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报告最新版_第1页
暑期实践报告最新版_第2页
暑期实践报告最新版_第3页
暑期实践报告最新版_第4页
暑期实践报告最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暑期实践汇报任新敏2013013931生物技术专业134班杨凌为什么取名为杨凌?难道是杨贵妃的故土???真相杨凌——原名杨陵,因境内有隋文帝杨坚的泰陵而得名。杨凌有着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渭河、漆水河岸边定居。周人的祖先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渔猎游牧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先河。杨凌地势“东控平原,西翼凤岗,南邻渭水,北带长川;前挹太白之秀,后负周原之美;襟渭带氵韦,气势雄伟。”“张家岗一带,由北而南,具有头、二、三道塬不同地带,纵约十余里,横约五六里,直达渭滨,可代表西北各省高中下三种不同地质,便于农业上各种试验。渭河北岸……广大草滩,堪为牧场;渡河而南,水田漠漠,可以种稻;再南而进达秦岭,树木繁茂,天然长成,可作森林研究资料,地质土宜,迥非易得。”

于老先生择地杨凌为校址,真乃是高瞻远瞩,寓意深远!!!说到于老先生,他可是我们西农的创始人啊!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西农!

于右任先生(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陕西省三原县人,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湾,终年86岁。

于老先生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志士、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书法大师和爱国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一生创办了三原民治学校、渭北中学、渭北师范;支持创建三原女中、新三中学、西安中山军事学校;还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高等学府复旦公学,以及中国公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于1932年开始筹备,1934年4月20日正式成立。于老先生亲自发起并具体领导了学校的筹建工作。在1928至1932年陕西的五年大旱中,蝗灾、狼害和瘟疫等天灾人祸,使关中平原“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死亡灾民达300百余万人,外出讨饭40万人,十室九空,财源枯竭。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院院长的于老先生奉命回陕赈灾,他认为:“亟当从事开垦,讲究农业。若设农林学校培养人才,可籍学术机关与地方人士合作,以学校为造林及垦荒之中心,再求民族之生路,全国家之命脉,庶几可得。”遂发出了“开发西北”、“兴农兴学”的呼吁。

1932年秋,国民政府批准了于右任等人提出的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任命于右任、杨虎城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同年12月,该机构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公推于右任、张继、戴季陶三人为常务委员,该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还议决将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部分校产发归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33年1月,先生拄拐杖,着粗布棉袍,亲率建校筹备人员,顶风冒雪查勘校址,最终选定在武功县张家岗——即现在的杨凌。1934年3月,筹委会公推于右任为校长,“于以事实关系,虽未到校就职,但一应工作计划,仍以常务委员名义指挥进行。”

杨虎城将军

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系陕西蒲城人,其一生由蒲城起义、反清抗暴、讨袁护法、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实行兵谏,逼蒋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以后十多年一直被监禁,1949年9月17日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下令杀害。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时,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与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十五人同为筹备委员。杨亲同于右任等人前赴咸阳、兴平、武功等地踏勘校址,划定校园范围,在土地私有制情况下,运用政府力量,促使校园征地顺利完成,并经常与筹建主任王子元商定筹建事宜,为学校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还为校刊《西北农林》创刊号题词:“立国之基”。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刚来学校,一进北校大门,看到的那栋古色十足的大楼吗?曾经,她是这样的。。。现在她是这样的。。。西安有一条龙脉——长安路,北起龙首塬一直到电视塔。杨凌也有一条龙脉——西农路,北起张家岗一直往南到水运中心。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三号教学楼”,则巍然耸立在西农路北端的高岗之上,当年是杨凌的最高点,号称“西北第一高楼”。我们的老校长--辛树帜先生

辛树帜,字先济,湖南省临澧县人,1894年8月8日生。

辛老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教书育人,多有建树。笔者试以:“一考察两学校三学科四著作”而概括。“一考察”指辛老在中山大学任生物系主任时进行的两次大瑶山考察。“两学校”是指辛老参与筹办的西北农专和兰州大学,延揽人才,开设专业,潜心教务,付出巨大的精力;“三学科”是指辛老在生物学、古农学、水土保持学等方面的造诣和贡献;“四著作”是指辛老研究著作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果树历史研究》、《禹贡新解》、《易传分析》、《我国水土保持历史的研究》等四本书,当然还有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水土保持概论》等。这几本书在国际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果树研究、古农史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的基础。

1936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辛树帜继于右任之后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

1938年河南农学院畜牧系由郑州迁到陕西,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称西北农学院,辛树帜改任院长。

1939年,辛树帜因受国民党CC派排挤,被迫离开他一手创建起来的西北农学院。杂谈:当时国民党的党务是由陈果夫和陈立夫把持的,他们成立了"中央俱乐部"拉帮结派,因此以二陈为首的党务派被称为CC派,CC即是中央俱乐部的英文缩写,又是二陈姓名的缩写.徐恩曾是二陈的亲信,中统也就成了二陈的人马,CC派特务就是指中统特务.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本身并不是特务头子,但他们确实是中统特务的后台老板.二陈是党国四大家族之一,戴笠差远了,他只能跟二陈手下的徐恩曾斗,而人家二陈是跟把持党国军务的陈诚斗,据说CC派跟国防部在逃台的船上还斗得不亦乐乎.后来以台湾闹得实在不象话了,老蒋只能贬CC派而支持陈诚,毕竟枪杆子更重要,在国民党中不可一世的CC派遂作鸟兽散.鲜为人知的西农事西农地下党组织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西农学生李焕章、陈兴畴去西安参加东北军学兵队,并找到党组织。1937年3月,陈兴畴向党组织汇报了学校抗日爱国运动情况。党组织让李焕章通知水利系学生黄绪森、黄荣弟(金鉴)到咸阳,党组织听取他们的汇报后肯定了西北农专抗日救亡活动和工作,并根据他们的要求吸收他俩入党。不久,即正式建立了中共西北农专地下党支部。到1937年5月,已经有党员5人,其中教员1人。1940年支部再次改选,由王松涛(王军)郭必忠`许世杰负责。党组织秘密建立之后,利用合法的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宣传、募捐和慰问抗日负伤将士,支持办好工警夜校,加强对民先队的领导,使其成为党领导的进行抗日活动的主要力量。以后又成立了陕西省抗敌后援会西北农专分会。爱国学子不断加入到抗日的运动中来,到1949年西农解放,党员人数达到52人。传言。。。蒋介石曾经在三号楼召开会议,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从地下室离开。。。有地下党组织,这个传言是不是就是真的呢???温习提示:此传言无从查证,莫要闲敲地板寻机关,误伤无辜三号楼!!!让我们看看西农的老教授们吧!康迪,原名金光祖,抗日战争时期以“抗敌”两字的谐音,取名康迪。1913年生,江苏省淮安县人。194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康迪以军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西北农学院的接管工作。从那以后,他先后出任西北农学院秘书长、教务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达三十年之久。康迪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和中国植物病理学家,在学校担任领导后,不惜放弃自己喜爱的专业,一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成为一代农业教育家,为西北农学院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业绩,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为杨凌乃至西北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虞宏正——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创始人在学校水土保持研究所静谧的庭院中,虞宏正的半身铜像在青松翠柏的映衬下令人肃然起敬。虞宏正是著名的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农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为国家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长期从事胶体化学和热力学研究,在土壤化学和中国土壤的分区等方面尤有建树。创建并组织领导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科技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他26岁即被聘为北京大学助教、讲师,29岁被北京农业大学破格聘为教授,59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6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爆发后,虞宏正和北京农业大学师生开展护校西迁活动。1938年11月开始在西北农学院任教。1947年春,结束了长达两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进修回国后,尽管京沪多所大学聘请,他深感西北地区人才缺乏,仍留任西北农学院,并多年为西北大学等高校兼课。除了专长理论化学外,对数、理、文、史也有较深入地研究,还能熟练运用英语、德语、日语、俄语,经他主讲的多门课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师生称赞。现在的西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有23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设有63个本科专业,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7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校从193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5支;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895人,各类研究生9000多人,其中学历研究生7251人。建校近80年来,学校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3万名,有15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特色----食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目前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1号”优良小麦品种,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我们的成绩---高端合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0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3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81个。发表SCI、EI、SSCI论文7300多篇,其中2013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364篇。现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5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3个、示范基地27个、专家大院21个,开辟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装备!!!学校校园面积6950亩,建筑面积95.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9.7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1亿元人民币,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446万册,电子本图书100余万种。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

学校现有教职工4517人。其中,专任教师1698人,专职科研人员280人;教授350人,副教授442人;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3人,学校“特聘教授”3人。感谢党中央给予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