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2023年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2023年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2023年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2023年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发展中的人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涉及三个分支:ﻭﻭ儿童发展心理学只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的部分。因素:由此年龄段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对人影响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儿童发展的基本内容:1、认知的发展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3、个性的发展4、生理和动作的发展通常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二是社会认知发展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性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涉及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信念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指导和帮助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对的了解儿童2、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3、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4、丰富心理学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儿童的积极性与被动性(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从中世纪开始,大体经历了三种模式。1、重要效应模式完全否认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的复演说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华生2、互相作用模式皮亚杰心理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3、交互作用模式萨莫夫和山德勒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论强调发展上的量变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阶段论强调发展上的质变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体儿童的积极性与被动性:儿童生来就能积极地探索周边世界,积极与别人交往,认为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机体的内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劳伦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有两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普莱尔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重要产物;2.儿童成长过程中,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的年头有序地交替;3.儿童的身体类型与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格塞尔推出了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发射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设计了“斯金纳箱”,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强调观测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替代强化”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皮亚杰发展受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的共同影响,平衡化是决定性因素。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思维起源于动作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维果茨基的另一个突出奉献就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PD)的概念。客观性原则: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者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性原则(伦理原则):研究者在进行儿童心理研究时,必须以不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基本前提。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儿童心理研究要将研究内容更多地与儿童发展实际和教育实际紧密联系。矛盾性原则: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研究儿童心理的矛盾运动规律,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性。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规定研究者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不能忽视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测、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资料;样本易选取和控制。缺陷:局限性以确切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描绘的心理发展曲线也许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不能说明发展的因果关系。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测、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有助于探明个体的初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缺陷:周期长,费用大,样本的恒定非常困难,会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存在“时代变迁”效应。观测法的分类(一)根据观测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观测和短期观测。观测法的分类(二)根据观测内容的多少,分为全面观测和重点观测。观测法的分类(三)根据观测者是否直接参与儿童的活动,分参与式观测和非参与式观测。观测法的分类(四)根据观测者是否直接接触儿童,分为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观测法的分类(五)根据观测者观测记录特点的不同,分叙述观测、取样观测和评估观测。观测法的分类(六)根据观测过程的结构性质,分为正式观测和非正式观测。观测法的优缺陷:优点:所得的结果相对真实可靠,操作相对简便易行。局限性:易受观测者主观性的影响,条件控制比较困难,无关刺激影响太多,对心理现象的分析解释难有信度,观测的心理内容不能及时出现。第二章儿童的生理发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操纵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婴儿身高与成年后身高无密切关系。从产前期开始,儿童身体的生长遵循两条原则: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A脑重的增长新生儿脑重300-390g,是成人(约为1400g)脑重的20%-25%,此时新生儿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出生后儿童脑重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随年龄的增长连续增长。15岁时达成成人水平。B头围的变化神经元的发育:神经元生长迅速,1岁时数量相称于成人水平。儿童成长过程中,神经元发育的重要任务是形成突触联结的复杂网络结构。神经元发展会出现用进废退现象,及时向婴儿提供合适的环境刺激对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大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大部分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儿童出生后1-2年内完毕,少部分的神经纤维要到2-3岁以后才干完毕髓鞘化,与高级思维活动直接相关的额叶和顶叶的髓鞘化大约到7岁时才干完毕。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A脑电的变化新生儿脑电出现α波,α波是成人在正常安静状态下重要脑电波,称为脑电活动的基本节律。儿童3岁时,脑电活动渐趋成熟。B大脑皮质的发育儿童大脑各区成熟顺序是由后向前分别进行,发展线路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C大脑皮质的兴奋与克制机能婴儿大脑皮质的兴奋机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强D大脑半球的单侧化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在解剖和功能上存在差异,如左半球重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重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的欣赏。动作发展的规律:1、整分原则2、首尾原则:头部—躯干—下肢3、近远原则或中轴—边沿4、由粗到细的原则:大肌肉—小肌肉5、从无意到故意的原则。大动作的发展:头颈部和躯干部的动作爬行动作行走动作精细动作的发展:五指分工双手配合反复连锁动作自主够物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点,概括起来重要有:①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佳形式。②幼儿的认知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与开始发展。③幼儿形成了最初的个性倾向。身体的生长发展:幼儿的身高是成年期身高的一个较好的指标,两者相关约为0.70。身体外形的变化:女孩体重加速增长的高峰出现在11-12岁,男孩出现在12-13岁。第三章儿童的认知发展视觉的产生:儿童视觉(光线感觉)最初出现在胎儿中晚期(即怀孕5个月左右)。视觉敏度:视觉敏度是指个体精确地辨别物体细节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觉察物体在体积、形状、大小方面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婴儿期特别是半岁以前是儿童视力发展的关键期。颜色视觉:区别颜色是通过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来完毕的。冯晓梅等人(1988)采用去习惯化对新生儿所进行的研究2—3岁,有了明显的颜色偏好。儿童对颜色的辨认能力,一般是女孩强于男孩,听觉:不仅新生儿有听觉,并且胎儿也有听觉反映。魏瑟墨(1961)的研究表白,新生儿具有听觉定位能力弗里曼(1971)的研究表白,新生儿对人的说话声敏感新生儿还能辨别不同人的语言儿童对高频声音敏感且感到安全幼儿的听觉能力发展教育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人的衰老通常是从听力开始的。在儿童触觉中,对心理发展作用最大的是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罗恰特(1983)把婴儿无规律的口腔触觉活动称为口腔探索活动拉夫(1984)研究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婴儿对物体探究的情况,发现半岁后口腔探索逐渐减少,手的触觉更加发展,特别是手的触觉与视觉、动觉相结合。痛觉与人的情绪有关新生儿有明显的嗅觉偏好。儿童出生两天以后已经可以分辨气味的不同。空间知觉涉及两种知觉,一种是对物体自身的空间位置和关系,另一种是对主体与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知觉结果表白:婴儿偏爱复杂的和社会性的形状刺激,即喜欢复杂图形。喜欢人脸的图案。喜欢轮廓多有动感的图形,喜欢曲线。婴儿的形状知觉出现在生后3个月左右,形状恒常性出现在婴儿8个月以前。生后6周的婴儿已经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杰布逊和沃克在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了视崖实验,用被称为“视觉断崖”的装置对婴儿进行实验。6个月的婴儿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并且在这一发展顺序的每一相对方位中,是一个方位先发展,相反的另一个方位再发展。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具有年龄特性。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能完全对的地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发展还不完善。研究者认为7岁也许是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年龄。小学生观测过程中也有较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小学生观测的全面性、细致性、理解性都有了较好的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注意的发生机制是一种定向反射,即心理对某一刺激物进行指向和集中的一种反射活动。这是一种先天具有的保证人一出生就能有效获得刺激信息的能力。这就是儿童最早的注意,又称为定向性注意。新生儿空间定向反射发生时有一系列的反映:心率、血流、瞳孔、脑电波等都有变化。国外研究证实儿童3个月前后就有明显的注意选择性:偏好复杂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图形;(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非集中的刺激;(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7)从注意局部轮廓向有组织注意全面轮廓发展;(8)从注意形体外周向注意形体内部因素发展。范兹发现出生两天的新生儿对人的面孔有特别的爱好,新生儿注意的特点:纯粹的无意注意和短时间的不稳定注意。纯粹的无意注意:新生儿时期,儿童对事物的注意都是在刺激物的作用下而发生的一种定向性反射。大约在出生后3个月时,儿童才会出现条件反射性的定向反射。从5个月左右开始,儿童的注意具有了社会性婴儿的注意:婴儿期(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表现有:(1)注意时间延长。(2)注意过程中的故意性增强。(3)注意的范围扩大,但只能注意到事物的外部变化。(4)注意受经验的影响。儿童更多更积极地注意自己熟悉的事物。(5)注意受成人的影响。总之,3岁前的婴儿,注意水平还是很低,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时间不太长,经常变换注意的对象。但此时的婴儿已经出现了故意注意的萌芽,只是这种故意注意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的注意:幼儿的无意注意范围广泛,但不稳定,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影响,不断地变换自己的注意对象,心理活动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注意的转移和分散:注意的转移是故意识地将心理活动改变到另一个应当注意的对象上,是一种积极的注意品质。注意的分散则是由于无关刺激的作用,使心理活动变换到不应当注意的某个对象上,是一种悲观的注意品质。如何提高幼儿故意注意质量?1.掌握好幼儿故意注意维持的时间。2.故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3.为幼儿排除干扰因素。4.平时要培养幼儿故意注意的能力。注意的发展:幼儿注意的发展重要体现在注意的随意性增强和注意品质的提高两个方面。注意品质的提高注意范围不断扩大。注意稳定性不断提高。幼儿逐渐学会使用注意策略。小学生的注意:小学低年级学生,仍然以无意注意为主,小学高年级(四、五年级)学生,故意注意发展并占主导地位,儿童故意注意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成人言语指令的故意注意;儿童用出声言语调节的故意注意;儿童用内部言语控制的故意注意。内部控制的故意注意是高水平的故意注意,小学高年级学生能达成这一水平。一方面与儿童大脑成熟,重要是神经系统的兴奋和克制功能的协调,控制自己神通过程的能力的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与教育和训练分不开。小学生的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逐渐发展。研究表白,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可集中注意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集中注意30分钟。小学生注意稳定性女生高于男生。随年龄增长,注意广度在提高。小学生注意分派能力随年龄提高,但速度比较缓慢,个别差异明显。小学生注意转移反映时间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小学低年级,女生转移时间比男生更少,五年级时男女生差异消失。中学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一直在发展,初中二年级时达成高峰,效果接近成人水平,初中学生通过无意注意也能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结识。初中以后,学生故意注意的主导地位已十分稳定初中的注意稳定性仍在发展,有随年龄增长升高的趋势。中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限度比学习能力的影响要大。中学生注意广度发展不久。中学生注意分派能力的发展缓慢。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注意转移水平差异不大,说明注意转移受年龄的影响不明显。初期记忆发展:3~6个月以后,知识和技能都能保持数天、数周。在3~6个月,儿童还逐渐出现了“认生”现象,9个月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延迟摸仿现象初期人类个体的记忆中有一种特殊记忆现象:幼年失忆症。即人们成年后不能回忆提取3岁以前记忆内容的现象。幼儿记忆的发展:1、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长。2、记忆类型的变化。3、记忆策略不断发展。4、元记忆发展。记忆类型:幼儿无意记忆占优势,故意记忆逐渐发展。幼儿初期无意记忆表现明显,记忆效果较好。幼儿晚期即5岁以后,幼儿的故意记忆和追忆能力逐渐发展起来。故意记忆最初是被动的,记忆的目的通常是由成人提出的,以后幼儿才干积极拟定目的,进行故意记忆。故意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幼儿的机械记忆占优势,理解记忆逐渐发展。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策略:儿童的记忆策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策略,通过训练也不能产生策略;第二阶段;不能积极使用策略,但通过诱导可以使用策略;第三阶段,能自发地产生和使用策略。5岁以前儿童多处在第一阶段,5~7岁的儿童多处在第二阶段,10岁以后儿童的记忆策略稳步发展。元记忆是对记忆自身的认知活动小学生的故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在小学阶段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小学生的记忆方法比幼儿要多。小学生逐渐由以机械记忆占优势发展到以理解记忆占优势,转折年龄是小学三年级。理解记忆在小学儿童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材料性质不同,学习过程规定不同,既需要理解,也需要机械记忆。小学生逐渐开始积极使用一些记忆策略,涉及复述和组织。组织指识记者依某一规则将所要记忆的内容联系起来放进头脑中。10~11岁儿童能自发应用归类策略来提高记忆效果。小学生的记忆重要是形象记忆。小学生对自己记忆的监控能力增强。小学生在教育作用下能学会一些帮助记忆的策略。儿童短时记忆广度基本和成人一致。中学生故意识识记占绝对优势。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的发展趋势:从初一到初二,机械记忆的效果随年级而提高,但从初二开始机械记忆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儿童的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心理活动中具有发明性特点的高级心理机能。儿童表象的产生:一般认为,儿童表象出现的时间是1岁左右。儿童表象的出现可以通过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绘画、初期语言来加以验证。儿童再现表象的发展(布鲁纳):动作性再现表象(4岁以前),通过合适的动作去再现过去经历过、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性再现表象(5~6岁),通过有选择性地对感知的事物的形象进行概括的再现;符号性再现表象(学龄期),用符号来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和任意性的特点。最初的想象:一般认为表象产生以后,儿童也就开始了想象活动,即一岁半左右,儿童出现想象。儿童最初的想象水平很低,并且和其他心理活动混淆在一起,独立性不强,难以辨别。3岁前儿童想象活动特点:1.没有完全从知觉过程中独立出来(边知觉边想象)2.想象和记忆区别不明显;3.想象的组合异常容易;4.想象必须有动作参与;5.纯粹的无意想象;6.想象和现实混为一体。幼儿的想象:1.想象的被动性幼儿的想象在很大限度上仍然无目的性,重要受刺激物和主体爱好所支配,感知到什么就想象什么。表现出一种无序性,想象的主题很难固定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2.想象的意识性幼儿中晚期,开始逐渐形成有目的的想象3.想象的再造性想象的重要成分和方法是模仿和复制。4.想象的发明性5.想象和现实的混淆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1.游戏的特点: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游戏的分类:按游戏目的分:发明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按认知发展水平分:练习性游戏,假装游戏,规则游戏,智力游戏。按社会化限度分:偶尔行为,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游戏的作用: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丰富和调节幼儿的情感。小学生的想象特点:目的性增强;以再造想象为主,发明想象逐渐发展;内容逐渐丰富,细节逐渐完备,符合现实,符合客观规律。中学生的想象特点:有目的进行;仍然有大量的是再造想象;发明想象日益占了优势地位;更加现实化。儿童的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性的结识,是结识的高级形式。婴儿的思维:纽韦尔和西蒙(1972)认为,当我们想达成某一目的又缺少现成的方法手段时,便产生了问题。由问题引起并指向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即问题解决活动,其中的行为即问题解决行为。问题解决情境有三个特性:具有明确目的性;缺少现成的达成目的的方法;主体必须进行系列的操作(头脑中的操作)才干达成目的。有人通过对动物心理的研究,认为婴儿初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高等动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相似性,其采用的方式是尝试错误和顿悟。影响婴儿问题解决的因素:动作发展水平;认知活动中获取的认知经验;动机水平;对行为反馈的敏感性;心理表征的能力;行为的坚持性。直觉行动思维,即个体在直接感知和行动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3岁前儿童典型的思维形式。直觉行动思维特点: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进行;离不开动作和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性、外部联系;思维因活动改变而改变。幼儿思维的发展: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2至6、7岁幼儿的思维处在前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重要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和不可逆性。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具体形象性——三山实验;抽象性开始萌芽——幼儿末期,即6岁以后,儿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重要表现为:开始使用逻辑规则;表现出一定的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性等。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幼儿概念的发展: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概括的特性重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根据研究,儿童形成数概念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研究发现,幼儿分类的发展经历了习性分类(或随机分类)(多数2岁、一些3岁)、知觉分类(3岁和4岁)、功能性分类(或主题分类)、基于概念分类(6岁后)四个阶段。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已能进行一些简朴推理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1.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重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存在“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3.思维结构在从不完善向完善水平过渡;4.发展中存在不平衡性。前运算阶段(2岁-7岁)重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是从象征性思维开始的。什么是运算?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获得了守恒性群集结构的形成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发展阶段观点总结: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第四章儿童的语言发展婴儿语言的发展环境决定论:1、模仿说2、强化说遗传决定论:1、先天语言能力说2、自然成熟说(三)互相作用论:模仿说:传统的模仿说由阿尔波特一方面提出,认为儿童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临摹,儿童的言语只是成人言语的简朴翻版。怀特赫斯特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主张:第一,言语学习不必是一对一的完全模仿,两者重要是功能上相似,婴儿有选择和发明的余地。第二,选择性模仿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言语获得方式。因此,成人与婴儿双方的言语行为之间既不是即时模仿的,形式上也非一一相应的关系。许政援(1979,1992)采用个案追踪记录法,验证了选择性模仿理论。一方面,婴儿言语获得重要来源于模仿,语法规则只能在与人交往、与环境互相作用中获得,不是先天生成的。另一方面,机械的模仿理论是片面的。婴儿言语是通过别人言语进行选择、概括形成的。强化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儿童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把婴儿的言语获得当作是剌激——反映——强化的过程。乔姆斯基著作《句法结构》具体观点:第一,婴儿的语言是运用规则去理解和发明的,而不是模仿和强化得来的。第二,语法是生成的。婴儿由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的过程,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这一装置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遗传机制。第三,语言都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婴儿感知的是语言的表层结构,通过LAD的加工,可生成无数的句子。勒纳伯格提出了自然成熟说互相作用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重要观点是:第一,主张从结识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言语发展,认为结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客体互相作用的结果。第二,言语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出现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18-24月间)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获得,指:婴儿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婴儿言语发展的速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发展趋势大体相同。言语获得从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儿童言语获得过程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婴儿在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获得的准备期——从出生到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言语准备期可分为言语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1)简朴/反射性发声阶段(0~3月):类似元音的声音“咕咕声”。(2)连续音节阶段/咿呀作语阶段(4~8月):增长了辅音“咿呀声”,出现了ma-ma-ma\ba-ba-ba;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1个月能对辅音进行范畴性知觉,区别出清浊辅音的不同,这说明婴儿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11个月左右,能把语词作为一种信号而引起相应的反映,这时才开始真正理解词的意义。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着婴儿进入了言语发展期。词汇的发展:名词和动词占最大比例。句子的发展:(1)不完整句阶段①单词句阶段:1-1.5岁左右。②电报句阶段:1.5-2岁。(2)完整句发展的阶段①简朴句阶段: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涉及没有修饰语和有修饰语两种。2.5岁开始出现简朴修饰语;3岁开始使用较复杂的修饰语;语法的获得: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期。语音的发展:儿童进人幼儿园后,发音能力迅速提高。正常的环境条件下,4岁儿童可以掌握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的所有语音,并达成发音基本对的。3~4岁是培养儿童对的发音的最佳时期。幼儿词汇的发展重要表现在:词汇的数量不断增长;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长。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幼儿词汇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词汇量逐年大幅度增长,但词汇量的年增长率逐年递减。词的类型不断增长:类别顺序:先实后虚。实词掌握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掌握顺序: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先听懂后会说)幼儿末期,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逐渐被社会性言语代替。语用技能重要涉及听和说两个方面。幼儿的阅读材料重要是图画,幼儿在阅读图画时表现出的阅读能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分析阶段。第二,综合阶段。第三,分析综合阶段。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幼儿发音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幼儿发明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第三,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在幼儿的口头言语中,对话言语占绝对优势。儿童进入学校之后,独白语言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开始成为口头言语的重要形式。口头言语内容的发展:发音更加准确。词汇数量特别是抽象词汇的数量继续增长,对词汇的理解更加精确和深刻,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完善起来,语句合乎语则、完整而连贯。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言语落后于口头言语,约从四年级起,书面言语的发展可超过口头言语的水平。书面言语的特点:①书面言语比口头言语出现得晚。②书面言语比口头言语规定更高、更复杂,需要精确的词句,对的的语法和严密的逻辑。③书面言语更易于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与长期地传播和保存。识字的本质是记住汉字的音、形、意,小学生识字的基本特点:(1)各年级儿童一般都能顺利达成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识字规定,但发展不平衡。年级越低,优劣的两极分化越大,年级越高,差距越小。(2)儿童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结识许多字。(3)儿童识字后有回生现象——“学得快,忘得快”。年级越低,回生率越高;反之越低。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儿童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阅读的速度也是衡量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的基本方式是朗读和默读。童年期儿童的朗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重要特性有以下几条:①材料的性质会影响朗读效果。②朗读的成功,必须以识字为基础,以理解为条件。③学龄儿童朗读水平与语文成绩相关。④各指标发展不平衡。⑤朗读的性别差异随材料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但一般来说女生似乎要优于男生。李学铭等人(1988)研究提出小学生默读能力发展的如下特点:①小学儿童复述和理解的发展水平都随年级而上升。②小学儿童默读能力发展的城乡差异,在复述方面不显著;理解方面城市优于农村。③小学儿童默读能力性别差异不显著。④在理解的各项指标中,中心思想最佳,问答、段落次之。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即口述阶段。(2)过渡阶段。(3)独立写作阶段。第五章儿童的情绪发展布里奇斯认为,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映。这种反映通常由强烈的刺激所引起。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有不同的面部表情和相称独立具体的情绪,它们是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微笑、爱好五种。华生认为,新生儿的情绪重要有三种:爱:在被柔和地轻拍和抚摸时,动作松弛反映,自然松开手指、脚趾或安静不动。怒:重要由活动受到限制所引起,表现为身体僵直,手脚乱动,屏息并尖叫等。怕:由忽然出现的声音和身体失去支撑所引起,表现为发抖、嚎哭、屏息、啜泣。林传鼎认为,新生儿具有两种情绪反映:快乐的情绪反映+不快乐的情绪反映。孟昭兰指出,新生儿已具有爱好、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新生儿的情绪特性:(一)情绪表现完全受先天遗传图式的控制,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二)由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三)情绪表现笼统、不分化,不容易区分。林传鼎发现,2岁的婴儿就有20多种情绪反映:对人的亲爱、尊敬、同情,对事物的好奇、羡慕,关于评价的惭愧、失望,否认性质的厌恶、愤怒,以及恐惊等。婴儿已经具有所有的基本情绪。约2—3个月时,婴儿能区别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婴儿能对适宜刺激大声发笑,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无差别、无选择性的。4个月后,婴儿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的人笑的更多。7—9个月,婴儿能将别人面部表情组作为一个整体模式加以辨认,做出不同反映。1周岁左右,婴儿能运用别人的表情作为社会参照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约2岁时,婴儿能结识情绪经验的主观性。两岁儿童已具有使用复杂的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如分心、自我安慰、寻求别人安慰、回避等。2~3岁,能结识到情绪与愿望满足的关系。4~5岁,知道情绪与信念、盼望之间的关系。幼儿能用一些情绪词汇,如快乐、胆怯、气愤、喜欢、爱等,描述自己和别人的情绪体验,或安抚别人、影响别人的行为。幼儿已能使用多种策略,如自我安慰、回避不快乐刺激、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等,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但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别人的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别人相似的情绪反映。幼儿的移情重要表现为用言语去安慰别人,并经常随着着亲社会行为。移情分化为个人悲哀和移情紧张。个人悲哀指向自己,指观测者看到别人的不幸之后,想象自己会处在同样的情境中,从而产生与受害者类似的体验。移情紧张指向别人,是指面对别人的不幸时,观测者直接把注意指向受害者并想象他们有什么感受。杨丽珠等研究发现,个人悲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移情紧张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5岁的幼儿,个人悲哀优于移情紧张,5岁左右的儿童,移情紧张开始超过个人悲哀,逐渐占据优势。学前儿童已能对的辨认快乐和愤怒两种表情;对恐惊表情的认知从幼儿一直发展,小学六年级时能较为稳定地对的辨认;五、六年级时能对的辨认轻蔑表情;对厌恶表情的认知,从幼儿园一直发展,六年级进入对的辨认阶段;六年级对的辨认惊讶表情。初中生表情辨认能力接近成人。不仅能通过声音的语音语调来辨认情绪,还能通过理解别人的语义来理解别人的情绪变化。初中一年级是个体面部表情认知趋于成熟的转折期。高中生的面部表情辨认完全达成成人水平。从学前晚期开始,儿童的同一情绪包含多种内容,引起较大的儿童恐惊的事物就多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同一事件或情景所引起的情绪体验的深刻度不同。小学生逐渐将情感体验与学校的行为规范和规定联系起来初中生情绪体验更深刻且维持时间更长,特别是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最能激起强烈体验,这种体验常成为他们的心境,使他们的心理带上相同的色彩。高中生情绪更为丰富,体验更加深刻:a某种体验一旦出现便难以消除和排遣,维持的时间长;b已出现所有人类情绪,各类情绪分出不同的层次;c体验更为复杂化,同一情绪中有多种成分;d多与社会文化内容相联系。儿童的笑经历阶段:第一阶段,反射性笑(0~5周)。第二阶段,无区别的对人微笑(5~14周以后)。第三阶段,有选择性的社会性笑(14周以后)。从4个月开始,出现有声的笑,不同的剌激引起笑的表现不同。目前认为,笑与遗传、成熟、认知能力三者都有关系儿童初期的感知和注意活动都是由这种动机所驱使的,求知欲、探究欲望是初期爱好的具体表现。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爱好越来越广泛,既有广泛爱好又有选择性的稳定持久的爱好。不仅有个体差异,也有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在幼儿时期就有所表现,学龄儿童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上更为明显。亲子依恋是指儿童对某个人所具有的特别密切的难舍难分的一种情绪体验。依恋和依赖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依恋是对个别人所表现出的一种特别亲近的情绪体验,反映的是与依恋对象在心理感情上的不可分离的关系;(必须形成)依赖则是指希望某人在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上都给予帮助的心理倾向,反映的是对依赖对象具有行为上的不可分离性。(尽量避免)3岁以前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关键期。依恋的风格(安斯沃斯):安全型依恋焦急——抵抗型非安全依恋焦急——回避型非安全依恋焦急——抵抗型非安全依恋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急,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密切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焦急——回避型非安全依恋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映。导致依恋差异的因素:(1)儿童自身神经系统的特点。(2)抚养者特别是母亲的抚养方式。(3)儿童与母亲的身体接触、目光接触。依恋对心理发展的作用:1.正常依恋关系的形成有助于儿童良好情绪的发展;2.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正常交往能力的发展;3.儿童母子分离若引起过强的分离焦急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恐惊体验是每个正常儿童都具有的,这种体验是在儿童防止某种情景的威胁、保护自身安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恐惊体验对儿童的正常成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儿童恐惊发展的差异性:个别差异:恐惊数量、内容和性别三方面;年龄差异,不同年龄儿童恐惊内容不同;内容的变化,与儿童的身体状况、对情境的应付能力、生活经验和知识多少有关系。儿童的怯生:大约6个月左右,开始对陌生人有胆怯反映,胆怯强度渐进发展,12个月时最强烈。儿童恐惊的产生因素:1.先天论。认为儿童恐惊的产生是通过人类的进化作用由遗传得来的;2.经验论。认为儿童的恐惊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后天的环境对儿童恐惊的作用更大!帮助儿童克服恐惊的方法:1.让儿童自身参与活动;2.为儿童提供勇敢的范例;3.为儿童设立与所恐惊的事物相接触的情境;4.教给儿童应付某种情境的方法。小学生的焦急重要来自:学校中的压力,父母盼望太高,同伴交往不良,个性有悲观特性等,一般是不良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带来的。焦急与考试结果:适度焦急有助于考试,但过度焦急则会引起一系列身心反映——心理上忧虑、失望、恐惊、记忆受阻、思维呆板;生理上心跳快、血压高、全身出汗、手发抖等影响考试结果。儿童焦急产生的条件:第一,与依恋对象的分离;第二,缺少同伴或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第三,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第四,爱被剥夺。儿童焦急的克服:1.给儿童对的的爱,让儿童体会到温暖;2.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交往,学会交往技能;3.要发明条件多让儿童体会成功感;4.激励儿童对的面对困难,并提供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5.使儿童养成快乐开朗的性格特性。第六章儿童意志的发展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的产生:4个月前,行为表现为本能的反射行为和在生活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和低档条件反射系统。4个月时,儿童出现了最初的随意行动。为意志行为的产生发明了条件。8个月左右,开始用各种动作达成某一目的或得到某一结果,出现最初的意志行动,标志是行为有目的性和克服困难的成分。婴儿的意志行动:1.婴儿的意志行动较多地受到成人言语的调节和控制,水平较低;2.多按成人指示去完毕一定任务;3.可借助语言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维持时间短;4.3岁左右出现最初的独立行为规定,增强了儿童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幼儿期是儿童意志行为初步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坚持性:4-5岁,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幼儿的自制力:自我控制力的反映: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形成早于抗内部诱因干扰的能力,且发展更迅速。小学生的意志特点:1.自觉性总体比较差;2.果断性随年级升高而发展,表现不稳定;3.自制性品质发展慢,随年级增长而发展;4.坚持性逐渐发展。中学生的果断性:初中生行动常表现出盲目和冲动,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和灵敏性,但缺少深思熟虑和全面进一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学生的自制力:初中生自制力仍然很差——对行动目的性缺少深刻结识,不善于与各种困难作斗争。高中生自制力发展明显,使用内部控制,调控能力大大发展。中学生的坚持性: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到高中已逐渐成熟稳定,但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小学是意志品质正在形成的时期。初中阶段可塑性最强。高中生的意志品质已逐渐成熟稳定。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一)加强目的性教育(二)发明机会磨炼青少年意志(三)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四)传授具体方法和策略加强目的性教育:尽量消除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形成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结识远大抱负和目的对生活的重大价值,积极鼓励青少年立志;帮助青少年树立既远大又符合自身条件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目的。磨炼青少年意志:规定青少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参与适度困难的体力劳动和活动。对于不合理请求,坚决予以拒绝。在生活和学习中,共同协商制订规章制度,一旦生效,坚决执行,不能半途而废。需要给青少年传授具体可用的方法与策略。第七章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产生的指标:以儿童在镜像面前是否具有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鉴定儿童是否产生自我意识。婴儿自我结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6-12个月,游戏伙伴阶段;13-20个月,退缩阶段;20-24个月,结识客体我阶段。刘易斯和布鲁克斯的实验:内容涉及镜像实验、录像实验、照片实验。婴儿自我结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3个月,只对形象感爱好;3-8个月,运用动作一致性进行自我镜像结识(相依性线索);8-12个月,用自己某些特性判断自己形象;12-24个月,较准确通过特性线索结识自我。15个月也许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结识生理自我:用“宝宝”称呼自己。结识社会自我:开始会用“我”明确地称呼自己。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对许多事情都规定“自己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一)自我结识的发展(二)自我评价的发展(三)自我体验的发展(四)自我调控的发展幼儿的自我结识:第一,对行动的结识逐渐精确;第二,从幻想自我向现实自我过渡;第三,开始结识自我的内心活动。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出现在3.5—4岁,5岁绝大多数能进行一定限度的自我评价,6.5岁基本都能进行一定限度的自我评价。第一,从他评到自评;第二,从外部行为到内心品质;第三,从笼统到细致;第四,从主观情绪性到客观性。幼儿的自我体验:出现在4岁左右;由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重要的是自尊感;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6岁左右基本都能体验到自尊感。幼儿的自我调控:出现在4-5岁;女孩高于男孩。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更丰富全面,概括力更强;评价越来越客观;评价的稳定性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已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结识,具有关于自己的某些内容的结构组织,但这种概念还是初步的。小学生的自我体验:最突出的是自尊感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随年级增高而下降;自我概念存在性别差异;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相关;自我概念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初中生的自我评价:第一,独立的自我评价;第二,抽象性的自我评价;第三,明确原则的自我评价;第四,深刻全面的自我评价。初中生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表现出明显的成人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渴望尊重,有强烈的自尊感,非常重视社会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受成人评价深刻影响,容易走极端。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一)进一步了解自我(二)关注自我形象(三)强烈敏感的自尊(四)动态自我调控(五)自我意识矛盾性进一步了解自我:更善于内省,更喜欢关注自己、思考自己;能从外表、性格、能力、内心、个性品质等各方面对自己作出评价,更全面客观;强烈敏感的自尊:自尊心越来越强。渴望在集体中处在合适的位置,受到集体的重视和肯定。希望得到别人(教师、同学)认可和好评。在各种场合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做事努力争取做得最佳,以求得赞赏。动态自我调控:自我控制的稳定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自我调控能力处在动态变化中,还不成熟;自我调控以内在控制为主;不成熟反映在行为动机常不稳定,易变化。自我意识矛盾性:现实自我与抱负自我的矛盾;自己心中的自我与别人评价的自我的矛盾。第八章儿童气质、性格和社会性的发展气质的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的特点:气质与生俱来,以高级神经活动特性(类型)为生理基础。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性,与行为内容无关,无好坏善恶之分。气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变化较难,较慢。巴斯活动特性儿童气质活动性、冲动性、情绪性、社交性活动性: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常做一些大动作,乐于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气质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的显著特性就是其发展的连续性(即稳定性);气质由生物因素决定,具有相称的稳定性;环境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有些气质能较多被改变,有些气质难改变。1.气质特性是个性发展的基础;2.气质在一定限度上制约环境;3.不同的气质影响到环境作用的效果。性格的概念:性格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性格的特点:性格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以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为生理基础。性格涉及行为内容和动机,有好坏善恶之分。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明显,容易改变。学前儿童的性格:5岁左右,儿童形成初步的性格!5岁后,具有明显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小学生性格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发展速度不平衡;小学2-4年级发展缓慢,是发展稳定期;小学4-6年级发展较快,为快速发展期。青少年的性格:青少年时期性格快速发展且初步定型。两个稳定期和两个骤变期:稳定期: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骤变期:小学六年级前后(进入少年期时)和高中一年级前后(进入青年初期时)。儿童社会性涵义:儿童在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需要、态度、价值观、行为等心理特性的总和。弗洛伊德和劳伦茨:袭击为一种本能。后果定义:袭击是导致另一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班杜拉:袭击是依据社会判断标签的特定行为。袭击的分类:情感性袭击——工具性袭击(劳伦兹);敌意性袭击——工具性袭击(哈特普);个人推动的袭击——社会推动的袭击;身体袭击——言语袭击;内隐袭击——外显袭击;反映性袭击与积极型袭击(道奇)···1岁婴儿会用武力对待持有自己所钟情玩具的同伴。袭击行为的年龄变化(学前):无缘无端发脾气现象不断减少,4岁后少见;报复性反映在3岁后急剧增长;袭击行为的缘起随年龄而变化;袭击行为的形式随年龄而变化;发生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袭击行为的稳定性:从学前期到青少年期,袭击性相对稳定。6-12岁的言语袭击和身体袭击表现,可以较好地预测青少年时期的袭击性倾向。8岁时的袭击性表现能预测30岁时的袭击性和反社会行为。袭击行为稳定性的因素:袭击性的家庭情境会培养和助长儿童的袭击性;袭击性的同伴群体或社区环境也会维持儿童的袭击性;袭击行为也许有基因学上的基础。袭击行为的性别差异:1.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具有袭击性,在2-2.5岁时就表现出来;2.男孩多为身体袭击,女孩多为言语袭击。性别角色涵义:性别角色是一定文化背景的社会对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所规定的态度和行为的总和。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和别人在生理特性上属于某一种性别的理解和接受,又被称为性别理解。性别认同发展:2岁左右,开始最初的性别认同,水平低。性别稳定性的发展早于性别恒常性的发展。4岁,获得性别稳定性的结识;6-7岁,获得性别恒常性的结识。发展趋势:自身→同性别人→异性别人。9岁左右,能用言语来解释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性别角色成见表现出“U”型发展趋势性别行为发展:婴儿期,具有明显的选择玩具和游戏的性别差异。幼儿期,在个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4-6岁,是男女儿童认知和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