内的代谢需要大量的维生素B1,并降低体内钙的含量,而钙是眼部组织的“保护器”,体内钙缺乏,不仅会造成眼睛视网膜的弹力减退、晶状体内压力上升、眼球前后径拉长,还可使角膜、睫状肌发生退行性病变,从而使眼球壁弹力减弱,助长近视加深。另外,甜食吃多了还会导致血糖升高,血浆渗透压上升,房水和晶状体的渗透压也随之升高,一旦引起晶状体凸度和屈光度增加,近视眼也会找上门来。
对策:
少碰甜食,多喝牛奶,牛奶能补充钙质,自然就增加了对眼组织的“保护能力”。
杀手二:噪音
噪音不仅对听力、心理会有影响,噪音还会影响到视力,尤其是对尚处眼睛发育阶段的孩子伤害更甚。医学研究发现,当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简单的说,噪音能使人眼对光亮度的敏感性降低。当音响强度在90分贝以上时,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超过45分贝时,40%的人瞳孔散大,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
对策:
不管在用家电的时候还是说话的时候,都尽量将音量降低。比如:看电视时,尽量将音量调整到最低;洗衣服时,将卫生间的门关闭;选择新家电时,除了美观实用,将噪音也作为评判之一;厨房不用时,房门关闭;家人见说话时,尽量语气缓和等。
一篇《七成以上琴童有近视,钢琴是最伤眼乐器?》的报道曾在网上引起了极大争议,文章介绍,一位8岁男孩每天练琴5小时拿下钢琴十级,眼睛经电脑验光竟达1200度。报道中称,接诊男孩的眼科医生表示,70%以上的琴童都患有近视,一般学琴后第三年开始发生。还有眼科医生甚至提到眼科界有“十个琴童九个近视”的说法。杀手之三:过早学钢琴
专家解释:目前还没有流行病学统计数据能证明练钢琴与近视存在直接关系,从我们临床接诊情况看,琴童中近视者确实较为常见。通常,学龄前儿童眼球发育正处于黄金期,孩子的视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过早练琴,同时又不注意保护视力,孩子发生近视的几率比较高。而且琴谱的字通常比较小,孩子练琴过程中边看琴谱、边看键盘,而且是近距离长时间看,更容易让人视疲劳。过早且长时间的过度练琴,会加速眼球正视化发育,过早消耗光原有的远视,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近视。还有如果父母均是高度近视,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孩子近视几率高。简而言之,看似是练琴造成孩子近视,其实后面存在孩子过早练琴、近距离过度用眼等多种因素叠加,最后出现孩子近视。
孩子在6岁之前,视力是比较脆弱的,因此,并不提倡过早地让孩子多用眼,比如学习认字、学乐器看琴谱等,这些都很可能让孩子过早地出现近视。想让孩子学习钢琴等乐器,可以在学习之前到医院去做屈光检查,看看孩子是否有容易近视的可能。已经在学习钢琴的孩子,除了定期检查视力之外,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练琴时背景灯光的调节、将五线谱放大、练琴期间要让眼睛适当休息等。
对策:5岁以下不学钢琴;将琴谱复印放大到亚光系纸张,浅黄色或者浅绿色均可;在钢琴上为孩子放一个无频闪烁的护眼灯;每练习45分钟就休息十几分钟,配合眼保健操或远眺、闭目;带孩子多做户外运动。
英国《观察家报》报道,心理学家和眼科专家对4000名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视力普遍下降与青少年的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国的心理学家和眼科专家也同样有这样一份研究报告,科学家们通过分析,不良的心理因素导致视力减退大致有三种类型:
1.条件具备型:这种类型多见于女性,她们在视力下降的同时,为了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求得父母和老师的同情和谅解,往往以“眼睛看不清”为借口,避免繁重的学习任务。她们多数害怕学习,经常在暗处看东西,造成视力下降,然后经常以此来逃避学习。这类视力减退的青少年甚至会出现拒绝上课,头疼、呕吐、咬指甲等一系列特征。杀手之四:心理因素
2.眼镜愿望型:其心理视力障碍通常表现为:嘴上不说,但心里很想戴眼镜,所以常常在人们面前表白“视力不好”,这主要是由于对戴眼镜的影视明星和“眼镜广告”中漂亮的或显示学者风度的崇拜。因此,他们常常不是近视而乱戴他人眼镜,久而久之,慢慢地发展为近视。
3.紧张型:表现为有的青少年本来有轻微的近视,他们戴上眼镜完全可以避免视力的继续减退,但却害怕戴眼镜,一提到戴眼镜就恐惧,一想到戴眼镜就心里紧张。于是长期拒绝戴眼镜或偷偷摘掉眼镜,以致造成视力下降。
此外,不良家庭环境也影响儿童的视力。美国眼科医生发现,夫妻不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父母虐待孩子等,都会引起儿童视力障碍,这主要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且常被忽视,成年人视力也与心理有关,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一种较常见的眼疾,见于成年人。患者视力可突然明显下降。据临床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在眼病发作之前都遭受过心理创伤。在患者心理得到抚慰后,眼疾可获痊愈,但也有的少数患者久治不愈以至失明。日常生活中就有因悲伤过度而哭瞎眼睛的事件。
对策:孩子其实是最会察言观色的外交家,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不安;多与孩子互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克服不良心态,让孩子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
弱视
凡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9者称为弱视。弱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的儿童眼病,是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如知觉、运动、传导及视中枢等原因未能接受适宜的视刺激,使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而发生的视觉功能减退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视力低下及双眼单视功能障碍。如果早期发现,坚持矫正,80~90%以上的儿童均能得到治愈,恢复正常视功能;如果延误治疗(如超过10~12周岁以上)将终生低视力,而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而遗憾终生。弱视的分度轻度弱视:视力=0.8~0.6中度弱视:视力=0.5~0.2重度弱视:视力0.1及0.1以下(一)斜视性弱视(strabismicamblyopia),患者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由于眼位偏斜而发生复视,为了解除或克服斜视所造成的复视,大脑视皮质中枢就抑制由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斜视眼的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导致弱视,这种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早期适当治疗,弱视眼的视力可以提高,但也有少数顽固病例,虽经长期治疗,视力改善不多。弱视的类型与成因(二)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amblyuopia),由于两眼屈光参差较大,在两眼黄斑形成的物象清晰度不同或大小差别太大,融合困难,脑皮质中枢只能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大的眼的物象,日久发生弱视,这种弱视是功能性的,经过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如果早期矫正屈光不正有可能防止其发生。(三)形觉剥夺性弱视(formdeprivationamblyopia),在婴幼儿期,如有角膜混浊,上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甚至不恰当的遮盖一眼,使得光线不能充分进入眼内,剥夺了该眼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而发生弱视,这种弱视,不仅视力低下,而且预后也差。(四)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icamblyopia),多为双侧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者,戴合适眼镜后,能使视力逐渐提高,但为时较长,一般需2~3年。(五)先天性弱视(congenitalamblyopia),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在出生后,视网膜或视路发生小出血而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有些继发于眼球震颤,全色盲等,这种弱视预后不佳。小儿弱视的治疗
弱视治疗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药物疗法、矫正屈光法、遮盖法、压抑法、仪器治疗法和手术治疗等。
治疗小儿弱视最基本方法就是戴镜矫治屈光不正。患儿在用阿托品散瞳验光以后,须配戴度数合适的近视、远视或散光眼镜,并且除了睡觉、洗澡,不能轻易摘镜。此外,在戴镜治疗过程中,专家提醒家长:至少每3个月给孩子复查一次视力、眼底,及时配换度数合适的眼镜。除了戴镜治疗,合适的弱视训练也必不可少。比如:单眼遮盖(适合屈光参差性弱视,把好眼遮住,更多地用差眼,刺激该眼发育);精细作业(如串珠子、描图等,比较适合远视引起的弱视患儿)。此外,患儿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氦氖激光、红光闪烁、光盘治疗等弱视训练方法。小儿弱视的预防
预防小儿弱视要从孕期开始,妊娠期间营养不良或过剩,可能影响胎儿眼球发育,导致弱视。
婴幼儿出生以后,视觉发育尚未完全,需要合适的光影刺激,视力才能逐步发育成熟,一旦刺激不足或过度,可导致近视、远视、斜视、散光等,这也会影响孩子视觉发育,甚至引起弱视。
宝宝出生后要做到:营养全面,荤素搭配,尤其维生素A、DHA、叶黄素等是促进婴幼儿眼睛发育的重要营养素。其中,动物内脏、奶、禽蛋是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获取DHA可多食海鱼,而芒果、木瓜、南瓜等黄橙色果蔬含叶黄素比较多;家长通过微笑、噘嘴等方式来吸引宝宝注意,刺激他们用眼睛模仿、学习;避免强烈光线照射,睡眠时关灯,拍照时不用闪光灯;看电视、书籍,距离不能太近,每隔20~30分钟休息一会儿;预防磕碰、鞭炮炸等眼外伤。如何及早发现小儿弱视
由于弱视小儿双眼外观并无改变,和正常儿童一样,极难发现,所以要定期带孩子找专业眼科医生检查并关注以下两点:
儿童满4周岁时眼球发育成熟,视力应当正常(1.0)。故4周岁儿童无论发现双眼正常与否,都应按常规由专业眼科医生做一次全面检查。托幼园所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儿童视力,以便早期发现斜视及弱视。
小儿弱视治疗后会不会复发
弱视治疗的见效时间与弱视种类、年龄、程度、治疗方法及配合治疗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治疗6个月无效者,可以认为效果不佳。儿童弱视经治疗后,视力恢复到正常,很多家长认为从此可以不用治疗,这是错误的。使弱视眼视力恢复正常,仅是治疗的第一步,以后还要训练双眼单视、融合、立体视功能,如不做进一步训练,原来取得的正常视力也将是不稳固的。可以逐渐减少治疗次数,和缩减治疗密度,定期观察,逐渐停止弱视治疗。视力提高后就停止了视力训练,是小儿弱视复发的根本原因。斜弱视专家提醒,小儿弱视治疗达到视力恢复的效果后,要按照医嘱坚持一段时间的稳定视力训练,并按时复诊,以保证小儿弱视治疗的视力恢复的稳定性。(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小学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也包括了两个方面:颜色的精确命名和颜色的正确使用。
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但是我们都知道,颜色真的是丰富多彩的,一种颜色它还有不同的饱和度以及混合色,比如“红”,就有大红、紫红、桃红、粉红、玫瑰红等等。小学一年级儿童虽然已经能辨认和说出红、黄、蓝之类的颜色,但是对于这种颜色的精确命名呢,还有待于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得到发展。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红蓝两种颜色深浅各不相同的20个毛线团对20个孩子进行训练。每天训练20次,每次按颜色深浅顺序排列5遍如果出现错误就纠正。经过4天的训练结果为:红色由原来的能辨别3种到能辨别12种,蓝色由原来的辨别3种提高到10种。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训练对于小学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考虑到现在的小学生掌握的颜色知识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因此小学颜色视觉发展的重点除了精确命名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颜色的正确运用。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运用呢?
你们觉得,太阳能不能画成绿色的呢?
是否是正确的运用,这就要依情况而定,这与孩子的思维是否有道理有关,要看孩子是如何思维的(例:脸涂黑),假如有道理,那就不能强行要孩子把太阳画成红色的。
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颜色视觉呢?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美术课或者手工训练,以及带他们到户外去引导他们关注这个多彩的世界等等。小学生已具有对颜色的偏好倾向。多:红、绿、黄;少:灰、棕、黒颜色爱好的性别差异。6岁前不明显。6岁后,男:黄、蓝;绿、红,女:红、黄;橙、白、蓝。儿童对颜色的偏爱,与实践活动及客体固有的颜色有关。(三)影响小学生学习的有关视知觉技能视知觉在学校学习中,特别是在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由许多技能组成,主要包括以下五种。1).空间关系的知觉空间关系的知觉指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这方面的视觉功能是指对物体或符号(图片、文字或数字等)的位置以及与它们周围一些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在阅读中,词必须被看成是在空间上相互包绕的不同的实体。2).视觉辨别视觉辨别指把一个物体从另一个物体中区别出来。例如,在阅读测验中,要求儿童在一列有两个耳朵的兔子中找出一只只有一个耳朵的兔子。找出相同的图片、形状、字母和词是另一种视觉辨别任务。物体可以通过着色、形状、模式、大小、位置和明暗来区别。视觉辨别字母与词的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历——厉)3).图形—背景辨别图形—背景辨别指把物体从它的背景中区别出来。有这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够把所要求的项目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他们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4).视觉填充视觉填充要求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例如,有经验的读者之所以能够读懂一句有部分词语被遮住的话,是因为还有足够的线索提供给读者进行判断,使读者能够把遮住的词语“填”上去。5).物体再认物体再认指当某个以前见过的物体再次出现时,能把此物体认出来。这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几何形状的再认,如正方形;对物体的再认,如猫、人脸、玩具等;对符号的再认,如字母、数字、词语等。幼儿园儿童的再认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够再认实物,还能够再认几何图形、字母及数字。以上这些视知觉技能在儿童早期就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鉴别小学生视知觉能力发展的指标,及时发现儿童在阅读等方面视知觉技能上的缺陷。二、听觉
小学儿童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必须精确地分辨各种语音,如zh和z、ch和c、sh和s、d和t、n和l,以及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和语音相近的字等。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需要精确地分辨各种音调、音强、音色、节奏等。这些都会促进儿童听觉的发展。
据国外对5~14岁儿童的研究,不论男孩和女孩,白人和黑人,儿童在十二三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加,但到了成年期,听觉能力便逐渐下降。听觉的发展又包括两个方面: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
1.纯音听觉:
(讨论)结合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发展情况分析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现在好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其中不乏各种乐器班如钢琴班,小提琴班等等。往往这种班为了使自己的声名在外,就训练学生演奏一些高难度的曲目。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小学儿童听觉的敏感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有人把6岁入学儿童的听觉能力作为标准单位1,经过训练后,发现7岁就可发展到1.4,8岁可达1.6,9岁可达2.6,10岁可达3.9。当然整个小学阶段听觉敏感度都不如成人,更未达到高峰,而且他们听觉的发展具有层次性。
小学儿童的听敏度还未充分发展,并不是所有的曲目都可拿来给儿童听的,所以对儿童的训练要考虑他们实际的水平,如果选用不当不仅不能提高儿童的听觉能力,还可能带来畏难和厌学情绪,这样就与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了。2.语音听觉:
这是学生对于汉语音调和汉字字音等的一种辨别。小学生入学以后,汉语拼音的教学会对这种语音听觉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本身的普通话语言标准,并且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导和训练,他们的语音听觉的发展会很迅速,那么,到一年级末小学生已能很好的辨别汉语的四声和相近的字音,可以达到成人的水平。刘兆吉等人(1980)的研究表明,儿童对语音的感知能力受方言的影响,并且农村儿童略低于城市儿童,这主要是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所造成的。3.声音感知能力的发展因先天条件、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而不同,也受听觉感受器、听觉中枢、言语运动中枢和言语器官等物质基础的影响,有较大个别差异,但都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那些学过乐器,经过训练的学生,其听觉敏感度会比普通学生高一个音阶,其辨别半音的能力也比别的孩子强。
4.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听觉器官的保护和训练。听觉能力的生理基础是听觉器官,对听觉器官的保护就是我们培养和发展听觉能力的基础。
为防止听觉器官受损,可告诫学生不挖耳朵,以免引起中耳炎,不大声喧哗,不把音响的音量开得过大,不让水和异物进入耳内等。现在手机,p3,p4等电子设备已被学生作为学习工具使用,那么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要科学地使用耳机,如果长时间地听或音量放得过大,听觉器官得不到休息就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还会导致听力丧失。
在训练方面,可通过组织语文阅读、课外朗读、歌咏队活动、外语听力练习等活动,以提高小学生的听觉能力。三、空间知觉(一)大小知觉:
儿童大小知觉发展比较早。入学后,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视测量和比较测量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运用推理进行判断。小学儿童对于物体或图形大小的辨别,已经从直觉判断过渡到能逐渐用推理来判别。
直觉判断就是通过视觉感知对面积大小做出直观判别。比如一大一小两个圆,我们一看就可以判断这个圆大这个圆小(黑板演示),直觉判断一般只能比较相同图形的大小(目测和比测).
而推理判断就是能够通过被占面积的比较,推断出剩余面积的大小。7-8岁处于直觉和推理判断相交叉阶段。一年级数学中出现的图形大小的比较应以目测为主。数据表明,高年级儿童85%以上已经能运用推理判断来比较空间和面积的大小,这是小学生知觉发展到的新的水平。(二)形状知觉:
辨认、绘制、说明图形局限:不能把握本质特征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1.对字形结构的知觉汉字识别被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汉字的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已早被人们重视。上海教育学院的沈烈敏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初中生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对高频、少笔画、独体字的识别是熟练的,而小学生组的总平均反应时(要求尽快读出玻璃屏幕上的字)明显慢于大学生组和初一学生组,说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汉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其他两组。2.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林崇德(1980)的研究说明:初入学儿童对几何图形及其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在儿童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中,前科学概念(日常生活概念)多于科学概念;儿童掌握几何图形和几何概念与儿童的“接近程度”有关,致使儿童对梯形的认识不如其他图形(见表4-1)。
小学阶段儿童的形状知觉处于一种过渡时期,是从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到掌握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过渡。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能够正确辨认和绘制各种几何图形,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但是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识别又存在着认识水平的局限。赖昌贵等(1982)研究发现,小学生正确识别及正确绘制垂线、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的成绩,一般都超过正确说明它们特征的成绩。这反映了从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掌握,其间有一个过程。但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形状知觉水平逐年提高。他们不仅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种图形,最后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说明小学儿童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已由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掌握。。
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儿童识别几何图形的特点有以下表现(1)不能正确识别和说明图形的本质属性在识别和说明图形的本质属性时,常常把非本质属性当做本质属性,造成扩大内涵和缩小外延的情况,从而产生缺漏或错误的判别。如把“直角在下方”和“一条直角边水平”“摆得端正”当做直角三角形的本质属性。有时还漏掉图形的本质属性,把“由上到下垂直”这一非本质因素作为垂线的特征等。(2)知觉立体几何图形要比知觉平面图形困难,对立体几何图形的知觉水平不高。这种对立体图形的形状知觉一般要到初中才会有较大发展。例如,图4-1是由8个立方体堆积而成,因为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竟有20%~30%的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不能说出是8个立方体,而只能数出小方格子数,说成共有12个立方体。经过对小学生几何图形知觉的教学,儿童才能辨认这些立方体图形的数目。3.方位知觉:刚入学的儿童方位知觉的水平不高。
由于方位本身具有相对性,儿童从具体的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指导。初入学儿童一般已能很好地辨别前后、上下、远近(在画图时,辨别远近则很困难)。(1)左右的认识儿童方位知觉水平不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左右不分,尤其是对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搞不清楚。对于左右方位,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辨别。如上体操课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有1/3的儿童出现错误。7-9岁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地相对性,9-11岁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2)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不注意方位)
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只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尤其在学习困难的儿童中,有0.5%的儿童出现书写字母颠倒,呈现镜中倒影的现象,如把“3”写成“”,把“8”写成“∞”,96不分,bd不分,pq不分等,其实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很可爱的,他们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错误就嘲笑他们,甚至很凶的教训他们,这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是应该多对他们进行训练,比如突出形近字的方位差异,对他们的错误写法进行及时纠正等等。根据吴笑平(1981)的观察,只要严格训练,5~7岁儿童的方位知觉能力提高很快:能在团体操中随音乐构成太阳、五角星、梅花等形状,并能在成人的训练下掌握左、右、斜前方、斜后方、转体45°等方位。朱智贤等人(1964)研究认为: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历三个阶段:(1)儿童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5~7岁);(2)儿童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岁);(3)儿童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9~11岁)。
由此可见,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都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过渡的过程。这个过渡的困难在于,在感性水平上,空间方位比较固定,而在理性水平上,空间方位比较灵活多变,有较大的相对性。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三年级以后,小学生才能在抽象(词的)水平上准确掌握空间概念。关于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克和康涅狄格大学的科拉科夫斯基在对美国167个郊区家庭空间能力测验的研究中发现空间能力遗传为性染色体所致。遗传赋予了大脑可以更好地处理空间信息的潜能。空间潜能的传递是一种性连锁隐性遗传,女性往往是空间潜能基因的携带者,而男性的空间潜能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女性获得空间潜能的数量。当然,承认空间能力可以通过性染色体遗传,并不等于取消个体的学习和环境刺激,通常成人往往更多地鼓励男孩玩那些包含空间能力的玩具和游戏,鼓励男孩学习数理和从事科学研究。男孩由于从小受到这方面的训练和强化,也对这类活动更感兴趣。很难断言男孩的数理成绩比女孩好应完全归结于遗传。社会教育的力量使不同性别的儿童从小就从事不同性别的活动,也许正是这种不同的实践活动使遗传的性别差异更加扩大了。总之,在整个小学阶段,空间知觉发展对于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学习算术中的长度和重量单位,学习几何中的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以及学习地理、历史、物理、生物等,都离不开空间知觉,所以小学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四、时间知觉非直观性相对性主观性实验:“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实验:“时空关系研究”研究结果:4.5-5岁,不能区分把时间和空间关系5-6.5岁,儿童开始区分时间和空间关系,但仍不完全7-8.5岁,能区分时间和空间关系一日的早中晚——一周的时序——一年四季的时序儿童的时间知觉总是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周围现象为指标,如早晨是起床、上学的时候或太阳升起的时候;上午是午饭前上课的时候;下午是午饭后的时候;晚上是放学回家或天黑的时候;明天是今天晚上睡觉醒来的时候。儿童对于“正在”“已经”“就要”这三个表示时间次序的副词的理解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伸,先理解“正在”,然后理解“已经”,最后为“就要”。在一般情况下,单一的时间“先”“后”比合成时间词“以前”“以后”先掌握。但同一个词由于所处语言环境不同,儿童在理解上有难易之别。凡句子中动作出现的次序和实际动作的次序相一致的顺向句子,如大娃娃先走,小娃娃后走,就容易被儿童所理解,而二者次序不一致的逆向句子,如小娃娃后走,大娃娃先走,就不易被理解。进入小学以后,在教学和学校常规活动的影响下,儿童的时间感知能力很快发展起来。最先掌握的是“一节课”,其次是“日”和“周”。到了三四年级以后才能理解“月”,并逐渐理解月与日的关系、日与小时的关系等。对于“纪元”“世纪”“时代”的理解只有到了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才能逐步掌握。(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对于时间长度的估计和成人一样,对已经过去的时间来说,内容越丰富,发生的事件越多,估计的时间越长;事件越少,内容越单调,则估计的时间越短。而对正在经历着的时间长度的估计,则与此相反。内容越多、越有趣,就越觉得光阴似箭;而内容越枯燥、越困难,就越感到度日如年。据苏联心理学家调查,小学儿童对1分钟时间的估计,一般是少于1分钟。随着年龄增长,正确率逐步提高。总的说来,时间知觉是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不仅儿童即使成人也较难掌握。因为,正确认识时间长度、单位、顺序、关系等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一定的言语发展水平。所以,在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中,对于上午、下午、晚上、今年、明年等时间单位认识较早,但对更小的分、秒、小时或更大的几年、几十年等时间单位则认识较晚。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和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有运用的机会,使学生及早形成时间的观念。同时,为了正确感知时间就必须借助中介物,尤其是专门计时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以及教会他们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和利用。通过教育教学和训练,小学儿童的时间知觉将会得到很大发展,到了高年级,就能对无法直接察觉到的时间单位,如世纪、年代等也能逐步掌握了。五、运动知觉小学生运动知觉的发展,对他们的书写、绘画、制作等作业和体操、表演等学习活动都具有重大意义。
运动知觉包括大肌肉运动知觉和小肌肉运动知觉。
儿童大肌肉运动知觉成熟较早,刚入学的儿童已有相当发展,能自如地做各种基本动作,如走、跑、跳、爬行、攀登、伸展、弯腰等。
小肌肉运动知觉的发展较迟,在小学阶段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手部的关节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未成熟。从解剖学上看,腕骨的骨化过程在6~10岁发展明显;掌骨的骨化在6岁左右开始明显发展;指骨的骨化在5岁左右开始明显发展。腕骨、掌骨、指骨的骨化只有在14~16岁才基本完成(女孩14岁,男孩16岁)。因此刚入学的儿童,手指、手腕运动不够灵活协调。如一年级小学生刚学写字时,由于肌肉紧张度高,常移动前臂或上身,甚至移动纸来写字,字迹歪斜,比例不当,还经常把本子戳破。随着小学生手的骨骼、肌肉的发展,再经过小学阶段各种书写、绘画、手工劳动等活动的训练,儿童手指小肌肉运动知觉已相当发展,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有较大的提高。据研究,8~14岁的儿童,运动知觉的精巧性可以提高50%以上。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大、小肌肉运动知觉都在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有直接关系。因此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活动,从耐力、速度、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加强对小学生训练来发展儿童的大、小运动觉。但是由于小学生运动器官比较稚嫩,训练时要循序渐进,训练的强度适度,切忌操之过急、过量训练。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动作,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所以,注意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对儿童的保护;另外教师应控制作业的量,目前小学生的作业量普遍偏大,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样切不可把书写当作惩罚的手段。
三、观察力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案例1上课了,老师板书了课题《水的浮力》接着让学生自行操作。学生们(二年级)把木头浮在水面,一会儿用手把它压在水底,一会儿又松手让它浮上水面。有的还大喊:“浮起来啦!”“浮起来啦!”教室里一片喧哗,个别学生甚至还离开了观察对象,一个劲地喊和玩水。案例2
开始上课了,一年级某老师挂出了一幅彩色的《松鼠》图,要求学生观察,别的什么也没说。一会儿后,教师取下这幅图,挂上了另一幅《松鼠》图,这幅图几乎是第一幅的复制品。只是原来的彩色变成了黑白,松鼠的形象不如原画完整:少了眼睛及触须。挂好后,教师依然只说你们好好看,其它的什么也没说。几分钟后,教师提问:哪个小朋友能依据第一幅图给第二幅图添上色彩,补上松鼠缺少的部分?5分钟后,没有一个小朋友举手回答。案例3某小学有一位教师,教完第九册《长城》一课后,带学生登上八达岭游玩。第二天作文课,要求学生课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长城游记》。题目出好后,教师就坐在太阳底下看报纸。许多学生左思右想,就是写不出来。其中有一位学生竟写下了十二个字的作文:“长城啊!长啊!长啊!他妈的真长!”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二)小学生观察品质的特点(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的研究,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2)和(3)阶段。中高年级大部分学生属于(3)和(4)阶段。这与埃尔金德(D.Elkind)和凯格勒(R.R.Koegler,1964)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给195名5~9岁的儿童看一些图片,对儿童说:“我要给你看一些画,每次只看一张。你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看起来像是什么。”实验结果表明,71%的4岁儿童只看到了图片的个别部分,9岁儿童中仅有21%的人作这种回答,即9岁儿童中有79%的人既看到了一张图片中的部分,又看到了整体。这个实验提示了儿童对物体的部分知觉与整体知觉发展的过程。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6岁);接着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7、8岁),但此时儿童往往还未把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比如,他们看到一幅图时说:“有一些水果。呵,一个小丑!”在最后一个阶段,儿童能一眼看出部分和整体关系,实现两者同一(8、9岁)。如,一个8岁孩子说:“我看见了一个用水果做的人。”
小学生对于图画的观察,很大程度上受图画内容的影响,图画内容接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能为他们所理解,便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观察水平很差,即使能描述,也很容易出现错误。另外,儿童观察也受教师或成人的言语指导,如果教师问有什么,他便倾向于列举;要问是什么,他就倾向于说明;要问做什么,他就倾向于解释。
(二)小学生观察品质的特点(1)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例如,在刚学写字时常常是多一点、少一横,对于“已”“巳”和“析”“折”等字形相近的经常混淆不清。三年级学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2)目的性方面,姚平子专门研究了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他认为,按观察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可将幼儿分成三种水平:三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任意乱指;二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干扰不能坚持;一级──能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完成任务。结果是3岁儿童无一人达到一级水平,4岁、5岁、6岁达到一级水平的人数分别是2%、22%、24%。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他们知觉主要受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影响,排除干扰能力较差,集中注意观察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总的来看,小学生观察目的性、选择性和有意性水平仍然较低,一直到小学期末,其观察仍易受客观的无关因素(如强刺激、感兴趣对象、情绪性、色彩鲜明对象等)的影响。(3)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有始有终,并能一边看一边说,而且在观察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说,即把观察到的点滴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内容更加系统化。但从总体上看,五年级和三年级差异不显著,说明五年级学生还不能系统地进行观察。
(4)概括力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作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往往较注重事物的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有位教师将寓言《美丽的公鸡》这一课的插图涂上色彩,并放大让学生观察,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大红鸡冠、美丽的羽毛和金色的爪子,而没有看出公鸡站在水边欣赏自己形象的洋洋得意的骄傲神态。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概括力有较大提高,五年级又有显著发展,观察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明显提高. 小学一年级学生观察力水平都较低。经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已有明显的发展。观察品质的发展(1)目的性低、提高不多(2)精确性不细心、全面,笼统、模糊(3)顺序性零乱---系统(4)深刻性表面、明显、无意义—提高—显著二、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1.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2.教师培养学生主动地提出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