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1页
2023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2页
2023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3页
2023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4页
2023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内环境的组成①体液:体内具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涉及: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体液②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注:【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液只能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内】③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重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具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37度时约为770kpm,相称于生理盐渗透压(2)酸碱度=1\*GB3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2\*GB3②、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3)温度(37℃,波动一般不超过1三、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①代谢活动均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CO2浓度最高②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互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四、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在动态平衡中2、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组织水肿】(1)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2)组织水肿的因素①过敏反映: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导致水肿。②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③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长,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④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减少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出而流失。五、内环境成分的判断-----“三见解”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ATP、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六、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助于物质互换,物质透过这些管壁或泡壁时,要通过两层细胞膜。2.细胞、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层数间的关系(1)1层细胞=2层生物膜(2)1层生物膜=1个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3)若物质出入细胞内的线粒体需多跨越线粒体内外膜(4层磷脂分子)3.外界空气中O2进入组织细胞被运用跨膜层数分析从图1可知,在肺通气和肺泡内的气体互换的过程中,O2要穿过肺泡壁(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及红细胞膜,共计5层生物膜,才干与血红蛋白结合;从图2可知,通过组织里的气体互换,O2进入组织细胞要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和一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合计4层生物膜),再加上O2最终要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而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故共合计6层膜。由此可知,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9层膜)假如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运用(还要进入线粒体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9+2=11层膜)。4.消化道(小肠)中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运用跨膜层数分析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分解成葡萄糖,重要在小肠中被吸取,其吸取过程如图所示:肠腔中的葡萄糖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层膜)+绒毛内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7层膜;而1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所以共穿过14层磷脂分子层。蛋白质等大分子运送通过胞吞和胞吐,通过0层膜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1)结构:涉及细胞体(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兴奋神经纤维:轴突与髓鞘(一个神经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注:要点: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二元反射弧:最简朴的反射弧。涉及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如:膝跳反射。无中间神经元,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三元反射弧:三个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思考讨论】①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既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②反射弧保持完整,就一定有反射吗?不一定,为什么?4.反射发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1\*GB3①反射弧结构完整;=2\*GB3②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5、反射种类:①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类型概念特点意义实例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有不通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条件反射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通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长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两者联系①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②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eq\o(―――→,\s\up7(条件刺激),\s\do5(强化))条件反射※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刺激:非条件刺激(具体事物)铃声食物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如光,声音等)非条件反射:眨眼、吮吸、缩手、膝跳、搔扒、排尿、分泌消化液条件反射:食物(非条件刺激)+铃声(无关刺激)→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涉及肌肉和腺体)两者联系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由于K离子大量外流,膜外侧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外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某部分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由于神经元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钠离子外流,电位差表现为内正外负,称为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中部,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4.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传导。5.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电流表的偏转方向与次数(1)在神经纤维上: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涉及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突触的常见类型:甲.轴突—胞体型:乙.轴突—树突型:3、传递过程:电信号→化学电信号→电信号★4、传递特点:=1\*GB3①单向传递★因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常考)②突触延隔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在一个反射的完毕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却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请分析其中的因素和意义。(可大量释放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突触后膜的面积较大的意义:有助于接受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至突触间隙共穿越几层生物膜?哪些细胞器参与了递质的合成与释放?(0层膜,高尔基体、线粒体)5、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①组成上的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涉及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的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毕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6、神经递质相关考点①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在神经元细胞内合成。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类和一氧化氮等②类型: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克制性递质(甘氨酸),因此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辨认,其作用效果为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克制。【注:说明:克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差)变化,但电性不变(仍然是外正内负),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映。】③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④递质的去向: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递质去向:①酶水解②载体运回突触小泡⑤突触传递异常分析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连续兴奋或克制。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7、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a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外,K+外流。(协助扩散)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内流。(协助扩散)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协助扩散)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协助扩散)de段——(Na+-K+泵将细胞外钾离子泵入,将细胞内钠离子泵出,积极运送)【拓展】①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8、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拓展】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通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②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不同样,神经纤维上快。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四、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档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